㈠ 离职金的事例
一 慷慨离职金挽颜面
向来以铁娘子形象示人的卡莉·菲奥莉娜,自从成为惠普公司的掌门人之后,依旧不改其锋芒毕露的作风,使过去风格低调的惠普几乎一直处于风口浪尖。2006年2月,她突然遭解职的消息也如同她当初宣布合并康柏时一样人吃惊——CEO的合同还未到期,就不得不面对“下课”的结局,菲奥莉娜只能无奈地接受董事会的决定,提前卸下了CEO的铠甲菲奥莉娜“离职”的性质最终被描述成“迫于董事会的压力辞职”,理由是她并未有力地提高惠普公司的股价,而惠普和康柏的合并也未能增加公司的业绩。
而对菲奥莉娜而言,精神损失有高昂的离职金作为补偿也多少挽回了一点颜面。惠普公司在提交证监会的文件上透露了菲奥莉娜所能得到的离职补偿——她总共将获得高达 2140万美元离职金,并获准继续保持她的个人电脑外加3个月技术支持。此外尚有价值5万美元的寻职期间的规划咨询费用。这部分离职金并不包括她手中的股票期权以及退休金。
惠普提交美证交所的资料上显示,这笔高额解雇金加上她在2004年获得的815万美元薪资,将使得菲奥莉娜自1999年离开朗讯科技加入惠普后的收入总额达1.886亿美元,包括价值达6560万美元的股票。
二 被迫因高薪丑闻的压力而辞职
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主席格拉索,想必熟悉证券的人们都不会陌生。2003年9月,当年58岁的格拉索,从21岁起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最初的职位是经纪人。35年的职业生涯以来,格拉索从经纪人升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的位置。这一点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在格拉索任纽约证交所主席期间,他的工作颇受认可,被无数光环笼罩,直至后来被迫因高薪丑闻的压力而辞职。
当时的状况异常混乱,在格拉索接近1.4亿元的累计薪酬和优厚的养老金被披露之后,一时间舆论哗然。站在反对者的最列的两大基金——美国加州公共职员养基金和加州教师养老基金,在给格拉索信中写道,“近期披露的有关您与纽约证交所的薪酬协议让投资大众感到震惊,这令恢复公众对美国金融系统信心的重要努力遭受挫折。”为了平息当时纷纷扬扬的质难,格拉索爽气地辞职了。
㈡ 想要深入了解资本市场,有没有合适的书籍推荐一下
《资本市场》
【册 数】: 全十集共六碟
【作 者】: 钮文新
【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市场价】: 980.00元
【目录浏览】:
背景介绍 高官评述 专家剖析现场追踪亲历回忆
第一集破浪而生
第二集交易之道
第三集股价之源
第四集挂牌前后
第五集投资之路
从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的第一张股票到今天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了300
多年漫长岁月。今天资本更是以它强大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企业之间的并购狂潮,推动世界经济向
前发展。从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纨克莱斯勒收购奔驰到新浪网的创始人王志东的黯然离去等等这些使
我们感叹资本的力量及资本市场的无情。
我们看到并感受到了资本的力量,它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它,
掌握它。从股市、债市等普通个体投资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都应当了解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市场。
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企业、公司的决策者更应了解。
令人忧虑的是很多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及它所能创造的价值意识
不够或者没有意识。他们不能够或者不能熟练运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所以让这部分
人了解学习资本市场的相关知识已迫在眉捷。
基于以上原因,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走遍全球多个国家,适时推出这档节目。本片以全新的视角,超
长的时空跨度,配合唯美的画面,精彩的访谈和富于感染力的解说向你全景式展现——资本市场。
本片制作力求权威、准确、全面。邀请多位政府高官,国际国内数十位著名经济学家及业内资深人士
参与其中,遍访全球发达资本市场,结合全球资本并购成败的典型案例及国内经济形式深入剖析国际国
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观后相信对你有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对了解和掌握资本市场的相关知识大有脾益。
——《财经》杂志社评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李剑阁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
吴基传 信息产业部部长
高西庆 中国证监会主席
梁定邦 中国证监会首席咨询顾问
史美伦 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许小年 经济学家
樊刚 经济学家
胡祖六 经济学家
李业广 香港证券交易所主席
斯蒂格里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
理查德·A·格拉索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
弗兰克·萨伯纳斯达克主席
盖文·凯西 伦敦证券交易所总裁
高万杰 美林公司总裁
亨利·鲍尔森高蛊公司总裁
埃迪·乔治 英国英格兰银行行长
杨志远 雅虎公司创始人
麦戈文 国际数据集团总裁
陈丕宏 洪道公司总裁
莫里斯 红杉树公司风险投资家
Mr·威林克 荷兰中央银行行长
艾比·柯恩 高盛公司全球首席投资战略分析师
适用对象:
金融行业 证券行业
国内2000余家上市公司
国有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层
政府主管部门 个体投资者
㈢ 格拉索是谁
2003年 任 纽交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2003年,纽约证交所工资与福利委员会与时任纽交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格拉索签订了一份巨额的工资合同。后来这份高达1.39亿美元的巨额薪酬合同被媒体披露,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同年9月,格拉索被迫辞职。
200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判处理查德·格拉索归还他领取到的1亿美元左右的巨额薪酬。
㈣ 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的个人履历和家庭背景
11月,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对华尔街的冲击继续肆虐,撼动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高层。
美林证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落马”,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递交辞呈,一周内,世界级金融机构走了两个掌门人。
说花旗会引发“蝴蝶效应”,一点都不夸张。尽管花旗已经为股东们赶走了不受欢迎的CEO,但普林斯身后却留下了6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股票在个人和投资机构中拥有的形象,真的会如众多批评报告所说那样幻灭吗?这是个非同小可的问题。如果像花旗这样的“超级航母”都根基动摇的话,那么全球经济都能感到它的余震。
危急关头,花旗请出了前美国财政部长、花旗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罗伯特·鲁宾出任董事长,希望这位商政两界的风云人物能够拯救花旗,拯救美国经济的信心。
“不情愿”的临危受命
任何一个人物在临危受命之后,面临的注定是力挽狂澜的重任。而事实上,这位曾经是克林顿眼里“自汉密尔顿以来最伟大的财长”鲁宾,对此毫无准备。
就在之前几周接受采访时,对于花旗如何面对眼前的“十字路口”,是否考虑替换船长的外界猜测,鲁宾的回答是:普林斯的位置会保持到“5年后的花旗年会上”。然而转瞬间,鲁宾本人就被董事会按到了这把不那么好坐的交椅之上。在他即将70岁的时候,又一次要扮演人们心中拯救者的角色。
一直对钓鱼情有独钟、业已安享晚年的鲁宾显得很不情愿,他说“本来不会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人生”。但是,出于“对公司、员工以及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考虑”,鲁宾最终还是同意了。为金融风险“擦屁股”的事,对他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也许就是罗伯特·鲁宾的宿命。
很多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1999年《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的并肩合影:时任财政部长的鲁宾与副手劳伦斯·萨默斯、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他们被誉为“拯救世界的三剑客”。
当时,鲁宾的声望如日中天,在1995到1999年的美国财政部长任期上得到的好评如潮。上任不久就碰到墨西哥金融危机那个烫手山芋,鲁宾说服克林顿,动用财政部的汇率稳定基金,向墨西哥政府安排了巨额贷款,帮助其稳定了因比索快速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动荡。
这无疑是一个睿智的决定。当时美国民众对“邻居”墨西哥的经济危机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隔岸观火的心态,而鲁宾凭借着在华尔街摸爬30年的直觉判断,事情绝非如此。在刚刚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大背景下,如果墨西哥经济崩溃,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容置疑。于是,他利用各种公开场合向民众提醒事态的严重性,并预言墨西哥经济危机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巨大的移民潮冲击美国。
另一个让鲁宾名声大振的,是与财政赤字斗争打了个漂亮仗。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的财政赤字有如天文数字一般庞大。早在1993年鲁宾入主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时候,他就建议年轻的克林顿总统推行大规模的赤字削减措施;出任财政部长之后,更是大刀阔斧地改革。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的财政由赤字走向了盈余,鲁宾功不可没。当时克林顿的顾问大卫·格根也因此称鲁宾为政府内阁中 “最有价值的球员”。
叱咤商政两界
如果用工作地点来概括鲁宾的履历,那实在简单不过——从华尔街到华盛顿,再从华盛顿到华尔街。
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鲁宾在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两年。1966年他加入高盛公司,开始华尔街生涯,其金融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
在高盛,鲁宾最初负责的是“套汇交易”。这个华尔街惯常的“游戏”,鲁宾玩起来得心应手。自高中开始便相当在行的扑克牌技术帮了他大忙,因为打扑克牌与“套汇交易”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相通的——收集相关的数据,冷静分析各种风险,并愿意为可能出现的结果投下高昂的赌注。1977年,鲁宾凭借出色的业绩被《财富》杂志誉为华尔街从事套汇交易的“四骑士”之一。
同时,鲁宾化解危机的能力也在高盛得以彰显。1987年,高盛公司合伙人罗伯特·弗里曼因从事内幕交易被判入狱,导致公司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的鲁宾已经成为高盛的副董事长,他与其他高管一道,实施“零缺陷”政策,使公司杜绝一切可能再次出现的过失,挽回了公司声誉。
鲁宾在高盛工作了26年,平步青云,1990年晋升为高盛公司联席董事长之一,年薪高达2650万美元,被称为“华尔街奇才”。在鲁宾看来,高盛对自己的影响最大,他把在高盛的这段岁月称为“万事的根源”。
业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高盛是美国政界经济高管的“黄埔军校”,因为高盛公司从来都十分看重团队协作。但在年轻的鲁宾身上却出现了与之不和谐的错误:做事唐突,性格过直,待人接物暴躁无礼。最终,一位年长的合伙人告诉鲁宾,如果他希望在公司里获得提拔,必须改改自己的工作作风,多考虑同事们的见解。鲁宾对这一个意见颇感意外,但他随即就接受了批评,职场道路也由此畅通。
在高盛工作的同时,鲁宾积极地参加民主党的活动。1991 年,在朋友的引荐下,鲁宾和克林顿总统共进晚餐,这是他和克林顿的第一次会面。在那顿晚餐上,他们一起讨论了三个多小时的经济问题。鲁宾认为克林顿对问题的观察深邃,充满求知欲。而与此同时,克林顿也极为看重鲁宾在华尔街多年的经历,以及他与大公司高层私交甚好的背景。这顿晚餐成就了二人日后的合作。没过多久,鲁宾接受了克林顿的邀请,入主新组建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
叱咤商政两界的人,似乎天生就长袖善舞。鲁宾的夫人朱迪曾经担任纽约市市长的礼宾专员,一度活跃在纽约市的演出界。但实际上,他们夫妇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卷入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即使鲁宾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朱迪也以“讨厌华盛顿的政治气氛”为由,始终不愿离开曼哈顿。所以,在鲁宾的财长生涯中,大部分周末都要打“飞的”回纽约看望妻子,平时则住在华盛顿的杰斐逊饭店里。
这段“候鸟”生活在1999年结束,因为他又回到了纽约。那年春天,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宣布接受鲁宾的辞职,华尔街一片哗然,道—琼斯指数竟一度重挫200点之多。
“白宫的鲁宾”值多少钱
克林顿曾经戏谑道:在华盛顿期间,鲁宾为美国中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白宫给的报酬可比不了华尔街;去了白宫的鲁宾,自己也成了中产阶级。
鲁宾从白宫回到华尔街之后,立马有媒体跳出来说——鲁宾是作为华盛顿“使者”回到华尔街的。尽管鲁宾极力否认这一点,但他的身价却是实实在在地大涨了。
花旗集团开出了诱人的条件:每年的工资和奖金收入不少于1500万美元,此外还提供股票期权以及可供使用的私人飞机。但在鲁宾进入花旗之后,他的优厚报酬和模糊的职责就引来不断的争议。鲁宾从花旗总共获得的工资、红利和股票奖励,高于很多花旗前任以及现任高管。鲁宾到底值多少钱?
在花旗高层看来,“鲁宾的专业素养、处事技巧和职业判断力与我们的全球战略完全匹配”。而另一方面,鲁宾在华盛顿期间所掌握的人脉资源,更为花旗所看好。在任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鲁宾在花旗的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协调收购,利用自己的关系为花旗争取业务。鲁宾与世界各地的领导和企业高层时常有联络,一位花旗高管曾经说过:“如果你需要打电话联络某人,鲁宾可以帮你做到。”
这就是鲁宾的价值所在——一个与华尔街和华盛顿都有着极深渊源的人,对花旗的意义不言自明。
“华盛顿—华尔街复合体”
如果按照当年花旗和鲁宾签署的聘用协议,对于公司行为的过失鲁宾可免于承担任何直接责任。他的职责是“战略管理和经营业务”,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假设全球经济发生崩溃,那么他要设法让花旗集团免遭殃及;至于如何收拾残局,就不关他的事了。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讽刺。鲁宾自己也没有想到,8年之后,当花旗岌岌可危之际,他却成了要挺身而出、拯救花旗于困境的人。
对于鲁宾的走马上任,股东们其实也不情愿。在股东们11月7日向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的诉讼中,控告花旗的数位高管未能充分把握公司战略方向,在次贷相关债券投资上不计后果,导致集团出现巨额损失,被控的高管中就包括了鲁宾。但花旗选择鲁宾自有打算,下注的信心不仅仅在于选择鲁宾,更在于对“华盛顿—华尔街复合体”的信任。
华盛顿和华尔街之间的密切配合,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当年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后,对于谁适合担任财长和国务卿的问题,就求教于摩根财团的“国王”老摩根。而华盛顿高官们与华尔街高管们之间频繁互换角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从华尔街走向华盛顿的有来自狄龙—李德财团的道格拉斯·狄龙,他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财长;此后,曾任美林证券公司总裁的纳德·托马斯·里甘,出任里根政府的财长;还有现任的财长亨利·保尔森,与鲁宾一样出身于高盛。
过去40年中,华尔街为美国财政部“输出”了6位财长,在职时间总共加起来超过20年。这是一种颇为玩味的现象。
有着“金元政治”之称的美国政治中,作为政治中心的白宫与作为金融中心的华尔街似乎注定有着暧昧的“恋情”。华尔街不仅以捐款的形式影响美国的政治选举,更以直接输送精英的手段“操控”国家的政策。而选出来的总统,也必然会为华尔街的精英们投桃报李,其出台的政策也会有利于他们聚财。这种相得益彰的绝配,恰恰印证了美国金融史专家查尔斯·基斯特在《华尔街史》一书中的论断——“华尔街历史的主题,就是金融与政府之间的曲折关系。”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想当初,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华尔街的联邦厅——美国第一届国会所在地宣誓就职的时候,他大概怎么都没有想到,“华盛顿”和“华尔街”这两个名字今后竟有如此深厚而复杂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