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证券公司的变迁历史谁有啊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倒闭后,虽先有1904年梁启超提出了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后在1907年又有上海买办商人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组织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视和采纳。华商证券交易一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中。光绪末年,上海买办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关桥开设了专营证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买办商人孙静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开设了另一家专营证券的"信通公司",但规模和功能远不能与原先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专营的证券公司外,许多茶商、钱商、皮货商、古董商和杂货商以及买办也兼做股票买卖。这些股票掮客经常出入茶馆,在经营本业的同时,还洽谈股票生意。约在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总之,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现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便存在华洋两个不同体系的市场,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性质的写照。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期的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考资料:http://blog.163.com/darling_ran/#
② 90年以前,中国不能交易股票吗
不能确定你问的是1990年以前,还是90年以前;1990年以前的网友已经回答了。如果是90年以前的旧上海是可以股票交易的,买空卖空,上海滩十里洋场曾经被称为是“冒险家”的乐园!
③ 九十年代初的股票黑市是什么
就是场外交易,私下交易的市场
④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股市上所有股票有几个
八个,号称老八股
延中实业(600601)、真空电子(600602)、飞乐音响(600651)、爱使股份(600652)、申华实业(600653)、飞乐股份(600654)、豫园商场(600655)、浙江凤凰(600656)。
⑤ 请介绍中国股票交易所的历史。
深交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由中国证监会直接监督管理。深交所致力于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建设,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本所业务规则;接受上市申请、安排证券上市;组织、监督证券交易;对会员和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职能。
作为中国大陆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深交所与中国证券市场共同成长。16年来,深交所借助现代技术条件,成功地在一个新兴城市建成了辐射全国的证券市场。15年间,深交所累计为国民经济筹资4000多亿元,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传播市场经济知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2004年5月起深交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是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一项具体部署。深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牢牢把握“监管、创新、培育、服务”八字方针,开拓努力拼搏,锐意创新,把中小企业板块建设好,为开辟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谱写新篇章!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业,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归属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秉承“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上海证券交易所致力于创造透明、开放、安全、高效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其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规则;接受上市申请,安排证券上市;组织、监督证券交易;对会员、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
上证所下设办公室、人事(组织)部、党办纪检办、交易管理部、上市公司部、会员部、债券基金部、国际发展部、产品开发部、市场监察部、法律部、投资者教育部、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财务部、稽核部、行政服务中心等十八个部门,以及两个子公司上海证券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通过它们的合理分工和协调运作,有效地担当起证券市场组织者的角色。
上证所市场交易采用电子竞价交易方式,所有上市交易证券的买卖均须通过电脑主机进行公开申报竞价,由主机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目前交易主机日处理能力为委托2900万笔,成交6000万笔,每秒可完成16000笔交易。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上海证券市场已成为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市场,上市公司数、上市股票数、市价总值、流通市值、证券成交总额、股票成交金额和国债成交金额等各项指标均居首位。至2007年12月底,上证所拥有860家上市公司,上市证券数1125个,股票市价总值269839亿元。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基础行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通过上市,既筹集了发展资金,又转换了经营机制。
迈入新世纪后,上证所肩负着规范发展市场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进一步推进市场各项建设的良好机遇。凭借一流的硬件设施和浦东优越的区位优势与强大辐射力,凭借上海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和特有的龙头效应,凭借国企改革和金融中心建设对上海资本市场的积极推动,上证所将按照坚定信心、加强监管、保持稳定、规范发展的思路,在技术、监管、人才、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为建设一个规范透明、高效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一流交易所开启新的篇章。
⑥ 谁是老股民啊,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深证成指在91年4月开始跌得那么惨
股市快速成长的三年
从1990年至1992年是深圳股市快速成长的三年,也是股市从冷到热、从乱到治的三年。
深圳从1986年开始搞股份制试验并没有引起全国的注意。当时全国改革的焦点是以价格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价格双轨制,创造公平竞争条件,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要闯过的关口,股份制改革还不可能提到应有地位。深圳率先搞股份制和股票上市,也没有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而是处在一种冷却状态。到1990年初共有股份制试点企业100多家,其中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为深发展、金田、万科、安达、原野5家。
批准股票上市,当时也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没有严格的标准。除了深圳发展银行有了一定规模,其他也都是不起眼的小公司。主要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敢闯敢干、敢于争先,就批了。股票发行到现在有了完善的一级市场的概念,当时没有,都是上市公司自己去推销。由于人们对股票缺少基本的了解,有些人认为股票就是投机、是赌博、是害人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就是表现为股市的大波动,多少人跳河、跳楼,因而望而生畏。再则,上市公司都是建立不久的新公司,其本身缺乏业绩和信誉的支撑,没有吸引力。原始股推销起来很困难,按1比1(即股票票面值1元发行价1元),也难推销掉,股票发行几乎无人问津。面对这种情况,市里要求干部买股票,支持改革。在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带动下,5家公司的股票推销出去了。按理,发行后就要有上市交易,但当时深圳还没有交易所,只是在商业银行下设3个附属的证券部,都是一间很小的房子。二级市场交易清淡,几乎没有什么交易。直到1989年末,二级市场的交易开始有了些变化。由于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升值并有股利发放,人们开始认识到股票可以赚钱,许多人希望拥有股票,于是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二级市场交易开始活跃起来,证券营业部人头攒动。这就是 1990年初我到深圳工作时的情况。
从基本上没有交易,到开始有了些交易活动,到过度投机,这个过程发展得非常快,简直出乎人们的意料。炒股被认为是贸易风潮、房地产风潮后的第3次发财机会,股市迅速升温。我1990年初到深圳担任市长,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形势,只有一家特区证券公司和三个营业部已无法容纳大量的交易活动,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场外交易。不仅这5家上市公司股票买卖活动大量在场外进行,其他非上市公司也印一些单子说某某企业多少股每股多少钱,也拿去交易,黑市猖獗。股票交易火爆和交易极不规范的混乱状况,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经济纠纷随时可能大量爆发。面对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股市。时任市委书记的李濒同志曾对我说:“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工作你要亲自抓。”我也深深感到,对这样一项既涉及产权制度又涉及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作为市长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不敢懈怠,有了书记的交代更可以放开去抓了。我到任后下决心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股票市场,取缔场外交易,规范交易行为。1990年5月 28日我签发了《关于加强证券市场管理,取缔场外交易》的政府通告,一切股票交易活动都必须根据认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资格,到证券公司交易。市人行、市工商、市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开展了一场扫荡场外非法交易的综合治理行动,黑市交易得到了遏制。
一个通告、一次行动,只能治“表”,不能解决证券市场的基本问题。6月李灏同志从日本访问回来后在一次书记办公会上说:整顿市场抓得好,为规范化、法制化开了个好头。现在要趁热打铁,抓紧成立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立法工作。
为了强化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市委决定把1988年11月成立的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改为证券市场领导小组。因为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长期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短期资本市场),这样一改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组长仍由当时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张鸿义担任,证券市场领导小组在市长直接管理下开展工作。在整顿场外交易的同时,我们加快了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建设,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证券立法,二是成立证券交易所,三是发展证券公司。
证券立法工作。1989年专家班子搜集、翻译了大量国外证券市场的资料,重点研究和借鉴香港地区证券市场的经验,酝酿相关法律文件。1 990年的主要工作是结合深圳的实际起草、审议和公布实施。立法工作经过专家班子(包括征求深港两地专家的意见)、证券领导小组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三个层次形成法律文件,最后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当时深圳还没有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没有立法权。证券交易暂行办法在1990年9月出稿后,我和李灏同志一道去找人民银行总行领导汇报,请求批准。当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也可能总行领导认为还不是很迫切,毕竟当时的公司上市还没有成为一种全国性行为,只是上海、深圳两个地方有。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但决定作为试行方案,先操作,深圳是试验区嘛!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1991年出台了公司制条例,对上市公司有了较规范的标准和操作程序。深圳是较早在全国按公司制国际惯例规范公司运行的地方。
组建证券交易所。1989年11月15日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批复》,并成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小组,王健任筹备小组组长,禹国刚任专家小组组长。1990年从年初到年末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但当时大家对证券交易所能发挥多大作用认识不清,第一个方案报到我这里时,设计的营业大厅面积才100多平方米。我一看这怎么行呢,今后所有的交易活动都要汇集到交易所,而且上市公司及股票规模必将迅速扩展。第二个方案报来400多平方米,我还是嫌小。我认为尽管当时出市交易代表人数不多,但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最后在深圳国投大厦搞了整个一层楼面。各家银行和投资信托公司都很支持,积极参加,做证券交易所的股东,从各银行懂证券的人士中招聘抽调出一批专业人才,吸引了一批从日本、美国等学习证券回来的人士,还从香港中国银行吸收了一些,在深圳形成了一批从事股份制改造、证券管理的专家队伍。在班子和队伍解决之后,交易所的软、硬件建设很快就搞起来了,起草了交易所章程和交易规则,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交易能自动撮合、自动过户,堵住了舞弊的机会。
证券交易所组建起来后,只等择时开业。1990年11月22日,李灏、我和张鸿义同志一起到国投大厦检查证券交易所筹备工作。我们在听取汇报和观看交易演示之后,李灏同志开宗明义地说:“何时开业?我们今天就是拍板来的。”王健和禹国刚信心十足地回答:“你们今天拍板,我们明天就开业。”但涉及到具体开业的日子,问题就来了。我们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开业报告还没有批下来,怎么办? 我想现在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兴利除弊,为了证券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早一天开业比晚一天开业好。我建议: “不等总行批准,作为试开业抓紧开张。特区试验权是中央给我们的尚方宝剑,该用时就得用。”李濒和张鸿义同志都表示赞同,就这样拍板了。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了,比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1年4月批准深交所的日子提前了5个多月。这样在中国证券交易发展史上就产生了一个悬案:总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前(1990年12月8日批准,1991年3月开业),而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在先,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是哪一家?1994年全国证券界在庐山开研讨会,业界人士在涉及到这个问题的发言时,都会加上这么一句:如果算试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新中国第一家证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把交易活动纳入到可以监控的轨道,积极培育健康、有序的股票交易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为了适应二级市场交易迅猛发展的需要,证券公司也加快发展起来,各家银行参股,有效地利用银行的一些网点,搞证券公司或营业部。到 1991年末,营业点已经发展到306个。深圳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到1 992年末上市公司由过去的5家发展到24家,二级市场日交易额由过去的几千万元上升到几亿、十几亿元。1991年末国务院召开证券工作会议,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还表彰了深圳证券市场规范工作做得比较好。深圳证券市场进入了逐步提高的新阶段。
作者:郑良玉 来源:《深交所》2004年第4期
⑦ 1990年上海上市的10支股票
000005 世纪星源 上市日期 1990-12-10
600601 方正科技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02 广电电子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1 飞乐音响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2 爱使股份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3 申华控股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4 飞乐股份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56 ST方源 上市日期 1990-12-19
600642申能股份 上市日期 1993-04-16
600603 ST兴业 上市日期 1992-01-13
⑧ 1985年上海能买股票吗
1985年上海不能买股票,那时候还没有证券交易所。
中国证券1989年开始作为试点,本着试得好就上、试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开业。
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1日开始营业。
⑨ 上海股票交易市场成立于什么时候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⑩ 在上海股票市场的投资者,1990年投入1000元,到2019年3月26日将获得多少收益
作业是作业,实际情况跟作业相差十万八千里。1990年到现在经历了多少轮牛市熊市,期间就算挣了俩钱后来也慢慢还给市场了,中国牛短熊长,好多股民的股票都是一套数年,股价越走越低,保本都不容易,还谈什么收益率。曾经一个笑话,原来炒股的都是开着汽车去炒股,行情火爆的时候证券公司门口全是汽车,后来行情冷落了,不但不见了汽车,自行车也是稀稀落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