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平台 » 股票交易动机有哪些
扩展阅读
山西潞安集团官网 2025-08-05 00:50:50
厦门厦门国贸股票行情 2025-08-05 00:44:08
工商银行网上个人银行 2025-08-05 00:35:00

股票交易动机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9-04 11:11:31

⑴ 国际贸易国际股票投资的动机有哪些

在不同文化的遥远地方作业,困难度远甚于国内。反之,国内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公司向国际投资必须具有一些正面理由。(一)外国公司可能有的竞争优势国外投资所发生的风险及问题,也有它的一些可能报酬。有些工业是以规模经济著称,因为全

⑵ 简述持有现金的动机有哪些

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为:
(1)交易性动机
企业持有现金是为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购买原材料,支付各种成本费用,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应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2)预防性动机
企业在现金管理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了应付企业发生意外可能对现金的需要,企业准备一定的预防性现金。
(3)投机性动机
企业的现金是与有价证券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即多余的现金购买有价证券,需要现金将有价证券变现成现金。但是,有价证券的价格与利率的关系非常紧密,一般来说,利率的下降会使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利率上升会使有价证券的价格下降。当企业持有大量现金要购买有价证券时,可能由于预测利率将要上升而停止购买有价证券,这样企业就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即投机性现金需求。
现金管理主要指交易性现金的管理,其管理目标为:
(1)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现金的持有量。
(2)加快现金的周转速度。

⑶ 股市上市有哪些合理动机和不良动机

公司上市主要还是为了融资,增加自身的资本,为公司的发展筹集资金。你想如果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管理体制很优良,发展前途很明朗的公司如果给它钱的话,可能使它在行业中有一立足之地。大家都在发展,如果你停滞不前的话等于是倒退。所以上市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当然了股市中上市仅仅是为了套钱的还是比较少的,国家也不会允许的,但不能说明没有。

⑷ 财务管理题,发放股票股利的动机有哪些其缺点何在

发放股票股利的动机有:
1、节约公司现金
2、降低每股市价,促进股票的交易和流通
3、日后公司要发行新股票时,则可以降低发行价格,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4、传递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良好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5、股票股利在降低每股市价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使公司股权更为分散,这样就能防止其他公司恶意控制。

发放股票股利的缺点:
股票股利会增加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股数),同时降低股票的每股价值。

股票股利在会计上属公司收益分配,是一种股利分配的形式。股利分配形式有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通常也将其称为“红股”。

⑸ 交易者买入买权期权的动机有哪些

【答案】D
【答案解析】按照选择权的性质划分,金融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1)看涨期权也被称为"认购权",指期权的买方具有在约定期限内按协定价格买入一定数量基础金融工具的权利。交易者之所以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他预期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在合约期限内将会上涨。(2)看跌期权也被称为"认沽权",指期权的买方具有在约定期限内按协定价格卖出一定数量基础金融工具的权利。交易者之所以买入看跌期权,是因为他预期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在合约期限内将会下跌。

⑹ 股市的一般交易策略有哪些

股票交易策略有:
每一种股票交易策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的时机也各不相同,投资者需要在股市运行的不同阶段中,采用不同的股票交易策略,才能达到理想的解套效果。

策略一、止损策略适用于熊市初期
因为这时股指处于高位,后市的调整时间长,调整幅度深,投资者此时果断止损,可以有效规避熊市的投资风险。

策略二、做空策略适用于熊市中期
中国股市还没有做空机制,但对被套的个股却例外,投资者可以在下跌趋势明显的熊市中期把被套股卖出,再等大盘运行到低位时择机买入,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套牢造成的损失。

策略三、捂股策略适用于熊市末期
此时股价已接近底部区域,盲目做空和止损回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或损失,这时耐心捂股的结果,必然是收益大于风险。

策略四、摊平策略适用于底部区域
摊平是一种比较被动的股票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没有把握好摊平的时机,而过早地在大盘下跌趋势中摊平。那么,不但不会解套,反而会陷入越摊平越套的深的地步。

策略五、换股策略适用于牛市初期
在下跌趋势中换股只会加大亏损面,换股策略只适用于上涨趋势中,有选择地将一些股性不活跃,盘子较大,缺乏题材和想象空间的个股适时卖出,选择一些有新庄入驻,未来有可能演化成主流的板块和领头羊的个股逢低吸纳。投资者只有根据市场环境和热点的不断转换,及时的更新投资组合,才能在牛市行情中及早解套并取得超越大盘的收益。

这些可以慢慢去领悟,炒股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定的经验与技巧,这样才能在股市中保持盈利,新手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不防用个牛股宝手机炒股去跟着里面的牛人去操作,他们都是经过多次选拔赛精选出来的高手,跟着他们炒股要稳妥得多,愿能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⑺ 为什么要弄清投资股市的动机

在准备投资于股票之前,投资者必须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把股票作为投资对象,要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投资动机。在股票交易中,不同的投资动机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投资方式、投资方向、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因此,投资者需要给自己的投资动机定位,从而提高投资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当然,无论什么人投资于股市都是为了赚钱。但同样是赚钱,有人把赚钱当成目的,有人把赚钱当成手段;也有人恨不能每天都有进项。当然,不同的动机在一个人身上也可能同时存在,但必然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动机。

1.为获得资本增值的动机

资本增值动机是指为了避免因资本闲置而蒙受损失,将资本投入有前途、公司经营收益好,而且有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上市公司。购入这类股票后,作较长时间的持有,然后,通过分红派息、送股配股等方式,分享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益处。如果选择正确,经过若干年后,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事实上,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以获得资本增值的动机投资股票的。以这种投资动机进入股市的人,一般不以投资股市的钱作为日常消费的来源,因而投资心态稳定,对股市的潮起潮落、风云变幻,能泰然处之。持此类动机的投资者,是股市中的稳定力量。当这种投资动机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时,股市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健康而稳定的状态。

2.投机的动机

投机是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把握每一次获利的机会,为了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而不惜冒较大风险的投资行为。投机与以资本增值为动机的投资的区别在于:买入股票时不是注重分析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而是注重关注股票的市场表现。只要是还能涨的股票,不管它年终是否亏损,都照买不误;只要是股票价格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下跌,不管今后具有怎样的发展形势,公司多么有前途也毫不犹豫地出售。目前,我们股市中的投机动机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说今天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投机动机占主流的市场。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投资者是投机者,因为没有了投机的条件,投资也就失去了舞台。但是,过度投机对股市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这需要通过市场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解决。

3.实现资本的流动性与收益性相结合的动机

有些人把存入银行的钱,取出来买了股票。因为,银行存款流动性很高,可以随时提取,但收益性较差。而在股票投资中,可以实现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股票投资收益大于银行存款,且具有较强的变现性。投资者在用钱的时候,可随时将手中的股票卖出去,第二天就能取到现金。但是,股市是有波动的,当股市处在低谷时,你又急等钱用,那就只能蒙受损失。这时就很难实现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了。

4.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

实现自我价值是指当一个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和爱情、尊重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希望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事业的需要。在现实的股市中,有一些人确实是怀着这样的动机入市的。他们在股市中买进和卖出股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使自己投入的资本不断地增值,而是通过自己在股市中获得的成功来证明自身的能力和社会价值。这类投资者往往十分在意股市中的操作成败,甚至只愿意炫耀自己的光辉战绩,而避谈败走麦城之事。他们在操作中非常注重市场热点的转换,并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发展态势,注重运用技术分析的手段。他们的投资取向往往对其他投资者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5.寻找精神寄托的动机

有少数人投资股市不以赚钱为主要动机,而是希望通过在股市中的搏杀寻求刺激、寻找乐趣。比如,一些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得不到精神满足的人,就可能持有这类动机。他们往往对股市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并亲身经历着中国股市发展的全过程,他们是股市的一支中坚力量,即使在最低迷的时期,也毫不动摇地坚守阵地。

投资动机的形成受投资者的社会环境、经济实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有时不能主观地选择某一种投资动机,形成投资动机不确定或者多元化,从而形成复杂混乱的投资理念。

从股市中能够获得哪些收益

投资者能够从股票投资获得的收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企业的股东,即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从而拥有收益分配权;二是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分享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收益;三是利用股价波动的特点高抛低吸,通过买卖差价而获取收益。这三种收益的具体内容及收益的获取方式是:

1.作为企业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收益

所有者收益方式主要是领取由股份公司根据企业的经营利润水平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向股东派送现金红利。企业经过一个阶段的经营活动之后,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披露,并且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研究决定如何分配本阶段企业的经营收益问题。现金红利的水平按每股计算,最高不超过同期每股税后利润的50%。不作红利分配的税后利润转为企业公积金。然而,由于现阶段的上市公司赢利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每年的红利分配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就目前来说,中国股市中的投资者一般较少把持股等待分配红利作为自己的收益方式。

另一种典型的所有者收益方式就是投资者从上市公司送的红股中获取红股,实现股本的扩张。上市公司从税后利润提取的公积金,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原则,最终应该是属于资本所有者。所有者将公积金留在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同时还体现所有权的方式,也就是当公积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企业将其作为红股送给公司的股东。送股的数量与股东的持股成正比。能配送红股的公司都是经营效益好、有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经营前景良好的公司。长期持有此类公司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当然,也有因为市场总体形势向下,或者送红股之前股价炒得过高而导致不能填权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的亏损是暂时的,而增值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分享收益

这类收益要求投资者要以投资的心态来购买股票,即在股市的总体发展趋势确定之后,能够长期持有。这类收益主要来自于股价总体水平的提高。股票市场整体的涨落,主要与宏观经济形势相联系。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所以,中国的股市总体上是向上的。投资者只要不是过于集中地持有经营业绩有突出问题的股票,而是分散地选择几个体现经济增长趋势的股票投资组合,获得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幅度的股票收益率是不成问题的。

3.在股市和个股的价格波动中赚取差价收益

这是一种与风险共存的收益。有人认为,如果投资者完全能够做到低时买进、高时卖出的话,则可获得10倍的赢利,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在低点上买进、在高点上抛出的话,那么,又有谁会在低点上卖出、在高点上买进呢?况且,我们不可能很清楚地把握每一次波动的区段和时间。这就是股票投资的魅力,它向投资者的心理和认识程度挑战。成功时,投资者除了取得实际的收益外,还可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总而言之,投资股票是一个收益显著的投资渠道,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⑻ 简述常见的股权转让的交易背景或动机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