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平台 » 中医阴阳理论用于股票交易
扩展阅读
招商价值 2025-05-03 03:38:21
汽车保险电话 2025-05-03 03:15:37

中医阴阳理论用于股票交易

发布时间: 2022-07-10 07:21:53

㈠ 阴阳五行可以解释股票吗

如果你熟韵阴阳五行和股票的话哦。完全可以的。比如易经就可以
解释股票。

㈡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什么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分而言之,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即用扶阳抑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㈢ (中医学基础)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部位和功能活动特性可分为阴阳两部分。就人体部位来说,上为阳,下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按照脏腑功能特点划分,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脾为至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从阴阳角度来看,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即组织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脏腑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两者之间不仅互相对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手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阴阳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失调,乃至分离,人体就会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所有疾病的发生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决定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邪气(致病因素)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无论其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而发病,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反之,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而发病,即“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化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因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病理变化复杂多端,究其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基本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是中医学治疗、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护理的主要内容。调理阴阳,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状态。针对疾病阴阳偏胜、偏衰的状况,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达到“阴平阳秘”,使阴阳和调,恢复平衡。
阴阳学说也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向,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疾病阴阳盛衰的情况,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还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善于调理阴阳是防病摄生的关键,养护正气的法则要求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与天地自然之间的阴阳变化协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及转化也必然影响人体阴阳变化,善于保养阴精阳气,则邪气不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以正气为本。

㈣ 谁能说说中医的阴阳理论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生理方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㈤ 在中医学中如何运用阴阳理论

(一)辨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里虽然讲的是诊断,实际上“先别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关键。因为《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所以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所谓的“别阴阳”,就是辨别阴阳的属性。

1.确定人体部位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

以人体的部位分阴阳,则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以人体脏腑分阴阳,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六腑主运化而确定的。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胸部居上为阳。心肺居胸部,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腹部居下为阴,肝脾肾居腹部,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此外,每脏又分阴阳,如肾阴、肾阳、心阴、心阳等。一般说来,脏腑之阴代表脏腑的物质基础,脏腑之阳代表脏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气血也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凡与脏相连属,分布走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凡与腑相连属,分布走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2.四诊所得的证候表现分阴阳

通过望诊辨色泽,色泽即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医有五色诊之说,即青赤黄白黑,则黄赤为阳,青白黑为阴;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

通过闻诊辨声音,语音高亢有力为阳,低沉无力为阴;呼吸声高气粗为阳,声低气怯为阴。闻诊还指嗅诊,即嗅病人的体臭和排泄物的气味,一般气味浓臭为阳,无味为阴。

通过切脉辨脉搏,脉至为阳,脉去为阴;滑数粗大为阳,迟涩细弱为阴;诊脉的部位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若以人迎脉和寸口脉相对,则人迎在上为阳,寸口在下为阴。

3.辨证分阴阳

中医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领,称为八纲,而八纲中又以阴阳为总纲,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也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4.药物的性能分阴阳

中药学中药物的性能是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来确定的。所谓“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以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药物作用升浮是指药性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属阳;沉降是指药性具有收涩、沉降泻下的作用,属阴。

(二)用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发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体阴阳之间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消长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这种消长表现在物质基础和功能之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必须以血、津液、精等为物质基础。功能发挥得越大,物质基础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会出现阳(功能活动)长、阴(物质基础)消的情况。从另一方面讲,功能活动发挥得越多,制造新的营养物质就会越多(阴阳互根互生),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平衡。这样非但不会发生疾病,而且是新陈代谢旺盛的表现。

再有就是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阳主升、主出,阴主降、主入,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种升降出入虽然不间断地运行,但也始终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

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阴阳之间失去动态平衡,出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所致。中医在阐述病理的时候,首先辨别阴阳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疗时补偏救弊,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阴阳之间恢复平衡,如中医的补阴法、助阳法就是因此而设的,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㈥ 阴阳五行的规律与股票期货市场能联系起来吗孟昭华《股票期货外汇》有这样一说法吗

交易市场也是有规律的,联不联系的全是个人兴趣

㈦ 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提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因此《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所指也有所不同。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精气,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的上部胸腔之中为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为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就经络而言,十二经脉中有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区别,奇经八脉中有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的不同,络脉中有阴络与阳络。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而在气之中,营气循行脉内为阴,卫气循行脉外为阳。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营养物质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

㈧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你这个题目太大了,阴阳学说渗透到了中医的方方面面。

拿中医课本打发你吧,虽然他说的我不喜欢,但好歹是课本,一般人挑不出毛病来。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用药。兹分述如下: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一切组织结构既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并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 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就人体的部位与组织结构来说,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体表中之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而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则又有阴阳可分,如心有心阳、心阴;肾有肾阳、肾阴;胃有胃阳、胃阴等。这些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是由脏腑组织所在的位置、生理功能特点等所决定的。

2. 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就气与血来讲,则气为阳,血为阴;在气中,则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这些划分,即是根据气是无形的物质,有推动、温煦的生理作用;血是有形的液态物质,有滋养、濡润的生理作用等而定的。至于津液,则津清稀而薄,故属阳;液则稠厚而浊,故属阴。同样也是根据其性态而定。

3. 经络循行的阴阳属性:就经络系统循行部位来说,则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及背部者属阳(如手足三阳经),而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如手足三阴经),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

4. 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人体各部位、各种组织结构、各脏腑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讲,则胸又属阳,腹则属阴。同样,五脏阴阳属性,若以上下来分,则心肺在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又称“至阴”)。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

总之,人体的上下、内外、表里、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器官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人体部位、组织、结构、器官的属阴、属阳,只是其相对属性的一般归类而已。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功能,亦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和说明的。主要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机能,以及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等方面。

1. 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阳气在外,具有保护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精在内,是阳气的物质基础,并为阳气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 体现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一般来说,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而每一脏腑中又各有阴阳,凡属功能活动则属阳,而产生这些功能活动的脏器和精气则属阴。

此外,中医学亦用阴阳关系来阐述具体的生理过程。

3. 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意义:中医学对于生理上的阴阳关系,主要强调其相互协调和平衡。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则为病理状态,而一旦阴阳不能相互依附、相互为用而分离,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生命活动也就因此而告终。可以看出,中医学是从整体、系统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的,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并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相互适应而言,而中医学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理论,亦是建立在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与人体的阴阳消长活动相互适应的基础之上的。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中医病机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方面。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一般来讲,外感邪盛多使机体阴阳某一方面偏亢,而使另一方面受损;内伤体衰则可导致机体某一方面不足,使之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另一方面的相对偏亢,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错综复杂,但就其阴阳状态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

2.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3.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已如前述,不再重复。

用于临床诊法辨证

1.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临床疾病,根据其证候反映,可以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临床的病证反映尽管错综复杂,但是对于疾病的诊察,则可以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加以分析、归纳和判断,以此来认识和探讨疾病的本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首当辨别阴阳。

2. 阴阳为辨证之总纲:所谓辨证,即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得的多种多样的症状、体征及病情资料,进行客观地分析与判断,从而对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得出正确的认识,判断为某种病证的一种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学以阴阳作为辨证的纲领,以分辨和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或虚实。故凡表证、实证、热证都属阳证;凡属里证、虚证、寒证都属阴证。所以,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的范围。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是说,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因此,调理阴阳,补偏救弊,创造条件,使其失调的阴阳关系向着协调的方面转化,在新的基础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由于疾病表现不一,本质不同,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众多的治疗法则。

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有余者泻,不足者补,从而使阴阳的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之目的。

同样,在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上,阴阳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病证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正确运用药物的阴阳性能,以改善或调整机体失调的阴阳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㈨ 可以用阴阳五行解释股票市场吗

还用那么麻烦,我用一棵树就能解释。好比你种了一棵树,你买的时候是种子5块钱30年以后这棵树长大了,至少是1000块钱,你就挣到这个钱了。企业也是一样,企业如果挣钱了他会继续的建分厂啊,上新的流水线,这样公司一点点也变大了,就和树一样,它会变大,但如果经营不好呢也会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