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亚洲,前十大城市!
1、美国纽约(NewYork)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占地面积1214平方公里,它由五个区组成: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市区人口833.6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纽约市人口1900万。
2、英国伦敦(London)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它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
3、日本东京(Tokyo)
东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东京总面积2188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截至2012年8月),人口密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4、法国巴黎(Paris)
巴黎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首都巴黎人口为220.1578万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 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
5、中国香港(HongKong)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是发展日渐迅速的东亚地区的枢纽,地理条件优越。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10月),人口约72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22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全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二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
6、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2011年数据显示新加坡是全世界投资移民门槛最高的国家。
7、中国上海(Shanghai)
上海的优势在于成长发展潜力大,在所有45个参评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在五大新兴经济体城市(上海、圣保罗、莫斯科、约翰内斯堡、孟买)之中,受访者对上海构建全球金融中心的信心程度最高。
8、澳大利亚悉尼(Sydney)
悉尼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和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国际大都市,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悉尼的国际声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
9、韩国首尔(Seoul)
首尔是韩国首都,面积为6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61%,2000年统计人口为1032万。首尔共有25个区,522个洞,是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地方自治团体“特别市”。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0、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
欧洲统一使用欧元之后,欧洲中央银行就设在法兰克福,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如此得天独厚的"心脏"位置决定了法兰克福在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1)大西洋电讯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排名依据
关于城市排名根据不同的维度有多个不同的排行版本,GaWC的世界级城市名册是全球关于世界一、二、三、四线城市最权威的排名。该机构的排名依据主要有以下一些:
1、国际性、为人熟知。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且具影响力。
3、相当大的人口。
4、重要的国际机场,作为国际航线的中心。
5、先进的交通系统,如高速公路及/或大型公共交通网络,提供多元化的运输模式。
6、亚洲城市要吸引外来投资,并设有相关的移民社区。西方城市要设有国际文化和社区。
7、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尤其是企业集团)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
8、先进的通讯设备,如光纤、无线网络、流动电话服务,以及其他高速电讯线路,有助于跨国合作。
9、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和大学。
10、浓厚的文化气息,如电影节、首映、热闹的音乐或剧院场所;交响乐团、歌剧团、美术馆和街头表演者。
11、强大而有影响力的媒体,着眼于世界。
12、强大的体育社群,如体育设施、本地联赛队伍,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事的能力和经验。
13、在近海城市中,拥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
② 世界主要媒体有哪些
世界著名媒体介绍如下:
1、英国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是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的世界著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
该报在伦敦、法兰克福、纽约、巴黎、洛杉矶、马德里、香港等地同时出版,日发行量45万份左右,其中70%发行于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
2、《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是富商基思·鲁珀特·默多克(Keith Rupert Murdoch)拥有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一份小开型日报(tabloid)。
《世界新闻报》是星期日版的《太阳报》。《世界新闻报》是全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章,2004年后期该报的每日发行量达320万份。
3、《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泰晤士报》隶属于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
《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鲁伯特·默多克收购之后,有指《泰晤士报》的风格逐渐趋向保守。
4、《卫报》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
由约翰·爱德华·泰勒创办于1821年5月5日。因总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1959年8月24日改为现名。
总部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不过于曼城和伦敦均设有印刷设施。该报注重报道国际新闻,擅长发表评论和分析性专题文章。
5、《观察家报》
观察家报是英国创刊最早的星期日报纸。1791年创刊,1976年被美国里奇菲尔德大西洋公司购买,1981年2月25日又易手于乌特拉姆公司。
发行量75万份。该报是政治文艺综合性报纸,着重政治、经济和文艺方面的长篇评论。它与政府、政党领导人关系密切,因而消息也较灵通。
③ 世界股市哪最火 全球股票谁最牛
■上半年中国股市
涨幅全球第一
根据华尔街知名证券商美林证券对海外股市所做的最新调查,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沪深股市以47%的涨幅成为全球最佳投资市场。美国排名第15,香港排名第21,台湾股市排名第20。排名第2的是加拿大股市,今年前六个月的涨幅达20%。
这份由美林国际客户服务中心所做的调查还指出,中国沪深股市去年全年的涨幅为32%,全球排名第22,而到今年上半年则一举冲上冠军宝座,表现杰出。
作为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的美国华尔街股市去年涨幅只有20%,全球排名第29,今年上半年则下跌2%。
去年全球表现最出色的是土耳其股市,共涨485%,但今年上半年后继无力,反下跌2%,排名倒退到第17。
排行榜中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陆续走出亚洲金融风暴的国家,今年上半年表现都不理想,情况最糟的是泰国,下跌33%,其次是菲律宾下跌28%,印尼下跌24%,韩国下跌20%。
美林证券国际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史密斯说,报告显示,投资人如果想拥有最高的投资报酬率,就必须在国际市场分散投资。他说,今年美国经济成长萎缩,投资人特别需要将部分资金转往海外市场。
■26家股票被认为最有潜力
另据报道,美林证券最近还推荐了26家最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
这份最具投资潜力的股票名单如下∶美国在线公司、美国国际集团、贝尔大西洋公司、伯林顿资源公司、思科公司、花旗集团、EMC、通用电器公司、家庭百货公司、汇丰银行、休斯电子公司、网络设备公司、JDSUniphase公司、京都陶瓷公司、医疗免疫公司、新闻集团、诺基亚公司、北方电讯公司、全广告公司、苏格兰电力公司、索尼公司、道达尔芬拿公司、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德州仪器公司、华格林药店和雅虎公司。
这份名单中包括了一些大家所熟悉的公司,如通用电器公司和花旗银行集团,当然也有深受投资者喜欢的高科技企业,如雅虎公司。名单上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公司都具备促进变革的能力,并能够利用这种变革加速增长,提高股东的利益。
④ 伦敦历史最悠久的通讯社是
通讯社
编辑
通讯社,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在英文里,通讯社叫“news agency”或“news service”。众所周知,agency在英文里有“代理机构”的意思,service则是服务的意思。根据这两个词来理解,可以将通讯社简单定义为新闻服务机构,即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服务的机构。至于比较正规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中文名
通讯社
外文名
news service
等 级
世界级通讯社
性 质
消息工厂
目录
1 基本介绍
▪ 定义
▪ 性质
▪ 工具书
2 等级
▪ 世界级通讯社
▪ 国家级通讯社
3 发展
▪ 简介
▪ 起步时期
▪ 联环同盟时期
▪ 形成时期
4 发展趋势
5 四大社
▪ 哈瓦斯社
▪ 沃尔夫社
▪ 路透社
▪ 美国联合社
6 各社简介
▪ 路透社
▪ 美联社
▪ 法新社
▪ 塔斯社
▪ 新华社
▪ 合众社
7 华文通讯社列表
8 世界主要通讯社
基本介绍
编辑
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年出版的专门研究和介绍各国通讯社的著作《通讯社:它们的结构和运转》中指出:“通讯社是一种企业,它的主要目标是搜集新闻和新闻材料,它的唯一宗旨是表达意见或提供事实,发给一些新闻企业,并且在特殊情况下也发给私人,以便在收费和符合商业法律和规定的情况下,向它们提供一种尽可能完全和公正的新闻服务。”
《美国大网络全书》(1982):“通讯社是在它的大多数大众媒介订户、用户或成员力所能及的地理范围外和超乎各自的财力物力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组织。通讯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
《中国大网络全书》(新闻出版卷,1989):“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对象的新闻机构。”
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是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体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网络全书》(文化.艺术):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又称为“新闻总汇”,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
性质
近代通讯社有别于报刊及其他新闻媒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实际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者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诸方面的服务。
工具书
世界上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不列颠网络全书》(2005):“在一国或世界各地采集、撰写和播发新闻,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机构和其他用户采用的组织。”(organization that gathers, writes, and distributes news from around a nation or the world to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user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28 Nov. 2005.)
从以上中外不同机构在不同时期下的定义可以看出,通讯社的核心业务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服务对象已经从原来的媒体用户扩展到了非媒体用户。
通讯社一般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也有的在一家通讯社内分国际部和国内部。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1835年在巴黎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当时曾用信鸽传递信息。1837年有线电报试验成功后,英国路透社于1872年开始在上海发电讯稿。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中国大陆现有两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新华通讯社(新华社)是面向全世界的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面向海外华人、港澳同胞的通讯社。台湾的中央通讯社是位于台湾地区的一家通讯社。
等级
编辑
世界级通讯社
由一个国家或集团成立,营业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网,人才济济,设备精良,财力雄厚,工作效率高。
每天发稿量达数十万乃至百万字之多。它们提供的消息,往往可以左右世界舆论。
这类通讯社数量不多,其著名的有:路透社、美联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哈瓦斯社。
国家级通讯社
由某个国家建立,主要在本国范围内营业的通讯社,它以收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各新闻机构,同时抄手世界性通讯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经加工后转发国内新闻机构。
国家级通讯社向国外新闻机构发稿的内容多限于本国新闻,它一般不向国外新闻机构发布国际新闻。
同世界性通讯社相比,国家级通讯社规模小,设备落后,财力薄弱,对世界舆论的影响较小。
发展
编辑
简介
在世界新闻发展史上,通讯社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此前,几乎所有新闻媒介,报纸、杂志等,在传播内容上,都是自给自足。生活范围的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仅凭报社内的力量远不能满足全面报道世界变化的要求。
于是经济领域的专业分工,扩展到了新闻界,一种专为报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务的通讯社诞生了。这种新式新闻企业最初出现于经济发达的欧洲,继而出现于整个世界,从而把世界新闻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起步时期
一、通讯社的性质
近代通讯社,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方面的服务。
通讯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专业服务,延伸了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新闻搜集手段,扩张了人们的视听范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知闻需要。
通讯社并不直接与广大的新闻受众发生联系。它与受众的关系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杂志来维系的,这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决定通讯社兴废的,在直观的意义上,是报刊等新闻媒介本身。
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对其他新闻媒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闻媒介丰富多彩的个性结构,使得它所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实现了标准化,一体化,以至使它成了“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的公分母。” 通讯社的出现,加强了近代各种新闻媒介的共同特征。
二、通讯社出现的历史前提
通讯社的出现,是近代工业革命、近代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工业革命的进展,促成了欧美经济、金融、贸易的国际化,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彼此了解对方的新情况、新变动,已成了现实生活的重大需要。
而此时,近代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离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莫过于报道内容多囿于本国的范围。它国、它洲的新闻虽有诱惑力,各国报刊却无力及时搜集,时代要求出现一种能跨国界搜集新闻的新式企业。
其次是通讯技术的革命(物质技术前提)。
19世纪初,工业革命促成了交通事业的革命性变化,汽船、火车出现。
尤其重要的是,有线电报的发明及其实用化。
1832年,德国人韦伯和高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
1839年,英国人惠斯通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电报线。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从而使得电报能够以一种超越民族特点的语言,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1850年,第一条海底电缆把英国与欧洲大陆连结起来。
1866年,海底电缆又通过大西洋把欧洲和美洲联系起来了。电报的实用化,大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时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范围信息资源的同时共享。
其三是近代报业的初步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消息客户。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一方面培养出了大量的有文化的产业工人,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胀,为报刊的发展准备了大量潜在的读者。
另方面,作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印刷行业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蒸汽动力取代了手摇机械,轮转机代替了平版机,使得短时间内的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面向大众的通俗报纸。它们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经济实力雄厚。这些报纸需求多样化的新闻,使得它们可能成为近代通讯社的首批客户。
可见,通讯社的诞生及其发展,乃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通讯社出现的历史前提
联环同盟时期
一、“联环同盟”的缔结
四家通讯社,为了争夺新闻采集发布市场,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从1 9世纪60年代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至1870年,4家通讯社共同达成了一项协议,即三边四社协定,或联环同盟,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由此,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它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它们这一渠道中获得新闻。
哈瓦斯社范围:包括法国及其属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土耳其、埃及(与路透社共享)、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围:包括英国及其属地、中东、远东、非洲大部及巴尔干半岛、东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尔夫社范围:包括德国及其属地、斯堪的那维亚、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地。
纽约新闻联合社范围:包括美国及中美洲一部分。作为该协议的第四个参加者,纽约新闻联合社的势力范围最小。
二、联环同盟的解体
三边四社协定的签订,虽然缓和了欧洲和美洲四大通讯社的激烈冲突,却没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讯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欧洲的三大通讯社,竞争一直没有中断。
1870年的普法战争,虽然没有破坏这个协定本身。但是法国的战败,还是使哈瓦斯通讯社与普鲁士沃尔夫社的关系紧张起来。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哈瓦斯不能从沃尔夫社得到的新闻,沃尔夫社不能从哈瓦斯社得到的新闻,都可以间接地从路透社得到。路透社一时左右逢源,成了哈瓦斯社、沃尔夫社争夺的对象。隔岸观火,路透社坐收了渔人之利。
欧美各大通讯社虽然竞争激烈,但它们还是都同意维护1870年的三边四社协定。
各社都承认哈瓦斯社和路透社在南美和远东的优越地位。
沃尔夫也同意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欧洲。
美联社则把通讯业务限制在国内,虽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岛自由发展,可在这些地区没有垄断的权利。
上述情形,大约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其间,由于美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经济力量的膨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1907年美国合众社的诞生。这家新的通讯社不受上述协定的制约,一开始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及欧洲发展。
1914年,美联社宣布退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寻求市场。
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苏联拉脱维亚首府开会,宣布废除过去的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在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时代。
1933年,希特勒当上了德国的总理。为了宣传纳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德国战败投降后,德国通讯社亦宣告解体。
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后,德军接受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国维希政府收买哈瓦斯的全部股票,又将它分解为广告社、法国新闻社和世界电讯社,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哈瓦斯社由此瓦解。法国光复后,几家参加抵抗运动的通讯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础上共建了法国新闻社。
形成时期
一、近代通讯社的三种基本类型
通讯社作为一种以经营消息为基本业务的新闻企业,经过100余年的历史演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已确立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地位。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通讯社。这些通讯社虽然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是从其经营形态来看,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纯商业性通讯社。
第二类是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
第三类是国营通讯社。
此类通讯社属私人所有,追求利润是它的基本目的。为此,它把新闻或有关新闻资料纯粹作为商品出售,将新闻业务活动等同于个人企业或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商业活动。通讯社的业务政策,由其老板根据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决定,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涉。
19世纪的路透社、哈瓦斯社、20世纪美国的合众社、国际社,便是此类商业性通讯社的典型。
第二类是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
此类通讯社由若干新闻机构,或报纸或电台或电视台合股经营,虽然它也进行商业性的新闻活动,但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本社的会员,满足本社会员的新闻需求。这类通讯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资本归成员机构(报社、电台、电视台)所有,是受托经营性质的通讯社。
如英国的路透社进入本世纪以来,就改组成了合作社性质的股份公司。其股权分属于:代表出版业的全国性报纸的报业主联合会、代表郡级报纸的报联社、澳大利亚报联社、新西兰报联社和印度报业托拉斯。这些股东均有代表参加路透社董事会。由董事会决定通讯社的经营政策和业务方针。
其他如美联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日本共同社、德新社,还有加拿大通讯社、南非新闻联合社等,都是这类通讯社的代表。
第三类是国营通讯社。此类通讯社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事业规模亦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及政治战略的制约。在报道业务上,则直接接受政府或执政党的指导。
这种通讯社,实际是国家机关,或现实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苏联的塔斯社、中国的新华社、印度尼西亚的安塔拉通讯社和阿根廷的美洲通讯社。
二、通讯社的等级划分
前述的各种通讯社,可谓数量繁多,差异甚大。大的通讯社,在全世界范围都布置了自己的新闻搜集网;小的通讯社,有的连国内新闻都无法满足需要。根据通讯社的组织规模、业务范围及影响的大小,世界通讯社可以划分为两大级别。
一等的通讯社,是世界性通讯社。它由一个国家或集团建立,营业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拥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网,人材济济,设备精良,财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仅收集和编发本国新闻,而且还收集编发国际新闻,并且向世界范围内许多新闻机构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消息。这类通讯社,数量不多,可影响极大,其著名者有路透社、美联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哈瓦斯社等。
二等通讯社是国家级通讯社。
这是由某个国家建立,主要在本国范围内营业的通讯社。它以收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各新闻机构。同时抄收世界性通讯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经加工后转发国内新闻机构。国家级通讯社向国外新闻机构发稿的内容多限于本国新闻,它一般不向国外新闻机构发布国际新闻。同世界性通讯社相比,国家级通讯社规模小,设备落后,财力薄弱,对世界舆论的影响亦小。
这类通讯社为数甚多,如蒙古通讯社、波斯通讯社、阿纳多卢通讯社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发展趋势
编辑
一方面,市场对多媒体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用户希望所得到的新闻信息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生动,使用更加简易、便捷;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为产品多媒体化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于是,通讯社在提供传统的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的同时,又相继开始提供图表、音频和视频产品;进入新世纪后,又推出了集图文与音视频为一体的网络产品及数据库产品,以适应网络作为人类信息沟通基本方式的变化。
与此同时,各国通讯社的业务范围和传送手段都有了重大的发展。通讯社的供稿对象除报纸、广播电台之外,又增加了电视台。同时,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报纸一样,也成为合作经营的通讯社的股东。各通讯社报道的内容,除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之外,大量增加了科学、体育、气象、经济信息等内容。通讯社提供的传真新闻图片已从黑白发展为彩色。
通讯社的经济信息也受到重视,这项业务拥有大量的私人订户。路透社的经济信息订户数以万计,1985年其收入的95%来自这方面。美联社同道·琼斯新闻社联营,建立了专门从事经济信息业务的美联-道·琼斯新闻社。合众国际社(1958年由合众社合并国际新闻社组成)同商品新闻社于1977年联合组成合众-商品新闻社,向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国际商业界提供经济新闻。法新社和其他国家的通讯社也纷纷开展和加强这方面的业务。通讯社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传播的枢纽。
从文字图片报道到电视传播,再到传播手段的融合,正是通讯社系统内各要素不断重新组合、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讯社将不仅是文字、图片信息的总汇,也是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集散地。在这个信息超级市场上,顾客可各取所需。
新华社近几年来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一批技术建设项目。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已存储2000多万条文字信息、130万张新闻图片和图表、3000小时音视频新闻信息。新华社日播发新闻信息稿11000多条,图片900多张,音视频新闻20余条。互联网用户可通过新华网,浏览新华社每天播发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
由此可见,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融合,位于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终端的多媒体化传播,必然会成为通讯社发展的新趋势。
四大社
编辑
哈瓦斯社
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通讯社,一般认为是由法国人哈瓦斯于1835年组建的哈瓦斯通讯社。
1826年,哈瓦斯组建了一个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材料,其订户主要为外交官及贸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议报界订用稿件,却遭到拒绝。
8年后,法国出现了廉价报纸。与政党报纸不同,廉价报纸不重言论,而重消息。根据这种的变化,哈瓦斯乃于1 835年,正式创办哈瓦斯通讯社,招聘记者、采集新闻并开办迅速翻译外国报纸新闻文章的业务。一些廉价报纸纷纷地加入到客户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由此在法国新闻界确立了重要地位。
巴尔扎克于1840年在他主编的《巴黎杂志》上写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是说老实话,严格点说,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曾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这家通讯社的办事处坐落在邮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报纸都会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里,换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获知世界各地的消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外交机关外,哈瓦斯无所不知,无事不晓。”
为了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哈瓦斯社不断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进现有的传递系统,扩张业务范围。
1840年,哈瓦斯开始训养信鸽,展开了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巴黎的信鸽传递业务。
1845年又在罗马、布鲁塞尔、维也纳、马德里及美国等地设立分社。
当有线电报实用化后,哈瓦斯社又于1848年开通了巴黎与布鲁塞尔间的电报传递业务。
1857年,它又与法国广告机构和地方报刊签约,以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交换各报社的若干广告版面,然后将版面出售给各广告客户。这种将通讯业务与广告业务合并起来的方法极为成功,它既扩大了通讯社新闻在社会上和报界的影响,又解决了通讯社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使该社在新闻界站稳了脚跟。
1859年,哈瓦斯社又与英国路透社、德国沃尔夫社答订交换新闻的合同,不久又开始利用连结欧美大陆的大西洋海底电缆。哈瓦斯社的业务已经扩大到了世界性的规模。
沃尔夫社
沃尔夫通讯社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其创办者伯恩纳德·沃尔夫曾在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短暂工作过。1848年回德国接任柏林《国家日报》社长。为了降低该报的采访成本费用,于1849年成立了沃尔夫通讯社。
1856年,与路透社交换经济及股票行情;
3年后,又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纽约美联社共同签约,交换政治及经济新闻。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大陆电讯联系尚未畅通,所以直到60年代,沃尔夫社才能对德国的报纸及商业公司,经常性地提供消息服务。
路透社
路透社的创立者保罗·朱利叶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讯社当翻译。1849年离开该社,在德国的亚琛设立通讯机构,利用信鸽向布鲁塞尔传递商业及股票行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第二年,路透于伦敦正式创办了路透社。其传播的内容,大部以商业消息为主,订户多为银行家及证券经纪人,后来才逐渐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消息报道。
路透社一开始得不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处境艰难。如《泰晤士报》便是反对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伦敦《广知晨报》在路透的鼓动下,成了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紧接着《每日电讯报》、《前锋晨报》、《晨间邮报》、《标准报》等相继成为路透社的经常客户。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了。在得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后,路透社的业务迅速膨胀起来。美国的南北战争、欧洲的法德关系,成了其国际报道的重点。同时,路透社还将触角伸向了未被开垦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并同欧洲其他两大通讯社展开竞争。
在1870年前,路透社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路透通讯社简史
1851 年,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 Julius Reuter )在伦敦创办。
1858 年,争取来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伦敦的《广知晨报》,后来《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终于取得伦敦报业的认同,发展成为提供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其他消息的新闻通讯社。
1872 年,路透社不但在欧美已遍布分支机构,而且在埃及、印度和日本都建立了分社,俨然成为联结欧、美、亚、非的“新闻通讯帝国”。
1941 年,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联合组织的托拉斯。
美国联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为了及时报道这场战争,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了一个联合采访部。战争结束后,那6家报纸又出于共同采访国外新闻的目的,在联合采访部的基础上,合股组织了“港口新闻联合社”。这6家合股人,共租用两条船,迎接入港的欧洲船只采访新闻,所需经费由合股人分担。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此后,纽约新闻联合社便迅猛地发展起来。
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个人企业来创办的,与报界并无直接关系。
而纽约新闻联合社,一开始就是以报纸之间合作社性质的组织出现的;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不在乎营利,而在于为报纸提供消息。
各社简介
编辑
路透社
(Reuters):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创办人路透原为德国人,后加入英国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路透社名义上是私人企业主所有,实际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国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国外,它的国际新闻紧密配合英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它对体育新闻也很重视。该社的经济新闻主要是商情报告,为英国和西方大企业服务。
美联社
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的简称,是由多个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947年)成员范围扩大到 广播电台 、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该新闻机构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 1994年 又增设 电视 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丁美洲,北美 和全球服务四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用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法新社
全称为法国新闻社,成立于1944年,是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齐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 英国路透社创办人朱利叶斯·路透,德国沃尔夫通讯社创办人伯恩哈德·沃尔夫都曾在该通讯社工作过并加以仿效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瓦斯社的业务迅速发展,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员300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沦陷,但哈瓦斯社并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为战争所迫而离开新闻社的工作人员纷纷返回。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