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此次的金融危机是不主要因为美国的信贷影响引起的具体是怎样导致席卷全球的风暴
这个问题可真难啊.
这次金融危机当然是因为美国的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的金融机构为了获取使手上的“闲钱”能充分利用,就鼓动那些没有能力买房的人向自己借款买房,但是这里的风险是很大的,万一买房人还不起就会造成本金的亏损.但是这难不倒那些“聪明”的华尔街骗子们,他们把这些买房人的借据和抵押品一起打包(就是所谓的“次级债券”)又卖给那些对其中风险不清楚或者虽然清楚但却想通过投机赚一吧的其他投资者。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变成了一个中介,通过把其他投资者的钱借给没有能力买房的人来收取中介费,自己不用出一分钱也不用承担一点风险。当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美国从9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长达10多年的繁荣期),利息和本金能及时收到,这个无本生意就越做越大。但到了有一天,经济形势变坏,那些本就没能力买房的人的收入下降,他们必然还不起钱,于是投资人发现自己的巨额投资面临本金的损失。据估算这次次贷危机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金。那些玩了十几年的机构投资者变得资不抵债,于是破产或者被收购;而普通投资者本金损失就只能减少消费,需求变少,那实体经济也变得困难重重。
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美国人需求减少,中国的许多外向型企业也面临亏损甚至倒闭。同时美元还是全球性货币,美国经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美元的地位。如果美元贬值,则其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储备贬值,而以美元为定价的国际大宗商品(比如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等)升值又会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如果美元升值,又可能造成资金流出,美元储备不足等等问题。
中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该说是受害者和帮凶的综合。受害者好理解,前面已经谈过,外向型企业面临破产,国家面临衰退、国家输入通货膨胀,国家储备贬值等等,那为什么说也是帮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再次回到第一个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前面已经说过是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这个回答很肤浅,只找到了直接原因而没有分析深刻的本质性原因——就好象你问别人汽车为什么会跑,技师回答是因为发动机点火,而工程师会告诉你是因为驱动系统在工作,而物理学家则会告诉你是能量转化。前面的回答也就是技师的水平。
这次金融危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1、透支未来创造了不能持续的经济奇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规律就是周期性,繁荣--衰退--繁荣,但是在过去的10多年中,美国却似乎摆脱了衰退的阴影,繁荣长到大家忘记衰退的存在。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在美国,买房买车等大型采购都是能够采用融资方式的,也就是说借债。这种方式无疑有很多好处,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能够提高人民福利,但是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面对经济冲击,缓解的余地很小。比如石油涨价,中国人因为储蓄多,可以取出一部分储蓄来应付,但是美国人就只能靠减少消费来解决。因此面临经济冲击,美国的消费需求减少的很快,容易进入衰退。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衰退会造成中国也衰退,于是中国会很本能的支持美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以阻止美国经济衰退。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近1。9万亿美元,除极小部分的欧元资产(估计在2000亿美元以下)外全部购买了美元债务,也就是说借给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超过1。7万亿美元,从而极大的支持了美国的借贷式发展,延长了美国的繁荣期。但是这种靠借更多的钱来还前面的欠帐的办法,总有破灭的时候,这个导火索就是次贷危机。2、贪婪的美联储与贪婪的华尔街(今天累了。下次有时间再写)
Ⅱ 为什么市场利率上升则股票利率会下降
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的贷款成本及投资者的贷款成本上升,固定收益将提高,如债券和存款,加上股票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投资者可能对看市不看好,卖出股票,选择投资固定收益,大部分钱流出股市,造成股票下跌,反之。
Ⅲ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如何对股价产生影响的的简答题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价。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造成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宁可选择股票投资方式而减少对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种的投资,同时,证券投资者能够以低利率拆借到资金,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除这两方面原因之外,利率还是人们藉以折现股票未来收益、评判股票价值的依据。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则股价上升。
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首先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内容,但利率的变动同时也受到其他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贴现率降低、中央银行所要求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在放松银根,利率将呈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行市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行情上扬。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二、财政政策的运作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种类与经济效应及其对股市的影响。总的来说,紧的财政政策将使得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股市也将走弱,而松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股市走强。
2)实现短期财政政策目标的运作及其对股市的影响。为了实现短期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运作主要是发挥"相机抉择"作用,即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来选择相应的财政政策,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3)实现中长期财政目标的运作及其对股市的影响。为了达到中长期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运作主要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改革、调整税制。
Ⅳ 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引发物价下降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那得先说什么是金融危机,什么造成了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这次美国经济危机之前,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带动的,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投机过度.
其现象可以用我们方便理解的一个比方来形容:
都说股票赚钱,我们全民去炒股票,钱都投进去了还不过瘾,还想借钱生钱,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资继续买入股票,而有的银行连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给你融资.
如此一来,风险就大量的积累下来了.
一旦哪一天,疯狂的炒股热潮有了退烧的迹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还不上借款而割肉离场,又有很多人因还不上钱,抵押的财产被银行收了去,还有很多银行因为没有留取足够的抵押品,在贷款人无力还债的时候只好认赔.连锁反应下来,个人破产,信贷机构破产,经济萧条,通货膨胀.
美国政府是想抑制一下过于旺盛的投资,压缩信贷规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价,所以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条,其他的还有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发行票据吸纳货币市场上的资金等等。
美国的管理者是一帮政客,他们对管理国家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病患一点都不察觉,采取的快速连续升息政策其实正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贷款无法归还,引发连锁的坏帐反应,使美国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诺骨牌状的倒下。
由于世界所有金融机构都不会只把钱放在那里不动,放贷只会放出一部分,不会都放出去,想都放出去也做不到,加上需要“分散投资”,所以他们总是在各国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投资,美国的国债、企业债和股票、不动产都是各国金融机构的投资目标,美国一旦发生危机,所有国外投资者也都跟着受损,于是就席卷全球了。
早期物价是下降的,这是因为对经济的担忧,金融资本从各处抽离出逃,造成商品价格下降,同时由于消费意愿降低,商品销售也减少,价格就下来了.企业效益下降造成关门歇业和破产,员工失业,消费力下降...以此恶性循环,就造成了整体经济的萧条.百姓自然受到很大影响,工作不好找,收入降低...
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发生更大的危机.
Ⅳ 四大行存款下降,信贷规模下降,对实体经济意味着什么对股市呢
存款下降是因为利率低,而通胀高,钱存在银行相对贬值,所以存款会下降。信贷下降,是因为市场普遍的观望情绪较重。实体经济低迷,所以信贷规模下降。这个对于实体经济都是双向的。是相互影响的。对于股市,资金会一部分流到股市里面去,但是今年股市还是会持续低迷。
Ⅵ 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
1、股市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降准属股市重大利好,沪深两市不出意外将大幅高开。考虑到2008年以来历次降准后上证均高开低走甚至大跌,投资者需提防重复上演追高套牢的悲剧。
例如今年2月4日央行公布降准消息后,第二天沪深股市反而双双收跌。
(6)压缩信贷规模会使股票价格下降扩展阅读:
下调存款准备金之后还有以下影响:
1、增加债券需求债券利率将下行
降准对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降准后债券利率会大幅下降。
目前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35%以内是非标资产,而65%以上是标准化资产,其中债券类资产的占比在60%左右。而市场上的债券供给是有限的,因而银行理财可以买到的债券和利率都会下降。
2、P2P理财收益长期将走低
当前,P2P作为互联网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央行降准,会不会对P2P产生影响呢?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降准对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P2P行业基本没有影响。
虽然降准带来的流动性增加,以及传导出的货币总量增加,可能将降低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也将对网贷平台收益率产生影响,但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虽然网贷行业收益率水平短期内不会明显下跌,但长期预计仍将走低。
Ⅶ 在线等答案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货币政策及其主要的工具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注重利率的作用及其调控。其直接目标是利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调节货币量是手段。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进而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在当代经济学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政策手段最基本的有三个: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再)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或者政府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取得所需资金时所支付的利息率。两者有时候又是一样的,因此,贴现率也叫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提高贴现率,对银行来说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银行就会减少从中央银行借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就从资金来源方面造成银行贷款规模下降。二是银行为保持原有盈利会以同样幅度提高其贷款利率,从而引起厂商对银行贷款的减少,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就从资金运用方面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下降。另外,贴现率及利率上升也会造成政府债券和股票价格下降。结果是厂商投资减少,进而GDP减少和失业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使得利率下降,信贷规模扩大和政府债券及股票价格上涨,使投资增加、GDP扩大和就业增加。
因此,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改变贴现率的方式起到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借款的作用,去影响与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在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即总支出不足或失业增加的情况下,央行应降低贴现率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趋于过热即总支出过大或价格水平过高时,中央银行应提高贴现率以压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抑制经济发展。
调整贴现率作为一项宏观政策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中央银行很难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和水平。如经济萧条,贴现率降得再低,银行可能增加超额准备,不一定增加信贷规模,这样就使得宏观政策调控处于被动境地。
2.法定存款准备率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给。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一方面会造成商业银行吸收的同量存款中上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就增多,银行贷款趋紧,进而使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减少;另一方面,使货币乘数缩小,创造货币能力下降。反之,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方面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进而使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会使货币乘数扩大,创造货币能力上升。当准备金率发生变动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会相应调整,从而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会发生变化,引起利息率变化,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
存款准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时,按逆风向行事原则,在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期,由于总需求不足,中央银行会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增加,可以对外扩大放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市场利率下降,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过度,中央银行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抑制总需求、避免经济出现过度膨胀的目的。
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使用这一手段。因为按照货币乘数原理,存款准备率略做调整,货币供给量会成倍变化,且对实行货币乘数大小不好把握,因而无法准确调整货币供给量。其次,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所有的银行信用都必须扩张或者收缩,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体系造成剧烈的冲击。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经济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常用的政策手段。
如果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公众或银行得到现金或存款,它们成为高能货币,通过乘数机制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进而影响货币市场供求和利率,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产品市场均衡。如果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使高能货币减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在经济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从而把货币投入市场。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利息
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
在通货膨胀时期,需求过度,中央银行便卖
出政府债券,使货币回笼。由于货币供应量
的减少,从而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
求减少。
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调节一
国的利息率水平,执行起来灵活有效,因此,它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4.辅助工具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外,还有几项辅助性工具。
(1)道义的劝告。俗称“打招呼”,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应取的措施以指导或告诫,以配合央行货币控制政策。
(2)利率上限控制。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定期存款支付的最高利息率,可减少定期存款,使存款更多地转向易于控制的债券与短期存款。
(3)控制分期付款条件。规定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条件。目的是调节借贷在消费和其它用处之间的分配,鼓励或限制消费。
(4)控制抵押贷款条件。主要用于控制住宅建设,如减少购买住宅应立即付出的现款额并延长付清房款的年限,可刺激人们用抵押贷款来买住宅,刺激建筑业,扩大总需求。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会根据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以上几种工具不会单独使用,常常会结合使用。
在经济萧条时期,可以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和降低准备金率等。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最常用的工具有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和提高准备金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