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日美三国 从2000年到09年GDP与他们股票市值之比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
年份 汇率(官方) GDP (亿人民币) GDP(亿美元)
2000 8.28 99215 11982
2001 8.28 109655 13243
2002 8.28 120333 14533
2003 8.28 135823 16404
2004 8.28 159878 19309
2005 8.07 183217 22703
2006 7.81 211923 27135
2007 7.30 257306 35247
2008 6.83 300670 44022
美国历年GDP
2000 9,817.0
2001 10,128.0
2002 10,469.6
2003 10,960.8
2004 11,685.9
2005 12,421.9
2006 13,178.4
2007 13,807.5
2008 14,264.6
二战后日本历年GDP绝对数
1956 9,422.2
1957 10,858.3
1958 11,538.3
1959 13,190.3
1960 16,009.7
1961 19,336.5
1962 21,942.7
1963 25,113.2
1964 29,541.3
1965 32,866.0
1966 38,170.0
1967 44,730.5
1968 52,974.9
1969 62,228.9
1970 73,344.9
1971 80,701.3
1972 92,394.4
1973 112,498.1
1974 134,243.8
1975 148,327.1
1976 166,573.3
1977 185,622.0
1978 204,404.1
1979 221,546.6
1980 240,175.9
1981 257,962.9
1982 270,600.7
1983 281,767.1
1984 300,543.0
1985 320,418.7
1986 335,457.2
1987 349,759.6
1988 373,973.2
1989 399,998.3
1990 430,039.8
1991 458,299.1
1992 471,020.7
1993 475,381.1
1994 479,260.1
1995 483,220.2
1996 500,309.7
1997 509,645.3
1998 498,499.3
关于股票市值你要下一个各个市场的交易软件自己算了,我没有,不好意思
一般而言,股价与GDP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GDP增长较快,股市会向好;反之,GDP回落,股市会回落。但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在时间区间较大(以十年甚至百年为考察期)的情况下才成立的,在短期内是不成立的。股市与GDP之间的关系好像狗如主人的关系,主人带着狗走路时,主人从A地走到B地,假设走了1公里。狗跟随主人也从A地走到B地,但期间狗可能走了5公里,因为它总是不停地前后走动。
如果机械地理解股市与GDP之间的关系,则会导致荒谬的结果。比如说,2001年至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非常好,但股市是熊市;同样的,2005年至2007年,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股市却涨了5倍。
可见我国股市的短期(甚至是中期)波动其实都不能用经济基本面来解释的,
B. 新美星股票代码是多少
新美星股票代码是300509,输入创业板的股票。直接行情软件里输入XMX后就能显示该股票,如下图所示:
C. 股市从998点到6100点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两年,回首998点到6124点的大牛市,大致可分为以下六波行情:
第一波:熊尾行情
2005年6月6日-2005年12月30日,大盘从998点涨到1160点,涨幅约15%,沪市日均成交88亿元。这段时期内大盘成交量几乎没有放大,指数涨幅也微不足道,不过大盘在2005年12月的最后2天一举突破了年线这一牛熊分水岭,这是目前大盘还未能做到的。
在此期间,中小板个股平均上涨50%(算数平均,下同),上证50涨23%,沪深300涨21%,很明显市场的领涨板块是小盘股,这一点和前期的“中小板牛市”极为相似。个股方面,2/3个股出现上涨,天威保变(600550)、苏宁环球(000718)等7只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均在这段时期完成股改,股改抢权行情是当时主线。板块方面,地产、信息服务领涨。
彼时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特殊时期:股改和汇改正是在这里起步,这两大题材日后支撑起了整个大牛市。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大牛市需要大故事。回看近期,虽然行情起步形式类似,但仍然看不到支撑行情的大故事,这也是我们理财一周报本期所致力于寻找的。
第二波:牛角行情
2006年1月1日-2006年7月6日,大盘从1160点涨到1700点,涨幅约45%,沪市日均成交211亿元,较前一波放大了1倍,大盘一路杀到之前的熊市“铁顶”1700点,并在此点位出现反复。
在此期间,沪深300涨87%,上证50涨82%,中小板涨50%,市场首度出现普涨格局,98%的个股上涨,资金开始流向蓝筹股。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多达270只,新疆众和(600888)、驰宏锌锗(600497)等有色金属股,以及辽宁成大(600739)、中信证券(600030)等券商概念股集体爆发。有色金属板块走出翻番行情。
总的来说,在经济加快增长、宏观调控温和的背景下,市场开始摆脱熊市阴影,市场也在2006年5月恢复了融资功能。反观现在,尽管市场已经历了类似的普涨阶段,但融资功能的缺失仍是新牛市不成立的主因。
第三波:牛头行情
2006年7月7日-2006年12月14日,大盘从1700点涨到2245点,涨幅约40%,沪市日均成交254亿元,较前一波微幅放大,大盘在所有均线都呈多头排列的架势下一举冲过2245的历史最高点,确立牛市格局。
在此期间,上证50涨43%,沪深300涨26%,中小板反而下跌1%,所有个股的平均涨幅不到10%,仅56%的个股上涨,市场第一次出现“二八现象”。在最重要的历史关口,大盘权重股成为带头羊,金融和地产成为急先锋,大涨逾30%。涨幅超过100%的股票仅16只,地产占据半壁江山。
彼时宏观经济开始出现“偏热”迹象,市场流动性过剩、A股市盈率达到30倍。指标股启动后,市场所有板块都已经历了上涨,而在此关键点位带头冲关的金融地产也成为此后大牛市真正的龙头板块。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大盘能否在指标股的启动下冲破2245点与年线将是牛市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而牛市真龙头也将产生在冲关时的领涨板块,而不一定是前期风光无限的有色金属板块。
第四波:牛肚行情
2006年12月15日-2007年2月26日,大盘从2245点涨到3000点,涨幅约30%,沪市日均成交743亿元,较前一波急速放大了2倍,市场开始多次出现3%以上的跌幅,但很快就能再创新高,大盘在震荡加剧中来到3000点,市盈率超过40倍。
在此期间,沪深300涨58%,上证50涨56%,中小板涨36%,99%的个股上涨,市场第二次在放量的情况下出现普涨格局,牛市进入新一轮炒作。板块方面百花齐放,个股方面,涨幅超过100%的股票达95只,权重股中海通证券(600837)大涨逾300%,参股券商概念的雅戈尔(600177)、辽宁成大(600739)也实现翻番,低价股和题材股表现活跃,资产重组、整体上市、券商、3G、有色金属、年报行情等热点此起彼伏。
可见,在突破重要关口后,牛市的炒作风生水起,题材股再度进入黄金年代。这也是我们寻找题材股的最主要动因: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题材股永远有市场。
不过紧接着2月27日上演“黑色星期二”,A股暴跌逾8%“震动世界”,显示出A股市场与世界在不断接轨。这在之后6000点大顶与国际股市同步上也可以得到印证。目前美股已创下12年新低,对A股的影响不容小视。
第五波:牛蹄行情
2007年2月27日-2007年5月29日,大盘从3000点涨到4300点,涨幅约40%,沪市日均成交1470亿元,较前一波再度放大1倍,市场几乎以45度角的直线刷新新高,仅有的几次回调也以单日回抽的方式完成,市盈率已没有参考意义。
在此期间,沪深300涨72%,上证50涨44%,中小板涨45%,所有A股平均上涨88%,99%的个股上涨,市场继续普涨,而大盘蓝筹股则相对表现疲弱。纺织服装、房地产、公用事业等涨幅居前,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多达509只,这充分反映出市场已不再理性。仁和药业(000650)、浪莎股份(600137)等个股股改复牌后大涨逾500%,资产重组概念被疯狂演绎,S前锋(600733)连续拉出26个涨停。
在这个阶段,CPI 开始超过3%,年报业绩浪开始与资金共同推动市场,两市新增开户数直线上升,散户成为市场主力军,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果不其然,市场的疯狂触及政策顶,“5·30”印花税突然上调代表国家调控股市的开始,大批游资被赶出市场。这告诉我们,真正能扭转市场的,还是政策。
第六波:牛尾行情
2007年5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大盘从4300点涨到6124点,涨幅约40%,沪市日均成交1500亿元,成交量已不再放大,基金主导指标股发动了蓝筹泡沫行情,A股市盈率超过60倍。从形式上看,这非常像牛市的第三波,只是这一次把市场推向地狱。
在此期间,上证50涨61%,沪深300涨43%,中小板涨1%,而A股平均仅上涨7%,仅43%的个股上涨,这是一个超级二八行情,指数与个股表现出现严重背离。采掘、有色金属、金融、钢铁等权重板块大象群舞,而下跌的板块多达40%。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只有54只,山东黄金(600547)、西山煤电(000983)等资源股上演了最后疯狂。
彼时我国CPI已突破6%,管理层针对股市和房市的暴涨也在采取打压政策。市场在量能无法跟进的情况下随全球股市一起见顶,A股史上最壮丽的牛市行情戏谑地死于蓝筹泡沫。此后,A股在长达1年多的熊市中蓝筹板块再无表现,题材股的“说故事”行情再度流窜于市
D. 请问 有谁今天大举建仓了
小幅补仓是可以的,获利后明天出票也是明智的选择,但是要大举建仓冒险较大,一般是不会这样做的,分部建仓的调整余地和意外损失会小的多,当然如果获利也会相应少些,但总体来说是较为安全的。
E. 推荐几只股票
转发:中金公司,最后一只恐龙走向何方?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鼠年年末。农历新年气息渐浓,在国际贸易中心28层工作的中金公司(CICC)投行部(IBD)员工们已经不再像往常那样忙碌,大家在谈论着春节假期的出游计划、牛年的工作规划和08年公司几近腰斩的收入……当然,最热门也最敏感的话题还是当日下午即将发放的08年年终奖金(Bonus)。
管理层、特别是公司总裁朱云来(Levin)和IBD Head丁玮在不同场合已经给所有人不止一次的打了预防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承销收入下降大半、08-09年度公司人数膨胀一倍,大家都要降低对Bonus的预期与公司共度寒冬……但对那一帮刚刚经历了07年公司收入达到6亿美金、IBD年薪超过华尔街一流投行的投资银行家(Banker)们来说,对即将到手的Bonus仍抱有极高的期望。毕竟,这是一年辛苦忙碌工作的成果。按照Levin的说法计算,即使人均收入下降75%,即使只获得相当于07年25%水平的Bonus,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况且,Levin也提到公司管理层要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如果真的能够与外资投行的管理层降薪力度持平,员工们的收入水平将还是很可观的……
即使做了如此充分的心理准备,Banker们拆开Bonus信封时,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Bonus仅相当于07年的5% ~ 10%!对于一年加班时间以千小时计算的Bankers来说,与普通行业最直观、最容易区分也最引以为傲的差别就是年终高额Bonus。而CICC的Bonus也是其区分其他境内证券公司,自诩与境外投资银行摩根(MS)、高盛(GS)、瑞银(UBS)等为伍的特殊资本。08年年终奖金的大幅降低,是否意味着这一只中国本土的金融恐龙从此将摘下“一流国际投行”的王冠,归于平凡?加之08年金融风暴的洗礼, Banker这个高傲、自私、贪婪却又承载着无数年轻精英血汗和梦想的职业是否就此在中国境内消失,我们不得而知,但CICC今年年终的无奈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确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 自欺欺人的全业务(Full Service)投行
作为CICC的掌舵人,Levin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Full Service”,也就是向客户提供包括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证券经纪、研究咨询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借助强大的研究能力,以自有资金为支点,借助杠杆进行私募投资和股票、债券等其他有价证券投资。
因其特殊的合资身份和其他种种问题,CICC在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和直接投资这3个目前资本市场最赚钱的领域一直无法取得与其直接竞争对手(如中信证券)相当的地位。在07年到08年上半年A股市场风起云涌加之资产价格大幅飙升的过程中,CICC错过了资本盈利的大好时机。后知后觉的管理层选择08年疯狂扩张各项业务却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寒冬,所谓亡羊补牢却作茧自缚。此外,因政府换届等众所周知的原因,Levin的影响力也被大大削弱,大型国有企业把CICC当作“客户”给予关照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到了。绝大部分换届后的地方政府也不再将Levin + CICC作为特殊选择,直接竞争无疑导致了收入的进一步降低。
2008年初,MS欲出售CICC股权一案,因管理层强势的干预和金融危机造成的估值大幅缩水,至今未有定论。金融危机迟早将成为过去,但是管理层的实际控制却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只要CICC的股权问题一天不得到妥善的解决,Full Service终将是一纸空谈。而CICC也将继续依赖其IBD的承销、财务顾问和资产管理等穷途末路或羽翼未丰的收入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08年CICC债券自营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几近公司收入的一半。而这些收入竟仅由不足10人的小团队直接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但仔细分析,这种情况是建立在08年基准利率大幅波动的基础之上,而CICC的交易头寸也受制于其资本不足,使这种收入更多的只是一种安慰,反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和09年的严峻形势。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充资本实力,而从2004年就甚嚣尘上的CICC上市至今仍遭搁置。股权归属、激励计划、上市方案等等问题当然存在,但最直接的障碍还是信息披露,或者说,是收入披露——所有员工的收入披露。在08年年底,一个表现出色的分析员(本科第一年毕业生)收入可以轻松超过1,000,000RMB,一个卓有贡献的VP(年纪低于30岁,毕业4-5年)可入账10,000,000RMB,而那些资深的董事经理们一定会为马明哲事件而暗自窃喜:老马管理20万人,年薪40,000,000RMB引发如此多的争议,而CICC超过两位数的高管年薪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这些数字出现在CICC 2007年年报上,将具有何等爆炸性的效果? 2008年度对基层员工的大幅降薪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管理层的巨额高薪。要知道,在股东弱势又无需信息披露的情况下要求高管抑制自身的欲望确实是强人所难。从这层意义上说,CICC的管理层在2008-2009年的金融寒冬当中,要比华尔街的那群大佬们们幸福的多了。
二、 投资银行文化之痛
在CICC IBD 的Banker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中信、银河、国信等中资证券公司被称为“本地券商”,MS和GS等公司被称为“外资投行”。其实,除了国别,这两类机构的内涵并无二致,区别的产生,更多的来源于一种尊敬,尊敬“外行”们悠久的历史、高贵的血统、咋舌的高薪甚至还包括那些真材实料同时也目空一切的精英。同时,这种区别也透露出一种归属感,毕竟,CICC对外一贯是以“投行”自居的。
CICC 08年IBD收入大幅缩水,虽然全年实现股本融资509亿,债券融资2215亿,兼并收购金额489亿。但是IBD的收入仅为5亿左右,粗粗算来,承销的佣金比例不足0.2%。这个数值大大低于0.5~1%的行业标准,主要的原因在于:
1、债券收入占比过高,这也反应出08年承销市场的普遍情况。相比承销费比例相对较为丰厚的股本融资,债券融资的承销费率要低的多。许多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债券融资项目当中,承销费收入竟不足千万,费用比例以万分位计算。这不仅仅是CICC的尴尬,也是08年境内证券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窘境。
2、多家券商分食使得本就微薄的承销佣金更加可怜。除大型国企IPO外,中小型企业IPO、后续股本发行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项目类型中,CICC早已风光不再。平庸的销售力量、高高在上的承销费率预期、羸弱的资本承诺实力使得CICC不再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在很多承销项目中,CICC的承销费用分成已经大大低于中信、中银国际等竞争对手。
3、新兴业务瓶颈明显,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兼并收购业务和固定收益类新产品承销是IBD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CICC IBD的收入版图中,兼并收购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境内兼并收购业务必须面对境内企业股权结构固化、行政审批严格等硬伤,而受制于国际服务能力的不足,跨境业务中CICC也很难争取到足够的优势。但最为致命的是境内企业对兼并收购服务的认同程度非常之低,毕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像融资服务那样“空手套白狼”无本万金。许多兼并收购项目成了免费服务或是客户关系维护。这种情况在CICC尤其常见,将兼并收购作为IPO融资的“添头”听来好笑确是近期多数项目的真实写照。而曾经走在ABS等固定收益类新产品开发前沿的CICC也无法改变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产品的反思,新产品开发和承销工作基本停滞。
三、 境内投资银行走向何方
投行也好,券商也罢,说的都是立足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服务机构,并无高下之分。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因超强的盈利能力和高端的服务姿态为从业人员赢得了打工皇帝的美誉。这个行业交织了太多梦想、荣耀和批评,他深深的根植于美欧(不是欧美,在欧洲,这种老美的东西总不是那么淋漓尽致)商业文化中,发挥着潜移默化却又无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者工商企业的行业专家来说有着难以名状的魔力。但是,这一切的根源都是那一份似乎与个人日常工作并不成正比的、极高的年薪而已。没有了Bonus作为底座,再漂亮的奖杯都将会无处摆放。
除CICC之外,境内的投行(至少听起来似乎比券商好听些,先这么叫着吧)其实并不具备这些光环,原因很简单,薪水不那么诱人。
过去10年,以MS、GS、UBS为代表的外资投行再加上一个如日中天的CICC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巨型海外IPO项目,这些项目也是境内投行业务利润最为丰厚的部分。随着大型国企上市浪潮的逐渐褪去和IPO项目竞争的日趋激烈,CICC的好日子也在一步步远离人们的记忆。在未来2年内,除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等屈指可数的3-5个大型IPO项目外,CICC的传统优势项目将彻底消失。寒酸的中小型IPO,风险极大、CICC因资本实力弱而无法承担的后续发行,债券承销,兼并收购等“二三流”项目能否满足CICC这只史前巨兽的胃口,答案将逐渐揭晓,而09年年初的Bonus信封,似乎为故事的结局暗藏下一个并不隐晦的伏笔。
在华尔街,投行们 “卖力赚钱”的IBD早已沦为客户关系维护的纽带、而非主要收入来源,直接和间接“用钱赚钱”的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交易(Trading Desk)成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虽然金融危机对这种疯狂的资本行为敲响了警钟,但投行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回到100年前依靠IBD佣金的时代,而是在对整体的业务模型进行完善和调整,进一部扩充资本实力,为几年后更加疯狂的反攻倒算埋下种子。
更加本质的问题在于,中国商业文化的力量远远强于所谓的“投行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种外来的商业文化。所有的外来行业,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必将打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烙印。这种中国商业文化包括股权问题、政府问题、社会结构甚至风俗习惯。
CICC,这只孤独的恐龙,面对如此恶劣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和大而无形的文化环境是否走到了辉煌生命的尽头?一个薪资水平向 “国内券商”看齐的CICC是否还是国内外一流学府传说中的那个令人神往的圣地?时间将给出答案,相信我们不用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