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为什么股票买入价格比较高
扩展阅读
网商银行是什么 2025-09-16 01:08:17
怎么看股票上方套牢盘 2025-09-16 00:33:59

为什么股票买入价格比较高

发布时间: 2022-01-07 05:16:20

Ⅰ 为什么股票的实际买入价会比委托价高很多

那是将买入时应付的各种费用都算进去了。具体算法如下:
印花税:成交额的0.3%。 是国税不可变动。
佣 金:最高成交额的0.3%,最低5元,一般营业部收0.25-0.28%,网上交易收0.10-0.15%。
过沪费:每千股1元,最低1元。深证不收。
委托费:每单3元。深证不收。

Ⅱ 为什么股票买入后的成本价要高出买入价

1、因为股票买入后的成本价包括了交易费用,而买入价仅仅是股票的买入价格,不包括买入股票的交易费用,所以,股票买入后的成本价要高出买入价。
2、当前交易费由三部分组成:佣金、印花税、过户费(仅上海股票收取),比如,交易佣金按照1‰计的话,买卖一次股票的手续费为 1‰(买进佣金)+1‰(卖出佣金)+1‰(卖出印花税)
3、股票交易佣金是指在股票交易时需要支付的款项,股票交易手续费分三部分:印花税、过户费、证券监管费。券商交易佣金最高为成交金额的3‰,最低5元起,单笔交易佣金不满5元按5元收取。

Ⅲ 为什么股票买入时一直买的是最高价

那是你买卖点没有把握好啊,我总结了几点,你可以看看,
股票的买点:
1、“三阴不吃一阳”就要买股票;相反,“三阳不吃一阴”,要坚决卖出。
2、布林线口变化判断涨跌(指标设置:20日布林线)当一波行情结束后,开口后的布林线会逐步收口。而收口处,则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变盘处。一旦收口时K线先去碰下轨,后市上涨的概率大;而一旦K线先去碰收口处的上轨,后市最多涨两周后大跌也就即将来临了。
3、用小时图的KDJ和MACD捕捉买点:
(1)KDJ指标在低位出现两次金叉,个股将出现短线买入机会。此时日线应为多头排列,金叉时D值在50以下,且两次金叉相隔时间较近,
(2)MACD指标出现两次金叉,也是个短线买点。金叉最好发生在0轴附近,且两次金叉相隔时间较近,
(3)KDJ指标和MACD出现共振,同时出现金叉,也是一个较好的买点。
4、一招定乾坤法:
上图为K线图形(以5日、10日、30日三条平均线为准),5日线向上交叉10日线,有30日均线支撑最好,升幅更高。
中图为成交量的图形(以5日平均量线、10日平均量线为准),5日均量线向上交叉10日均量线时。
下图为MACD图形(参数以12、26、9为准),当DIF向上交叉于MACD,第一根红色柱状线出现在0轴线上时。
5、在天量那天(或那周、那月)K线的收盘价和最高价处画两根平行线,若后市在这根线下运行,决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天量的风险极大,一定要等股指和股价有效突破该线数日或数周,经盘整在回调到该线时方可果断介入。
股票的卖点:
1、当天卖高价主要看威廉指标。
2、当RSI在进入70以上高值区后,出现短时微幅下跌,然后继续上涨创新高,之后再微幅下跌,随后再次创出新的高值(最高点可达90以上)。
3、不管大盘在低位高位,个股只要出现一式见分晓(当日MACD红柱比前日缩短时,K线及成交量基本收阴且KDJ分时图在相对高位)图形时,就应该抛出1/2或1/3或清仓,这就是最佳卖点。
这些可以慢慢去领悟,新手在不熟悉操作前不防先去游侠股市模拟炒股的模拟盘去演练一下,从模拟中找些经验,等有了好的效果再运用到实战中,这样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也更稳妥些,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Ⅳ 为何我买股票的成本价会比购买时的价格高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Ⅳ 为什么股票买入价格高.显示价格低呢

你好。因为你当天卖出后,该股票的持仓盈亏,并没有清零,如果你不继续买入,那么晚间清算后,第二天就看不到了。
你原来的持仓股票,4.94元卖出肯定是有盈利的。盈利数额是505元左右,你卖出后,原来的4400股的盈亏,转而由新买入的2800股继承。2800股继承了505左右的盈利,相当于每股盈利0.18元。
因此4.81买入的2800股,显示持仓成本为4.63

Ⅵ 股票买入价格比委托价格高是为什么

因为你有这个成本在里面的,所以就会高的啊

Ⅶ 为什么股票买入成交价格高于委托价格是怎么回事

你输入7.40买入,成交价不可能高于7.40元。你的7.472估计是显示的成本价。按理说整个手续费只有成交价的约为0.55%,估计你这次买的股票不多、说不定是上海的票,这样你就有0.072元的手续费。但都可能高了,建议你交易窗口里仔细看一下到底是怎么的?或者你输入的委托价不是7.40元。

Ⅷ 为什么买入股票时实际交易的价格比委托的要高

买入股票时实际交易的价格不可能比委托的要高。但是成交之后,成本价肯定是比委托价高。因为成本价是在买入价格基础上分摊了买入手续费的价格。

Ⅸ 为什么股票持仓成本比买进成交价要高呢高出的成本怎么来的

炒股持仓成本总是比买入价高,这个问题也许很多股民投资者根本还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尤其是一些股市小白,对这个问题一头雾水。

比如一只股票以10元买入1手,但明明成交价是10元,而为什么持仓成本显示是10.05元,多出5分钱的成本,这5分钱的成本到底怎么来了?

答案是这5分钱是买入股票的手续费,说准确一点这5元是券商佣金,券商佣金直接加在持股成本之上,所以持仓成本要比买入价格高。


所以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股票的买入价是10元,实际持仓成本是10.05元,多出的0.05元成本乘以1手,实际持仓成本增加了5元,完全符合券商佣金的收费标准。

按照以此类推:

假如券商佣金是50元,持仓成本变成10.5元;

假如券商佣金是500元,持仓成本变成15元了;

综合通过上面得出答案,持仓成本与买入价是绝对不相等的,持仓成本都会比买入价要高。

原因是当买入股票的时候已经把券商佣金费用都计算在持仓成本之上了,所以会造成持仓成本要比成交价高。

不管买入的股票成交价有多高或者多低,最终的持仓成本都要高于买入价,这就是股市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