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amdl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进一步 2025-05-15 10:30:58
津保高速 2025-05-15 10:19:47
东北证券的股票市值 2025-05-15 10:15:18

amdl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3-06-06 07:31:20

1. 详细介绍一下AMD

不知道你说的是厂商呢 还是它的产品 都说一下吧 说起AMD不能不提它的冤家对头INTER
Intel与AMD的竞争似乎从他们成立之初就已经注定。

1968年,Intel公司成立,随后1969年,AMD公司开始正式营业。两家公司的“斗争”由此开始。1971年,Intel研制的4004作为第一款微处理器开启了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大门。

1978年,Intel出产第一颗16位微处理器8086,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该指令系统沿用至今。

接触电脑比较早的人,一定知道早期的计算机表示方法都是按照X86指令集定义,比如286、386、486。当时各个公司出品的CPU都是一个名称,只是打的厂牌不同。

在微处理器发展初期,Intel提出的X86体系处理器远没有现在风光,当时IBM和苹果公司都推出了微处理器产品,在结构体系上互不相同,但性能差距不大,当时Intel对于AMD以及当时Cyrix等公司的态度十分微妙。一方面他们推出的产品和Intel的产品完全兼容,在市场上对其产品销售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Intel也在借助这些公司的产品稳固X86体系的地位。

在Intel与AMD发展的初期,两家公司还有过鲜为人知的合作关系,为X86体系地位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286 、386的不断推出,特别是到486的时代,x86体系已经雄霸民用微处理器市场,IBM只有在服务器市场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苹果被限制在了某些专业领域维持其独特的风格。

在这段时间人们对于处理器的品牌概念十分淡漠,当时的消费者只知道购买的的康柏的486或者IBM的486,并不关心处理器的Intel还是AMD。Intel凭借标准提出者的身份,一直是新产品的首发者,并且在市场份额上保持着老大的地位。AMD只能跟在对手背后以完全兼容作为生存的标准,更像是一家生产厂,在竞争上也只能以低价作为俄日裔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AMD一直以来跟人的感觉都是一个“高性价比”品牌,其实就是低价产品的美化说法。

被迫改变

1993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一年,Intel一改以往的产品命名方式,对于人们认为该命名为586的产品,注册了独立的商标——Pentium(奔腾)。此举不仅震惊了市场,更是给了AMD当头一棒,AMD到了必须走一条新路的时刻。

从Pentium(奔腾)开始,Intel的宣传攻势不断加强,当时提出的“Intel Inside”口号,现在已经深入人心,经历了Pentium II(奔腾2)和Pentium III(奔腾3)两代产品,Intel已经成为微处理器市场的霸主,一直同AMD并肩作战的Cyrix公司在Intel的强势下无奈选择下嫁VIA公司,退出了市场竞争。

面对Intel的Pentium(奔腾)系列处理器,AMD在产品上虽有K5、K6等系列对抗,但从性能上一直难与Intel抗衡,只有凭借低廉的价格在低端市场勉强维持生计,眼看着Intel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作为一家科技公司,AMD终于醒悟单纯的价格并不能使其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拥有技术才是关键。

1999年,AMD推出了Athlon系列处理器,一举赢得了业界与消费者的关注,AMD彻底摆脱了自己跟随着的身份,腰身成为敢与Intel争锋的挑战者。也是在这一年,Intel放弃了使用多年的处理器接口规格,AMD也第一次没有跟随Intel的变化,一直沿用原有接口规格,标志着AMD与Intel的竞争进入了技术时代。

新的开始

从Athlon开始,AMD似乎找到了感觉,接连在技术上与Intel展开竞争,率先进入G时代,无疑是这一段交锋中,AMD最值得骄傲的一点。在比拼主频的这段时间,不仅让对手再不敢小觑这个对手,也让消费者认识了AMD,市场份额虽然还处在绝对劣势,但是在很多的调查中,AMD已经一举超过Intel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CPU品牌。

接下来AMD发起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势,在Intel推出奔奔腾4在主频上与AMD拉开距离后,AMD极力宣传CPU效能概念,在稳住市场的同时还概念了消费者盯住主频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AMD首先提出了64位的概念,打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当时64位技术还仅限于高端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在民用领域推行64位技术,使AMD第一次作为技术领先者在竞争中取得主动。Intel当时十分肯定地说,64位技术进入民用市场最少还要几年时间,但是1年后,面对市场趋势不得不匆忙宣布推出64位处理器。

在这次64位的比拼中,AMD无论在时间还是技术上都占有明显优势,可惜天公不作美,由于微软公司的拖沓比预计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支持64位的操作系统,而此时Intel的64微处理器也“恰好”上市了,AMD得到了一片叫好声但是“票房”惨淡,所幸AMD也许早料到了这一点,其向下兼容的64位技术在32位应用中性能不俗,没有落得更大遗憾。

在64位没有取得先机的Intel,在双核处理器上再下文章,领先AMD一个月推出双核产品。AMD现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跟在人后的小公司,在推出自己的双核产品后,抛出了真假双核的辩论。

更令业界震惊的是2005年6月底,AMD毅然把Intel告上了法庭,直指对手垄断行业。对于这场官司的胜负暂且不论,AMD的这种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不再依靠跟随对手,不再依靠低价抢占市场,AMD现在要求的事平等,是站在同一赛场上的对手。

在法庭外的市场上,AMD再一次拿起了价格这柄利器。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主频竞争发展缓慢,因而Intel公司和AMD公司之间几乎没有进行过大幅度的降价竞争。但是随着双核处理技术的发展,两家公司与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产品价格重新成为了Intel公司与AMD公司争夺市场的主要战场。

市场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公布的x86处理器市场2005年第一季调查。结果表示Intel还是这个市场的头龙占市场81.7%,比上季下降0.5%,而AMD为16.9%上升了0.3%,在战斗中两个对手都在不断成长,似乎AMD要走的路还要更远一点。
产品对比
AMD与Intel的产品线概述

AMD目前的主流产品线按接口类型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基于Socket 754接口的中低端产品线和基于Socket 939接口的中高端产品线;而按处理器的品牌又分为Sempron、Athlon 64、Opteron系列,此外还有双核的Athlon 64 X2系列,其中Sempron属于低端产品线,Athlon 64,Opteron和Athlon 64 X2属于中高端产品线。这样看来,AMD家族同一品牌的处理器除了接口类型不同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核心,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可以说AMD现在的产品线是十分混乱的。与AMD复杂的产品线相比,Intel的产品线可以说是相当清晰的。Intel目前主流的处理器都采用LGA 775接口,按市场定位可以分成低端的Celeron D系列、中端的Pentium 4 5xx系列和高端的Pentium 4 6xx系列、双核的Pentium D系列。除了Pentium D处理器以外,其他目前在市面上销售的处理器都是基于Prescott核心,主要以频率和二级缓存的不同来划分档次,这给了消费者一个相当清晰的印象,便于选择购买。(鉴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CPU产品都已经全面走向64位,32位的CPU无论在性能或者价格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我们所列举的CPU并不包括32位的产品。同样道理,AMD平台的Socket A接口和Intel的Socket 478接口的产品都已经在两家公司的停产列表之上,而AMD的Athlon 64 FX系列和Intel的Pentium XE/EE系列以及服务器领域的产品也不容易在市面上购买到,因此也不在本文谈论范围之内。)

2. AMD与Intel产品线对比

双核处理器可以说是2005年CPU领域最大的亮点。毕竟X86处理器发展到了今天,在传统的通过增加分支预测单元、缓存的容量、提升频率来增加性能之路似乎已经难以行通了。因此,当单核处理器似乎走到尽头之际, Intel、AMD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家的双核处理器解决方案:Pentium D、Athlon 64 X2!

所谓双核处理器,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双核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单芯片多处理器)中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类型。

处理器协作机制:

AMD Athlon 64 X2

Athlon 64 X2其实是由Athlon 64演变而来的,具有两个Athlon 64核心,采用了独立缓存的设计,两颗核心同时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资源,而且通过“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简称SRI)使Athlon 64 X2两个核心的协作更加紧密。SRI单元拥有连接到两个二级缓存的高速总线,如果两个核心的缓存数据需要同步,只须通过SRI单元完成即可。这样子的设计不但可以使CPU的资源开销变小,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内存总线资源,不必占用内存总线资源。

Pentium D

与Athlon 64 X2一样,Pentium D两个核心的二级高速缓存是相互隔绝的,不过并没有专门设计协作的接口,而只是在前端总线部分简单的合并在一起,这种设计的不足之处就在于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周期。即当一个核心的缓存数据更改之后,必须将数据通过前端总线发送到北桥芯片,接着再由北桥芯片发往内存,而另外一个核心再通过北桥读取该数据,也就是说,Pentium D并不能像Athlon 64 X2一样,在CPU内部进行数据同步,而是需要通过访问内存来进行同步,这样子就比Athlon 64 X2多消耗了一些时间。

二级缓存对比:

二级缓存对于CPU的处理能力影响不小,这一点可以从同一家公司的产品线上的高低端产品当中明显的体现出来。二级缓存做为一个数据的缓冲区,其大小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越大的缓存也就意味着所能容纳的数据量越多,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由于总线与内存的速度无法配合CPU的处理速度,而浪费了CPU的资源。

事实上也证明了,较大的高速缓存意味着可以一次交换更多的可用数据,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高速缓存失误情况的出现,以及加快数据的访问速度,使整体的性能更高。

就目前而言,AMD的CPU在二级高速缓存的设计上,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还是比较小,高端的最高也只达到2M,不少中低端产品只有512K,这对于数据的处理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处理的数据量较大的时候。Intel则相反,在这方面比较重视,如Pentium D核心内部便集成了2M的二级高速缓存,这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具有较大的优势,在高端产品中,甚至集成4M的二级高速缓存,可以说是AMD的N倍。在一些实际测试所得出来的数据也表明,二级缓存较大的Intel分数要高于二级缓存较小的AMD不少。

内存架构对比:

由Athlon 64开始,AMD便开始采用将内存控制器集成于CPU内核当中的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缩短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周期,以前都是采用内存控制器集成于北桥芯片组的设计,改成集成于CPU核心当中,这样一来CPU无需通过北桥,直接可以对内存进行访问操作,在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北桥芯片的设计难度,使主板厂商节约了成本。不过这种设计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一个是兼容性问题,由于内存控制器集成于核心之内,不像内置于北桥芯片内部,兼容性较差,这就给用户在选购内存的时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内存兼容性较差之外,由于采用核心集成内存控制器的缘故,对于内存种类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就现在的内存市场上来看,很明显已经像DDR2代过渡,而到目前为止Athlon 64所集成的还只是DDR内存控制器,换句话说,现有的Athlon 64不支持DDR2,这不仅对性能起到了制约,对用户选择上了造成了局限性。而Intel的CPU却并不会有这样子的麻烦,只需要北桥集成了相应的内存控制器,就可以轻松的选择使用哪种内存,灵活性增强了不少。

还有一个问题,如若用户采用集成显卡时,AMD的这种设计会影响到集成显卡性能的发挥。目前集成显卡主要是通过动态分配内存做为显存,当采用AMD平台时,集成在北桥芯片当中的显卡核心需要通过CPU才能够对内存操作,相比直接对内存进行操作,延迟要长许多。

平台带宽对比:

随着主流的双核处理器的到来,以及945、955系列主板的支持,Intel的前端总线将提升到1066Mhz,配合上最新的DDR2 667内存,将I/O带宽进一步提升到8.5GB/S,内存带宽也达到了10.66GB/S,相比AMD目前的8.0GB/S(I/O带宽)、6.4GB/S(内存带宽)来说,Intel的要远远高出,在总体性能上要突出一些。

功耗对比:

在功耗方面,Intel依然比较AMD的要稍为高一些,不过,近期的已经有所好转了。Intel自推出了Prescott核心,由于采用0.09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多的L2缓存,晶体管更加的细薄,从而导致漏电现象的出现,也就增加了漏电功耗,更多的晶体管数量带来了功耗及热量的上升。为了改进Prescott核心处理器的功耗和发热量的问题,Intel便将以前应用于移动处理器上的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移植到目前的主流Prescott核心CPU上,以保证有效的控制降低功耗及发热量。

而AMD方面则加入了Cool ‘n’ Quiet技术,以降低CPU自身的功耗,其工作原理与Intel的SpeedStep动态调节技术相似,都是通过调节倍频等等来实现降低功耗的效果。

实际上,Intel的CPU功率之所以目前会高于AMD,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部集成的晶体管远远要比AMD的CPU多得多,再加上工作频率上也要比AMD的CPU高出不少,这才会变得功率较大。不过在即将来临的Intel新一代CPU架构Conroe,这个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实Conroe是由目前的Pentium M架构变化而来的,它延续了Pentium M的绝大多数优点,如功耗更加低,在主频较低的情况下已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性能等等这些。可以看出,未来Intel将把移动平台上的Conroe移植到桌面平台上来,取得统一。

流水线对比:

自踏入P4时代以来,Intel的CPU内部的流水线级要比AMD的高出一些。以前的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的流水线为20级,相对于当时的PIII或者Athlon XP的10级左右的流水线来说,增长了几乎一倍。而目前市场上采用Proscott核心CPU流水线为31级。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要加长流水线呢?其实流水线的长短对于主频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流水线越长,频率提升潜力越大,若一旦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话,所耽误的延迟时间越长,为此在Netburst架构中,Intel将8级指令获取/解码的流水线分离出来,而Proscott核心有两个这样的8级流水线,因此严格说起来,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有28级流水线,而Proscott有39级流水线,是现在Athlon 64(K8)架构流水线的两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较长流水线不足之处,不过,是否有了解过较长流水线的优势呢?在NetBurst流水线内部功能中,每时钟周期能够处理三个操作数。这和K7/K8是相同的。理论上,NetBurst架构每时钟执行3指令乘以时钟速度,便是最后的性能,由此可见频率至上论有其理论基础。以此为准来计算性能的话,则K8也非NetBurst对手。不过影响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分支预测失败、缓存不中、指令相关性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个CPU都会遇到,只是各种解决方法及效果存在着差异而已。而NetBurst天生的长流水线既是它的最大优势,也是它的最大劣势。如果一旦发生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情况,Prescott核心就会有39个周期的延迟。这要比其他的架构延迟时间多得多。不过由于其工作主频较高,加上较大容量的二级高速缓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etBurst架构的不足之处。不过流水线的问题在Intel的新一代CPU架构Conroe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样子以来,大容量的高速缓存,以及较低的流水线,配合双核心设计,使得未来的Intel CPU性能更加优异。

“真假双核”

在双核处理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AMD宣扬自己的双核Opteron和Athlon-64 X2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双核处理器准则,并隐晦地表示Intel双核处理器只是“双芯”,暗示其为“伪双核”,声称自己的才是“真双核”,真假双核在外界引起了争议,也为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不便。

AMD认为,它的双核之所以是“真双核”,就在于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两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在一个硅晶片(或称DIE)上,与单核相比,它增添了“系统请求接口”(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和“交叉开关”(Crossbar Switch)。它们的作用据AMD方面介绍应是对两个核心的任务进行仲裁、及实现核与核之间的通信。它们与集成的内存控制器和HyperTransport总线配合,可让每个核心都有独享的I/O带宽、避免资源争抢,实现更小的内存延迟,并提供了更大的扩展空间,让双核能轻易扩展成为多核。

与自己的“真双核”相对应,AMD把英特尔已发布的双核处理器——奔腾至尊版和奔腾D处理器采用的双核架构称之为“双芯”。AMD称,它们只是将两个完整的处理器核心简单集成在一起,并连接到同一条带宽有限的前端总线上,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它们的两个核心争抢总线资源、从而影响性能,而且在英特尔这种双核架构上很难添加更多处理器核心,因为更多的核心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总线带宽争抢。

而根据前面我们提到CMP的概念,笔者认为英特尔和AMD的双核处理器,以及它们未来的多核处理器实际上都属于CMP架构。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或标准,业界并无明确定义,称双核处理器存在“真伪”纯属AMD的一家之言,是一种文字游戏,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目前业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并没有共同标准或定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伪之分。CMP的原意就是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在这一点上AMD与英特尔并无分别,不能说自己的产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双核”,更没有理由称别人的产品是“双芯”或“伪双核”。此外在不久前AMD举办的“我为双核狂”的活动中,有不少玩家指出,AMD的双核处理器在面对多任务环境下,无法合理分配CPU运算资源,导致运行同样的程序却会得到不同的时间,AMD的双核并不稳定。从不少媒体的评测还可以看到,AMD的双核在单程序运行的效率要高于Intel处理器,但是在多任务的测试中则全面落后!

由此可见,对于真假双核之说,笔者认为只是一种市场的抄作,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性能表现。从真正的双核应用上来看(双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各种程序的同时运行,即多程序同时运行的要求),Intel的双核更符合多程序的发展需求。

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对比

二、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对比

看完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无论Intel还是AMD都提供了丰富的产品,而至于二者在处理器架构上的优劣毕竟不是片言只字可以言明,也不可以片面的说谁的架构更为优胜,因为二者都有各自的优势之处,也有其不足。但无论如何,对于CPU来说,一个产品优秀与否,性能如何,都必须要有其发挥的平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家产品的主流平台。

1. 平台对比之Intel篇

在刚过去的2005年中,Intel处理器在产品规格与规划两方面对整个芯片技术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用户的最终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尽管LGA775接口较脆弱的问题曾一度过引发争议,但桌面级CPU从Socket 478向LGA 775过渡已是不可逆转;其次,处理器的FSB频率再一次被拉高,1066MHz已成为新一代处理器的标准;再次,双核CPU的上市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普及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与之对应,第一代LGA 775接口芯片组——Intel 915/925系列已是昨日黄花,945/955系列已经作为新的主流取而代之。集成HD音效技术、双通道DDR2内存架构、千兆网卡、SATA2技术,RAID5等一系列过去只能在高端主板上才有的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在PCI-E显卡接口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市场上有了更多的厂商加入其中,Intel芯片组一家独大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NVIDIA和ATI都推出了相应产品,功能规格毫不逊色;VIA和SIS等台系厂商也有其“特色产品”,市场空前繁荣。 Intel Intel处理器搭配Intel芯片组一向是DIYer的首选。2005年,Intel沿袭了其一贯的特点:新品推出速度快,档次定位明确,新技术大量使用等等。目前Intel的高端桌面芯片组当属955X和975X系列,作为高端产品,955X具备了945系列的主要功能,但抛弃了过时的533MHz FSB。加之其支持8GB内存、ECC校验技术和内存加速技术,这些特点令其与主流产品拉开了距离。975X则是955X的加强版,可以完美支持Intel所有桌面处理器,包括Pentium EE。更重要的是支持双PCI-E 8X显卡并行技术。925X/XE是上一代的高端产品,但由于缺乏对双核心的支持,令其瞬间失势。

主流市场一向是Intel的中流砥柱。945系列是其巩固这一市场的利器,包括945P/PL/G/GZ等型号,分别用于不同需求的用户。945系列支持FSB 533-1066的处理器,包括Celeron D、Pentium 4和Pentium D等在内的Intel主流CPU,945系列已全面转向DDR2,并支持Intel Flex Memory技术,可使不同容量的内存构成双通道模式,兼容性得以提高。

随着945系列的大量铺货,曾经的主流产品915系列不可避免的被推到低端市场。915系列包括915P/PL/G/GV/GL五种型号,针对不同的用户,但目前该系列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货,售价与945系列相差也不是太大,而且也传言Intel即将将其停产,故不推荐购买。

NVIDIA目前NVIDIA发布的Intel平台的芯片组有NF4 SLI IE,NF4 SLI XE,NF4 Ultra等几款,都是作为中高端产品出现在市场的,其中的NF4 SLI IE更是第一个把NVIDIA在AMD平台上无限风光的SLI技术引入了INTEL平台,让INTEL平台也能实现双显卡运作的模式。而更具革命性的是,NF4 SLI IE芯片组在打开双显卡模式的时候,能够运行在PCI-E 16X+16X的高显示带宽之上,性能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技术优势,即便是说AMD平台上的NF4 SLI芯片组也已经难以实现(NF4 SLI只能打开PCI-E 8X+8X的带宽),缺乏技术授权的众INTEL芯片组更是无可奈何。

ATI目前ATI在Intel平台的主力芯片组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系列,而支持交火技术的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则定位高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芯片组的主板采用南北桥分离设计,包括RS400、RC400、RC410和RXC410四款产品。北桥集成X300显示核心,并具备Intel平台的几乎所有主流技术支持,兼容性十分强大。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在Intel平台的产品称作RD400,基本架构与RS400相仿,最大的特点是支持ATI的CrossFire显卡并行技术。但ATI的自家的南桥功能有限,众多厂商会采用ULi M1573/1575替代作为折衷方案。

VIA、SIS VIA和SiS在Intel平台也是有相当资历的元老级芯片组生产商,二者主要为Intel平台提供中低端的产品。VIA目前在Intel平台的主要产品有PT880 PRO和PT894,集成显卡的最新产品为P4M890。SiS则提供SiS 656/649等产品。 2. 平台对比之AMD篇

随着K7核心退出历史舞台,K8处理器已经顺利完成过渡。与此同时,Socket 754和Socket 939平台也发生着分化——Socket939定位于主流桌面和入门级服务器市场,Socket 754则定位于低端平台。与之搭配的芯片组延续着显示核心市场的明争暗斗——NVIDIA于ATI的大战愈演愈烈,加上久经沙场的VIA和SiS,AMD处理器配套芯片组市场从未如此热闹。

NVIDIA

NVIDIA是AMD平台中芯片组最多的一家厂商,从集成显示核心的入门级产品到支持显卡并行技术的高端产品都可以找到NVIDIA的身影。可以说NVIDIA芯片组是AMD平台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产品,也是众多DIYer眼中AMD处理器的最佳搭档。

目前NVIDIA在AMD平台的芯片组包括NF4-4X、NF4标准版、NF4 Ultra、NF4 SLI以及整合图形核心的C51系列。其中NF4-4X主要采用Socket 754接口,针对低端及入门级用户,主要搭配Socket 754接口的Sempron和Athlon 64处理器。NF4 Ultra和NF4 SLI则主要采用Socket 939接口,针对中高端用户。其中部分产品更是用料十足,配置豪华,是骨灰级玩家的选择。C51系列包括C51G(GeForce 6100)和C51PV(GeForce 6150)两种北桥芯片,搭配nForce 410 MCP和nForce 430 MCP两种南桥,为AMD提供整合显示芯片的主板。其集成的显示芯片性能已经不再是鸡肋,紧跟主流显卡脚步。

ATI

ATI作为NVIDIA在显卡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在AMD平台中的角色也非常强,但竞争力就要比在显卡市场下降不少。作为对NVIDIA SLI技术的回应,ATI推出了Crossfie芯片组与之抗衡,而且其双显卡并行的限制比SLI要宽松很多, Crossfie技术对游戏的兼容性很好,几乎每款游戏都可以从中获得性能提升。但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Crossfie主板远没有SLI的多,ATI在这方面推广力度似乎不够。此外在中低端市场,ATI提供了Radeon Xpress 200系列,包括整合显示核心的RS480/482和采用独立显卡的RX480,支持单PCI-E x16显卡插槽,支持两个以上的SATA接口,支持千兆网卡,性能中规中举。

平台综述

目前市场上Intel和AMD平台的主要产品都已经略为介绍,我们可以看到,AMD处理器目前使用的芯片组绝大多数由其合作伙伴设计,比如nVidia、ATI、VIA等等,他们设计好后再找其他企业代工生产。这样一来,AMD在实际的市场操作方面就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在平台的整体价格控制方面无法做到统一调控,另外很可能会出现主板供应跟不上CPU的市场出货率,或者大于CPU的供应量等等。虽然AMD本身也有配合自己产品的平台,但是高昂的成本、不实用的功能也只能使它成为评测室中的一道风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AMD的主流处理器产品拥有Socket 754和Socket 939两个平台,而在两个平台的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

2. 英特尔和AMD的发展历史

先讲讲英特尔吧。
•1968年~1972年
1968年
7月18日,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离开仙童半导体,投资创建诺伊斯-摩尔电子公司。后来公司支付1.5万美元从INTLECO公司买到了“INTEL”名字的使用权,并更名为英特尔公司。
诺伊斯和摩尔各出资24.5万美元,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出资1万美元并募集了250万美元投资。
罗克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罗伯特•诺伊斯任CEO,戈登•摩尔出任执行副总裁,公司在加州山景城正式运营。
1969年
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产品3010 Schottky双极随机存储器(RAM)。
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M)1101。
英特尔从汉密尔顿电子公司(Hamilton Electric)接到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定单。
英特尔在瑞士日内瓦建立第一个美国本土之外的销售办公室。
1970年
英特尔发布1103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
英特尔年收入突破400万美元。
英特尔在加州圣克拉拉城购买了26英亩土地,建造第一个厂房。
1971年
英特尔在在11月15日的《电子新闻》上刊登广告宣布“一个集成电子新纪元的到来”,第一款4位微处理器4004面世,时钟频率为108KHz,内含2300个晶体管,从此揭开了CPU发展的序幕。
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可擦写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英特尔以每股23.5美元公开上市,筹集了680万美元。
英特尔单月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美元。
英特尔公司第一个工厂正式启用。
1972年
英特尔公司第一个非美国本土的工厂启用,位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英特尔公司8位微处理器8008,时钟频率为200KHz。
英特尔购并Microma公司,进入新兴的数字手表市场。
英特尔启用3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计算机芯片。

•1973年~1977年
1973年
英特尔第一家自有晶片厂正式启用,地点在加州利弗莫尔市。
英特尔单月销售额突破300万美元。
基尔代尔开发了PC史上革命性的微处理程序设计语言PL/M。
1974年
英特尔发布首款真正的通用微处理器Intel 8080,时钟频率为2MHz。
英特尔第一个国外设计中心启用,地点在以色列海法。
英特尔发布容量4K的动态随机存储器2107。
1975年
8080微处理器被用于Altair8800,这是最早的个人电脑之一。
罗伯特•诺伊斯被任命为英特尔董事会主席,戈登•摩尔成为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为执行副总裁。
英特尔推出多总线(MULTIBUS)。
1976年
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微控制器8748和8048,在单一硅芯片上结合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以及输入输出功能。
英特尔发布世界上第一台单板计算机iSBC80/10。
英特尔启用4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
英特尔发布时钟频率为5MHz的8085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AMD达成专利交叉使用协议,从而使AMD能够使用Intel的微代码
1977年
英特尔开始生产磁泡存储器(Magnetic Bubble Memory),这项业务延续了11年之久。
英特尔推出容量16K的2716 EPROM。
英特尔发布首款单芯片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codec)2910,成为电讯业工业标准。

•1978年~1982年
1978年
英特尔推出16位微处理器8086,时钟频率为4.77MHz。
英特尔员工突破1万名。
英特尔退出数字手表业务,Miceoma品牌卖给了一家瑞士公司,存货则卖给了Timex公司。
1979年
英特尔推出8088微处理器(8060的低价版本),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
英特尔首次进入《财富》杂志的500强,位居第486位。
戈登•摩尔出任英特尔董事会主席兼CEO,罗伯特•诺伊斯任副主席,安迪•格罗夫成为总裁兼COO。
罗伯特•诺伊斯被美国总统卡特授予国家科学勋章。
英特尔发布2920信号处理器,这是首款能对模拟型号进行实时数字处理的微处理器。
1980年
英特尔、数字设备公司(DEC)和施乐宣布合作开发以太网,以使不同机器能够通过局域网连接。
英特尔发布8087数字协处理器,把复杂的数字功能从微处理器中剥离,以提高性能。
英特尔发布历史上销售成绩最佳的8051和8751微控制器。
1981年
IBM选择了8088作为IBM PC的微处理器,从此开创了PC时代。
英特尔为加快新产品进入市场,实行了“12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每周自愿增加25%的工作量而没有任何额外补偿。
英特尔发布32位的iAPX 432微处理器,但这款处理器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1982年
英特尔推出80286的微处理器,内含13.4万个晶体管,PC产业真正开始腾飞。在随后的六年时间里,全球售出大约1500万台基于286微处理器的PC。
IBM宣布以2.5亿美元收购英特尔12%的股份,以帮助英特尔熬过产业不景气阶段,而后在1984年又以1亿多美元追加收购了5%的股份。1987年,随着产业环境的好转,IBM出售了这些股份。
英特尔发布首款网络控制器82586,从主处理器剥离出网络功能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英特尔的首款16位微控制器8096进入市场。

•1983年~1987年
1983年
英特尔发布CHMOS技术,在推动芯片性能增长的同时减少了能耗。
英特尔年收入达到10亿美元。
英特尔开始用6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
1984年
IBM发布采用Intel 286处理器的PC-AT,采用开放的系统,奠定了X86系统结构在PC市场的统治地位。
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CHMOS动态随机存储器,容量为256K。
安迪•格罗夫被《财富》周刊评为“美国十大最严厉的老板”之一。
美国议会通过《半导体芯片保护法案》,允许半导体制造商取得他线路设计的版权,这一法案成为英特尔保护其发展的重要工具。
1985年
英特尔做出痛苦的选择,把公司主营业务从最初的DRAM转向微处理器。
英特尔推出32位的386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
英特尔推出iPSC/1,进入超级计算机业务。
1986年
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签署,日本对美国半导体制造商开放市场。
美国法院规定微码(植入硅芯片的软件)同样适用美国著作权法。
英特尔发布容量1M的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27010、27011和27210。
1987年
安迪•格罗夫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兼CEO。
罗伯特•诺伊斯被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授予全国技术勋章。
公司推出第二代iPSC/2超级计算机,它基于大量的英特尔386处理器和80387数字协处理器。

•1988年~1992年
1988年
公司发布ETOX(EPROM Tunnel Oxide)技术,进入闪存领域。
罗伯特•诺伊斯成为SEMATECH总裁兼CEO,这是一个旨在保持美国在半导体制造研究领域最前沿地位的企业联盟。
1989年
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处理器i860,内含超过100万个晶体管。
英特尔推出80486微处理器,内含120万个晶体管。
1990年
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英特尔发布首款NetPort打印服务器,使打印机能够很便捷的连接到局域网并实现共享。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老布什)授予戈登•摩尔全国技术勋章。
克雷格•贝瑞特出任英特尔执行副总裁。
1991年
英特尔正式开展“Intel Inside”品牌推广计划,这一LOGO在后来屡受指控。
英特尔在一个月之内发布了包括EtherExpress配适卡在内23款网络产品。
公司宣布将中止EPROM的开发,转向闪存。
1992年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equest的信息显示,英特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供应商。
公司采用8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
英特尔发布82420芯片组,公司正式进入芯片组领域。

•1993年~1997年
1993年
英特尔推出Pentium(奔腾)处理器(俗称586),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
克雷格•贝瑞特被任命为公司执行副总裁兼COO,戈登•摩尔留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安迪•格罗夫仍担任总裁兼CEO。
英特尔被《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杂志评为世界第三最有价值品牌。
PCMCIA标准面世,使便携式电脑能够很容易的加入调制解调器、声卡、网络配适器等设备,英特尔是该项标准的创建者之一。
1994年
公司发布首款LANDesk网络管理软件产品,能够实现软件区分、病毒防护、远程诊断以及其它计算机网络功能。
奔腾处理器发现浮点缺陷,英特尔耗资4.7亿美元更换所有芯片以及改进芯片设计。
英特尔协助定义即插即用标准,使PC添加外围设备更加简便。
1995年
英特尔推出专为服务器和工作站设计的Pentimu Pro处理器,内含550万个的晶体管。
英特尔发布82430FX芯片组。
英特尔扩张其网络设备产品线,推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网络产品。
1996年
英特尔推出采用了MMX(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的Pentium处理器。
1997年
英特尔推出Pentium Ⅱ处理器,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
英特尔发布StrataFlash存储器,实现在单个存储单元中存储多位数据,大幅增加闪存容量。
安迪•格罗夫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克雷格•贝瑞特成为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成为董事会主席,戈登?摩尔则退任公司名誉主席。

•1998年~2002年
1998年
英特尔推出Celeron(赛扬)处理器。
英特尔推出Pentium Ⅱ Xeon(至强)处理器。
英特尔发布首款基于StrongARM结构体系的高性能、低能耗处理器,用于手持计算和通讯设备。
1999年
英特尔发布Pentium Ⅲ处理器,内含900万个晶体管。
英特尔发布Pentium Ⅲ Xeon处理器。
英特尔进一步扩展网络产品线,推出IXP1200网络处理器和相关产品。
2000年
无线应用成为发展重点,英特尔发布Xscale微架构体系和数款无线网卡。
英特尔发布Pentium 4处理器,集成了4200万个晶体管。
2001年
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戈登•摩尔正式退休。
英特尔推出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首款64位Itanium(安腾)处理器。
英特尔发布Xeon处理器。
英特尔制造出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体管,宽仅15毫微米(1毫微米为十亿分之一米)。
2002年
英特尔开始在300毫米(12英寸)晶片上采用0.13微米技术制造芯片产品。
保罗•欧德宁成为公司总裁兼COO, 克雷格•贝瑞特仍担任CEO,戈登•格罗夫留任董事会主席。
英特尔发布超线程(Hyper-Threading)技术,这种技术能使一个处理器能同时运行多线程任务,从而提高多任务环境中的系统性能。
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小布什)向戈登•格罗夫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公司发布专为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设计的Itanium(安腾)2处理器。

•2003年~2005年
2003年
Intel累计销售处理器达到10亿片。
英特尔发布专用于迅驰移动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性能、电池使用时间长、集成了无线联网能力等特点,可以使笔记本电脑变得更加轻巧。Pentium M处理器是Centrino的核心。
英特尔推出PXA800F蜂窝处理器,这是一款把蜂窝电话和手持电脑关键结构完全集成与单个晶片的微芯片。
2004年
2004年Intel公司推出的64位至强处理器,是英特尔迄今为止推出的最成功的企业级64位服务器产品。
2005年
推出双内核英特尔至强处理器。
推出欢悦平台
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聚焦多内核平台
超越主频的全新平台架构
英特尔加强支持64位计算 经济型电脑专用英特尔® 赛扬® D 处理器闪亮登场
英特尔公布第二季度收入突破92亿美元 每股收益33美分
英特尔架构服务器喜获双内核动力 英特尔推出双内核入门级服务器平台
新架构带来更出色性能 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采用更快的前端总线
英特尔将提前推出双内核、超线程(HT)服务器平台
英特尔公司开发超低功耗制程 新型65纳米制程将进一步延长移动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
领先企业和技术计算供应商创立安腾® 解决方案联盟,全新、广泛的行业支持计划将加速安腾® 解决方案的上市进程
全新双核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面世,英特尔发运多核服务器平台
2005 年秋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多核平台成就无限机遇
英特尔推出 90 纳米多级单元针对多媒体手机的高性能 NOR 闪存

•2006年~至今
2006年
英特尔第四季度收入 102 亿美元;每股收益 40 美分
英特尔在全球率先取得 45 纳米芯片制程技术开发重大成功
英特尔酷睿双核处理器登陆嵌入式市场
采用英特尔® 酷睿™ 微架构的电脑即将面世
英特尔下一代企业平台即将闪亮登场
英特尔新的高产量65纳米工厂开张
英特尔将向中国企业提供下一代BIOS核心技术
英特尔公司宣布进行重组—预计成本和运营开支将在2007年降低20亿美元,2008年降低30亿美元
英特尔推出嵌入式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高效节能 超越未来——英特尔2006年秋季信息技术峰会在上海举行
英特尔开启四核时代——全球最佳处理器,性能再创造新高
2007年
英特尔第四季度收入97亿美元
英特尔发布晶体管技术重大突破,为40年来计算机芯片之最大革新
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北京首发
在进入嵌入计算行业30年之际,英特尔推出四核处理器
多核时代虚拟化应用助推器在京发布
英特尔第二季度收入达87亿美元
英特尔在京发布刀片服务器平台开放规格
全新英特尔服务器处理器 速度与能效的极致选择

再来讲AMD。
AMD创办于1969年,当时公司的规模很小,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AMD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年收入高达24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下面将介绍决定AMD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推动AMD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并按时间顺序回顾AMD各年大事。

1969-74 - 寻找机会
在公司刚成立时,所有员工只能在创始人之一的JohnCarey的起居室中办公,但不久他们便迁往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铺后面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地点。到当年9月份,AMD已经筹得所需的资金,可以开始生产,并迁往加州森尼韦尔的901 Thompson Place,这是AMD的第一个永久性办公地点。
在创办初期,AMD的主要业务是为其它公司重新设计产品,提高它们的速度和效率,并以"第二供应商"的方式向市场提供这些产品。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正式成立。
1969年9月--AMD公司迁往位于901 Thompson Place,Sunnyvale 的新总部。
1969年11月--Fab 1产出第一个优良芯片--Am9300,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年5月--AMD成立一周年。这时AMD已经拥有54名员工和18种产品,但是还没有销售额。
1970--推出一个自行开发的产品--Am2501。
1972年11月--开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厂房中生产晶圆。
1972年9月--AMD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发行了52.5万股。
1973年1月--AMD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设立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1974--AMD以2650万美元的销售额结束第五个财年。

1974-79 - 定义未来
AMD在第二个五年的发展让全世界体会到了它最持久的优点--坚忍不拔。尽管美国经济在1974到75年之间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衰退,AMD公司的销售额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仍然在此期间增长到了1.68亿美元,这意味着平均年综合增长率超过60%。
1974--位于森尼韦尔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5--AMD通过AM9102进入RAM市场。
1975--AMD的产品线加入8080A标准处理器和AM2900系列。
1976--AMD和Intel签署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1977--西门子和AMD创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1978--AMD在马尼拉设立一个组装生产基地。
1978--AMD的销售额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年度总营业额达到1亿美元。
1978--奥斯丁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79--奥斯丁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1979--AMD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0 - 1983 - 寻求卓越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两个著名的标志代表了AMD的处境。第一个是所谓的"芦笋时代",它代表了该公司力求增加它向市场提供的专利产品数量的决心。与这种高利润的农作物一样,专利产品的开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最终会给前期投资带来满意的回报。第二个标志是一个巨大的海浪。AMD将它作为"追赶潮流"招募活动的核心标志,并用这股浪潮表示集成电路领域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AMD的研发投资一直领先于业内其他厂商。在1981财年结束时,该公司的销售额比1979财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在此期间,AMD扩建了它的厂房和生产基地,并着重在得克萨斯州建造新的生产设施。AMD在圣安东尼奥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并扩建了奥斯丁的厂房。AMD迅速地成为了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竞争者。
1981--AMD的芯片被用于建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1981--圣安东尼奥生产基地建成。
1981--AMD和Intel决定延续并扩大他们原先的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1982--奥斯丁的第一条只需4名员工的生产线(MMP)开始投入使用。
1982--AMD和Intel签署围绕iAPX86微处理器和周边设备的技术交换协议。
1983--AMD推出当时业内最高的质量标准INT.STD.1000。

1984-1989 - 经受严峻考验
在1986年,变革大潮开始席卷整个行业。日本半导体厂商逐渐在内存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个市场一直是AMD业务的主要支柱。同时,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冲击了整个计算机市场,限制了人们对于各种芯片的需求。AMD和半导体行业的其他公司都致力于在日益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竞争手段。
到了1989,Jerry Sanders开始考虑改革:改组整个公司,以求在新的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AMD开始通过设立亚微米研发中心,加强自己的亚微米制造能力。
1984--曼谷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84--奥斯丁的第二个厂房开始动工。
1985--AMD首次进入财富500强。
1985--位于奥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启动自由芯片计划。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芯片。
1986--AMD推出业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86年10月--由于长时间的经济衰退,AMD宣布了10多年来的首次裁员计划。
1987--AMD与sony公司共同设立了一家CMOS技术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诉讼。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达成并购协议。
1988年10月--SDC开始动工。

1989年9月4日- 展开变革
AMD在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提供越来越具竞争力的产品,不断地开发出对于大批量生产至关重要的制造和处理技术,以及加强与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而实现的。在这段时期,与基础设施、软件、技术和OEM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它使得AMD能够带领整个行业向创新的平台和产品发展,在市场中再次引入竞争。
1995--富士-AMD半导体有限公司(FASL)的联合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95--Fab 25建成。
1996--AMD收购NexGen。
1996--AMD在德累斯顿动工修建Fab 30。
1997--AMD推出AMD-K6处理器。
1998--AMD在微处理器论坛上发布AMD速龙处理器(以前的代号为K7)。
1999--AMD推出AMD速龙处理器,它是业界第一款支持Microsoft Windows计算的第七代处理器。
2000--AMD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销售记录。
2000--AMD的Dresden Fab 30开始首次供货。
2001--AMD推出AMD 速龙 XP处理器。
2001--AMD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龙 MP 双处理器。
2002--AMD 和UMC宣布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共同拥有和管理一个位于新加坡的300-mm晶圆制造中心,并合作开发先进的处理技术设备。
2002--AMD收购Alchemy Semiconctor,建立个人连接解决方案业务部门。
2002--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担任AMD的首席执行官。
2002--AMD推出第一款基于MirrorBit(TM) 架构的闪存设备。
2003-AMD 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TM)(皓龙) 处理器。
2003-AMD 推出面向台式电脑 和笔记簿电脑的AMD 速龙(TM) 64处理器。
2003-AMD推出 AMD 速龙(TM) 64 FX处理器. 使基于AMD 速龙(TM) 64 FX处理器的系统能提供影院级计算性能。

2006至今--融聚与分拆
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54亿美元并购ATI,新公司将以AMD的名义运作。
AMD2006年10月25日宣布完成对加拿大ATI公司价值约54亿美元的并购案。
根据双方交易条款,AMD以42亿美元现金和5700万股AMD普通股收购截止2006年7月21日发行的ATI公司全部的普通股,通过此次并购, AMD在处理器领域的领先技术将与ATI公司在图形处理、芯片组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完美结合,AMD将于2007年推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平台,满足客户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AMD同时将继续开发业界最好的处理器产品,让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技术组合;从2008年起,AMD将超越现有的技术布局,改造处理器技术,推出整合处理器和绘图处理器的芯片平台。
2008年10月8日, AMD闪电宣布分拆其制造业务,与阿布扎比一家简称ATIC的高科技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名为Foundry的新制造公司,引起全球IT界的轰动。根据协议,AMD将把德国德累斯顿的两家生产工厂以及相关的资产及知识产权全盘转入合资公司。AMD将拥有合资公司44.4%股份,ATIC则持有其余股份。至此,AMD彻底转型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

3. 我想了解AMD

杰里·桑德斯( Jerry Sanders ): AMD 创始人、主席、前 CEO

每一个 PC 用户,都应该对桑德斯心怀感激

2002 年,大概是历史上 AMD 最扬眉吐气的时期,可是一比较还是吓人一跳:到 2002 年 3 月底,英特尔公司市场价值 2050 亿美元, AMD 刚好是它的零头: 50 亿美元; 2001 年,英特尔收入 265 亿美元,而 AMD 只有 39 亿。更关键的是,英特尔是地球上最厉害的赚钱机器,每年利润都有几十亿美元。而在 2000 年开始赢利前的 5 年内, AMD 都是赤字高挂。在微处理器这个市场,没有人会认为桑德斯能够活下去。

历史也的确一再印证这个与“摩尔定律”一样准确的法则: 80 年代初期,英特尔曾经将 8080 微处理器许可给 15 家公司,如今,只剩下 AMD 这个唯一的幸存者还在挑战; Zilog 、国家半导体、 Motorola 等许多新星和巨头前赴后继起来挑战,最后都不断落败。最新的故事就是 Transmeta ,人们对它热情高扬,连产品还没有全面上市,其股市价值甚至就超过了 AMD ,但是,也很快被英特尔碾得几乎粉碎。因为,英特尔不但封死了重要客户,而且还“慷慨”地准备了至少 30 项法律诉讼的连环拳,连 Transmeta 喘气的机会都不会多给。

只有桑德斯,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在产品技术方面开始超越。结果,英特尔的命运与业内另一大垄断巨头——微软的命运相比,开始发生戏剧性的逆转:微软操作系统在 PC 价格不断下滑的背景下,逆势而上,不断涨价,充分显示了垄断的力量。但是,英特尔的命运却是另一个走势: 1998 年,新出炉的最新微处理器价格 900 美元,而今天已经降到不到 400 美元;英特尔的市场份额也从 90 %多,降到了 75 %。桑德斯无疑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甚至,在法庭上,他与英特尔战斗了整整 8 年,最后居然奇迹般赢得了这场价值 5 亿美元的官司。而且协议规定,在 2010 年前,英特尔都不能对它动用法律武器。如今,全球前 5 大 PC 厂商,除了 Dell (它是英特尔最优惠的客户)外,其他都已经与 AMD 全面合作。

桑德斯不但丰富了整个高科技行业,而且让整个数字世界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他使每一个数字化的人们都免受 CPU 的垄断之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每一个 PC 用户,即使是英特尔的忠实用户,也应该对桑德斯心怀一份感激。

桑德斯的不幸与大幸

多年来,硅谷的人们对于桑德斯,就象看一场热闹的喜剧,超然度外。但是,人们突然发现,似乎很久没有听到桑德斯的声音了。大家才发觉生活中一下子失去了什么,开始怀念起来。

对英特尔这个邻居又是最大的对手,桑德斯化费了整整 25 年,去挑战、追逐和抵抗,甚至与英特尔打赢了一场耗时 8 年,价值 5 亿美元的官司。如今, AMD 不但险象环生地存活下来,而且大有赶超的势头。而这时候,桑德斯的声音却消失了,这位被有人誉为高科技最伟大的市场商人,甚至连乔布斯也略逊一筹的市场营销大王,在这样关键的时候开始熄火了,令人惊讶。作为仙童后代中最年轻的一位,桑德斯在 33 年前为创办 AMD 苦苦筹钱,成为芯片公司中最后入场的选手之一,从此与英特尔较上劲。马龙认为,在所有的高科技故事中, AMD 的故事是最可怕,也是最英勇的,它年复一年,代复一代,顽强地挑战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因为英特尔就象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从来没有给过桑德斯可乘之机。

如今,通过挑战这座“神像”, AMD 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大有奋起之势。在互联网热潮中,一个成立不到 10 个月的电子商务公司也能超越 10 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而桑德斯领导的 AMD 撞到了这根界线,却用了整整 1/4 世纪。 AMD 的股票走势也成为股市中最跌宕起伏的画面,一会儿痛楚,一会儿狂喜,一会儿被摔上了天,一会儿又跌到似乎马上要破产的地步,而这一场的源头就是桑德斯。

如今,硅谷真正的半导体掘金一代,已经头发苍白。他们的辉煌无助于抵抗大自然的规律。与桑德斯同时代的人,或者已经退休,或者已经入土,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努力奋斗。遭遇了英特尔这样一个对手,是桑德斯的不幸,也是桑德斯的大幸。显然,他永远也不可能把英特尔击倒在地,但是他的确在某些回合中赢得了一定的“点数”。他是注定的失败者,却又总能赢得几次胜利者才享有的掌声。

是他,最早为员工召开大型聚会,是他,承诺永不裁员,是他每年都举办抽奖使公司低层员工也有机会大发其财,也是他,居住好莱坞,开着豪华骄车直奔办公室。最新潮的互联网大亨们所炫耀的派头,其实桑德斯早就创造出来了。桑德斯不但丰富了整个高科技行业,而且让整个数字世界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他使每一个数字化的人们都免受 CPU 的垄断之苦。

人们期待桑德斯的声音,但是他的声音不但让 AMD 担心,也让整个产业担心,因为谁也不知道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资深记者马龙在文章中大声呼吁:给桑德斯自由,让桑德斯再一次欢呼,让人们再一次享受他带来的快乐。桑德斯需要向世界发言,而不是将他打入公司博物馆。
他是硅谷最独特的风景

1998 年 4 月,硅谷突然刮起一股风:说 AMD 的老板杰里·桑德斯准备将 AMD 卖给 IBM ,自己从此洗手不干,告老还乡。谣言有鼻子有眼,很快传遍世界各地。

人们似乎很欢迎这个谣言,一直下滑的 AMD 的股票还因此往上翘了几翘。硅谷以批评见长的杂志《 Upside 》幸灾乐祸地连发数文,要送走桑德斯,对他长期以来的劣迹作了一番总结,最后还假惺惺地说:“杰里,我们会想你的。”

但是, 61 岁的桑德斯马上站出来辟了谣,这位 AMD 的创始人,已在 CEO 的席位上坐了整整 30 年。他并没有养老的打算,如果有人将半导体业称为“掘金业”,那么桑德斯一定是最老牌的掘金人了。虽然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被英特尔压得喘不过气来,掘到的也尽是沙土,但桑德斯仍不服输。这位从仙童公司市场部出来的家伙,与当年仙童的同事和朋友(号称仙童帮)开办的公司——英特尔及国民半导体展开了三十年的竞争。如今,老对手如罗伯特·诺宜斯 ( Robert Noyce ( 1927-1990 )),早已经过世;而 戈登·摩尔( Gordon Moore )、查尔斯· E ·斯波克 ( Charles Sporck )、 安迪·格罗夫 ( Andy Grove )都已退下席位,撤出战场。只剩下头发雪白的桑德斯一个人还老当益壮,有一股“不尝胜果死不休”的气概。

桑德斯绝对是硅谷的一道风景。他在硅谷历史中所占的篇幅,甚至不会少于格罗夫。这不仅仅是因为 AMD ,而是他放荡不羁、挥金如土的独特个性。无论是 HP 的创始人,还是仙童的后裔们,如诺伊斯、摩尔、格罗夫、斯波克等,都崇尚勤俭、朴素,但却偏偏出了桑德斯这一个异类活宝。这位来自好莱坞的浪荡子,一下子就把硅谷当作生财之地,开着黑色卡迪拉克,留着长发,有幢豪华别墅,甚至还穿出一条臭名昭著的“粉红色裤子”。据说,他还穿着这条裤子走遍了 IBM 各个角落。他厌恶矜持克制,厌恶成功的装饰,着迷于成功,赤裸裸地将其实利主义公诸于众。凡是商人应具有的气派,哪怕是不合适宜的陈腐言行或场面,他都感到满意。

这一切给早年硅谷的严肃风格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变化。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狂妄、智慧和恰如其分的疯狂,早早就成了硅谷的大名人。那时,格罗夫等还默默无名。《 Upside 》说桑德斯的浮华做派在硅谷显得十分怪异。而今天,倒是谦逊、节俭的公司显得不太正常,桑德斯带来的一切倒成了主流。这无异于说,是桑德斯败坏了硅谷的风气。《 Upside 》还说:“但愿,这次最新的退休传闻是真的。”
屡败屡战的斗士

桑德斯渴望发财,并直言“我崇尚金钱”。他说:“我干这一行就是为了赚大钱,过得快活,何乐而不为呢?”三十年来,他始终没能登上成功的巅峰,但也从来没有被失败和挫折压倒过。甚至在 80 年初期,半导体业进入萧条期时, AMD 反而兴旺发达,一度盖过了英特尔。三家仙童公司的后代可谓风格迥异:国民半导体精明而实际,英特尔讲究团体智慧,而 AMD 既不属于任何一种,也不是它们的中间产物,更不同于 HP 。 AMD 就象桑德斯本人一样,性情不定,股票大起大落,毫无定数。
“我经常卷入争斗,是因为我经常失败”

硅谷的公关领袖麦肯纳说:“在所有硅谷伟人中,杰里·桑德斯大概是最才华横溢的,但也是最不可靠的。”要透视桑德斯独特个性必须追溯到他的童年。

与大多数硅谷的创建者相比,桑德斯童年的艰难历程是独一无二的。他于 1936 年 9 月 12 日出生于芝加哥南温切斯特街的一间小屋里,那是他祖父的房子,在这儿他一直住到上大学。

桑德斯出生时,母亲才 15 岁。父亲是交通路灯修理工,很少回家。行为无节制,经常狂饮,取闹作乐。不到五岁,父母就离异,有一段时间他随母亲生活,他们不断搬家,总是住在灰暗的低租金公寓里,后无家可归的他被祖父母收养,而他的外祖母收养了他的弟弟。上学后,他成绩出众,常常卷入打架斗殴。他比同学年纪小,体力弱。“我经常卷入争斗,是因为我经常失败”。

这一个性,在当了企业家后被桑德斯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为打好架,上中学时,他开始练举重。这时他喜欢上集邮,并在 15 岁时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冒险:为集邮者提供邮票。祖父经常教导他:“对于普通人来说,美好的一切只能来自艰苦奋斗。”他告诉桑德斯,如果他不上大学,那么他就贱如尘土。祖父心目中的成功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因此中学毕业后,桑德斯考入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工程学。这位聪明的年轻人曾逃学两年,因此 21 岁才从大学毕业,这是他人生最空虚的时光。

“毕业那天,没有任何人表示庆贺。我回到家中,等待我的是祖父的一份账单,里面详细罗列着这么多年来的花费:无非是我吃的东西,甚至包括祖母的洗衣服费用。这就是祖父认为我欠下的债务,要我今后偿还。我气得大笑不已。你说我祖父怎么能够这样对我?但我知道,他是爱我的,也为我骄傲。” 21 年的苦难,成了他一生奋斗的动力。

其中还有一段桑德斯死里逃生的故事,是半导体业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之一: 18 岁时,他和同伴吉姆参加晚会,一帮当地的小痞子与吉姆打架,他打抱不平,拔刀相助。他觉得两个人联手,应该可以打赢。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吉姆自己居然拔腿跑了,把他最忠实的朋友留在那儿。桑德斯几乎被打死,下巴、脑壳和肋骨受到挫伤,面部被罐头刀划破。那帮家伙还把他抛入一个金属制的垃圾箱里。幸好一位邻居将他投进车尾行李箱,送到了医院。他厚厚的外套使他得救了,但鼻子变形,前额取了块骨头修补上去。

这是他一辈子的转折点,“我记得的就是自己被朋友背叛。吉姆不是我最好的朋友,甚至不是我很了解的朋友。但我还是下去相助,结果居然是这样的回报。我得到了两大教训,一是你永远不能依靠你不了解的人,二是我从此知道,生活没有公平可讲。我却努力去追求公平。”

与许多穷孩子一样,桑德斯有自己的人生之梦:“我想成为演员,赚许多钱,还有许多漂亮女人。”但是他的歪鼻子使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他在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当一名空调系统设计师。仅仅工作几年他便发现,如想配备一辆小汽车,拿到丰厚的薪金,并建立一个个人账户,那现在的工作就不对路。他认为推销比工程师赚钱要快,于是又去摩托罗拉当销售经理。结果发现自己是一等一的推销高手,很快被挖进了仙童公司。

忠诚并没有好报

桑德斯步步高升,收入大增。但是他有永恒的天赋 —— 生活入不敷出。他的生活水平就好像他赚了两倍于实际上挣的钱。他的物质享受和生活情调,与其说是象个电子业的大老板,倒不如说是电影界的大明星。而到了六十年代末期,仙童开始摇摇领坠,他的处境也越发艰难。因此每当谈起这段生活,他的声调总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气愤。

仙童人才纷纷外流,但担任付总经理的桑德斯还不想走,他的部下也很稳定,但是这种忠诚并没有好报。不久 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桑德斯作为异已分子落了个被人解雇的耻辱。“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为公司辛勤工作了 5 年的受人爱戴的人,如今成了障碍,不再是‘宝'了。”后来,霍根对桑德斯说,这个解雇的确是一个错误。

突然的解雇使他一下子论为贱民, 4 个月的大手大脚就把一年 4.5 万美元的工资花费殆尽,两个孩子嗷嗷待哺,昂贵的房租要付。“老朋友突然不认识我了。我的自尊心被人践踏了,我也仔细考虑过自杀。”后来,桑德斯雇佣了许多被仙童解雇的人:“我再不去估价他们的忠诚,我主要想让他们别害怕,因为我尝过害怕的滋味。”

一天,与桑德斯遭遇相似的约翰·凯里找上门来,睡在桑德斯的沙发上,两人花了几天时间草拟了创建新公司的计划。最后, AMD 于 1969 年成立了。当时有 8 个人。桑德斯是总裁。他说“噢,我们得有一名推销员”。大家说:“你就是呀。”于是,桑德斯身兼两职。

桑德斯去筹集资金,才发现他的泼辣劲和声望毫无用处。“诺伊斯总是说英特尔只花了 5 分钟就筹集了 500 万美元,而我花了 500 万分钟只筹集了 5 万美元。这简直是残忍,但我坚持不懈。”

游说投资者的征途中,第一站就是阿瑟·罗克,此公一下子就给英特尔提供了 230 万美元的引业资金。桑德斯为这位财神爷准备了 70 页厚的计划书。但罗克只是说:“太迟了。”桑德斯还苦苦劝说。罗克就说,在他过去进行的所有投资者,那几次赔钱的项目都是由推销人员经管的。
为 AMD 付出一切

桑德斯一生都缺乏幸运之神的青睐。他不象诺伊斯创办英特尔时有大量资金,也不象斯波克去了一家早已建立的公司。他建立 AMD 时几乎是白手起家。公司的起飞完全归功于桑德斯的坚韧和才能。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投资班子,但还不够创业资本 150 万美元。他的朋友为此出了力,连鲍勃·诺伊斯也成为 AMD 的创业投资者之一。 1969 年 6 月 20 日下午 5 点钟截止,必须凑齐这笔最低限度的预定款额。下午 4 点 30 分,已有总额为 148 万美元,他们反复计算,结果总数还是那么多。在随后的 20 分钟内,三个人还有两位投资顾问,都默不作声地坐着,你瞪我,我瞪你,气氛令人窒息。正在灰心丧气, 4 点 55 分,一个邮递员拿着信封进来,里面是 25000 美元的支票。真正天无绝人之路,离截止时刻还差 5 分钟,比最低限额还多 5000 美元, AMD 公司正式营业。

这些信任他的人不用后悔。十多年后,他们就有了 2000% 的回报。当 AMD 的股票在纽约上市时,公司员工已达 2 万人,年收已愈 4 亿美元。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推销和销售,那当然是桑德斯的功劳。公司还推出一则臭名昭著的广告,是一动画片:将 AMD 当作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民半导体只能靠边站,而前方是由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这个公司桑德斯永远怀恨在心。很远处,才隐约屹立着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

AMD 有一点个人崇拜的氛围,所有的光环都集中到桑德斯身上。在八个创始人中,有七个人每人各持 76500 股,而桑德斯鉴于老资格地位,得了 102000 股。但在 1972 年 6 月,公司又另外赠给他 48000 股的购买特权。而这纯粹是桑德斯在操纵,他的合作伙伴们则认为他已经开始有了一种倾向,即厚着脸皮为自己攫取最大的馅饼。

愤怒的中年人

1973 年 1 月,桑德斯着手精心制订一份新契约,内容涉及他在 AMD 公司供职的规定。这些条款都十分过分,为使其新的雇佣契约能在董事会通过,桑德斯又一次耍弄权术,甚至不惜摊牌,但是,他凭借着那种厚脸皮照样干的本事,又一次获得成功。这位 AMD 董事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应超过其力所能及的限度。”但是,绝不会有人完全照此格言生活。

由于童年的艰辛和对下层人的尊重,他大大简化了公司结构,最高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没多少中间环节。每年,他都将公司雇员全体拉到旧金山,一处气氛幽雅的饭店,举办盛大的圣诞聚会。这些措施都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土气。

桑德斯成功了。虽然从一开始他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以实现他的硅谷梦。这位有最灵活头脑,最优秀、最机智的公开场合演说家,驾着卡迪拉克敞蓬汽车,蓄一把胡须的小旺子,也成了媒体注意的中心。

但是,成功是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桑德斯可能是硅谷放荡不羁的急流中历经磨难最多的人。为了 AMD ,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妻子和他自身的东西。

他最好的朋友艾德·图尼, AMD 的创建人之一。在 1974 年向他要求更多的报酬,而桑德斯拒绝了。图尼一气之下写下辞职书,而桑德斯居然收下了。友谊也结束了。

桑德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过去是一位愤怒的年轻人,现在是一位愤怒的中年人,我追求完美,这世界不完美,我要改善这个世界。”他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婚姻,坚持了 15 年后也崩溃了。 1981 年夏闹离婚到 1983 年夏法院判决下来,他几乎被彻底压垮成为一具僵尸。“我第一年想维持婚姻,是因为我不能承认失败。 15 年后,我仍认为我的婚姻是一次失败。但婚姻对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契约,我不想破坏契约,我也不喜欢它来破坏我。”当时,他们已有了一个女儿。

由于婚姻破裂,他的感情和经济同时被压垮。他的私人财产被分割去一半,减少到大约 1200 万美元,只够硅谷富豪标准的一个零头,只够维持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妻子还分走了他在 AMD 股权的一半。

最后,还是 AMD 安抚了他的伤痛。至今,一提及婚姻,桑德斯还会泪流满面。
胜利总是那么远

有一个 AMD 的广为人知的著名电视广告,海上有一个青年,身着商人服装,特别象桑德斯,两脚分开站在冲浪板上,周围还有一群青年人。一片海浪涌来,只有这位青年看准了,弓起身子,成功地冲出这朵螺旋状的浪花。此时,简单而吸引人的广告语是:“ AMD Catch the Wave ( AMD 公司,赶上浪潮)。”

在七十年代,桑德斯创下了企业界的奇迹,这和李 · 艾科卡在克莱斯勒公司创下的奇迹同样辉煌。当 AMD 公司还是一家为其他公司生产芯片而获利的公司时, 桑德斯以他的独特魅力,狂妄自大,聪明才智和恰如其分的疯狂,独自使 AMD 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这个比现实生活中更具高大形象的桑德斯,使 AMD 也显得比实际更高大。

三位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同事按照他们各自不同的设计,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国家半导体公司是精明而讲求实际的商店风格,英特尔公司是研究小组型的智囊团风格, AMD 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可以概括为“个人崇拜”,始终围绕着桑德斯,在 Sunny vale 公司总部接待大厅里有一个桑德斯的半身像,在德克萨斯州奥士汀市( Austin )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桑德斯路。

1984 年, AMD 的销售额达到了创记录的 11 亿美元,这是 AMD 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同年,英特尔的销售额是 16 亿美元,桑德斯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 AMD 将在 80 年代末成为集成电路的美国冠军,超过国家半导体,超过英特尔,超过德州仪器,超过 Motorola 。”这个目标看起来好像并不遥远,但这时美国半导体工业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AMD 也进入了艰难发展的阶段。

日本厂商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打入存储器市场,由于有政府投资和财团支持等优势,日本厂商极大地威胁着美国半导体公司。英特尔断然放弃了存储器业务,将全部力量转移到微处理器,成功开发出 386 处理器,这成了英特尔再次腾飞的里程碑。 AMD 从此被英特尔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1989 年,桑德斯将整个公司转移到新的市场,比英特尔晚了好几年。 1991 年, AMD 推出了它的 386 处理器 AM386 ,打破了英特尔公司在 PC 微处理器上的垄断地位。 AMD 一直宣称英特尔公司破坏了两者在 80 年代中期达成的技术交换协议。 1992 年,法庭裁定英特尔公司在合同执行上确有一些不当行为,但 AMD 还是成为自己短视的牺牲品。因为 AMD 也没有按照合同生产芯片交换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技术,最后英特尔和 AMD 在 1995 年达成了庭外和解。

1994 年, AMD 企图对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挑战遭到重大失败。公司最大的失误是 1994 年微处理器技术论坛年会过早地展示 K5 处理器, AMD 的官员夸耀 K5 将比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性能提高 30% ,但是这是使用仿真芯片比较得出的结果,实际的芯片还没有一片生产出来,等到 AMD 公司发现无法如期生产出来时,公司的公关部门遇到了大麻烦。

K5 处理器的计划未能成功。 1995 年, AMD 收购了芯片设计公司 Nextgen ,并在 1997 年 4 月推出了 K6 处理器。国际数据公司的半导体分析专家凯利 - 亨利说 : “这是 AMD 公司有史以来发布得最好、最及时、最具战略性的产品。”

AMD 在过去已经错过了许多发展的大好机会,但无论如何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永不言败的推销之王桑德斯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带领 AMD 重振雄风。

一匹孤独的狼

对于失败,桑德斯的内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但是失败却总象幽灵似的,一生都与他纠缠不息,不认输的桑德斯不得不一生都与失败搏斗。他轻浮而外露的性格,他浮夸的外表和卖弄,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脆弱和敏感。桑德斯背负了硅谷最浓郁的悲剧色彩,因为他拥有不服输的坚韧。

三十多年来, AMD 在桑德斯领导下几经沉浮,以其出色市场销售能力把 AMD 从一个办公室设在卧室里的小公司发展成为销售额超过 20 多亿美元国际大公司,和同为仙童后代的安迪 · 格罗夫领导的英特尔公司,还有查尔斯 · 斯波克的国家半导体公司相抗衡。 1997 年, AMD 推出的 K6 处理器向英特尔的奔腾家族发起了最强大的挑战。 1999 年,更为先进的 K7 出台,有可能第一次在性能上领先英特尔。但是不知何故,公司的亏损却在进一步扩大。

如今的桑德斯该是愤怒的老年人了。但是老年的人要愤怒已力不从心。无论从成功方面,还是从财富上来讲,桑德斯都没有失败,但也从没有真正成功过。这方面他永远无法与乔布斯、拉里·艾里森、诺伊斯、休利特、帕卡德等相比。但在硅谷这本丰厚的书籍中,桑德斯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与他崇拜的英雄们已不相上下。

人们盼望着杰里退休的那一天,但人们盼酸了脖子也没等到。好几次都传言他要下台了,公司也数次濒临灭亡,但杰里还是那样有趣、平易近人。他说他跟公司的合同规定,他得一直任职到 2003 年,他没有提前离去的想法。尽管老了,他还是相信自己是硅谷最优秀的推销大师。当然,如今的 AMD 中桑德斯的股份已稀之又稀。

AMD 作为其个人性格的外在体现的日子已永远结束了。桑德斯自己也好几次说要离开公司。“如果我能放弃我的妻子,我也能放弃 AMD 。”这是一个诚实的回答,更是安慰自己内心的回答。在他内心深处,他还在做美国梦。作为争议的人物,他说“我确信,我对待生活的方式,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痛苦。将来是不是会更多,我说不准。但我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

桑德斯,在计算机业中,永远是一匹孤独的狼。他的嚎叫仍在回荡,使我们不会感到这个产业过分的千篇一律。

这一次应该是真实的

2001 年 2 月 15 日 , AMD 公司宣布,桑德斯将于 2002 年 4 月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让位给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海格特·瑞兹( Hector de J. Ruiz ),但仍将保留董事会主席一职。消息传开之后,在业界引起不小动荡。几十年来, AMD 一直在英特尔的巨人影子下挣扎与生存,也曾试图找到自己的亮点,但大部分时候都败在英特尔手下。

AMD 公司于 1982 年以 9 美元上市, 1983 年 8 月经历了第一次拆股。在以后的 17 年间,这家公司一直在低谷中徘徊, 1991 年每股价格甚至跌落到 4 美元。直到 2000 年, AMD 挑战芯片老大英特尔,才成功地扭转了局面: 2000 年 2 月, AMD 先于英特尔,率先推出了当时运算速度最快的 850 兆赫芯片,公司士气大振,仅仅一个月之后, AMD 再拔头筹,推出 1000 兆赫的芯片,两次大捷让投资者备受鼓舞, AMD “速龙( Athlon )”芯片的知名度也在一天天扩大,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

2000 年初战告捷,致使 AMD 股价大涨。在 2000 年前 9 个月时间里,谁要是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回报率超过 100% 。特别是在科技股调整期间, AMD 股票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在每股 80 美元价位时, AMD 公司宣布分股,这是这家公司在经历 17 年的沉寂之后,头一回实实在在地给投资者一个最好的报答。美国所有财经频道和报纸都把 AMD 的动态作为热点新闻加以报道。

受到 2000 年 9 月英特尔公司赢余预警的影响, AMD 公司也从巅峰下滑,但不管怎么说, AMD 公司 2000 年赢利 7.94 亿美元,每股赢利 2.36 美元,可以说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了。 AMD 公司的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似乎成了桑德斯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到 2002 年, 66 岁的桑德斯掌舵 AMD 公司长达 30 多年,有人把他称为半导体业“梦幻般的领袖”,但也有人认为他“败坏硅谷形象”而不屑一顾。

在取得了 2000 年的辉煌之后,桑德斯才心满意足地宣布,他决定 2002 年 4 月退休。舆论普遍认为,桑德斯在公司全盛时期退出,也算是激流勇退吧。关于桑德斯退休的传闻已有一段时间,但公司处于困难时期,具有斗士性格的桑德斯是绝不会轻易言退;但现在不同了, AMD 在与英特尔竞争中已经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他的隐退也算是给他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失去之后才知道他的珍贵

AMD 基本确认,由现任总裁、首席运营官兼董事局成员鲁尔兹博士( Hector de J. Ruiz )为首席执行官,接替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桑德斯。鲁尔兹博士在美国休斯顿的 Rice 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72 年至 1977 年就职于德州仪

4. 去一年里其股价上涨了三倍.人工智能的概念有多火,英伟达的股票就有多火

在2016年期间,英伟达和AMD的股票价格实现了飞涨。两家公司目前的交易价格都是一年前的数倍,这表明了这两家公司在未来发展中拥有巨大的潜力。在今年的CES期间,我们听到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炒作都是跟大量的算法和数学计算相关。在其最复杂的形式中,人工智能会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来实现意识的进化,无需经由人类的直接输入。所有这些新技术都需要大量的处理能力,碰巧,AMD和英伟达已经在开发完成这项任务的完美处理器:显卡。

5. AMD公司是哪国的,现在它和INTEL的差距有多大

AMD是美国的,全称是美国超微公司缩写及注册商标是AMD。
AMD股票现在每股11.5美元,公司市值106.03亿美元。英特尔股票现在是每股36.14美元,公司市值1732亿美元。
股票市值不等于公司的实际价值,但也足够做个参考了。。。。

6. 美国政府为什么没那么容易同意龙芯收购amd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AMD和老对手英特尔一样,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本周二,市场传言称中国的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称“龙芯公司”)可能收购AMD公司,这一消息导致AMD股价大幅上涨,不过美国科技新闻网站Recode指出,AMD和英特尔之前存在的芯片架构技术授权合作,很可能无法让中国公司成功收购AMD。
市场消息称,AMD公司已经成为龙芯公司的收购目标。这一消息未获得相关方面证实。
另据外媒报道,AMD公司内部人士对媒体披露,最近确实有中国财团和公司高管就收购事宜进行过谈判,但是具体事宜不方便透露。
腾讯科技通过美股行情看到,周二AMD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上涨。当天在盘中交易时段,AMD股价上涨了9美分,收于2.7美元,涨幅高达3.45%,而在盘后交易时段,AMD的股价继续上涨了1.11%。
这样的单日高涨幅,对于AMD股票来说实属少见。
据此前媒体报道,龙芯公司和AMD已不是陌生人关系。早在2013年,两家公司就设立了联合研发中心,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Recode网站分析指出,如今的AMD公司,已经成为一个诱人的收购目标。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公司股价暴跌了六成,即使是获得周二的大幅上涨之后,AMD公司市值仅为20亿美元左右,对于收购方而言,这一收购交易的代价并不昂贵。
不过,任何一家公司想要收购AMD,还有一个说起来比较奇怪的“拦路虎”——AMD的老对手英特尔公司。
在传统的电脑和服务器处理器芯片市场,AMD和英特尔是一对老对手,双方之间曾多次发生过诉讼,如果独立的AMD公司消失,对于英特尔将是竞争利好,英特尔缘何会反对?
在过去几年中,AMD的芯片竞争力下滑,对于英特尔所构成的威胁已经下降,不过AMD过去曾经从英特尔获得授权,可以使用x86处理器架构的指令集,这个技术授权协议,是AMD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x86指令集的历史,要回溯到英特尔个人电脑芯片的早期(即芯片以数字命名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首先是386,后来是486,最终出现了奔腾芯片,现在则是酷睿芯片系列。
通过x86指令集,英特尔相当于规定了一套基本的规则,告知CPU处理器芯片如何工作和运行。x86处理器的发展也推动了全世界个人电脑的发展,另外在2006年,苹果公司也开始采用x86架构处理器,这一套规则也延伸到了苹果电脑身上。
据报道,AMD在数十年里一直获得x86指令集的授权,只不过授权协议的谈判难度逐步增加。双方的授权协议属于商业机密,外界不得而知,不过这属于一个交叉专利授权合作,英特尔也同时获得了AMD的部分专利授权。
尽管授权合作的内容较为明晰,但是有趣的是,其他问题仍然导致英特尔和AMD多次出现纷争。
比如当年,AMD计划剥离半导体制造业务,将其分拆成为一家名为GlobalFoundries的独立公司。英特尔表示反对,认为通过分拆,AMD会把英特尔的x86技术授权给第三方。不过最终,分拆计划顺利实现。
2009年,经过艰苦的谈判,AMD和英特尔的授权合作获得了延期。双方的谈判中,还有一位来自旧金山的律师AntonioPiazza充当“协调人”,此人也曾经在1990年代帮助两家公司达成合作。
Recode网站分析指出,如果外部公司计划收购AMD,势必将会波及到英特尔提供的x86指令集授权,英特尔将会挺身而出进行干预。
据分析,英特尔完全可以取消对AMD的技术授权,从而让AMD的收购价值大幅下降,英特尔实质上具备了对AMD转让交易的一个变相的否决权。
Recode指出,AMD和英特尔之间的复杂技术授权和艰难的谈判,将会吓走AMD潜在的收购方。因此传言中中国龙芯公司对于AMD的收购,也不会一帆风顺。

7. 谁能介绍一下AMD公司的历史吗与及今天的AMD情况

AMD,这个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的处理器厂商,经过多年不懈地与英特尔的抗争,终于小有成就了—凭借此前的AthlonXP及目前K8处理器,AMD这个品牌旗下的处理器产品已经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最爱”。

然而你对他目前的处理器产品线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在这里就对各系列的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那么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为败之地几乎是不可能的。AMD当然深谙此理,其产品正是不断技术创新中来获取我们的“心”……

● HyperTransport总线

HyperTransport是AMD为K8平台专门设计的高速串行总线。它的发展历史可回溯到1999年,原名为“LDT总线”(Lightning Data Transport,闪电数据传输)。2001年7月,这项技术正式推出,AMD同时将它更名为HyperTransport。随后,Broadcom、Cisco、Sun、NVIDIA、ALi、ATI、Apple、Transmeta等许多企业均决定采用这项新型总线技术,而AMD也借此组建HyperTransport开放联盟,从而将HyperTransport推向产业界。
在基础原理上,HyperTransport与目前的PCI Express非常相似,都是采用点对点的单双工传输线路,引入抗干扰能力强的LVDS信号技术,命令信号、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共享一个数据路径,支持DDR双沿触发技术等等,但两者在用途上截然不同—PCI Express作为计算机的系统总线,而HyperTransport则被设计为两枚芯片间的连接,连接对象可以是处理器与处理器、处理器与芯片组、芯片组的南北桥、路由器控制芯片等等,属于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总线范畴。

第一代HyperTransport的工作频率在200MHz—800MHz范围,并允许以100MHz为幅度作步进调节。因采用DDR技术,HyperTransport的实际数据激发频率为400MHz—1.6GHz,最基本的2bit模式可提供100MB/s—400MB/s的传输带宽。不过,HyperTransport可支持2、4、8、16和32bit等五种通道模式,在400MHz下,双向4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0.8GB/sec,双向8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1.6GB/sec;800MHz下,双向8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3.2GB/sec,双向16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6.4GB/sec,双向32bit模式的总线带宽为12.8GB/sec,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总线技术。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术联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发布了HyperTransport 2.0规格,由于采用了Dual-data技术,使频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双向16bit模式的总线带宽提升到了8.0GB/sec、9.6GB/sec和11.2GB/sec。Intel 915G架构前端总线在6.4GB/sec。

目前AMD的S939 Athlon64处理器都已经支持1Ghz Hyper-Transport总线,而最新的K8芯片组也对双工16Bit的1GHz Hyper-Transport提供了支持,令处理器与北桥芯片的传输率达到8GB/s。

第2页:AMD CPU的独门秘术 - 64位技术

● AMD 64技术

AMD公司于2003年4月22日推出了第一款AMD64 处理器—即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处理器。于2003年9月23日推出AMD速龙64处理器—这是用于基于Windows的台式电脑和移动PC机的第豢詈臀ㄒ灰豢?4位处理器。

AMD64技术采用类似于从80286升级在80386的平滑升级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寻址位宽,另一方面又具备向下兼容,这样可以在让64bit处理器运行在32bit应用环境下,而且64位计算技术可使操作系统和软件处理更多数据并访问极大量的内存。

在AMD64架构中,AMD在x86架构基础上将通用寄存器和SIMD寄存器的数量增加了1倍:其中新增了8个通用寄存器以及8个SIMD寄存器作为原有x86处理器寄存器的扩充。这些通用寄存器都工作在64位模式下,经过64位编码的程序就可以使用到它们,在32位环境下并不完全使用到这些寄存器,同时AMD也将原有的EAX等寄存器扩展至64位的RAX,这样可以增强通用寄存器对字节的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同时支持32位和64位代码及寄存器,x86-64架构允许处理器工作在以下两种模式:Long Mode长模式和Legacy Mode传统模式,Long模式又分为两种子模式:64位模式和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目前支持AMD 64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FreeBSD还有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Intel在经过一番变革之后,也推出了类似的x86-64扩展指令集EM64T,从技术架构上有抄袭AMD64之疑!
第3页:AMD CPU的独门秘术 - Cool‘n’Quiet技术

● Cool‘n’Quiet技术

Athlon64系列的另一个关键特性是AMD特有的Cool‘n’Quiet技术,这是一种智能温控技术,可以在CPU没有满负荷运行的时候降低处理器频率以及散热风扇的速度,以此来降低系统的功耗和风扇的噪音。

类似于移动版Athlon 64所采用的PowerNow!技术,它可自动调节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并搭配测温器件,自动调速散热器达到降温静音效果。可以这样认为,Athlon 64的CnQ技术几乎可以与Intel PentiumM中所使用的SpeedStep技术和Transmeta Crusoe中的LongRun技术相媲美。目前除了32位闪龙外,目前S754、S939的Athlon64、64位闪龙处理器都支持此功能。

当然Intel也在基于Prescott核心的处理器中入引入了Thermal Control Circuit温控技术,效果相对于Cool‘n’Quiet技术要更胜一筹。不同于Cool‘n’Quiet,Thermal Control Circuit热量控制电路拥有两套热敏二极管。

其中一套热敏二极管侦测CPU的温度值并传输给主板上的硬件监控系统,这套装置象传统的内部温控技术一样通过关闭系统来保护CPU,不过只是在紧急情况才会自动关闭。第二套热敏二极放置在CPU内核温度最高的部位,几乎触及ALU单元,也做为热量控制电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温控效果更具动态性。
第4页:AMD CPU的独门秘术 - 整合内存控制器

● 整合内存控制器

在K8的处理器架构中,将原本内建于北桥芯片的内存控制器部份,转移到处理器身上,这样一来内存的规格便建立在使用的处理器上,而不是决定在芯片组身上了!

我们都知道,P4平台是目前唯一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架构的桌面平台,拥有的内存带宽已经比此前的双通道DDR要高许多,而Athlon 64平台目前能停留在双通道DDR400的水准。

但由于Athlon 64平台的内存控制器在CPU内部,内存延迟要远低于、运作效率要远优于P4平台,而且由于内存控制器将与CPU速度相同,因此内存带宽是随着内核频率提升同步提升的,这使得Athlon 64内存架构是按需配置的。

换句话说玩家在选购K8处理器时,除了运作频率的考虑外,也得考虑该处理器是支持何种的内存架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缩短内存传输的时间来增些许的效能,缺点是一旦想更换处理器可能连同主机板也要一并换掉。

第5页:AMD CPU的独门秘术 - CPU硬件防毒技术

● CPU硬件防毒技术

K8处理器还有一项绝技—NX bit防毒技术。相信很多用户还对冲击波病毒心有余悸,其实,像冲击波这种蠕虫病毒就都是靠缓冲区溢出问题兴风作浪的,而通过NX bit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NX bit可以通过在转换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的页面编译台中添加NX位来实现NX。在CPU进行读指令操作时,将从实际地址读出数据,随后将使用页面编译台由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如果这个时候NX位生效,会引发数据错误。一般情况下,缓冲区溢出攻击会使内存中的缓冲区溢出,修改数据在堆栈中的返回地址。

一旦改写了返回地址,则堆栈中的数据在被CPU读入时就可能运行保存在任意位置的命令。通常由于溢出的数据中包括程序,因此可能会运行非法程序。因此,操作系统在确保堆栈及缓冲区的数据时,只需将该区域的NX位设置为开启(ON)的状态即可防止运行堆栈及缓冲区内的程序,其原理就是通过把程序代码与数据完全分开来防止病毒的执行。

英特尔也在它的“J”系列处理器中加入了类似功能,但其与AMD硬件防毒技术的实现原理是一样的。

第6页:AMD CPU的独门秘术 - 3DNow!、SSE、SSE2一样不少!

● 3DNow!、SSE、SSE2一样不少!

3DNOW!是AMD推出的指令集,主要中通过单指令多数据(SIMD)技术来提高CPU的浮点运算性能;它们都支持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同时对多个浮点数据进行处理;都有支持如像MPEG解码之类专用运算的多媒体指令。与Intel公司的MMX技术侧重于整数运算有所不同,3DNow!指令集主要针对三维建模、坐标变换 和效果渲染等三维应用场合,在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处理性能。

不过,由于受到Intel在商业上以及Pentium 3/4成功的影响,软件在支持SSE、SSE2、SSE3上比起3DNow!更为普遍。因此,虽然Intel是自己的冤家,AMD仍继续推出了增强版Enhanced 3DNow!,引入了SSE、SSE2、SSE3指令集的支持。其中目前基于Venice核心上的新Athlon 64处理器也是目前支持最多SIMD指令集的处理器,包3DNow!,SSE2和SSE3一样不少。从技术上来看,SSE3对于SEE2的改进非常有限,我们不应该期望SSE3指令集能为新Athlon 64带来大幅度的性能提升,而且性能提升也需要有软件支持为前提。
第12页:AMD全系列桌面处理器点评 - Athlon64 X2

● Athlon64 X2

Athlon 64 X2是AMD的桌面双核心处理器,竞争对手是英特尔的Pentium D处理器。从架构上来看,Athlon 64 X2除了多个“芯”外与目前的Athlon 64并没有任何区别。Athlon 64 X2的大多数技术特征、功能与目前市售的Socket939 Athlon 64处理器是一样的,而且这些双核心处理器仍将使用1GHz HyperTransport总线与芯片组连接及支持双通道DDR内存技术。

目前Athlon 64 X2共有Toledo、于Manchester两个核心版本:其中Toledo核心就相当于是两个San Diego核心的Athlon 64处理器的集成,而Manchester自然就相当于两个Venice核心了,两者主要区别是L2缓存容量之一。AMD Athlon64 x2双核心处理器共推出五个型号,分别是3800+、4200+、4400+、4600+与4800+,这五款处理器除了在频率上有2.0Ghz与2.4Ghz的差异外,L2高速缓存也有1MB+1MB与2MB+2MB的差异。

AMD Athlon64 x2双核心处理器由AMD德国Feb 30晶圆厂生产,晶体管数目为154—233.2 million(视L2缓存容量而定),采用90纳米SOI制程设计,除了具备x86-64Bit架构外,并具备了3D NOW! Pro、SEE、SEE2、SEE3指令集,并整合防毒与Cool”Qulet节电技术。

结语:

可以说,AMD目前的产品划分做的很好,从Socket 754的Sempron、Athlon 64,Socket 939的Athlon 64、Athlon 64 FX,再到双核心Athlon 64 X2,几乎每一个价格范围都有产品,这一方面说明了AMD市场运作的渐渐成熟,我们也期望AMD未来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http://www.pcpop.com/doc/0/118/118504.shtml

8. 300亿美元吃下赛灵思,AMD能否硬刚英特尔

赛灵思CEOVictorPeng

两家公司还有一个联系,赛灵思CEOVictorPeng在2008年加入赛灵思之前,是AMD图形产品组(GPG)硅工程应用的公司副总裁,并且是AMD负责图形、主机游戏、CPU芯片组和消费者业务的中央硅工程团队的负责人。

他曾表示,作为FPGA的领头羊,赛灵思的竞争对手不再是Altera,而是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处理器业务。

近几年,在PC市场不断萎缩且移动市场迟迟难以打开的背景下,英特尔通过收购,在产品上遍及了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从CPU、FPGA到ASIC等各种异构计算业务支撑,希望能够拓展PC以外的新业务。

比如2016年,英特尔花费167亿美元收购FPGA市场的老二Altera;2017年,英特尔花费153亿美元收购在ADAS和自动驾驶领先的以色列Mobileye,之前还收购了数家自动驾驶相关的初创公司;2018年,英特尔宣布收购芯片制造商eASIC,将结构化的ASIC和FPGA进行互补;2019年,英特尔以20亿美元重金收购生产可编程的深度学习加速器的HabanaLabs。

这些举动给AMD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PC上取得全面突破后,想要全面挑战英特尔,势必也要加强在异构计算方面的实力,尽快开拓边缘计算、数据中心方面的新市场,因此,掌握异构计算一大计算单元类型FPGA的赛灵思成为AMD的理想收购对象。

赛灵思虽然占据了50%以上的FPGA市场份额,但由于该细分市场规模过小,在过去十年中都没有大量的收入增长,早在2011年创造了24亿美元的营收,但直到2019年,营收才突破30亿美元。

由于华为在2019年占赛灵思营收的比例高达6%-8%,因此美国政府针对华为的技术出口禁令,让赛灵思的业务受到了不小冲击,2020财年第四季度营收7.56亿美元,同比下滑8.7%,净利润下跌20%。而AMD恰好刚刚获得了美国商务部的许可,能够向华为供货,如果这桩收购案成功落地,赛灵思也将有望恢复对华为的供货。

如果这次收购赛灵思成功,AMD将会成为唯一一家整合了CPU、GPU、FPGA产品线的芯片开发商,迈出走向下一代异构计算的重要一步,还将有机会将产品触角深入到人工智能、物联网、航空、汽车、5G通信等以前基本没有布局的领域,增加与英特尔、英伟达等抗衡的资本,这将给整个半导体市场乃至用户带来更多的益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