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证券和房地产,哪个好
这需要综合你个人的专业以及自身的优势来看,我目前从事的是房地产行业,对证券不是很了解,就我了解房地产的发展空间还是满大的。
Ⅱ 请教一下——房地产、证券和股票
房地产,证券,股票,甚至包括现金(各种货币,就拿人民币和美金打比方)在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价值。就好比同一条马路上的5量汽车,有的向前甚至,有的向后贬值,即使有的同方向但是速度不同。所谓的投资理财就是要想办法通过换车等手段始终坐在最前面的一辆。别坐在最后的。
Ⅲ 股票和房地产有什么相互关系
当前国内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决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学者也纷纷发表宏见,纵论是真牛市还是幻像。但这里我不想点评股市火爆背后的原因,想关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后,那些获丰厚收益而畅怀开心的股民们会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别是到底会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扩大自己的消费上。
真正意义的个人浮动资产
在过去,中国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政府行为处于主导。但现在已经慢慢过渡到靠内需推动的时代,居民的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这个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这时候,居民在消费倾向上的微小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都能凸现出来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个人资产,消费完全由收入决定,而绝大多数的收入就是靠工资,而工资高低又是由宏观经济,更准确地说,宏观经济中的实体部分来决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费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宏观经济作用,特别是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人能有一些现金和银行储蓄存款或者一点黄金,再后来,又开始拥有些国债和企业证券。中国居民们逐渐累积属于自己的个人资产,其消费模式也不再是当月吃光工资,有多少用多少,而会开始做长远决策和短期决策相结合,跨期消费。但这些个人资产收益小而稳定,资产价值几乎不会发生波动,也不会对居民的消费发生任何意外的冲击和干扰。
1991年国内股市开通,中国居民们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浮动资产。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几轮牛市熊市变换行情让很多人积累了大量的股票资产,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股市的阴晴变化之快,股价的变化无常。相当比例的人因为股市行情的一点波动就会使生活处境和消费能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房子有了价格
中国居民的经济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还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产市场的放开。这意味着住房不再是免费发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买卖了,有价格了,而且这个价格还会变化,且变化还很快、很大。
当资产价格变动引起居民消费的变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效应”。这个话题在国外已经被研究了很长时间。如前面所说,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债券等资产价值变化很小,一般人们主要讨论股票市场和住宅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曾因为创立“生命周期消费假说”而获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迪格亚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劳动收入不变,财富每增加1美元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支出增加5美分。从那时起,资产价值变动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就逐渐成为经济学尤其宏观方针政策研究的一个讨论重点。莫迪格亚尼的5美分论断也被广泛引用,包括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参考。
之后的研究虽然对这个论断有一些微调,但总体上经济学界承认,财富变动会引起消费变动。
学者们开始区分股票价值变动对居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长期和短期效应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仅仅影响当前消费支出,还是会作用到很久之后的消费决策。直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变富了,至少手头变阔绰了,就想多花钱了。
有人就此质疑,股票盈余还停留在账面时候不存在这个效应,“纸面财富”只有真正卖了、套现了、落袋为安了,才可能算是财富。但如果套现了,那只是一次性收益,该股民不会预期将来每次都遇上好运气,不会认为自己的一生收入(劳动收入+资产收益)真的发生重大改善,那么最多有短期效应,长期来看就没有什么了。所以,有人认为间接效应更重要。
直接和间接效应
所谓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动,会被人们认为是重大的宏观基本面信息,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简单来说,股市上升会让你对未来更加乐观,你因此增加消费。你会预期到未来收入会增加,那么何不现在就开始消费。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那股市财富效应就变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过是个传导信号的作用,并不是效应发生的真正根源,股价和消费只是有形式上的统计关联
Ⅳ 房地产业和证券业哪个更有前景
我也是学金融的,按照现在的情况,证券业的前景应该会好一点,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不断增值,证券也的前景十分看好
结合你个人的感觉,我是感觉中国以前证券不稳定的原因在股改后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后发展会好一点,不过还要看楼主的兴趣爱好,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你对我的回答满意
Ⅳ 现在,从事房地产或证券(股票)行业还好做不
这要看你的水平很经验了,如果你很有经验的话一般的基金经理什么的一年千万都可能,少的也有百万,如果是没经验的话还是先在个好的公司门下好好学习吧,我现在都在学着呢 ,从长期来看,金融这块还是很不错的
Ⅵ 房地产股票在证券市场有何种表现
呵呵,据我所知有些公司存在转移利润现象,比如将建筑工程分高价包给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公司,成本高了,利润就少了!呵呵,所以房地产很火的时候,地产公司利润也不怎么样。对比下07年各公司的报表就知道了。当然有些公司的报表还是很好的,例如招商地产。
Ⅶ 谁知道房地产股票近期走向如何
《维赛特财经》提供(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地产股大跌的背后
■中国证券报
12月6日,广州市土地拍卖市场出现惊人信息,部分地块拍卖价格下跌五成; 与此
同时,厦门集美地块的拍卖价格也出现了五成左右的下跌.本周以来,在地产行业新政
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开始了较为剧烈的反应:万科A下跌12.29%,招商地产(000024)下
跌15.71%,保利地产(600048)下跌16.47%,华侨城下跌17.72%,金地集团(600383)下跌
17.71%,泛海建设(000046)下跌19.87%.地产股的下跌有没有其合理的逻辑性呢?
股价和地价
1998年开放商品房市场后,地价,房价一路走高,从未见过地价下跌的事情. 别说
我们普通投资者, 就是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资深媒体人士对此也是一头雾水,于是
我们在最近两周还频频见到推荐地产股的报告,还能看到在股票下跌前的机构买进大
单.
事实上,我们在1981年的香港市场也见到过同样的事情.当时房地产市场,股票市
场同时进入泡沫阶段, 1981年8月,港府的两宗土地交易反映出地价大幅调整的信息,
但股票市场直到9月份才开始反应,长江实业股价在9月下跌约30%,其他地产股也差不
多.此后,在房价下跌的进一步推动下,10个月后,长江实业最终跌幅高达60%以上.
吸取这个教训后,此后的香港股票市场对地价的反应就相当快速:1997年,香港地
产市场在泡沫中再度迎来了地价的首度大跌,当日长江实业大跌11. 04%,而且在此后
的58个交易日里,股价累计下跌65.06%.相比前面而言,第二次地价大跌引发的市场反
应相当快速.
值得一提的是, 尽管长江实业在房地产市场的周期峰谷中,每隔10年左右会有一
次深幅调整,每隔三五年会有一次大幅调整,但长期看,长江实业还是给长期持有者带
来了丰厚的回报.
反思地产业四大问题
首先,地价是核心中的核心.从香港经验来看,地价拐点往往会比股价拐点来得迟
一些,但地价的阶段性拐点将对房价,房地产股的阶段性趋势起到确认作用.在1981年
8月份香港地价下跌之前, 长江实业已经自高点出现了15%左右的调整,而地价的下跌
使得长江实业股价确认了阶段性下跌的趋势.1985年香港地价在多年下跌后终于出现
向上的拐点,而此时长江实业已经从最低点上涨了137%.
其次,慎用销售竣工比.真正决定地产股,决定房价运行的根本因素在于房屋的供
求关系, 但目前投资界普遍运用销售竣工比来衡量市场供求关系,这在一定时候是管
用的,但在一些重要时点会出大问题.人们是买涨不买跌的,在房价一路走高的过程中
,一些打算明年,后年买房的人被迫会提前购房,这样会比较容易形成一个购房高峰 .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发展商的销售收入上升非常快,会比竣工量高出很多,但一旦
房价逆转后,买家会突然阶段性变得非常稀少,人们不愿意买跌. 而另一方面,发展商
却在原有预期上进一步扩大生产,于是在销售大幅缩减的同时,竣工量反而大幅提升,
消极者可能马上会认为,房子供过于求了.其实,这时人们又在犯另一个错误.
第三,人口红利下,房地产股股价也会出现巨幅调整.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人口红
利的主要发放期,但就此认为房价将一直走高,地产股将一直走高就不一定正确.在人
口红利发放过程中,地价的下跌同样会令房价出现阶段性走低.
第四, 长期持有型的价值投资者一定要注意买进价格,尤其是投资周期性较强的
行业股票. 以长江实业为例,如果人们不小心在阶段性的价峰购入,如上所述,可能会
遭受非常惨重的被套过程.
Ⅷ 证券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哪个更好点
证券吧,目前的形式是,金融业薪水较高!有数据表明2010年加薪最快的行业是医药,第二是金融 第三是地产
上面说的是薪水,发展及上升空间,要视公司而定,保险的门槛低,N多人削尖了脑袋往上爬,房地产说的是潜规则,而金融讲的是人脉
Ⅸ 房地产和证券哪个好
论眼前的收入标准,近期肯定是地产,但地产的行业周期很长,中国房地产已经涨了10年,还能持续多久需要考虑,而且地产经纪完全靠上升期才有的赚。
论发展前途,中国的股市或者说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发展了20年,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是新兴市场,如果说美国市场是一位百年老人的话,中国市场还是一个少年,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资金的焦点,毕将促成市场更快成熟和发展。
此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政府施加影响占80%的话。而股市的占比也就在60%左右,而且再不断降低。而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是不应该受到权利机构过多参与的。
不能只看眼前收入,刚毕业的时候以为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其实一旦你进入某个行业,熟悉它领会他,就很难再选择新的行业。所谓隔行如隔山,真的建议你好好考虑一下什么对自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