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06年08号台风桑美是多少级
17级以上。2006年8月10日这一天,超强台风“桑美”带着17级以上的狂风,挟着漫天黑云,裹着倾盆暴雨,驱赶着东海10米高的巨浪,袭击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风力最强、中心气压最低的超强台风。气象监测显示,它的最大风速达到了68米每秒,超过去年袭击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60米每秒的最大风速。
(1)桑美扩展阅读
在这次超强台风袭击下,靠近台风登陆点的苍南县舥艚港3000多渔民无一伤亡,百余艘渔船无一沉没。苍南县县长章方璋说,以往台风袭来的时候,按照传统,每艘船都要有人留守,风大的时候,顶风开船,渔船才不会沉没。
但从预报中,得知这次“桑美”威力实在太强,所以我们紧急要求所有渔民必须上岸,不听劝告的,就采取强制手段拉上岸,3000多渔民在10日上午终于全部安全撤离。
为了减少渔民的损失,防止渔船被狂风巨浪掀翻沉没,苍南县政府还“巧施连环计”,把舥艚港百来艘渔船全部用铁链串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航空母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防风效果。台风登陆的时候,港内只有部分渔船破损,但都没有沉没。
2. 关于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
国际编号(JMA编号):0608
JTWC编号:09W
巅峰一分钟平均风速:72m/s,140KT,260km/h
巅峰二分钟平均风速:60m/s,116KT,215km/h(CMA数据,准确率不高)
巅峰十分钟平均风速:54m/s,105KT,195km/h
巅峰最低气压:898Hpa
巅峰环流直径大约850~900km
巅峰时期:北京时间8月9日20时至10日14时
10日14时以后开始减弱
其实桑美减弱并不慢
3. 这册台风为什么叫桑美前一次台风是什么
1998年12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亚太地区成员国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台风委员会区域气象中心设在日本东京台风中心,每年由他们负责向成员国发布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强度、名称、编号顺序以及编报理由。热带气旋命名表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目前发布的台风消息或警报名称都是采用新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命名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越南等,每个国家各取10个名。
热带气旋名字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它在其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气象)
这次刚好轮到"桑美"
上次是"玛莉亚"
4. 台风海棠和台风桑美哪个厉害
两个都是17级,借贴吧一句话,强度上桑美完爆海棠,影响范围上海棠完爆桑美
5. 桑美 台风是什么时候登陆的
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于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
6. 桑美台风的超强桑美
日本气象厅国际编号:0014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 22W
持续日期:9.2—9.16(以日本气象厅的数据为准)
最大强度:五级台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超强台风(依据我国现行台风等级) 台风【非常に强い】(日本气象厅) 超级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登陆强度:一级台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台风(依据我国现行台风等级) 台风【台风】(日本气象厅) 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登陆地点:韩国
最大十分钟平均风速(日本气象厅):175km/h (95kts)
最大两分钟平均风速(中国气象局):60m/s
最大一分钟平均风速(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60km/h (140kts)
中心底层最低气压:920hPa(中国气象局最终修订的数据)925hPa(日本气象厅的数据) 2000年第14号台风“桑美”于2000年9月3日14时在关岛以东大约1000公里的洋面上生成,“桑美”生成后,开始缓慢的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强度不断加强,9月9日加强为强台风,9月10日成为超强台风,9月12日夜间穿过琉球群岛进入东海区域。台湾北部和东部沿海、浙江沿海、上海市、长江口、江苏沿海、山东南部和东部沿海等地出现大风天气,开始对我国近海海域的航运造成影响。
从9月13日14时至14日20时,“桑美”台风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此时台风中心离上海大约450多公里,台风中心气压955hPa,近中心最大风力14级(45m/s),给我国上海、浙江、江苏沿海地区带来了局地暴雨的天气。9月14日夜间“桑美”突然转向,移动方向由西北方向转为东北方向,且移动速度明显加快,随后强度逐渐减弱,后登陆韩国。 在“桑美”活动的同时,西北太平洋洋面上还有当年第15号热带气旋“宝霞”。由于两风暴距离较近,两台风发生了双台风效应。结果“桑美”使“宝霞”在台湾东北部海面发生大转向并于随后登陆菲律宾。最终,“宝霞”的云系被“桑美”的环流吸收。
备注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米/秒),中心底层最低气压920百帕(中国气象局数据),创下了多个中国大陆第一,堪称中国大陆的“台风之王”。
7. 桑美台风是哪一年
桑美台风共使用过2次,分别为2000年和2006年,具体如下:
1、台风桑美(2006年第8号台风):为200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8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名字来自越南,意即“金星”。
2、台风桑美(2000年第14号超强台风):2000年第14号台风“桑美”于2000年9月3日14时在关岛以东大约1000公里的洋面上生成。
(7)桑美扩展阅读:
2000年,“桑美”生成后,开始缓慢的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强度不断加强,9月9日加强为强台风,9月10日成为超强台风,9月12日夜间穿过琉球群岛进入东海区域。
台湾北部和东部沿海、浙江沿海、上海市、长江口、江苏沿海、山东南部和东部沿海等地出现大风天气,开始对我国近海海域的航运造成影响。
8. 桑美台风的桑美电影
片名:超强台风
出品:浙江省委宣传部、温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影视集团
类型:灾难片
导演:冯小宁
编剧:冯小宁
主演:巫刚、晓英、刘小微
上映时间:2008年10月24日
剧情
由于地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一场18级超强台风在海面形成,横扫台湾后突然转向大陆袭来!百万人口的城市面临巨大的危险……台风到底会在哪里登陆?水库大坝能否顶住?百万人口是否紧急撤离?人们面对着38亿财产损失与民众安危的两难抉择,万分紧急时刻,偏偏又有一艘小船向滔天巨浪驶去!孤岛上传来紧急呼救,一个孕妇突发大出血,生命垂危……
它终于来了!以史无前例的超强风力正面登陆!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向房屋!巨浪涌入破洞,竟然将一条鲨鱼抛进人群!身陷绝境的人们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
影片中一个个急速闪回的精彩镜头,把现场观众再次带进那并不遥远的浙江大地所发生的那一场大灾难。导演冯小宁用先进的电影手法,向观众一一再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军民在超强台风面前科学决策、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在短时间内组织百万人员大转移的惊险历程。
在片中,台风“蓝鲸”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表现它肆虐的镜头几乎占了片长的一半。不论是“霸气十足”的龙卷风,还是看似平静的“台风眼”,影片用各种镜头再现了台风登陆时的场景。当“蓝鲸”在登陆时受冲撞而形成超强龙卷风,并“卷”起一艘海船还有海船上的小狗这一幕,成了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事件回顾
2007年夏秋交替 摄制组赴浙江沿海追踪台风,拍摄大量素材。
2008年
1月3日 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
1月14日 浙江苍南拍摄影片中“千人大转移”的镜头。
1月15日 浙江乐清取景拍摄。
10月15日CCTV-6《首映》节目录制。
10月16日 导演冯小宁做客新浪,揭秘《超强台风》的幕后故事。
10月18日 第21届东京电影节角逐金麒麟。
10月24日 浙江卫视首映式,全国同步上映。
10月26日 放映三天全国票房意外破千万人民币。
11月29日北京研讨会,专家详解影片成功要素。
相关新闻
1、 国内首部灾难大片
冯小宁:“《超强台风》绝对是中国首部灾难大片,不只我说,广电总局领导也这么说。”为什么说是首部呢?“以前中国影片特技镜头从来没这么多,时间也没这么长过,张建亚之前有个《紧急迫降》,特技镜头也就几分钟吧,我这里有50分钟之多,这是绝无仅有的。”
2、《超强台风》叫板《后天》
“震撼!过瘾!意外!”看完在首映式上播放的精彩片段,许多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其实,许多浙江老百姓对台风来临的场景并不陌生,而《超级台风》正是根据2006年17级台风“桑美”登陆浙江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再现了中国大陆50多年来最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的恐怖15小时。
在浙江卫视首映式上,冯小宁透露此部影片是他转型商业片的处女作。为了此番的转型创作灾难片,冯小宁更是出手不凡,请来了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特技师和制作班底倾力打造,坦言“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
据悉,影片50%以上镜头都是台风肆虐的大场面。信心十足的冯小宁说,在《超强台风》之前,还没有一部纯国产影片能做到这样的水平。为了在影响上呈现逼真的自然灾害全貌,剧组在去年夏秋交替时节专门到浙江沿海追踪台风,拍摄了大量素材,同时还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浙江卫视报道台风时的真实新闻素材。“大家会看到上百万民众紧急撤离,价值数百亿的一座城池如何被自然灾害毁于一旦。” 按照导演冯小宁的说法,《超强台风》的视觉效果完全可以和好莱坞大片《后天》、《完美风暴》叫板。
灾难片是最具视听魅力、最能吸引观众的影片类型。纵观中国电影史上的灾难片,故事多为正面宣传,人物塑造多为高、大、全,场景视觉效果比较落后,几近走入千篇一律的窠臼。冯小宁说,中国导演拍摄灾难片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实现力。他认为《超强台风》将创出中国灾难片的新貌,而《超强台风》也将成为真正开创中国灾难片历史的电影。
3、《超强台风》登陆东京国际电影节
《超强台风》不仅填补了中国灾难大片的空白,还冲上国际电影舞台。
该片正式入围于10月中旬开幕的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他们将代表中国角逐本届的国际电影“金麒麟”奖”。
4、《超强台风》未拿奖在意料中 故事胜《后天》
10月27日晚上,结束了东京电影节之旅的冯小宁导演携新片《超强台风》女主角刘小薇一起在北京的首都时代影城参加媒体见面会,对于《超强台风》未能在东京电影节获奖,冯小宁坦言早在自己预料之中。
商业片很难在国际性的电影节上获奖,这已经成为了惯例,在本届参展的15部片子中,《超强台风》是唯一一部商业片,因此冯小宁在带着《超强台风》参加东京电影节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不能获奖的准备,不过在他看来,能够在国际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电影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超强台风》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极力推荐的影片,这部片子放映后观众的反响很不错,很多日本观众看过这部影片后都表示很喜欢,15分钟的见面会结束后还有大批影迷追到门要求与冯小宁合影,并表示这部电影让自己很感动。
《超强台风》除了在特技制作上的三大特点之外,故事情节更胜一寿,冯小宁称这部电影的故事是来源于真实事件,故事中高度的人性化的体现也让他自信这部片子能够超越美国灾难巨作《后天》,东京电影节上对这部片子做了影评的俄罗斯评审给出的评语让冯小宁感到和欣慰,他称《超强台风》是对本届东京电影节最大的贡献。
事实上,像《后天》乃至《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巨作都未曾在国际性的电影节上拿过任何奖项,风靡全世界的《泰坦尼克号》拿到的奥斯卡奖也是仅限于美国国内,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两部影片创造的巨大票房收入,因此,周末两天就超过500万的《超强台风》也有理由让冯小宁期待一个国产灾难片的票房神话。
5、浙江卫视首映式“抗台七姐妹”电影“追风”
10月24号当天,本色出演的浙江卫视记者张宏也到现场,“一两分钟的镜头整整拍了一天,回来后,好几天耳朵里一直嗡嗡作响,比真实报道时还厉害。”作为浙江卫视“抗台七姐妹”的大姐,张宏透露,电影里的台风有18级,比“桑美”还要大一级。
“抗台七姐妹”由浙江卫视台风报道组中的7个女记者组成,她们在台风来临的第一时间冲入台风灾区第一线,为全国观众报道来自前线的第一手报道。每年台风来临的时候,老百姓都能够在最危机关头、最紧急要塞,看到“抗台七姐妹”的美丽身影。她们在真实报道的同时体现出最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让所有观众津津乐道。把“抗台七姐妹”请到电影中来,冯小宁表示,“这不仅增加了电影人物的真实感,还能够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共鸣。”
在这次的《超强台风》浙江首映式现场,浙江卫视品牌新闻栏目《寻找王》还找来了一位特别来宾:一个刚满周岁的小男孩——“陈韦帕”。
据“抗台七姐妹”张宏介绍说,2007年台风来袭时,台州临海市有一名孕妇正值分娩却遭遇到了台风眼的袭击,在各方人员的协力帮助下,一名男婴在台风眼中顺利出生。浙江卫视的镜头真实纪录了这一切,而这个故事也被冯小宁采用,成为影片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如今这个遭遇大难却幸运存活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了首映式现场,他们的到来不仅给整部电影增添了温情的一面,还引发了大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深层思考。
精彩评价
1、中国式灾难大片《超强台风》带来的启示
人民网2008年12月11日:近日,一部中国式灾难大片《超强台风》引起国内外观众普遍关注,成为这一年度国产主流影片的重要收获。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讲述在一场18级台风来临时,浙江沿海某城市从市长到普通老百姓共同与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故事,形象地刻画出人类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大无畏勇气和集体的力量。影片着力在思想主题上打造亮点,在艺术制作上形成特点,在市场营销上抓住卖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给人们带来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说文艺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是主题先行,更不是空洞口号。只要尊重创作规律,注重题材的深度开掘,注重典型形象塑造,完全能够以艺术的方式诠释宏大主题、昭示时代精神。《超强台风》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成功塑造了市长这一性格丰满、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尊重科学、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影片将今天与50年前迥然不同的执政理念进行了鲜明对比: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台风灾难,在不同的执政理念支配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影片回顾,1956年曾有一场百年不遇的强台风登陆,当时几千人秉着“人定胜天,人在堤在”的信念,跳入洪水中以血肉之躯斗台风、战洪水,转瞬之间,几千条生命被吞噬。这种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的蛮干,后果必然是失败和死亡。影片又展示,当50年后的今天又一场空前灾难来临之际,市长不是只听从上级的命令,而是处处以科学为师,充分听取气象专家的意见,在关键时刻作出了“科学避台,以防为先”的正确抉择。影片中,当38亿元可强化政绩的开发工程与120万群众安危之间产生冲突时,市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财富有价,生命无价”,“任何时候,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得知某海岛有位孕妇危在旦夕时,市长立即请部队派飞机前往营救,他说“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也要管”;甚至在小偷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市长也冒着生命危险带头前去营救,因为他相信“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这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的行为,才使得更多的生命在大灾之后安然无恙,历经波折的孕妇才转危为安。当手机里传来新生婴儿的啼哭声,银幕上的人群响起了一片掌声,也给剧场的观众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感动。50年前后面对灾难的不同态度、不同结果,充分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的巨大进步。
启示之二,国产大片在特效制作上完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产生良好视听效果。《超强台风》中的特效场面所达到的逼真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在国内影片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台风来临时,排山倒海的巨浪袭击小镇,吹飞的汽车贴到墙上,旋转飞舞的驳船一头扎进仓库等场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风暴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紧张、恐惧与危险。与国外灾难大片相比,这部影片尽管在电脑特技制作投入方面远远不足,但特效场面丝毫不亚于国外投资上亿美元制作的大片。这是因为该片80%以上的特效镜头,都是摄制组花费3个多月时间追逐台风踪迹进行十分艰苦的实景拍摄,从而产生出更为真实可信的灾难效果,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影片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部国产灾难大片。
启示之三,富有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优秀国产影片只要注重营销,加强推广,完全可以占领市场、赢得观众。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产主流影片尽管也做了些宣传,有的宣传规格很高,首映式出席领导级别也很高,但由于影片与市场相脱节、宣传与营销相脱节,虽然制造了一次性的舆论效应,但并没有真正引起公众的关注,影片上映后往往票房少得可怜,甚至卖出零拷贝。而《超强台风》制片方从创意阶段就找准市场定位,对影片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化包装,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他们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而且在上映时机、票价制定、场次安排、信息反馈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策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一整套发行放映方案,并派专人跟踪负责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在各院线影院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影片上映首周即取得500万元票房,并在第二周夺得国产影片票房冠军,以近2000万元票房佳绩位列国产主流影片票房前列。
《超强台风》的成功充分说明,只要认真组织策划,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因素,切实抓好创作、生产、营销各个环节,就完全能够创作生产更多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
2、《超强台风》创新受肯定 请业内专家把脉问题
11月29日,中国首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王强、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导演冯小宁以及杜高、贾磊磊、尹鸿、王一川、饶曙光、郭运德、沈卫星、张卫、陈晓云、陈航、高军等业内专家出席会议。
1800万制作成本追赶2亿视效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冯小宁是个有特色的导演,能够借鉴国外灾难片、类型片的模式拍摄这样一部主旋律的影片,这种意识值得肯定。以1800万的制作成本追赶国外2亿成本大片呈现效果,做出了超预算的成果。影片体现了“人道主义情怀”,汇集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许多富有成果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目前要拷问的是如何有一个漂亮的故事以及戏剧主体和永恒形象。
剧组玩命追风三个月80%是实景
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王强处长对影片的三个亮点提出表扬。首先是主题的表达,故事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科学执政”。另外,影片呈现出来的台风镜头有80%是实景拍摄的,这是剧组在浙江沿海连续追风3个月,相当“玩命”。主演巫刚把一个市长冷峻、果敢、机敏的特征表现很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影片的主题开发可以更加深入,一些场景和镜头衔接不够顺畅,影片结局无人员伤亡似乎不太真实。
研讨会不走过场专家直言不足
多位专家们提到小白狗和鱼缸中红色小鱼是影片中最温暖的设计,这种艺术的表达让人感觉到希望。这次汇集和众多业内专家的研讨会不再是走过场念表扬信,嘉宾们直接提出了影片存在的不足,希望给主旋律影片和中国灾难片进步带来帮助。例如:拍摄中抓细节不够,两辆道具车重复使用造成穿帮、鲨鱼制作不真实;市长在码头为渔民下跪场景设计,英雄崇拜痕迹太模式化,引起观众笑场;特技效果苍白,自然和人的转换太生硬;人物表达不够饱满。
新浪娱乐追踪《超强台风》受专家肯定
据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介绍,由冯小宁执导的电影《超强台风》创作背景是2006年8月在浙江和福建登陆的17级超强台风。剧本通过公开招募,五选一最终确定。自今年10月24日上映以来,票房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在浙江地区创造国产影片票房第一,观影人数和放映场次第一。专家陈航从宣传发行方面称赞制片方将主旋律影片商业化成功运作,取得了首周500万票房。特别提到,新浪娱乐跟随《超强台风》远赴东京电影节,贴身记录行程和观众反应,为扩大影片影响做出不少努力。
3、《超强台风》与金鱼男孩
在《超强台风》这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男孩坐在台阶上守护着一条金鱼,他似乎是一场人在大自然灾害面前所作所为的见证人和凝望者。
我们通常在看灾难片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惊叹,惊叹龙卷风、大地震、冰风景这类超常态的破坏力刹那间扑面而来的奇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又往往转瞬即逝。经电影特技、电脑合成之后的集中放大,构成一种富有观赏性的自然界暴力美学的具象体验,而人类往往显得惊恐万状,无能为力,唯有刻意加进去的某些情感戏份给人一丝温暖,主角还是自然暴力。
浙江制作的新片《超强台风》不一样,它的主角始终还是人,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经考验的新人。虽然人所共有的那种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惊恐、焦灼以及心存侥幸因而大意鲁莽的弱点都有,但负责任又能担当的市长身上,充分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超强执政能力,不仅给人温暖的情怀,还向人展现了尊崇科学的理性魅力。我们可能忽视片中穿插的几段黑白资料,几千人投身怒海筑成血肉长城抗击台风的悲壮,那可是我们曾经的真实情景再现。从“抗台”到“防台”,一字之差,是执政理念向科学发展观的大踏步迈进。所以,影片《超强台风》作为一部带有显著灾难片特征的结构中,恰当地揉入了政论片的元素,这无疑是类型片的突破。
在《超强台风》中有许多动情的情景,象神奇的台风眼,诡异的暴风线路,拍岸巨浪横扫渔港的惊心动魄,贯穿全片的难产孕妇以及部队快艇和直升机临危出击的振奋,都让人动容,也有市长与小偷的几次遭遇的谐趣,好比是未经串连好的一把珍珠,由一位金鱼男孩下托上盖端到了我们面前,这或许是导演的良苦用心,亦或许是一次形而上的勉为其难。看过的人才会有各自的观感。
幕后花絮
冯小宁导演的作品《超强台风》讲述人们成功抗击海啸的故事。为了逼真再现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沿海的真实情景,同时又能少花钱多办事,小宁导演想出了几个“土招”。
在一些大成本电影中,大风暴的场面多数依靠电脑合成,特技制作费用动辄上亿,冯小宁打了打算盘,决定用土招。
冯小宁:用我们有些传统的办法,土招的方法来同样营造出银幕上的那种气氛。
土招一:台风登陆
你瞧,这个演员被台风吹得飘了起来,可他既没有吊威亚,也没让人从旁抬他的脚,是怎么飘起来的呢?咱们看这里。
原来特技人员在空中拉了一条绳子把人抬住,这样就形成了空中飘人的效果,大冷天的,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冯小宁:拿着水枪水龙往身上浇,还有鼓风机往身上吹,造成台风,在拍摄中最后(有人)等于神经麻痹,整个半边脸都瘫了,现在才恢复。
土招二:海啸来袭
台风来袭有时会引发海啸,冯小宁发明了一种洪水发生器,就是这个布满红锈其貌不扬的铁家伙,它的威力你可看好了。
土招三:海中取景
如果嫌这样的海啸规模效果不理想,还可以直接把各种模型道具搬到海里。而这些模型道具在制作上很有意思,这路灯是毛笔做的,而制作这些房屋瓦片的材料更是创意十足。
道具师:这些厨房用的水管,经常见到的那个水管,就是把它剪开以后做的瓦片。
这些袖珍模型足够省钱,模拟效果也还不错,唯一的缺点是不结实。工作人员冒着严寒把模型抬到海水里,精心制作的轮船一下就被撞坏了。
冯小宁:你们今天看到的是模型特技,但我们还拍了很多真实的场景,再加上我们最后用数码修饰,我估计在少数镜头上达到国际水平。
花小钱办大事
冯小宁导演曾荣获中国环境大使和2007年度“绿色人物”的称号,对一个导演来说,这些称号是一个殊荣。从20年前冯小宁拍摄电影处女作《大气层消失》开始,他就一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这一次的《超强台风》让他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特技瘾。
CS:影片中一共用了多少个特技镜头?
冯小宁:《超强台风》一共用到的特技和特效镜头是400到500个,占镜头总数的一半。其中长时间三维数字制作的三个,数字合成的有10多个,另外90%的是实景拍摄经过后期处理的。我们主要是秉承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发挥想象力,再动手做出让观众震撼的效果来。
CS:实景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冯小宁:知道冬天的海风有多冷吗?(笑)我们就是站在去年雨雪冰冻时期的海水里进行实景拍摄的,因为演员的戏份拍摄完成后,就已经进入冬季了。当时非常苦,我们穿着羽绒服站在齐胸深的海水里工作,一站就是一天。搭建的场景只能用一天,每天只能拍三潮浪,三潮浪过后,场景已经不能用了,如果要恢复就要一个多星期。剧组的工作人员包括演员都是在玩命的境况下工作的。
CS:鲨鱼的那一幕让人非常惊讶,导演怎么看?
冯小宁:这是我的一个想象力,也是我拍这部影片的初衷,我先想到这么一个镜头,然后通过这个镜头将它幻化成一个故事。我写剧本不是从文字出发,而是从画面出发,这是我比较特别的一点,几乎我的每一个故事都如此,我走的是从影像到影像的创作道路。
CS:观众也非常好奇鲨鱼是怎么拍的?
冯小宁:电影艺术是想象力加上实现力的结晶,鲨鱼这个镜头想象力我们有了,那么要如何实现?这有点揭秘的感觉了,我们就造了一条鲨鱼,这模仿的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这条鲨鱼能动,最后拍完了,也把鲨鱼给折腾“死”了,最后就分尸了(笑)。本来应该捐给中国电影博物馆珍藏起来的。
CS:灾难片在中国是比较少见的,冯导为何情有独钟?
冯小宁:我就是不喜欢跟别人走一样的路,别人不拍什么,我才玩什么。20年前,我拍《大气层消失》,那就已经是灾难片,只是鉴于当时特技的局限,我感觉没能把自己的想象力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就一直想再拍一部灾难片。当时浙江有这个意向的时候,我就说服领导,必须把这部影片定位在灾难片的片种上,因为灾难片符合商业规律,有利于商业运作。
CS:一般观众会认为,灾难片需要巨额投资才能创造出视听震撼,这是美国大片的优势,冯导怎样弥补这个差距?
冯小宁: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所以要另辟蹊径。这次主要将重心放在了实景特技的探索上,但是我们做出来的成品绝对代表了中国特技的顶峰,至少是这个阶段的顶峰。中影韩三平董事长看完之后,由衷地说,光特技就得1000多万哪,其实我们没花这么多钱(笑)。我是运用20年来自己摸索出的经验,把生活中的真实加上艺术的想象力最终变成了艺术的震撼。影片的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亲自做出来,绘制出来的。角度是什么?俯还是仰?用什么镜头,长还是广?都是我提前设计好的。
CS:最让你满意的是哪一段特技?
冯小宁:我觉得还是惊涛骇浪,这种冲击力是之前没有过的。超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当代电影的要素,美国大片为什么好看,就是因为他们有自觉为观众服务的意识。要没有这一部分,观众还不如在家看电视。科技是推动当代电影发展的原动力,而我们之前的特技都是非常脆弱的,甚至有些导演都回避了特技的制作,原因是做一分钟的特技合成就要花去三分之一的投资,但是如果没有这部分,观众就不会买账。所以我们才要自己动手去做,用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做出了让观众怎么看怎么不可思议的效果。在实景特技的探索上,我们是成功的。在数字特技的制作上,可以看我们的台风眼,不亚于好莱坞的《后天》,这就是我们华龙电脑特技做的。
CS:你希望中国观众看完《超强台风》之后收获到什么?
冯小宁:首先要让观众觉得中国也能拍出不亚于美国大片的灾难片;第二,要让观众从灾难片中感觉到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让观众感动于人性的关爱;最后,希望观众领悟到善待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性。
9. 桑美台风死了多少人
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温州,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据温州市民政局11日早上8时统计,超强台风“桑美”目前已造成温州81人死亡1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亿元。
10. 台风桑美大还是云娜大
桑美是也,云娜登陆时只有15级,而桑美登陆17级..
桑美云系大,能量和雨量也大..而云娜就逊色多了..
桑美时,温州死了1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