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发上等愿结下等缘享中等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要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不要强求、过普通人生活。
出自:左宗棠的一幅对联的上联。
原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
释义: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看待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钱塘沈兆霖书写在江苏无锡梅园的诵豳堂内;李嘉诚位于香港的办工室里也挂的有这副对联;
(1)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扩展阅读: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人物墓地
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从黄兴镇过东山大桥,南行约2公里,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人物故居
左宗棠旧居分布于湘阴、湘潭、北京等地。左宗棠在湘阴故居包括湘阴界头铺镇新光村左家段(即“左宗棠家祠”)和柳庄。1844年,32岁的左宗棠用教书薪水的积蓄约900两白银在柳家冲置薄田70亩,亲自设计监工,建成了这座占地4.29亩、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因其挚爱柳树生命力旺盛、百折不挠,起名“柳庄”。
从1844年柳庄建成入住到1857年迁居长沙,左宗棠与他的家人陆陆续续在柳庄居住了13年。位于湘潭的桂在堂是左宗棠入赘周家时的旧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宗棠在北京的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27号,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乌鲁木齐城几乎是兵不血刃。1876年(光绪二年)8月18日[138],刘锦棠部架大炮于六道弯山梁上,仅施放一炮,炸毁一处城墙,清军官兵奋勇杀入城内,残敌如惊弓之鸟狼狈逃窜,乌鲁木齐一举克复。
后来,人们在六道湾山梁上修建了炮台,命此炮台为“一炮成功”以资纪念。炮台垮塌后,后世重新建造了左宗棠雕像、炮台及“一炮成功”纪念馆。雕像旁边铭刻对联:“左公张正气,千年神武靖边;火炮卷狂飙,一发雄威退敌。”
除新疆外,在左宗棠故乡湖南湘阴兴建的左宗棠文化园,同样树立左宗棠雕像:左宗棠手握地图,目视疆土的形象,表现了他不畏强势、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❷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24个字精炼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贤哲所倡导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活哲学。其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意味着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只追求与之相匹配的缘分,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既不轻视现实,也不过于追求虚幻的目标,而是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态度和方式。首先,立身处世要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最后,在处理事情时要留有余地,不急不躁,从容应对。这样的处世方式既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又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总的来说,这24个字传达了一种平衡而务实的生活态度。它告诫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看问题时要有远见,但在为人处世时则应低调谨慎;在做事时要留有余地,避免过于急躁。这种平衡的生活哲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生活哲学,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对于个人而言,它强调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鼓励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对于社会而言,则强调了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鼓励人们在追求更高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和谐共处,避免过于激烈的社会矛盾。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告诉我们,不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中,都应该追求平衡,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要注重现实的可行性;既要具备远见卓识,也要保持低调谨慎;既要积极进取,也要留有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