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共进会共进会
清末时期,长江中下游和南方省份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为了南方起义的紧迫需要,于1907年8月18日在东京由焦达峰、张百祥、邓文辉等发起,成立了以会党为主要成员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当天到会人数众多,张百祥被推选为总理,旨在推翻满清政权,实现革命目标。
成立的原因在于同盟会当时存在人事纷争和起义行动不力的问题,一些长江中游地区的会党领袖,如张百祥、刘公等,认为同盟会的策略不足以快速响应,于是倡议成立共进会,以会党力量为主,侧重于长江流域的起义活动。成立初期,共进会成员包括来自多个省份的百余人,大部分为同盟会会员。
共进会发表宣言,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觉醒与复仇决心,强调了推翻满清、光复旧物的决心。他们沿用帮会传统,制定了军制和旗号,致力于团结各方力量,包括会党、军警等,以壮大革命声势。在湖北、湖南等地,共进会积极联络会党,秘密编练军队,准备起义。
虽然共进会与同盟会存在分歧,但在武昌起义和湖南、江西等地的响应中,共进会发挥了关键作用。起义成功后,共进会的活动逐渐减弱,随着革命后政治活动的多元化,共进会最终解体。
(1)共进会扩展阅读
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人是同盟会会员焦达峰、日知会会员孙武等。共进会尊孙中山为领袖,它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秋,共进会的主要成员分别回国活动。孙武、焦达峰等抵达汉口,于次年4月在汉口法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后迁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在武昌设分机关多处。1911年(宣统三年)10用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设在湖南、江西等省的共进会,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