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原文与译文(有解析)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原文与译文及解析
原文(王弼注本)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解析
本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作了具体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得道之人见解微妙,深邃玄远,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难以被常人理解和识破。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道”的精髓,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豫兮若冬涉川:得道之人行事谨慎,如同冬天赤脚过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大意。这种谨慎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道”的敬畏和尊重。
犹兮若畏四邻:他们警觉戒备,如同身处强邻包围之中,时刻警惕周围环境的变化,以防不测。这种警觉性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俨兮其若客:他们庄重严肃,如同做客他乡,时刻保持谦逊和谨慎。这种态度使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涣兮其若凌释:他们融合可亲,如同正在消融的冰,能够化解内心的固执和偏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包容性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敦兮其若朴:他们醇厚质朴,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保持本真和朴素。这种质朴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坚守内心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外物所动。
旷兮其若谷:他们旷远豁达,如同空旷的山谷,能够容纳万物,包容一切。这种宽广的胸怀使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局限,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
混兮其若浊:他们浑厚宽容,如同浑浊的江河大流,能够接纳各种杂质和污垢,而不失其清澈。这种宽容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
澹兮其若海:他们心境淡泊,如同宁静的大海,能够容纳百川,不为外物所扰。这种淡泊的心态使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影响。
飂兮若无止:他们形迹飘逸,如同高风一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种自由的精神状态使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理想。
老子通过这一系列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得道之人的特征和品质。他们谨慎又旷达、严肃又洒脱、警惕又浑厚、纯朴又融和,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故能去旧更新,不断进步。这些特征和品质不仅体现了“道”的精神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重要启示。
最后,老子指出得道之人不会满足,只有不满足才能不断前进,不断更新。这里的老子所说的满足并非欲望上的满足,而是对“道”的探索和对自身品行的磨砺上的不满足。这种不满足的精神状态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进和更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