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微信谈起,如何优化互联网APP心跳机制
摘要: 微信的信令风暴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心跳机制,那么心跳机制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给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信令风暴呢? 孙宇彤,空中接口学园站长 微信的信令风暴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心跳机制,那么心跳机制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的心跳机制用于服务器的安全备份机制,是为了防止服务器死...
微信的信令风暴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心跳机制,那么心跳机制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给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信令风暴呢?
孙宇彤,空中接口学园站长
微信的信令风暴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心跳机制,那么心跳机制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的心跳机制用于服务器的安全备份机制,是为了防止服务器死机,而在服务器之间采用专用的端口和线路,周期性传送简短的信息,心跳就是形象的比喻。一旦收不到对方的心跳信息,服务器可以接管对方的业务,避免业务的停滞。为了业务的顺畅进行,服务器发送的心跳信息可以非常频密。
这种机制被手机上的互联网应用所借用,无论是Android的原生应用,还是QQ、微博和微信,都采用了这种心跳机制,也就是终端定时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简短的信息。但是与服务器之间的心跳机制相比,还是有一些差别:
1. 心跳信息是单方向的,只有终端发到应用服务器;
2. 心跳信息的周期比较长,比如旧版QQ的心跳周期为30s,新版QQ为180s,微信为300s,Google原生应用为1680s左右。
另外,互联网应用的心跳包除了宣告终端在线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提供终端的即时地址,方便应用服务器的寻址。
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心跳机制,应用服务器可以及时下发(Push)用户相关的信息,比如微信中的短消息、图片或者语音等。
心跳包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终端更为费电,还可能给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信令风暴。
看起来很完美的心跳机制,为什么会给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信令风暴呢?
原来,移动通信网络中由于用户众多、资源稀缺,每个用户都是动态占用资源,比如IP地址以及无线信道。每次发送心跳包,都需要移动通信网络为用户分配资源,分配的过程体现在信令的发送和接收上。一次心跳包的发送过程,牵涉的信令多达几十条。
随着互联网APP的普及,大量的终端周期性地发送心跳包,效果类似于IP网络中的DDOS,必然对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带来冲击,造成拥塞等情况,这种现象就是信令风暴。信令风暴不仅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存在,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都存在。由于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庞大,因此信令风暴的影响更显著而已,简而言之,就是50步与100步的差别。
互联网APP的心跳机制对移动网络的冲击很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乃至解决这个问题呢?
从互联网APP的角度看,应该区分是移动网络接入还是WLAN接入,智能调整心跳包的发送频率。在移动网络接入时,降低心跳包的发送频率,这样虽然服务器推送的信息会有一些延迟,但是终端更省电,移动网络更稳健。比如旧版QQ的心跳周期为30s,新版QQ为180s,微信为300s,已经呈现出逐步延长的趋势,还可以再调整,直至接近Google原生应用的1680s左右。
目前,互联网APP心跳包的发送频率由APP一手包办,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开放给用户进行设置,允许用户在省电和及时等多个场景间切换。
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都装有多个互联网APP,比如QQ、微信、微博和淘宝等,如果每个APP都发送心跳包,心跳包的发送频率将大幅增加。像微信、QQ 等APP,可以考虑联合发送心跳包,这样可以减少不少心跳包。另外如果从操作系统的层面统一心跳包,效果会更好。苹果的IOS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建立了一个位置寄存器APNS,将所有的APP联合起来,统一发送心跳。Android系统其实也可以如法炮制,据称小米手机有意这样做,像阿里OS也应该可以做。运营商自己开发的OS更加应该是这方面的表率。
终端侧的这些做法,将能有效减少心跳包的发送,从而缓解信令风暴。
从网络侧的角度,如果终端发送心跳包是一个既成事实的话,及时进行设备扩容就是势在必行的了。目前看,基站控制器以及核心网的设备受信令风暴的影响大,需要优先扩容。当然,运营商有苦衷,认为是在帮APP打工。但是,运营商也必须明白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与其被动接招,不如早作打算。
什么打算呢?就是宣传从移动网络的角度看,心跳包并不是必须的。利用短消息与APP深度整合,不用心跳包也可以方便地实现APP消息的推送,又节省终端的电力,又避免对移动网络的冲击,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这样釜底抽薪后,心跳机制对移动网络的冲击将是可以控制的了。
参考:互联网的那点事
Ⅱ lte中dmrs信号功率怎么计算
一般指上行功控UE根据eNB下发的alpha和P0、下发的功控命令字和自己测量的路损确定功率谱密度(每RB功率),实际发送功率就是功率谱密度*RB数,当然不得超过最大发送功率,如下所示P=min(Pmax,P0+alpha*PL+F(i)+10lg(RB))F(i)是i时刻的功率调整量,通过eNB下发的功控命令字调整,eNB可以通过下发功控命令字对UE的功率进行控制。不过功控命令字随ULgrant一起下发,因此只有在上行调度时才能调整功率,如果是稀疏小包业务调整起来就慢了,性能非常依赖P0和alpha了。说白了,UE的发送功率由eNB主导控制。eNB侧的上行功控算法一般以保证UE的上行SINR为目的。由于UE的总功率不变,功率谱越大,SINR也就越大,但可分配的RB就会变小,对邻区的干扰也会变大,算法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弊,确定UE的最佳发送功率谱密度,一方面确保该UE自己的上行吞吐率、又要最大化小区的上行吞吐率、甚至还要兼顾不要影响邻区用户的性能,使得全网络的容量和覆盖性能达到平衡。复杂点的,功率控制方案甚至还可以和调度方案统筹考虑,即RB个数、RB位置分配、功控、MCS选择的一体化方案。显然是各设备商的核心算法和最高机密。下行功率谱一般较少调整,或者说调整的非常慢(因为UE是根据测量参考信号的ERS以及配置的PA/PB来确定功率基准的,随意改动PDSCH对应RE上的功率,在16QAM及以上的调制方式下会使UE无法正确解调,要调整的话需要重新发RRC信令通知UE,平凡变化会导致信令风暴,不过对QPSK的调制理论上功控算法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可以随时变化,因为不存在幅度这个维度的约束),只要确保配置的ERS/PA/PB使得功率不要超过RRU的额定功率即可。具体算法当然也是最高机密。其它信道的功控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
Ⅲ 微信的大规模使用真的会过多占用信令,影响通讯稳定吗
@李楠 的回答是问东答西+强不知为知的典型。 @dososo 是正确的。 “信令风暴”的概念在智能手机出现后的几年基本是TMT/ICT领域内的常识性概念了, 站在中立角度,这是一种典型的“责任倒挂”的故障, 即由APP的不当设计导致ISP服务提供商网络性能极度下降,影响到终端用户感知的现象。 一图抵千言, 各位可以看看再专业期刊上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补充的分割线—————————— 针对@叶健 “我们的运营商每年赚这么多的钱……也没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再多说两句, 我们的确有各种理由鄙视运营商赚乱钱,但在具体事情上分不清责任则是另一回事,也容易误导别人。 举个典型的例子, 大家应该很熟悉各类ARP攻击病毒, 我当然不是在把智能App和病毒划等号, 而是希望这个稍显极端的例子引发大家进一步的思考。 事实上,arp等众多以太网协议与通信网各类信令协议起到类似的作用,在网络节点/通讯设备之间传递控制信号, 当信令风暴发生、信令信道被占满时,可能网络的有效业务信道还是轻载的,但就是无法保持用户终端的承载了,这种情况就类似于arp病毒网络内通道轻载但就是时断时续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对于其他用户是很不公平的, ——当然了,实际上他们基本意识不到这点,而简单地认为“说明运营商没做到位”嘛! 简而言之,ARP病毒与不当App之间的主要异同点是, 前者是设计人刻意为之的恶意程序,后者是设计人懒惰或缺乏经验的产物, 但是,他们都会对网络造成很大的侵害。
Ⅳ 微信的大规模使用真的会过多占用信令,影响通讯稳定吗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除了微信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通讯工具,而微信是做的做好一个。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Tencent Inc.)旗下的一款移动端为主的即时通讯(IM)应用。
但是导致这个结果,产生「信令风暴」,导致网络不稳定,都是运营商自己造成的,不往数据通讯转移死路一条,通讯越来越多与互联网接轨,自然语音与短信业务量下降,这是趋势,运营商不可能阻挡,换个方式说即使用香港那套微信收10元无限流量使用,其结果仍然是无法更改的,没有了微信还有X信,希望运营商认清楚形式,逆水行舟,结果不言而喻。
Ⅳ 日本运营商如何向“信令风暴制造者”收费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这句话同样适于媒体。当涉及“利益”二字,最容易看到的?是媒体的节操。最近最火热的“利益”话题,是“微信收费”。各个“专家”纷纷粉墨登场。笔者作为运营商动辄千亿盈利的仰慕者,有幸跻身其中,抛售节操,介绍一下日本运营商向互联网服务收费的经验。iPhone 的推送微信在日本并不普及,但是苹果的 Push 技术是和微信类似的技术。他和 IM 是类似的技术实现。(偷窥iPhone Push Notification 的幕后)消息通过苹果的服务器向 iPhone 用户实时推送( Twitter 消息在日本几乎是实时达到的 ),给日本运营商的网络造成了很大压力。作为首先发卖 iPhone 的 Softbank,早期不稳定的抱怨比比皆是。而且,在日本的两大前国营背景的运营商不提供网络流量包月的时候, Softbank 率先为 iPhone 推出了不限流量的网络包月。本来不稳定的网络,“永远在线”的 iPhone 推送,加上巨大的流量增长,加上不限流量?这是多么脑残的做法?孙正义如果会中文,好好读读中国技术专家的分析,肯定不会作出这种错误的决策。Line 的兴起iPhone 带来的流行只是开始。 2012 年以来, Android 的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功能手机。微信的日本版本 Line 的用户数在发布后迅速突破 2 亿。 2012 年,日本国内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 4500 万。按人口比例算, Line 是和微信同样流行的 Apps 。更邪恶的, Line 竟然还支持通过运营商网络的免费通话,进一步加大了网络的压力。日本运营商的对策苦逼的日本运营商面对邪恶的 Apps Push , Line ,Facebook Message ,Twitter DM 等大量“永远在线”的实时推送服务,也迅速找出了对策。首先出手的是 Softbank 。因为预料到 iPhone 会为网络带来大量的流量,他第一个推出了不限流量的包月 Plan 。之前其他运营商言之凿凿不可能的事,孙正义用 4410 日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消费者。接下来出手的 AU 和 Docomo ,他们紧随其后,也推出了包月 Plan ,给运营商网络制造了更大压力。智能手机和不限流量 Plan 的普及大大加快了 Line 等 Apps 的普及速度。这些 Apps 也在流量和信令两方面大大消耗了运营商的网络资源。然后?他们大力鼓励用户使用面对“永远在线”的互联网推送服务。在突发事件时用他们代替通话,反而更加稳定。日本 2011 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就是真实的例子。笔者当时在东京,地震发生当时,电话基本无法拨通。但是 Twitter DM 一直是畅通的。而后,Softbank 投入巨资增设基站,扩容网络,铺设免费 wifi 。他的通话接通率,网络稳定性,网络速度节节攀升。进入2013 年,各个运营商争夺的焦点转移到了 LTE 。 LTE 网络的覆盖成为重要的指标。网络速度更快速,通讯更稳定。结果?是的,自始至终,日本运营商 没有- 你没有看错- 没有 向苹果, Line,Twitter DM 或者 Facebook Message 收取过费用。快速增长的网络压力,和运营商不断的投入网络建设,搞的运营商非常悲惨?恰恰相反, Softbank 的用户数和盈利不断创造新高。成为三大运营商中的新贵。任何技术都有负面风险。但是,风险本身不仅仅是问题,也是机会。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市场,用户和盈利。Softbank 就是抓住机会,解决问题,获取市场和利益的典型。最后的话流行并且永远在线的 Apps 可能造成“信令风暴”?是技术上正确的。但是因此就向微信收费?是商业上脑残的。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微信滥用技术,否则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微信。用“莫须有”的可能性去要求收费,即使技术上的证明是完全可能的,也和收取“保护费”没有太大不同。但是,要求专家和媒体的节操恐怕比要求三亚嫩模的贞洁更难一些。比依靠专家决策更靠谱的,是一个更自由的市场准入制度。运营商管道化很悲惨?既然悲惨,又何必需要准入?悲惨的事情你开放了也不会有人做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为何不让更多像孙正义那样的企业家,发挥技术和商业上的才能,去解决问题,服务用户,获取利润?而媒体能做的,是告诉读者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历史,让读者能有个自己的判断。我们可以接受“错误”的现实,但是,何妨承认还有的确有另一种正确?而读者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辨方式。如果你们可以被专家忽悠?那么就活该为别人免费的服务付费。什么样的用户,什么样的市场。
Ⅵ 你们愿意支持微信收费吗
你这逻辑就像我去超市购物交了停车费,所以买东西就不应该再交钱一样。
腾讯公司向运营商交钱是必须的,腾讯做自己的品牌,赚自己的银子,让真相花钱维护基站的运营商喝西北风是没道理的。
但是腾讯向普通用户不收钱也是天经地义的,人家有的是钱赚
——————————————————————————————-----------
抬头:谣言产生于自作聪明者,真相来自于真正的智者,问题是社交网络上的人宁愿相信耸人听闻的谣言,也不相信罗嗦的真相。因为,社交网络容不下大段文字。小而短的煽动性谣言更容易让人相信。
最近,微信收费的事情在破鞋网(人人网)上传的沸沸扬扬……
更有甚者还在传播的消息后面加上自己恐吓性的台词……
“相信不相信是你自己的事情……”
“让那些眼馋着不该眼馋的事情的人无地自容”
对此,作为一个技术宅,我的评价只有一句。
——我去年买了个表。
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分别表达过我对人人网上公共事件议题的看法。简单来说,可以用一下的句子概括。
“出事之前,从转发到评论没有真话,挑明之后,从转发到回话只有谩骂。”
社交网络上面的东西,真实度如何大家自有公论。越是病毒性的,挑衅性的东西传播的越广。至于真实的情况出来之后,也没人会在乎了。
谣言的转发量可以轻易突破4位数5位数,辟谣贴有三位数就可以烧高香了。
正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不过,技术宅的原则就是
——不因为自己声音的微弱而一言不发。
那我们就来扯扯微信收费那些事。
以上都是牢骚,以下都是技术内容,分析在结尾。
以下分析结论仅代表目前——截止2013年4月3日的情况来看,所有情报来自公开互联网资料和常识。
1.微信为毛会收费?
笔者见过的最扯淡的逻辑莫过于:“用户在使用微信的时候已经支付过流量费,为什么还要向运营商付费?”
照此逻辑,大可如下推演。
“在网上下载盗版资源的时候已经支付过电费和流量费用,为什么还要支付资源的费用?”
“去超市的路上已经支付了养路费和停车费用,为什么不能从超市里免费拿东西?”
后两个是荒谬的,所以第一个逻辑是扯淡的。
为了搞清楚微信为毛会收费,我们先要区分两个观念。
一个是流量,一个是信令。
人人都以为信令跟自己吃过的菠萝一样,叫个凤梨你以为我就不熟了?各种胡扯不赘。其实信令全称叫“CCITT7号信令”和“中国1号信令”,你听说么?
简单的说,微信传输数据的载体是流量,而决定微信能一直传送消息的媒介,则是信令。
通俗的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能让微信“推送”消息的东西。
首先,智能手机为省电,引入休眠特性,6-10s没有数据传送则释放连接。由于现在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时间长、屏幕大、所以耗电量很大,厂家为了节电使用了快速休眠功能,即一段时间没有数据传送,手机会不经网络侧准许而释放链接。 其次,像手机QQ、手机微博、微信等应用的使用,会带来大规模小数据量的频繁交互,该类业务流量的建立和释放一般是通过信令信道承载的。
信令被激活的过程,称为心跳指令。
频繁的小流量数据交互大量消耗信令信道资源,导致信令量的增幅远大于业务流量的增幅。简单来说,这些应用会周期性地向应用服务器发送报文保证用户永远在线的状态,引起已释放的连接重建。为了保持永远在线的状态,各种应用客户端会向服务器不断发送“心跳”,保持其“永远在线”状态。
概括的描述的话,就是系统与手机之间通过信令的频繁,短暂交流保持手机依旧在线。这一过程微信而言存在,当然,对于“永远在线”的app:QQ 人人 微博等也是存在的。同样,邮件推送,甚至电话,短信等等普通的应用也是存在的。只是,频繁使用的微信对信令的要求格外大而已。
试想,以前不怎么上网的时代,你一天能打几个电话?也就是说这种指令对系统来说处理量比现在少多了。后来,就算你拿个诺基亚没事上个网,也没几次下令连接的机会,对吧?现在好嘛,手机里N个APP全是隔一会自动发指令连接,尤其是有通讯功能的微信这样的,为保证通讯的及时性,心跳连接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如果10秒连一次,1小时它一家就要连360次。如果你连上了一直在用,这样别的APP再使用网络倒省事了,问题是它连上了大概交互一丁点内容就挂了。谁要连谁再自己下令去……。
这种因为信令而导致的网络问题,我们称为信令风暴。
看到这里,如果看明白的人大概懂了。
这一过程,基本没有流量的参与!!
那么,微信有没有产生信令风暴的条件呢?
1)单次传输的数据量较小;
2)接入和释放频次较高;
3)在线时间长但传送数据的时间很短;
4)上下行传输的数据量较为对称。
这些特点,微信具有产生「信令风暴」的条件。
用一个比较恶心的比喻来描述微信,其他APP,信令和流量的关系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公共厕所收费只是看你拉屎量,正常情况是进一次厕所就把屎拉了,微信QQ就是只进厕所,又不拉屎,他进进出出的,影响别人拉屎,你还不能收他钱,因为它几乎没用流量。
那为毛之前没有这种事呢?
这一点,那些传谣的人倒是说对了。
因为微信发展的太快了。
但是……这个和运营商眼红也是没关系的!!!
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十年前左右的“短信风暴”。
打个比方的话,就是饭店无论多忙,服务员多的话就不会手忙脚乱。
十多年前的时候,短信发出去可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回想03年我还用的一个该死的爱立信398……信号超级强悍的手机配合信号超级渣的联通130卡也不过就是个能用而已。短信信号基本上就是上午发下午才能收到……)
解决方案是什么?
话说有个sb当初提议就是收费……
结果是三大(当时是两大)运营商咬牙花血本加服务器和基站解决了。
从本质上说,微信有导致信令风暴的潜在风险,解决这一风险的一劳永逸手段就是
——简单粗暴,架服务器!
当然,现在,这是不现实的……
短时间内办不出来╮(╯_╰)╭而且智能机的增长速度是爆炸性质的。参见下图。
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中心。
第二,嘛,仪器很贵……很贵……中国用手机的人太多……
总之,信令风暴如果想根本解决,只能靠运营商砸钱。可是,也要砸时间。
所以,这些东西如果想解决的话,一个字,等。 不过幸好,现在还没有信令风暴呢。 以下是由信令风暴产生的部分故障案例:
1)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2012.1.25): 在东京地区的网络发生故障,在持续四个多小时的故障期间,有252万用户受到了影响。 NTT DOCOMO事后调查发现,激增的数据流量是导致网络故障的主因,而产生大量数据流量的来源是一款可以免费语音通信的Android应用,会每隔3至5分钟发送控制信令。
2)北美-AT&T(2009.09.04): iPhone 在纽约地区掉话率高达30%,收发一条Twitter消息延迟15分钟。
3)欧洲-英国O2(2009.12.30): 数据流量增长18倍,信令激增;8%的智能终端用户产生55%的信令流量,伦敦一些用户周期性无法拨打/接听电话。
4)澳洲-新西兰电信(2010.03.02): 过载的原因推测来自WCDMA/HSDPA用户信令激增,三个月时间里,3G网络四度瘫痪,CTO被辞退。
【资料均来自公开新闻】
所以,那些声称运营商是眼红,是嫉妒,是在一头牛上扒N层皮的人……
最好会去反省一下自己认不认识汉字。看不看的懂常识。
2.微信会不会收费?
我的回答还是这个。
从目前的情况看,不会。
三大运营商目前自己的意见不同意,移动新掌门李跃对微信的态度比较激进,联通常小兵在官方发布会上甚至侧面表达了对微信的支持,而电信方面的表态至今没看见。工信部,呵呵……人家根本没插手好不好……官方解释是正在协调运营商。
PS……企业间的事情工信部如果插手除非是恶意竞争(参见某360) 如果……还有人认为工信部给腾讯“很大压力的”,建议先去学会看新闻。
当然,我个人不赞成中国移动李跃对微信和信令这个话题的指责态度。作为运营商用户那么多,服务又要保持最好,又不想花钱搞建设,不敢讲用户,对微信发脾气的话……基本上不是没钱就是没钱了。多半是为自己服务压力找借口。倒是前几天联通常小兵说的运营商和微信是鱼水关系更靠谱(顺便帮他辟个谣:他绝对没说微信要收费。有关话语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视频网上有,大家自己看)微信和运营商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只是谁是鱼谁是水,要用户说了算了。
而有着同样巨大压力的国外是怎么对待微信这类OTT(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推送内容)业务的呢?
LINE KiK What’s apps这些原版微信在外国是怎么解决和运营商“分赃”的问题呢?
造谣者的论点是“人家没收费啊!”进而批判天朝的运营商……
废话!人家是没收费!人家直接入股了!
这比起收费,狠多了吧。
……………………
………………
……………
……
…
好了……原理上的事情讲的差不多了,解决方案也说的差不多了。
总结的话是什么呢?
1.运营商对微信的抱怨合情合理
2.这个理由说得过去,不过,没法解决矛盾,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是合理的。
3.真正解决矛盾要靠砸钱砸时间来搞建设
4.真正要收费的话,也只会找腾讯,和作为用户的你我无关。
5.在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回顾一下马化腾的承诺。
【腾讯再次回应微信收费:基础服务肯定不收费】
(中国网 2013.4.3讯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4/03/content_19364099.htm)
【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睿智,但你应当希望谣言从你这里不要继续传下去】
Ⅶ 微信微电聊怎么收费
第一、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
微信收费这件事,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可谓“三人成虎”。
事件的导火索,是政府官员、运营商负责人和腾讯高管在公开场合,就微信的矛盾表态发言。他们的观点各自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个敏感的词“收费”。
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原本讨论的问题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但媒体与公众却误以为,运营商要逼腾讯向用户收费。
于是,在舆论传播中,这个被混淆了的概念,激怒了的超过3亿的微信用户,于是骂声铺天盖地,运营商灰头土脸。
事实真是这样吗?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没有谁会傻到向所有用户直接收费,就像腾讯QQ,这么多年没有直接收费,一样能够赢利。只要有了用户,有的是赚钱的办法。自然,运营商也不会傻到去逼腾讯向用户收费。
但无论如何,当3亿用户的权益被裹胁进入这个漩涡时,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如同前面所说,运营商与微信争执的矛盾焦点,不是用户要不要向腾讯交费,而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
如果是前者,那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运营商已经向用户收取过流量费,再重复收费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后者,就纯粹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问题,和用户没有直接关系。
以前,只有运营商能向用户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的业务,而且用户要购买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能通过运营商交费,所以运营商掌握了客户的付费渠道,因此在流量费之外,运营商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业务分成。
这也就是说,在运营商修的路上,只有自己的汽车公司拉客,所以它可以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总体收入的平衡。
早期,运营商流量有富余,发展数据业务对收入增长的边际效用明显,所以运营商设定了相对较低的流量费标准,以鼓励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
虽然流量费不足以盈利,但运营商可以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分成中获得弥补,就像许多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便宜,但可以靠广告来补贴。
但现在,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业务,不再是运营商的业务补充,而是逐渐能替代彩信、替代短信、甚至未来替代电话,直到成为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掘墓人”。
过去,运营商制定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价格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建网成本、牌照成本与频率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国外运营商)、运营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成本之内的。
但现在,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用更便宜的“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让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再被运营商卡住脖子。比如一个手机QQ用户要买个Q币,可以直接用财付通付款,而不用给中国移动结算分成。
这意味着,运营商原来的“交叉补贴”来源都被掏空了。
这下问题出来了。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反而会亏钱,从而形成了收入越高,亏损越大的“剪刀差”。
将增加的成本向下游转移,是所有公司都会遵循的基本商业逻辑。所以,运营商找到腾讯,希望由使用了运营商资源的腾讯来埋单。
第三、为什么中国移动最积极?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网间结算。
早在2010年,我就曾在一篇报道中写过一句话,“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
在微信事件上,这也是症结之一。
如同前面故事所讲,中国的网间结算制度,是不论用户如何行为,只要在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产生流量,都是中国移动要向联通或电信结算费用。这个制度最早是为了用移动业务的高利润,补贴固定网络基础建设,后来结算价格有过多次调整,但大的补贴政策一直没变。
而微信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不但给中移动产生了负担,而且因为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联通和电信手中,所以中移动还要为微信的免费再埋一次单。
虽然,随着网间结算的费用标准不断下降,它对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在已经出现“剪刀差”的形势下,局部的此消彼长也足以动摇运营商之间的利益格局。
同时,由于联通和电信用户规模小,且主要使用3G网络,受到冲击较小。中移动用户规模大,且主要使用2G网络,所以网络受到的冲击也最为明显,这也是另一个重要症结。
所以,在这件事上,最着急的还是中移动,另外两家运营商则要悠闲得多。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事件被激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移动没有直接跟腾讯说,我的成本增加了,撑不住了,所以不得不找你收费,而是遮遮掩掩找借口,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中移动的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
这是实话。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比中移动所说的更加严重。但问题是,这跟向腾讯收费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没有关系。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不能阻止用户继续使用微信,“信令风暴”依然还会存在。
这个逻辑错误,成为了很多人质疑中国移动的重要理由。
一些运营商内部的朋友的理解是:可能是过去的习惯,让中移动认为,突出强调网络的风险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与担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但它忽略的问题是,当这个手段被附加在一个商业目的上的时候,反而会被外界视作给腾讯“扣帽子”,从而起到了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
惯性思维不是总能解决问题的。
第五、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
从经济学上来讲,企业成本增加后,会转嫁给用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所以从总量来看,如果被收费,腾讯要么降低自己的利润率,要么只能增加向用户的收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逻辑。
不过,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
中国当前恶劣的互联网竞争环境,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必然处于“伪免费模式”横行天下的局面。
所谓“伪免费模式”,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同时销售各种增值服务包,并以用户资源为商品,在其他的环节赚钱,比如广告、流量倒入等。在QQ时代,腾讯的商业模式即是如此,未来微信也不会例外。
第六、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 ?
腾讯是怎么应对这件事的?
中移动下错棋,让腾讯获得了3亿用户的舆论支持,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要腾讯的服务器还在运营商的机房里,还使用着运营商的网络,它就始终不能真正脱离运营商而生存。即使再强大的鲨鱼,依然离不开基础网络这片海水。
所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提出,开放网络建设。
这是直击底线的一着,但也给监管层出了难题。如果开放网络建设,整个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就可能受到冲击,国防、安全等重要领域也会面临更大风险;但如果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越过运营商,以“免费的午餐”一寸一寸摧毁运营商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