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秘釉瓷,秘色瓷那么有名,谁知道是什么颜色
答:秘色瓷,又称秘瓷、秘釉瓷,是后唐五代时期的官窑“宝作瓷”。
“秘色”一词最早出于晚唐诗人陆龟蒙(?—881年)写的一首诗的篇名:《秘色越器》。据本网络“秘”字条和“色”字条的解释,“秘”字从禾从必,“禾”指五谷粮食,“必”指隐匿,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国家粮食库存数量机密”。“色”字从刀从巴,“刀”指“剁碎”,转义指“齑粉”;“巴”指“附着”、“黏着”。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敷脸用的粉末”,引申指“药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贰』 传说中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呢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叁』 什么是秘色瓷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总体特点编辑本段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肆』 “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在吴越之地,除了龙泉青瓷和冰裂纹瓷之外,还有一种了解人数不多的瓷器种类,就是秘色瓷。
不知道有多少杭州或浙江以外的人知道这个瓷种,我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中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部分听到过这个名词,也就两行大概二十多个字再加上一个高糊还是黑白的插图来介绍,在这以后我就再也没听说过这个词了。
直到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同门一起去杭州看陶艺展,顺便逛了一下杭州博物馆,这时就看到了已经很久没听说过的秘色瓷实体文物了!与想象中的那种稳稳的橄榄绿色瓷器不同的是,展出的秘色瓷是黄黄的,那么,秘色瓷到底是有多神秘呢?
一、色彩之秘:秘色瓷是什么样的颜色,这个可以从一些唐代诗人的诗中得知。
唐人陆龟蒙《秘色越器》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里面包含了翠、青、绿这三个字,说明了秘色瓷是类似于青瓷一样的青绿色,但为何我在杭州博物馆见到的是青中带着灰黄灰黄的颜色?
原来秘色瓷烧造决定于瓷土、釉色和温度。秘色瓷釉中相当部分的氧化铁被还原,釉色就呈现为较纯净的青色;反之,还原气氛弱,釉中相当部分的铁仍保持氧化状态,釉色就表现为青中泛黄的色调。
二、釉料之秘:秘色瓷名称中的“色”字不光是指颜色,还指代“药粉配方”、“釉料配方”。
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
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更多的文物资料被发现,秘色瓷的身份被慢慢揭开,其实就是一种越窑的青瓷种类,但釉料配方和青瓷不一样,并且不外传。
除了釉料配方不一样外,釉的发色完全是靠窑的温度来把控,并且秘色瓷的烧造是完全服务于宫廷或官家,庶民接触不到,因此这种难度高的烧造技术也是不示人的,同时也造成了秘色瓷产量的稀少。
于是久而久之,秘色瓷就被抬高到了一个神秘的地位,成为玩瓷器的人心目中传说的女神了。
『伍』 秘色瓷 秘色瓷的秘是什么颜色 秘色瓷价格
秘色指配方,笼统说青瓷皇家配方瓷器,但是实际发现,会发灰,变黄,这跟岁月痕迹,环境,本质还是一定关系。品相好的大几百万一定要的,其他参看工艺造型纹饰
『陆』 马未都讲解瓷器收藏:秘色瓷的秘是什么颜色
马未都瓷器收藏之秘色瓷 我们在进行瓷器收藏时,对瓷器就要有很多方面的了解,比如青釉瓷器。青釉是我们瓷器的鼻祖,商代就出现了。为什麼叫原始瓷?从很多数据上说,比如说烧的温度上比较高了,硬度也比较高了,敲击的声音比较清悦了,吸水度降低了等等,就叫做原始青瓷。跟现在科学角度上对瓷器的要求是有一点差距的。 茶圣陆羽对唐代越窑青瓷的评价非常高,如冰似玉,质感非常好。越窑最终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历史上一直有记载。但看到实物是1987年的事儿,是在法门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账本,写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扰中国上千年的问题解决了。秘色到底是什麼颜色,所谓秘色,简单来说,是一个秘密的颜色。秘色,不是一个具体的描述。这个颜色其实是青色中略带一点灰。因为唐代的青瓷,烧不了宋以後的那麼美丽。过去没有办法确认,在法门寺出土的账本上写清楚了。 这种颜色,不是当时刻意的追求,是没有办法使青色烧得更为漂亮。青色是一个主观的颜色,不是客观的颜色。当看到绿色的时候,才知道是一个客观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之外,剩下都属於青瓷类。其他的几个窑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属於青瓷类。 再有就是柴窑,有记载说得很清楚,柴窑出在北地。学者们曾纷纷解释北地在哪裏,查《史记》发现,北地确有实际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窑辖区。大致说来,柴窑应该是陕西耀州窑系,至少是这个标准。我们看到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窑有一个地方出土了很多残件,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经烧得那麼漂亮了。 北宋是越窑和龙泉窑,龙泉窑烧得很漂亮的时候,越窑就被市场淘汰了。龙泉是到了南宋以後,质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权迁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开始。龙泉窑迅速变得很受市场喜欢,极具生命力。我们如果看四川遂宁出土的龙泉,一定会叹为观止! 釉在当时开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时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著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窑是橄榄青,龙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犷,颜色深沉,南方人细腻,颜色就柔美。一种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赏很重的颜色,觉得太沉了,尽可能让这个颜色提亮,变得取悦於人。 并不讨好的酱釉,何以留到最後? 我们再看酱釉。酱釉是一种追求,它不是天然生成的颜色。严格意义上的酱釉,宋以前没有出现,宋代为什麼出现酱釉?主要跟漆器有关,漆器以前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是贵族们使用的,由於陶瓷的低廉成本和良好的实用性,漆器很难生存,宋以後减少,有的话也是其他功能,不是做餐具的。 宋代的酱釉,没有专门的窑口烧造,是其他窑口代烧。定窑烧过紫定,就是酱釉。酱色的耀州窑号称红耀州。还有杂七杂八的窑,杂窑也烧。但不作为主要的产品,是附属的产品,没有专门的窑口烧。历史上有很多的专门的窑口,定窑就是白瓷,耀州窑就是青瓷,主要窑口对著主要的瓷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酱釉一出现,明清以後,它在夹缝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後,尤其雍正、乾隆时候,酱釉的地位开始提升,到了这个时期,酱釉的名字都变了,叫紫金釉,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土都叫紫金土。 这时候文化现象就出现了。中国清代的官窑,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十朝,鼎盛时期是乾隆时期,官窑高达上百个品种,各种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种,此後依次递减。到了宣统一朝,清朝最後三年,陶瓷的品种就剩寥寥无几的几个,依然有紫金釉、酱釉等。我当时就想,酱釉颜色不悦目,自宋到清,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窑口烧造,地位也不够高。为什麼一个看似不那麼讨好的釉色,能够留到最终?酱釉很有意思,不与其他争锋。说它浅也不算,深又深不到头,你进他退,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使得最後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时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黄釉。隋唐时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温釉。辽代的马背民族喜欢金属器,金属器本身呈黄色,瓷器也追求黄。到明清以後,黄釉定为皇上、皇後、皇太後专用的。 绿釉跟黄釉一样,都是铅釉开始的。宋代曾有绿定。绿定的残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几乎没有人认。清代康熙,现在老说康乾盛世,康熙後期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开始提高了。当时大量的瓷器都在烧造,郎窑红,郎窑绿。唐代的铅釉,受三彩的影响,器形非常的饱满。郎窑绿,玻璃感极强,古人称之为苍蝇翅,上面带有网状的开片,很细腻。 红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钧瓷的红颜色,一定不是主观追求的,是偶然出现的。真正纯粹意义的红色一定诞生在元朝,还有色斑状的瓷器,全红的高足杯,还有著名的牛血红。那个红颜色是极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不是一览无馀的。我们今天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一点空间都不给,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受。红之刺目,让人难以忍受,今天很多红瓷就烧成这样。中国的古代红瓷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内心感受的。所以永乐时期的鲜红,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什麼叫鲜红。 清代,在郎窑红恢复的基础上,烧到各色各样的红,颜色很多。珊瑚红、盖雪红、霁红等。元代娴熟地烧成了红釉的高足杯,非常的高,为什麼?因为要一个手转著用。我曾经问朋友一个简单的问题,去一下地中海国家,古希腊,包括古埃及,土耳其,两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两个把拿著,中国汉以前,就是两个耳,双手持杯,为什麼今天单手持杯跟人家碰杯呢?就是因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骑在马上,一手持马鞭,一手拿著杯。慢慢就学会了这个感受。我们现在基本上单手持杯,双手持杯还跟酒量有关,过去酒量比较大,因为酿造酒度数比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馏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馏酒是明代中叶,文字证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应该都是馊了的米汤。 郎窑红,非常漂亮,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郎窑红的盤子,古书上记载,如初凝之牛血,如牛血刚刚凝固的样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样吗?牛血比较稠,人血比较稀,鸡血就更稀。
『柒』 “秘色瓷”说的是哪种颜色的瓷器
秘色瓷是属于越窑青瓷。它在早期是以黄色为主,慢慢的过度到绿色的了,到晚唐的时候就多为青绿色的了。
『捌』 秘色瓷是什么颜色的瓷器
秘色瓷越窑青瓷精品之一。“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庭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庭,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6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玖』 秘色瓷的秘是什么颜色
“秘色”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但究竟是啥颜色争论了上千年。
八十年代挖掘陕西法门寺塔地宫,出了十六件瓷器,基本都是绿釉。
这些瓷器,在唐代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资料上记载为“秘色”,此后绿色就成了定论。
『拾』 秘色瓷秘是什么颜色用英语怎么说
What color is the secret porcelain?
秘色瓷秘是什么颜色
重点词汇释义
秘色瓷secret colour ware
什么what
颜色colour; tinct; countenance; facial expression; pigment; dyest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