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兵临城下狙击手
扩展阅读
塔吊租赁价格 2025-07-12 05:45:27
杰瑞集团 2025-07-12 04:33:01
股票k线13日均线怎么看 2025-07-12 04:33:00

兵临城下狙击手

发布时间: 2021-06-08 03:12:39

① 兵临城下讲狙击手的是哪部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的那部,美国拍的

② 兵临城下狙击手所抽的香烟什么牌子

美军供应Marlboro 其中有些雇佣兵自己抽的是雪茄 在国产抗战电视剧中 八路军抽的骆驼和老刀香烟是缴获的日本物资 可以推证日军抽的是这两个牌子 电影中德国狙击手抽的牌子应该是德国产丰收 标志是短烟 金黄色烟口 每盒十九支

③ 《兵临城下》里苏联英雄狙击手瓦西里的资料谁有啊

瓦西里•格里戈里耶维奇•扎依采夫(Vaasili Grigoryevich Zaitsev 俄文: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1915年3月23日出生于车里雅宾斯克洲(Chelyabinsk)一个农民家庭,但是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却是在乌拉尔山(ural mountains )度过的。在俄语中“Zaitsev”是“野兔”的意思,这也充分的反映了扎依采夫的特点—敏锐。扎依采夫依靠猎鹿来练习他的枪法。比较有意思的是他训练的狙击手的昵称是“zaichata”,意为未成年的野兔。
1936年,扎依采夫加入了苏联红军,最开始的服役部队是第62集团军所属的第284步兵师第1047步兵团。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扎依采夫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1942年9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扎依采夫的上级注意到了扎依采夫具有良好的射击技术,当他用普通的“毛瑟”步枪击毙了32名德国人后,上级给了他一支狙击步枪。此后的三个月,扎依采夫击毙敌人的总数直线上升。他的成绩大大的激发了其他官兵的士气。
事实上,成为一名狙击手仅仅有良好的射击技术是不够的,在射击场里面进行射击与和敌人面对面的射击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一名狙击手不仅需要胆量、勇气,还需要超人的毅力、镇定、敏锐的观察、顽强、快速的判断。一名狙击手还必须能够完成小型战术任务。
在战争,如果一方的狙击手给另外的一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的话,那么另外的一方就会派己方的狙击手来消除这种威胁。因此,狙击手之间经常是个人之间的决斗,玩得是死亡的“猫和老鼠”的游戏。虽然狙击手之间的决斗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于扎依采夫来说,与德国王牌狙击手决斗的事情却是杜撰出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使扎依采夫变得十分的有名。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扎依采夫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德军不得不派一名王牌狙击手来对付他,据称这名王牌狙击手是狙击手学校的首席教官(通常大家认为是武装党卫队的上校海因茨•托瓦尔特(Heinz Thorwald)或者科尼格(Koenig)少校)。这个故事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以扎依采夫的胜利而结局。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这名德国的王牌狙击手的身份还没有查清。
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军派来了狙击手学校的校长海因茨•托瓦尔特少校来对付扎依采夫。扎依采夫经过几天的观察,据说发现了他的对手藏在一波状的铁片下,然后击毙了他的对手。托瓦尔特的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是扎依采夫最珍爱的战利品,现在还陈列在莫斯科军事博物馆中。(此处出自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hony Beevor)的作品《斯大林格勒》)。但是整个故事还未得到证实,这件事情没有被任何的苏联军队报道过,包括亚历山大•切尔巴柯夫(Aleksandr Shcherbakov,他是苏联作家协会的两位创始人之一。)电影《兵临城下》描述了这次狙击手的决斗,只不过影片中的托瓦尔特的名字变成了科尼格。
在1942年11月10日到12月17,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准尉瓦西里•扎依采夫总共击毙了225名德国及其他轴心国部队的官兵,其中包括11名狙击手。在11月10之前,扎依采夫总共击毙了32名敌人。一些资料中声称并不是扎依采夫一个人取得了这样独一无二的成绩,一名不知道名字的士兵(经过考证为Zikan)在11月20日之前也击毙了224名敌人。
1943年,由于眼睛受伤,扎依采夫离开了第1047步兵团前去接受治疗。在费拉托夫(Filatov)教授治好了他的眼睛之后,扎依采夫返回位于第聂斯特河(Dniestr river)的前线继续战斗,此时他的军衔是上尉。
还有说法是:1943年1月,由于用于瞄准的眼睛受了很严重的伤,扎依采夫离开了第1047步兵团前去接受治疗,一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治好了他的眼睛,但是上级却禁止他到前线去战斗去,要他留在后方培养狙击手,他总共训练了28名狙击手。根据估计这28名狙击手总击毙3000多名敌人。扎依采夫写过两本狙击技术的书,这两本书现在还被俄罗斯军队作为教科书,1943年2月22日,扎依采夫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战后,瓦西里•扎依采夫上尉退伍后到了位于基辅(Kiev)的一家生产纺织品的工厂工作。1991年12月15日,扎依采夫逝世,享年76岁。他被葬于基辅的LUKYANIVSKI军人公墓。
瓦西里•扎依采夫死时的愿望是能够葬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下面,2006年1月31日,他的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他的遗体被移葬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下面(位于斯达林格勒市的马马耶夫(Mamayev)高地)。他的灵柩旁边的纪念碑上面书写着这样的一句著名的话:"There is no ground for us behind [the] Volga."(伏尔加河背后已经没有土地可退了)。

④ 《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和德国军官用的狙击步枪分别是什么

1.瓦西里用的是莫辛-纳甘M91-30。

2.德国军官埃尔温·柯尼格少校用的是毛瑟98K狙击枪。

⑤ 《兵临城下》最后被瓦西里击毙的德军狙击手历史确有其人吗

历史上确有其人。

拓展资料:

影片《兵临城下》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该书的英文全名是Enemy at the Gate: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

主人公瓦西里·泽索夫在现实中确有其人,瓦西里的原型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因此,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片中泽索夫和康尼之间的决斗完全是虚构的。根据现代研究还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这场战斗的证据。

尽管没有证据以及文字记载作证,但是在俄罗斯军队中始终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由此也许可以推测这就是俄军内部编造的传闻由此来激励俄军士兵的斗志)。在战斗中丧命的德国人是纳粹党卫军狙击兵海因兹·托尔瓦德上校。德国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高级将领遇害,于是对外宣称在战斗中被打死的士兵叫康尼。而根据泽索夫本人的说法,他在死者身上找到的身份证明则是托尔瓦德。

⑥ 《兵临城下》中苏德狙击手的较量是真实的吗

1 二战中苏、德第一狙击手之间4天的猎杀较量 “我们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军狙击手;我断定敌人就藏在那块废铁板下;我立即瞄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扳机。他向后倒了下去……” 2001年,由英国曼德雷公司制作、美国派拉蒙公司发行、耗资8000万美元的影片《决战中的较量》(又译《兵临城下》)在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炮打响,随即在全球热映、票房成绩骄人,并掀起了一股“二战片热潮”。该片情节的主线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神枪手瓦西里与号称“德军第一狙击手”的柯尼格少校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较量。然而,关于影片中这场苏德第一狙击手之间的对决却引发了几点疑问。 疑问一:原型是否真实存在 影片中的瓦西里确有其人,其原型就是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VassilyZaitsev)。扎伊采夫出生在乌拉尔山区,从小就跟随祖父学习狩猎技巧,练就了一套超群的枪法。不过,要想成为一名狙击手光靠枪法准是远远不够的。合格的狙击手必须拥有超凡的勇气、毅力、耐心、镇静、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快捷的反应,时刻准备完成艰巨的使命。 扎伊采夫不仅具备所有这些条件,而且还拥有十分高超的隐蔽技巧。他有时伪装成布满苔藓的石块,有时躲进捆扎起来的谷堆,有时藏身于一截烟囱之中。因此,不光德军士兵,甚至连他的战友有时候都不知道他身在何处。 1942年9月,已经开始了1个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苏德双方对斯大林格勒市内的每寸土地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扎伊采夫就在此时被编入了苏联红军第284步兵师,隶属于由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10月,扎伊采夫所在的班奉命消灭一个德军炮兵观察哨所的观察员,德军炮火在他们的指引下对苏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构成了巨大威胁。经过艰苦的潜伏与漫长的等待,扎伊采夫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扎伊采夫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引起了所在团指挥官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亲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支带瞄准镜的莫辛—纳干狙击步枪,并要求他负责训练枪法好的士兵组成狙击小组,专门猎杀德军军官、炮兵观察员以及所有零星出没的德军士兵。此后,扎伊采夫越战越勇,曾在10天内接连射杀40名德军。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取得了击毙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时,他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苏军政宣部门将扎伊采夫的事迹广为宣扬,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念。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柯尼格少校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却令人充满疑惑。首先,苏军政宣部门曾先后使用过两个名字来称呼被扎伊采夫击毙的所谓“德军第一狙击手”。出现得比较多的是欧文·柯尼格(ErwinKonig)少校,但在部分资料上又将其称作海因茨·托瓦尔德(HeinzThorvald)少校。这到底是两个根本不相关的人,还是同一个人而其中一个名字有误呢?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名字都是当时极为普通的德国人名,会不会是随意编造出来的呢? 其次,根据苏军的资料记载,他们最早是在对一名德军战俘进行审讯时,从其口中知晓德军派遣了措森(Zossen)德军狙击手学校最高教官柯尼格少校到斯大林格勒前线来对付扎伊采夫的。所有这些都是苏军的一面之词,实际上寻遍德军有关斯大林格勒战役参战部队的记录,都无法找到欧文·柯尼格少校或者海因茨·托瓦尔德少校这两个名字。 最后,根据扎伊采夫自己的战斗日记显示,他在击毙敌方狙击手后,通常会检查尸体并取走其使用的武器。但是在其战斗日记中从未提到过柯尼格少校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过击毙德军少校军衔狙击手的记录。 疑问二:较量过程究竟怎样 军事作家艾德里安·吉尔伯特(AdrianGilbert)在其所著的《狙击手》一书中披露了大量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战后的回忆。其中,扎伊采夫对自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与一位德军一流狙击手进行的战斗是这样叙述的: “……那一回,我和朱里科夫搭档,莫洛佐夫(Morozov)和舍伊金(Sheykin)搭档,我们两个狙击小组奉命到红十月兵工厂附近执行任务。短短两天之内,莫洛佐夫牺牲、舍伊金身负重伤,他们俩都身经百战,曾经干掉过不少德军狙击手。但这一回,他们连敌人在哪里都没发现就被击中了。我立刻意识到我们遇上了一位非同一般的德军狙击手。 2 二战中苏、德第一狙击手之间4天的猎杀较量 我和朱里科夫花了大半天时间一动不动地趴在伏击地点,细细地查看周围的环境,试图找出敌人身在何处。从先前莫洛佐夫和舍伊金中弹的情况分析,敌人应该在我们的正前方。我反复观察前面的情况:左边是一辆被击毁的坦克,很难隐蔽;右边是个碉堡,但枪眼已经被堵住了。在它们当中有一大块废铁板和一堆碎砖块,敌人会藏在这里吗?如果换了是我,一定会选择这里。但那块废铁板已经在那里整整两天了,难道敌人不用更换伏击地点?还是我的判断有误?为了试探一下,我用木棍撑住手套伸了出去,手套当即被一枪射穿。从弹孔上可以看出射击位置就在对面,我由此断定敌人就藏在那块废铁板下。 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把敌人引出来。由于自己的位置已经暴露,我耐心地等待天黑后进行转移。在此期间,我仔细琢磨着对手:他的伪装相当出色,枪法也异常地准,最与众不同的是他居然能在同一个伏击地点待上这么长时间。直到夜里,我才和朱里科夫悄悄地转移到另一处伏击地点。天亮后,整个上午我们纹丝未动。因为在阳光直射下,狙击步枪瞄准镜的反光会暴露我们的位置。等到午后,我们终于处于阴影之中,阳光直射到了对方狙击手的位置。在废铁板的边缘,我们隐约看到一道反光,好像是对方狙击步枪的瞄准镜。 就在此时,朱里科夫以十分老到的方法来引诱敌人:他把自己的钢盔缓缓举起,速度不快不慢,就像探出头一样。敌人迅即开枪射中了钢盔,在钢盔落地的同时,朱里科夫配合发出了一声惨叫。敌人终于上当了,他以为干掉了对手,于是从废铁板下露出了半个头想看看自己的战果。这正是4天来我期待已久的一刻,我立即瞄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扳机,他向后倒了下去……” 疑问三:对决是否真实存在 从宏观方面讲,早在一战时德军就曾成功地运用狙击手在阵地战中消灭了大量协约国士兵。纳粹疯狂扩军时,德军尤其是武装党卫军中就编入了一定数量的狙击手,只是二战初期“闪电战”的迅速胜利使得德军狙击手们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在斯大林格勒前线遭遇到苏联红军的大规模狙击战后,德军才开始组织自己的狙击手实施反狙击战,以恢复前线德军部队的士气。为此,德军特意从其他战线和后方调集了一批优秀的狙击手,专门负责猎杀像扎伊采夫这样的苏军狙击手。而且,苏军和德军都有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双方狙击手之间进行战斗的记录。 微观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扎伊采夫的确消灭过不少德军狙击手。其中一些拥有高超的隐蔽技巧和精准的枪法,扎伊采夫曾经同他们进行过苦战。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扎伊采夫的搭档尼古拉·朱里科夫(NikolaiZulikov)的回忆,他们俩曾经遇到过一名相当难对付的德军狙击手,并与其进行过一场持续4天的战斗。 根据这两方面情况可以推断:影片中瓦西里与柯尼格少校之间的对决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它就是扎伊采夫与一名德军高水准狙击手之间的较量。

⑦ 兵临城下的NAZI狙击手叫什么,则么死的

瓦西里·扎伊采夫
1942年7月,战火烧到了伏尔加河畔。成千上万辆德军坦克轰鸣着向前奔驰。斯大林格勒一夜间变成了前线城市。到9月底,德军已占据了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区并前出到中心码头的伏尔加河岸。德军凭借着优势兵力,一次次试图把苏军赶下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守军最艰苦的日子来临了。苏联前沿阵地的第62集团军为了扭转战局、打击入侵德军,把兵力分成了“战斗小组”和“突击组”,与敌军展开了周旋。我们这里要讲的就是第62集团军狙击手运动的发起人瓦西里·扎伊采夫和他的狙击手小组,也就是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瓦西里·扎伊采夫出生于普里乌拉利耶,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一起进山打猎,12岁时便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42年,已成年的他跟随部队来到了伏尔加河畔。
1942年10月,马马耶夫岗被切割成两半,苏军占领着东部的斜坡,西部则被德军占据。德军控制着一个被称作“鬼领”的高地,上面有一水塔。德军在那里安置了一个观察所,指挥炮兵向苏军射击。可以说,水塔至关重要。谁控制了水塔,谁就掌握了马马耶夫岗。
有一天,德军一名通信兵出现在水塔附近。扎伊采夫发现后,端起步枪就把他撂倒了。接着水塔里钻出来一个德国人。他猫着腰一溜儿小跑,向他倒下的同伙奔去。扎伊采夫毫不犹豫又把他击倒了。第3名德军吓得赶紧趴在地上,等了有半个小时,见没有动静,探头瞧瞧又马上缩了回去。扎伊采夫非常沉着,一直没有动作。又过了一会,那家伙再次探出头,慢慢地朝两具尸体爬去。等到那家伙一不留神,上半身稍微露了一下,只一刹那,扎伊采夫的枪响了。那个德国人也瘫倒在地。
扎伊采夫弹无虚发的射击绝活引起了团长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亲自授予扎伊采夫一枝带瞄准镜的狙击手步枪,并要他挑选10来个战士组成狙击手小组,专门负责射杀单独或零星出没的德军。他们经常在德军的伙房、厕所附近打埋伏,有时也潜伏到德军阵地前,专打德军炮兵的观察仪、坦克的了望镜和德军军官,有时一天竟能消灭几十名敌人。
这可彻底把德军惹怒了。他们发誓一定要铲除扎伊采夫。于是,德军从国内召来了神枪手考宁斯少校。他是柏林狙击学校校长,出身于射击世家,从小就学得一手好枪法。考宁斯一到马马耶夫岗,就射杀了几名苏军官兵,然后写了一封挑战书,派人送给扎伊采夫。
扎伊采夫毫不示弱,也让人回了一封信,欣然应战,并连夜带着他的小组出发了。他们在距敌阵地前百十米处,埋伏起来。但他们等了4天4夜也未见有任何风吹草动。到了第5天晚上,阵地上还是毫无动静。就在天快亮时,突然从敌人阵地传来一声枪响,一名苏军战士嘴巴上挨了一枪。
萨福诺夫,你怎么搞的?是不是打瞌睡枪走火了?”萨福诺夫痛得直咧嘴。他强忍着疼痛用笔写道:“我想抽根烟,刚划亮火柴就中了一枪。”几名战士赶紧替他包扎。扎伊采夫知道:碰上了强劲对手,这个人肯定是考宁斯。
第二天,德军阵地前一片忙碌,战壕里的人跑来跑去,这正是狙击手理想的猎物。没等扎伊采夫细想,报仇心切的萨福诺夫瞅准机会就要开枪。这时,“叭”的一声,萨福诺夫头往后一仰,就倒在地上不动了,原来是中了考宁斯诱敌之计。
扎伊采夫非常内疚,是自己指挥不当致使战友牺牲的。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向德军讨还血债,为战友报仇。随后接连几天,扎伊采夫都在密切观察着德军阵地,搜寻考宁斯。一天黄昏时分,在敌人的掩体里突然露出了一个钢盔,并慢慢地沿堑壕移动。射击?不行,这是诡计。肯定是考宁斯的助手拿着钢盔移动,而他本人在等待扎伊采夫射击时暴露自己。他会藏在哪里呢?扎伊采夫和他的助手小心地搜索着。“那不是他吗?”扎伊采夫的助手丹尼洛夫激动地用手指着前沿阵地……也就在说话的同时,考宁斯的枪响了。丹尼洛夫身负重伤,应声而倒。
扎伊采夫循声望去,并没有发现目标。但是他根据射速判断,考宁斯肯定就在附近。是在左边那辆损坏的坦克里吗?不可能,目标过于暴露;是在右边的土木碉堡里吗?也不可能,射孔已经堵上了。那一定是在它们之间的铁板下面了!但是,扎伊采夫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在仔细地寻找着蛛丝马迹,耐心地等待战机。
又过了几个小时,天亮了。德军阵地在阳光照射下。铁板边有个东西闪了一下。扎伊采夫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一定是狙击手的光学瞄准镜在发亮。于是,扎伊采夫让助手先盲目射击,吸引敌人注意,然后也学着考宁斯的办法让助手举着钢盔引诱敌人。考宁斯终于没有沉住气,开火了。他还以为他把神枪手扎伊采夫打死了呢,就悄悄地从铁板下露出半个头来想看个究竟。扎伊采夫哪能轻易放过这一大好时机,手指轻扣扳机。只听“叭”的一声,考宁斯眼睛睁得大大地、带着惊讶的表情向后倒去……
扎伊采夫曾在10天内接连射杀40名德军。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取得了击毙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时,他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狙击手运动在苏军蓬勃开展起来。据统计,仅第62集团军就涌现出340名狙击手,至11月底,共消灭德军6250人。苏军狙击手准确歼敌,袭扰德军,为苏军完成部署调整并最终战胜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⑧ 有没有类似《兵临城下》的狙击手电影

双狙人系列、美国狙击手、拯救大兵瑞恩、生死狙击、第一号标靶、神枪手、高地战等等都是跟狙击手相关的电影。

⑨ 《兵临城下》,被打死的德国狙击手,他的狙击记录是多少

250

参考资料:

希特勒头号枪手被歼记

狙击手的决斗

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250名敌人。而二战中消灭300名以上敌人的狙击手在苏军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史学家眼中声誉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1942年秋,苏军的狙击兵们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大显神威,令德军吃足了苦头。军事记者们更使62集团军284步兵师1047团的狙击手扎依采夫准尉名声大噪——他曾在10天内击毙42名德军士兵。

希特勒的将军们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上校的肩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发命中。

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也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扎依采夫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月”工厂这一段前线,标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的柱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扎依采夫清楚,科宁斯就躲在其中一处。

科宁斯在哪里

一天,德国枪手击碎了莫罗佐夫中士狙击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击伤了另一名狙击手沙依金中士。莫罗佐夫和沙依金两人都是有经验的射手,他们经常在最困难的决斗中获胜。毫无疑问,他们这次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

紧张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两天。第3天。从早晨起,城市上空炮声不断,战线上热闹起来,狙击手们伏身掩体,眼不离光学瞄准镜,不间断地监视着前方发生的一切。政治指导员达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钻进狙击手的掩蔽部观战。太阳升起后,达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见了什么,他兴奋地跪起身来喊:“他在那儿!”他的话音未落,德国枪手迅速做出反应——一枪击中正在做手势的达尼洛夫的肩膀。科宁斯没有打达尼洛夫的头部,他希望扎依采夫跳起来救助受伤的战友,从而暴露自己。达尼洛夫尖叫着倒在地上。扎依采夫纹丝未动,他仍眼望前方,心里琢磨射击来自何处。科宁斯再没开枪,他沉默着,任凭苏军卫生兵带着担架爬过瓦砾匆匆忙忙把达尼洛夫放上担架抬走。

发现敌巢穴

扎依采夫拿起望远镜观察,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钢板上乱放着一些碎砖头,它位于德军防线的前方。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狙击点设在哪里最好呢?钢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体,敌人的枪手昼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着。对,科宁斯上校就在那块钢板下。钢板下就是德国枪手绝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枪口瞄准钢板下的暗点。既然狙击阵地被指导员暴露了,科宁斯判断苏军狙击手会变换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动静,德国人都会开枪射击。扎依采夫把一只手套套在一块木板上举过顶。科宁斯一枪将其击穿。“啊哈,终于上钩了,恶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击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这就是说子弹来自正前方,德军的王牌枪手就藏在钢板之下。现在应当把他引出来。怎么引?变换阵地,明天从另一个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阳光穿过城市废墟从德国人背后照射在狙击手们的脸上。扎依采夫决定等过了上午再行动,因为瞄准镜的反光可能会把位置暴露给德国人。午后,苏联狙击兵的步枪已处于背光位置,而科宁斯的阵地则暴露在直射阳光之下。钢板边上有一个东西在闪光。是一块破玻璃片,还是敌人枪上的瞄准镜?是采取决定性步骤的时候了。

击毙狙击王

库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头盔稍稍向上举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准钢板下的暗点。计谋成功了。科宁斯沉不住气了。他大概打算早点结束决斗。随着一声枪响,库利科夫顺势将身子一挺,大叫一声倒下去……

此刻德国王牌枪手科宁斯有些忘形,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等待已久的时机到来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动了扳机。这是他4天来射出的唯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击中德国头号枪手的前额,穿过后脑勺和头盔飞出。天黑后,苏军284步兵师的部队开始进攻。在战斗炽烈时刻,扎依采夫和库利科夫从铁板下拖出被击毙的德国枪手的尸体,搜出死者身上的证件。证件表明被击毙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军常胜枪手科宁斯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