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教 ,耆那教 ,锡克教 的区别。 简单的谈几点就可 ,最好能有少量依据 。 谢谢 ~
印度教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
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牲畜。换句话说穆斯林认为合法的食物,锡克教就认为是非法。
② 锡克教与伊斯兰教什么关系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
锡克教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
大约400年前,锡克教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
(2)锡克教扩展阅读
锡克教宗教特色:
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宾德·辛格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
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
不过,如今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寺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③ 印度有多少个民族锡克族地位很高吗
印度是一个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印度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比哈尔族、拉贾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兰族、旁遮普族、坎纳达族、马拉雅兰族、奥里雅族和阿萨姆族。此外,还有五百多个表列部落。它们属于印度的少数民族。锡克族其实是信仰锡克教的人的统称,锡克教徒尚武,著名的勤劳善战,不接受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地位确实比较高,但是以前可想而知是受排斥打击的一群。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④ 锡克教的包头巾与伊斯兰的包头巾有什么区别
锡克教的包头巾与伊斯兰的包头巾的区别为:
1、起源不同:锡克人包头巾是根据锡克教的传统文化,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伊斯兰教包头巾是因为阿拉伯人生活在沙漠,面纱是遮挡风沙之用,伊斯兰教最早兴盛于阿拉伯,而且面纱可以保护妇女避免不必要的骚扰。
2、颜色不同: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伊斯兰教包头巾其色多为白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头巾五彩缤纷、异彩纷呈。甚至绿色和紫色的头巾,也时有所见。
3、形状不同:锡克人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称成规则状。伊斯兰教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环,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英俊。
(4)锡克教扩展阅读:
有关伊斯兰社会妇女戴盖头的规定来源于《古兰经》。随着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广泛传播,妇女戴盖头为广大穆斯林所接受,逐渐成了伊斯兰社会妇女约定俗成的服饰习俗。到阿拔斯王朝时,这一习俗在阿拉伯半岛普遍盛行。
锡克族的男人却一定要包头巾,而且不但要包头巾,锡克族的男人从出生那天起,头发和胡子都不允许剪,并且头发是不可以露出来被外人所看到。所以如果你非要他们摘下头巾来,那么就会被视为对他的挑衅,他们可是有佩刀的,大家去印度旅游一定要小心。
锡克教的人认为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要加以保护,而印度的天气炎热,所以要包裹头布,防止头被太阳晒伤。并且头是不能被别人摸的,如果小孩的头被人摸了会不吉利,而大人的头被摸了,则表示受到了侵犯和侮辱。
⑤ 古鲁的锡克教
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
锡克教的经典是 《阿迪格兰特》, 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粤音“星”、意为狮子),故广东人俗称他们包头星。他们近代跟随英军派驻英联邦各地,在上海英国租界的巡捕也主要是锡克教徒,因为他们用统一的红布包头,所以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
⑥ 有谁帮忙介绍介绍锡克教是怎么样的宗教信什么神
印度为许多民族组成,其中一族叫锡克( Sikh ),其所奉者为锡克教( Sikhism ),创始人为拿那克( Nanak )。他综合各教教义,提倡一个新教,以平等和平为信条,并以 Firanth 一书为该教经典。信此教的人,不久成为一族,受一王统治。后来有一王赐全族姓(信)( Singh 狮子的意思),以加强团结。该族人头蓄长发,头上束巾为装饰。民族性情尚武,所以人各身佩一刀。英人曾在该地征许多兵,历次战役均有功劳(现在香港和从前上海之印藉警察多为该族人)。他们信仰的是一种神教,又好像氾神教,相信人心及其他万物都有神在其中。他们因回教的压迫,起而反抗,就渐渐形成好勇的民族,已离开创始人和平的原旨了。孙大信就是这族的人
⑦ 锡克教的介绍
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宗教符号的圆圈代表没有始终的唯一真神,左右两边的弯刀象征捍卫真理与正义;中间的双刃刀代表做饭的刀具。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
⑧ 锡克教是个什么样的教
锡克教(Sikhism)是诞生并流行于印度部份地区的宗教。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湿奴城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师拿那克(Nanak)创始。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锡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门徒”,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A分布: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那邦的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香港、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也有锡克教徒。B主要教义:
1、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C特征:
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粤音“星”、意为狮子),故广东人俗称他们包头星。
⑨ 为什么印度的锡克教徒,不效仿穆斯林也提出独立
你这个问题很诡异.
不过你仔细观察一下,印度的现任总统(或者总理)就是锡克教徒,而且印度大部分贵族和有钱人都是锡克教徒
没有意义麻...统治阶级本来就是自己教派,何必再分裂...
⑩ 锡克教的圣地
金寺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被推崇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
锡克教第4代上师拉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寺则由锡克教第5代上师阿周那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寺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神殿”。圣殿寺顶为一大金圆顶,四角各立有一个小金圆顶,仿如四个金甲武士护卫着头戴金冠的威严帝王,通体镀满了100多公斤的黄金。圣殿造型像一朵倒放的莲花,莲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锡克教对人世间苦难的关心。如果信徒饿了寺方会提供斋食,累了还可躺在平台上休息,睡至天亮也无人打扰。
参观金寺虽然免费,但有一些规矩,所有来客必须脱鞋,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上师的敬意。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不是戴帽,就是要用头巾裹着头。
寺内共分12个区域,除圣殿外,还有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膳厅、储藏和陈列室等。一条长约50米的大理石桥将圣殿与湖边平台相连,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桥上摩肩接踵。踏着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边,人在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顶圣殿。 哈尔曼地尔寺是锡克教圣地之一。最早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佛陀曾在此第一次向弟子说法。锡克教创始人那诺曾在此建造了华丽的住所,取名为沙利斯莱约赫里。第九代上师氐戈·巴诃杜尔也在这里居住过。1839年被大火毁灭,随后上师兰吉特辛格进行重建,但于1934年地震时倒塌,1954年再次重建,历时3年完成。寺院为一座两层长方形建筑,数扇拱形门组成了一条宽阔的内廓,房顶有数座方底镂空圆塔,另散布一些小塔。整座建筑朴实大方。寺内现存有一些圣物,重要的有上师戈宾德出生时睡过的四腿金叶摇篮、上师用过的4只箭簇、刺刀、一双拖鞋、一些经典。按照锡克教的规定,教徒必须到大圣地巡礼朝拜,故每年来此的国内外锡克教徒有成千上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