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太公分猪肉
扩展阅读
新疆坎儿井 2025-07-09 03:08:14

太公分猪肉

发布时间: 2021-06-13 01:06:51

1. 古时说的太公分猪肉是什么意思现在又是什么意思呢

广东白话里的歇后语啊,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古时乡村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于祠堂举行祭祖仪式,要杀至少一头猪的,仪式后由村内德高望重之人(一般尊称为太公)将猪肉分给村里的男性村民。后来延伸出来平均分配某样事物大家都有份的意思,如“今次加薪真系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2. 太公分猪肉是什么意思

分猪肉,或称太公分猪肉,太公分胙,有“祖先赐食”的意思。

“太公分猪肉”中的“太公”意思是指家族的祖先。具体拜祭时的对象则指的是家谱可考的第一代祖先或者加上曾经有功名、官位等荣耀的祖先。有的地方用“大太公”指家族各房共同的先祖,而用“私房太公”或“小太公”指各房的先祖。

“猪肉”则一般是指整只的烧猪肉。传统上女性家族成员等没有资格吃到猪肉的则只能吃“白肉”,即没有烧的猪肉以及其他菜肴。



太公分猪肉的历史

分猪肉是一种社会风俗,通常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后,于祠堂或祖坟前进行分猪肉仪式。传统的做法是由族长或村内德高望重之人会将猪肉分给年满60岁的年长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婴,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

所得的分量并会详细记录下来。具体的分量则各处都有不同。有些地方的习俗是男丁一人一份,60岁以上长者两份,70岁以上4份等。有的地方的习俗则是60岁以上每人一份,70岁2份,80岁3份,90岁以上者,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有的地方60岁双份,70岁以上。

只要能跨过祠堂门槛,能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还有地方是“大人一份、小孩半份”,但也只限男丁领取。如果一家之中没有男丁,则无法领到猪肉。分猪肉的习俗突显了以男性为主导的宗族关系、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文化。

3. 太公分猪肉一一人人有份猜生肖

十二生肖里要论人人有份的应该是鸡(妓女)。如果明肖分猪肉就是猪。再者太公指姜尚(里面有一个羊字头,也有牵连)。但是猜鸡为最好。

4. 太公分猪肉,下一句是什么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5. 要10条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烈性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于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线(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声(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灭宋(金=借喻买菜的钱;宋=餸=菜)
放下担子聊天:歇后语

6. 太公分猪肉的神话故事是什么

不是神话故事,而是指有名望的老人分猪肉,广东地方的语言,太公只是一个老者的代称

7. 太公分猪肉源于什么时候

这句广东话,源于旧时习俗。按人头来分,也特指男丁,女人是没有份的。族人生下男孩子后,要在新年的元宵节期间在祖屋悬挂一盏花灯,灯笼上写着这个男孩儿的姓名,告慰列祖列宗,族中又添了一灯,拜祭礼成后宴请族人。这个挂过灯的男孩子才算是“丁”,族长把这个小儿的名字写入族谱后,他就是这个宗族的一员。逢年过节分钱粮和猪肉时,就按族谱中的男丁来分配。如果全家都是女的,那就一份也没有。龙眼洞村的樊积龄先生,以龙眼洞村为例,就广东人清明的烧猪讲了一段“古”: 清明拜山时拜的是“众村太公”,即开山祖大太公。就在大宗祠里边,用“切菜”(咸萝卜丝)、烧猪的肥肉、猪杂等装在钵头(大碗)的底层,上面再用一块块烧猪肉砌好,一钵为一份,60岁以上每人一钵,70岁两份,80岁三份,90岁以上者,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能享受到“任拿”待遇的极少。拜山后在祠堂食“祠堂饭”,一般男丁可自带酱油,白米饭任吃饱,80岁以上的可以带3个孙子,(指男孙),70岁带2个,60岁带一个。如果是拜私伙太公,即二世祖以下自己各房的小太公,若是有钱的,二趟父老(父老的年龄以60岁为标准,未到60岁、五十大几的,称为“二趟父老”)都可入围,50岁就可领取一钵,60岁可取两钵,依此类推,越高龄者越多。 拜山时,一般老百姓都只是行路,拜大太公则有一千几百人同时去。第一批到墓前行礼拜祭的是有功名、有官职、有社会地位的,族中最大的长者;第二批是新襟,即有钱有地位,有影响力有威信,有能力解决村中大事的,即乡绅;第三批才能轮到村民,再按辈分高低、年龄大小、长幼次序轮流拜。清明拜山者抬着柴米油盐到山上煮饭吃,有地位的才有烧猪肉吃,其他人只能吃“白肉”,即未经烧烤的猪肉和别的菜。殷实人家一般都有猪肉炒咸萝卜粒、蚬肉炒韭菜、猪肉焖粉葛、绍菜黄牙白(大白菜)等四五个菜。 “先有龙眼洞,后有广州城”这句话,说的是龙眼洞历史悠久,有人就曾在解放后捡到过不少这里出土的石器和陶片,这里现已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龙眼洞村的风水特别好,雕塑公园那里泉水喷涌,溪水清澈,人称“广州第一泉”。每年清明行山时,都有不少衣着华丽的有钱人坐着轿,自己带着钵头来向樊家要饭,带回去给家中的晚辈吃,祈求子孙后代人丁兴旺。讨到饭后,很高兴地封包利市(红包)给大家,但无论红包多大,也不会给他一块烧猪肉。这烧猪肉在广东民俗中的地位太高,连生仔挂灯这样的大事都不能用烧猪肉,只能用白肉煮茨菰。即使“扒龙船”,第一名的奖品才是一只烧猪,不管是哪一条村,奖得烧猪就被视为无上荣光。另外,凡是家族中办大事,亲戚朋友都会送来烧猪作贺礼,主人把烧猪和其他菜做成九钵头,即是“九大簋”款待大家,把烧猪的头部连颈、尾巴、四只蹄子斩下来包好回给对方,寓意有头有尾,完完整整,有来有回。如果是送给其他人带回去的,则顺着排骨切,不能打横斩,否则,人家会以为你要和他绝交,一刀两断。 …… 广东人年年清明上山踏青,时时嚼吃香喷喷的烧猪肉,原来竟是这么不寻常

8. 太公分猪肉,每个人分7块就多5块,每个人分8块则差3块,求祠堂里有多少人

因为猪肉的数量是已经固定不变的,通过已知条件的计算祠堂里一共有8个人。
每个人分7块的算式:7×8+5=61
每个人分8块的算式:8×8-3=61

9. 常说的"太公分猪肉","韩信点兵"是什么意思

所谓“太公分猪肉”,是说在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于祠堂举行祭祖仪式,仪式后由村内德高望重之人将猪肉分给老人(男性)与男婴,这种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仪式至今仍盛行于香港新界一些古老乡村。而在香港娱乐圈,一年一次的“太公分猪肉”就非四个分庭抗礼的颁奖典礼(新城劲爆、叱咤乐坛、劲歌金曲、中文金曲)莫属。

传统的“太公分猪肉”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与凝聚,而娱乐圈的“太公分猪肉”,在团结之外,还带有浓厚的竞争意味

韩信点兵

西汉大将韩信,善于带兵,神机妙算,能征善战。

传说他开始带兵时,因年纪轻,部下不服。一次阅兵时,韩信要求士兵排成三路纵队,结果末尾多出2人;改排成5路纵队,结果末尾多3人;再排成7路纵队,结果末尾又余下2人。这时,领兵的部下报告说:这对士兵共有2395人。韩信立刻摇摇头,对部下说:不对,实际上只有2333人。部下迟疑地回去,又重新清点人数,果真是2333人,部下们因此对韩信十分佩服。

还传说,在一次战斗前,韩信带人去侦察敌军实力。当时敌军将领正在高墙内指挥练兵,隔墙根本看不见敌军实力,只能听见操练时编队情况:按3人一行编队,最后剩1人;按5人一行编队,最后剩余2人;按7人一行编队,最后剩余3人;按11人一行编队,最后剩余1人。韩信立即搞清了这部分敌兵的人数是892人。韩信摸清了敌情,有效地部署兵力,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