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火柴
扩展阅读
股票配资平台黑幕 2025-07-16 18:06:19

火柴

发布时间: 2021-06-16 11:48:43

①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公元577年。

但根据记载当前认为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当前记载中原始的火柴。

在欧洲,火柴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当时一些小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这种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让溅出的火星落在这些木柴上,就能获得火种。

(1)火柴扩展阅读

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

(1)白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

(2)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

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但在安全火柴发明之前,人们可是经历了一代代不停的探索。

② 火柴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用途和药头成分,火柴可分为日用火柴(普通火柴)和特种火柴两大类。

日用火柴,按包装外形和所用原料有木梗火柴、蜡纸梗火柴和书式火柴3种。木梗火柴:用质地比较松软的木材制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蜡和药浆,干燥后装于木片或纸板制成的小盒中,盒侧面涂以磷层。最普通的火柴是蜡纸梗火柴,简称蜡梗火柴。用薄纸浸以熔融的石蜡后挤缩成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长梗条,再经切断制成火柴梗。适合于缺乏木材的地区。因梗枝含蜡量大,引燃性能比较好,燃烧时间也比同样规格的木梗长2~3倍,适用于航海、渔猎、勘探等野外作业的环境。但是石蜡在较高温度下易软化,使梗枝的刚度降低,影响使用,故不适用于热带地区。书式火柴:因其包装外形扁薄且似书册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纸板冲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为一组,一端基部相连,呈梳齿状,梗尖一端沾石蜡及药浆。制成火柴后,用卡纸封面装订成册。磷层涂刷于封面装订处。使用时逐根撕下擦划。这种火柴外形美观、携带方便。

特种火柴:采用特种的药头配方,以产生不同的特殊功能。它主要分为抗风防水火柴、高温火柴、信号火柴、多次燃烧火柴及感光火柴。

③ 火柴的原理是什么

火柴是根据物体摩擦生热的原理,利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活性,制造出的一种能摩擦发火的取火工具。

十八世纪的下半叶主要是利用黄磷为发火剂。由于黄磷有毒,后来又逐渐为硫化磷火柴取代。后者虽然无毒,但随时都有自燃的可能, 很不安全。1855年,世界上在瑞典建立的火柴厂研制成功安全火柴,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火柴分类

日用火柴又称普通火柴 ,按包装外形和所用原料有木梗火柴、蜡纸梗火柴和书式火柴3种。

①木梗火柴:用质地比较松软的木材制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蜡和药浆,干燥后装于木片或纸板制成的小盒中,盒侧面涂以磷层。为最普通的火柴。

②蜡纸梗火柴:简称蜡梗火柴。用薄纸浸以熔融的石蜡后挤缩成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长梗条,再经切断制成火柴梗。适合于缺乏木材的地区。因梗枝含蜡量大,引燃性能比较好。

③书式火柴:因其包装外形扁薄且似书册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纸板冲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为一组,一端基部相连,呈梳齿状,梗尖一端沾石蜡及药浆。制成火柴后,用卡纸封面装订成册。磷层涂刷于封面装订处。使用时逐根撕下擦划。这种火柴外形美观、携带方便。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火柴

④ 旧时中国的火柴叫做洋火,当时的中国真连火柴都造不出来吗

旧时代的中国虽然很多技术都很落后,但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要知道中国再不济也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火柴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早有出现,最早的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人民就已经很聪明的将硫磺沾到木棍上,利用火种或者火石,就能轻松的将火柴点燃,这是中国历史上对火柴最早的记载。

到了1900年的时候,中国的火柴厂已经高达19家,因为是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所以当时火柴还叫‘洋火’。等到了1949年中国的火柴厂已经开始步入正轨,甚至有了机械化的生产车间,这种设备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非常出众的。所以,永远不要小瞧古代人的智慧,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

⑤ 火柴利用了什么原理

火柴棒前端的燃料团中,含有氯酸钾等易燃物质,它一旦被打湿,氯酸钾等就会溶解失效。同时,火柴打湿后,燃烧药团会变软,它不能与火柴盒上的药纸形成有力的摩擦,无法擦出火花,所以就擦不出火来。

原始时代,人类需要生火时,只有钻木取火或敲击石块、铁片,打出火花来。这种方法既笨拙又费时。

公元577年,战火纷飞,北齐腹背受敌,物资非常短缺,因为缺少火种,士兵煮饭都成问题。怎么办昵?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这种火柴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算不上是真正的火柴。直至19世纪,欧洲才有人发明引火盒,盒子里面装有浸过硫酸的石棉,接着拿一根木条,沾上硫磺、氯酸钾和糖,当木条碰到硫磺,便会发生化学作用,产生火花。

但这种火柴仍不完善,直至1826年,英国药剂师沃克才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来。为了纪念沃克在火柴发明上的杰出贡献,世界上第一枚火花(即火柴商标)就是“约翰?沃克”牌的,火花上印有他的头像。1833年世界第一家火柴厂在瑞典诞生。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就是写于1848年,当时摩擦火柴发明只不过是二十几年的功夫。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容易自燃,非常危险;而且,所用的原料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瑞典人发明了安全火柴,从此,火柴开始进入到寻常百姓生活中。尽管它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它成了人们离不开的生火工具。

一直到了近代,打火机及电子打火器出现后,火柴才逐渐退出主要的点火工具市场,但火柴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成为世上最美的火焰,令人难以忘怀。

⑥ 火柴有哪些种类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火柴,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于1680年制成的。当时的火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木质细棒一端粘上硫黄颗粒,另一部分是在粗糙的纸上涂上一层磷。取火时只要用细棒中有硫黄的一端在磷纸上擦划一下,木棒就会被点燃。

从此,各种各样的火柴纷纷出现。到1872年,一位名叫华尔克的英国药剂师用氯酸钾、硫化锑和树胶制成了第一根摩擦火柴。使用时只要在砂纸上一擦就燃。1855年瑞典人伦兹托姆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火柴——引火材料一部分在火柴梗上,一部分在火柴盒的砂纸上,形状虽然与今天的火柴差不多,但那时的火柴梗在墙壁上也能擦着,是不安全的。

现在的火柴是一种安全火柴。虽然在火柴的身上都是容易着火的东西,但是只有在火柴头同火柴纸擦划着,才能着火,这种火柴是用三硫化二锑和氯酸钾制成的,本身不会着火。火柴盒边上涂有红磷。当火柴梗在火柴盒边上一擦,火柴头上就沾上了红磷,红磷一经摩擦就会受热着火,它使火柴头上的氯酸钾也受热,放出氧气,同时放热并引燃三硫化二锑,于是,“嗤”的一声,火柴就点燃了。

火柴杆是预先用石蜡和松香的混合物浸过的。所以火柴头点燃后,火柴杆就一直能烧到底。

现在已有各种特种用途的火柴。有的能在十级以上的大风中燃烧而不熄灭,称为防风火柴;有的在水中浸上几小时,也能继续燃烧,叫做防水火柴;有的用钢针代替火柴杆,只要在钢针上插上一颗火药球,再在磷层上一擦就能燃着,又叫无梗火柴;有的在遇险求救时能放出红色信号;有的能告诉人们缺乏淡水而发出绿色信号,它们都叫信号火柴。

⑦ 火柴的火柴的由来

火柴是由谁发明的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国人在公元577年发明的(一种引火的材料,不是火柴),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中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1)白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2)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但在安全火柴发明之前,人们可是经历了一代代不停的探索呢。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别是:火柴头主要由氧化剂(KClO3)、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剂等组成。火柴盒侧面主要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组成。当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火柴盒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使KClO3分解,产生少量氧气,使红磷发火,从而引起火柴头上易燃物(如硫)燃烧,这样火柴便划着了。
安全火柴的优点在于把红磷与氧化剂分开,不仅较为安全,而且所用化学物质无毒性。所以也被称为安全火柴。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l)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2)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反应;(4)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既然火柴在南北时期才发明,那么前人是怎样生火呢?原来古人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继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时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

⑧ 火柴的来历

来历如下:

1669年,德国人H.布兰德提炼出了黄磷。人们利用黄磷极易氧化发火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后再沾黄磷而发光。

1805年,法国人钱斯尔将氯酸钾和糖用树胶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发火。

1816年,法国巴黎的F.德鲁森制成了黄磷火柴,1828年,英国伦敦的S.
琼斯制成了普鲁米辛火柴,接著巴黎人G. E.
梅凯尔和奥地利人J.西格尔等人发明了无磷火柴。为了增加火柴的稳定性和易燃性,法国人C.索利亚利用白磷和黄磷作为配方,于1831年革新了火柴配方的设计。

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现代的火柴。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它是黄磷的同素异形体,采用赤磷作为火柴头,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

1898年,法国人H.塞弗纳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黄磷制成火柴,称为硫化磷火柴。这种火柴与黄磷火柴一样随处可以擦燃而没有黄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8)火柴扩展阅读:

火柴的分类:

1、木梗火柴:用质地比较松软的木材制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蜡和药浆,干燥后装于木片或纸板制成的小盒中,盒侧面涂以磷层。为最普通的火柴。

2、蜡纸梗火柴:简称蜡梗火柴。用薄纸浸以熔融的石蜡后挤缩成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长梗条,再经切断制成火柴梗。适合于缺乏木材的地区。因梗枝含蜡量大,引燃性能比较好,燃烧时间也比同样规格的木梗长2~3倍,适用于航海、渔猎、勘探等野外作业的环境。

3、书式火柴:因其包装外形扁薄且似书册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纸板冲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为一组,一端基部相连,呈梳齿状,梗尖一端沾石蜡及药浆。制成火柴后,用卡纸封面装订成册。磷层涂刷于封面装订处。使用时逐根撕下擦划。这种火柴外形美观、携带方便。

⑨ 火柴又叫什么

据考证,“发烛”是火柴最早的称呼。按元代陶宋仪《辍耕录》说:“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原来南北朝时,北周联合陈灭掉北齐,北齐后妃无以为生,便以制作火柴为业,也有说火柴是他们发明的,当时称火柴为发烛,含引发蜡烛之意。“引光奴”也是较早产生的火柴的另一种别名,宋初学士陶谷的《清异录·器具》中说:“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劈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火奴。” 明清时代,火柴的别名主要有“取灯儿”、“淬儿”。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古今小说》中有“忘带个取灯儿去了”一语。这“取灯儿”就是火柴。清初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一书中有“淬儿”的记载:“余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名曰条烛,又曰淬儿,用于发火。”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国家“安全火柴”的引进,火柴被称为“洋火”或“自来火”。1839年,近代火柴随同鸦片由英国传入中国,成为皇宫里的珍贵贡品,因为它是外国来的,理所当然地冠以“洋”字。清人李镜侬在《说味》中记载:“洋人削木如烛骨木,长约寸许,捣硝磺为末涂其上,磨之爆燃作响而火自发,名‘自来火’。”至于火柴的叫法,则是出现在近代民族火柴工业以后的事了。

⑩ 火柴的原理是

火柴的原理为:

摩擦火柴药头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三硫化四磷,稍在粗糙表面摩擦、产生的热足以使这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而发火。

安全火柴药头中以硫磺取代三硫化四磷。一般的摩擦热不足以使药头起反应,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磷层上擦划时,摩擦热先使硫与氯酸钾发生反应,放出较多的热能,促使药头中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而发火。

为了控制发火速度,药头中还需加入一些石英粉等填充剂,使药头发火缓和、稳定;此外,还加入重铬酸钾和颜料等,以改善抗潮性能和外观。

(10)火柴扩展阅读:

火柴的主要分类:

1、木梗火柴:用质地比较松软的木材制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蜡和药浆,干燥后装于木片或纸板制成的小盒中,盒侧面涂以磷层。为最普通的火柴。

2、蜡纸梗火柴:简称蜡梗火柴。用薄纸浸以熔融的石蜡后挤缩成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长梗条,再经切断制成火柴梗。适合于缺乏木材的地区。因梗枝含蜡量大,引燃性能比较好,燃烧时间也比同样规格的木梗长2~3倍,适用于航海、渔猎、勘探等野外作业的环境。

3、书式火柴:因其包装外形扁薄且似书册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纸板冲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为一组,一端基部相连,呈梳齿状,梗尖一端沾石蜡及药浆。制成火柴后,用卡纸封面装订成册。磷层涂刷于封面装订处。使用时逐根撕下擦划。这种火柴外形美观、携带方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