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太受难曲属于什么音乐
属于古典音中的巴洛克时期音乐
巴赫死后默默无闻 仅仅以作曲家(C.P.E Bach)的父亲被人所回忆
后因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上演马太受难曲后被复兴
所以该作品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
受难曲 本身就是题材
马太受难曲的唱词 全部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新教译) / 玛窦福音(天主教译)
讲述了耶稣受难全过程
曲中含众赞歌(合唱)、宣叙调(独唱)、咏叹调(独唱)
PS.推荐唱片 指挥Karl richer于1958年的立体声版本
2. 马太受难曲的特点是神马
巴赫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曲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溶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作品的特殊编制,两个合唱团和管弦乐队产生出非常特殊的音响效果,两个合唱团会进行对话,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马太受难曲中,巴赫用到了音乐象征手法。《 马太受难曲》另一个特点是 巴哈 所运用的复调音乐和对位式的和声 , 由曲调 交织起来...
3. 有谁知道巴赫马太受难曲的那个版本最好
个人觉得卡尔李希特1958年版本最好,庄严,宏大,气势磅礴,听起来很有感觉
其他版本要稍微轻快一些,比如Ton Koopman和Nicolaus Harnoncourt的,感觉不出来宗教音乐的气氛
这些Verycd上都能搜到,可以试听一下
4. 巴赫《马太受难曲》为什么在音乐史上地位这么高
《马太受难曲》共78首,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24年至1727年间创作,其音乐风格为浪漫派。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太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
5. 马太受难曲的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人们常常把他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他的妻子靠施舍度日,最后死在救济院里。他八岁的女儿一生颠沛,到晚年得到贝多芬的救助。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他的传世名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被估价40芬尼,这只是一堆废纸的价格。然而,人类的艺术史证明,巴赫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6.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听后感
巴赫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曲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溶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具有内在性格的音乐,纵然也有热情的场面,但绝不做出表面的夸大。随着音乐的发展,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慈爱之情”。
妇女们围绕着耶稣遗体旁,哭着说的话,能超越时代,深深地 植根于今天人们的心灵深处。妇女们的形象在这首受难曲中有着 突出的意义。这作品中男女平等,曾使当时的莱比锡深受感动。 因为那时,女人们被禁止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积极角色,连圣咏都由 男童代表女声。可在《马太受难曲》中,在基督受苦受难中,表达人 类慈爱与温暖之情的,全是妇女们。
《马太受难曲》取材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书第26、27两章的 故事。它的歌词由三部分组成:一、圣经的原文,它担负叙述整个 事件过程的任务。其中有以第三人称的福音史家(男高音)的叙述,也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故事中的角色,如耶稣、犹大、彼得、彼 拉多以及群众等;二、巴赫友人皮堪达尔创作的诗词,它以旁观者 的身份抒发着对眼前发生的事件的种种感触;三是历代流传下来 新教圣咏的原词,是虔诚信徒们的感叹和呼声。巴赫调动了一切 音乐手段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受难前最后几天所遭遇 的苦难、屈辱和死亡。它虽然只有几天,却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
《马太受难曲》共有七十八曲,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最后的晚餐到被捕前,经文是马太福音26章l- 56节。第二部分是耶稣被捕到钉十字架,经文是马太福音26章 57节到27章终了。
共有十六个场面:第一部分:l、序幕;2、阴谋;3、在伯大尼受 膏;4、犹大;5、最后的晚餐;6、橄榄山;7、客西马尼国的祷告;8、出 卖。第二部分:9、序幕;10、议会受审;11、彼得三次不认主;12、犹 大之死;13、彼拉多审问;14、嗣髅地;15、三点钟;16、埋葬。
在欣赏《马太受难曲》时,还需要说明的是:全曲中,十六世纪 由哈斯勒(1564-1612)所作的受难圣咏《充满鲜血,伤痕累累的头 颅太经巴赫的改编加工,使这首圣味不仅获得了新的生命,并且以; 其深刻的悲剧性而激发着每一位信徒的灵性体验,震颤着每位听 众的心灵。巴赫在受难曲中前后五次使用这首圣咏,根据不同情 况,有时改变调性,有时改变合唱织体,有时改变节奏,有时改变速 度和强弱,藉着这崇高感人的圣咏合唱,把全曲连结在一起,浸溶 在悲剧的圣洁的气氛中,激起人们最强烈的感动。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创作中,还做了“立体音响”的试验。有 两个合唱队、两台管风琴,以十五公尺的距离分在两边。巴赫试图 在作品中著着两个合唱队、两个管弦乐队、两台管风琴以及一群唱 “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表现出一种巨大的立体式音乐音响。 他使音乐左右移动交替,有时声音从右移到左,或相反。有时声音 从两边同时出来,这样使声音和音响,不停地产生变化。
作品的特殊编制,两个合唱团和管弦乐队产生出非常特殊的音响效果,两个合唱团会进行对话,扮演不同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开头和结尾两个大合唱。作品中有大量的长而深沉的咏叹调,表现了耶稣的受难。在宣叙调,合唱和咏叹调之间有共14首合唱,是作品的高潮。其中保罗·杰哈德特的诗歌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会用不同的手法再现五次,是全曲的核心。
在马太受难曲中,巴赫用到了音乐象征手法。耶稣的宣叙调有弦乐伴奏,象征其神性。而其他人则只有低音提琴伴奏。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并说出最后一句话时,弦乐器沉默了,巴赫以此象征耶稣的化身。
有很多研究试图找出曲中数字命理学意义,但现在认为,其中的一部分现象只是偶然巧合。
7. 马太受难曲 第1分曲
里希特指挥的速度貌似慢了点,全曲由里希特指挥的我听过,整整三个多小时;唐·库普曼的没听过,但是知道他是演绎bach的权威。楼主问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同风格的指挥造成的时间差别。举个简单例子,还以bach来说,他的《哥德堡变奏曲》大多数听众应该听的是图雷克版的,图雷克演绎的话一般要一个小时左右,而古尔德的哥德堡时间就短了很多,他55年的sony的录音不可思议的用了46分钟,59年的却又是61分钟,81年的时候花了51分钟。
所以我认为这个音乐作品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指挥,不同的演奏家所花的时间不一样很正常!
8. 马太受难曲作者
作者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9. 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 :安息吧 ...
请点击此链接: http://www.fly1003.com/upload/20069/cpb2_200699191334.mp3
圣马太受难曲第47段:请你 ...
请点击此链接: http://www.cuhkacs.org/~iserlohn/Matpas47.mp3
完整的:
http://lib.verycd.com/2005/08/28/0000062827.html
10. 帮忙介绍一下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根据巴赫治丧委员们的讣闻,巴赫一生共写作了5首受难曲,他在自己所写的文字中(信件),也说过他曾写过5部受难曲。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约翰受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