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杨彪的介绍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并被州里举为茂才。后被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在任内揭发了黄门令王甫让门生勒索各郡的财物七千余万的贪污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王甫,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颖川、南阳太守,经三次升迁后任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其后历任三公,在董卓打算迁都时据理力争。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献帝定都许县,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遭推辞,拜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很少见,现仅有《答曹公书》一篇。概述图片来源:
Ⅱ 川军杨彪祖籍原型人物是谁
《壮士出川》中杨彪的原型杨干才。
杨干才(1900—1949),原名杨臣栋,四川省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战期间,杨干才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1混成旅副旅长兼3团团长、134师师长、20军军长、第10兵团司令官等职。国共内战期间,于1949年在芜湖之战中兵败,自杀身亡。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2)杨彪扩展阅读
1935年任第20军第1混成旅副旅长兼3团团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6年任第20军134师40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10月任第20军134师师长,1939年4月10日叙任陆军少将。
1942年7月任第20军副军长,1944年9月任第20军军长,1948年6月兼任第10兵团司令官,8月兼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9月22日晋阶陆军中将。1949年兼任南京卫戍总司令滁县指挥所主任,同年4月24日在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于安徽芜湖兵败自杀身亡,7月26日追赠陆军上将。
Ⅲ 什么电视剧里有个国军叫杨彪
《壮士出川之铁血征途》
Ⅳ 三国里的杨彪有几个儿女
杨彪在《后汉书》中有记载的子嗣,就只有杨修。
杨彪后代:
儿子
杨修,字德祖。汉末文学家,仕至丞相主簿。为曹操所杀。
孙子
杨嚣,杨修之子,西晋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
曾孙
杨准,字始丘,杨嚣之子,晋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玄孙
杨峤,字国彦,杨准之子。
杨髦,字士彦,杨准之子。
杨俊,字惠彦,杨准之子,杨峤之弟,官至太傅掾属。
Ⅳ 壮士出川杨彪的大伯是谁
杨森
《壮士出川》剧情简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川军在四川省主席刘湘的感召下,请缨出川抗日。这支川军知耻后勇,以“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决心,以三百万壮士出征,六十万军人伤亡的代价,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威名。
通过战争的洗礼,张抗与众川军将士结下生死之谊,其与夏之悦的爱情也在血与火的烘托中得以升华。张抗属下士兵杨得贵、黑娃等人,虽出身不同、性格迥异,但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殊途同归,最终为了掩护张抗脱险,纷纷慷慨就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5)杨彪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张抗
军校尚未毕业就奔赴前线,参与鏖战无数,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一直打到1945年的老河口保卫战。
杨彪
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处事非常严谨,他的战争嗅觉非常灵敏也非常机智,除此之外,自己在这些基础上还加了点潇洒。
葛薇
政训队长葛薇,是上尉,后被俘虏强暴,被张抗所救,互生情愫。
Ⅵ 杨彪的历史评价
孔融: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袁绍:故太尉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
满宠:此人有名海内。
曹丕:公故汉宰臣,乃祖以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
傅玄:是后刘珍、朱穆、卢植、杨彪之徒,又踵而成之,岂亦各拘于时而不得自尽乎?何其益陋也!
袁宏:王室大乱,彪流离播越,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范晔: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脩虽才子,渝我淳则。
裴松之: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佑,况淫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
洪迈:夫曹氏篡汉,忠臣义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纵力不能讨,忍复仕其朝为公卿乎?歆、群为一世之贤,所立不过如是。彪逊辞以免祸,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盖自党锢祸起,天下贤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尽,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胡三省:杨彪有愧于龚胜多矣,通鉴辑览曰:杨彪以汉三公不受魏爵,托于大义自持,则何不骂贼而死乎?观其于光禄大夫之拜,赐几杖、施行马,恬不知耻,十万而受万尚得谓无垢全节耶,既贪生复好名,千秋以下正论难逃,终于进退无据而已。
郝经:①杨氏世济忠贞,累叶公辅,大臣钜室,朝廷倚赖,不幸主防时屯,颠沛流离,间关险阻,防涉勤劳,可谓共矣,天子已入操手,大事已去,不能闲居卫国,犹以元老自处,一旦几为操所杀,而竟杀其子,折辱之余腼面偷生,褫汉三公而受丕伪爵,贤大夫也,欠汉家一死耳。 ②钜臣宗儒,四杨八荀。黄髪两翁,终以失身。
王夫之:袁隗、杨彪以德望世臣,且无以自靖。
赵翼:按彪虽辞太尉,仍授光禄大夫,亦未免有玷。
沈钦韩:彪之苦节幽贞,始终如一,在魏代欲饰美谈以掩篡迹耳。
汤鹏:自汉已降,弟靡波流,以至于魏晋六朝,所谓名材硕德非无一二之存,所谓媚世乱德则更仆悉数而不能终焉。尔乃杨彪就秩于曹氏,王导钓誉于江左,崔光取容于拓拔,谢朏屑屑于齐、梁,何其耻也!
Ⅶ 谁和杨彪向汉帝离间李催
东汉末年,董卓扰乱朝政,后来大臣王允采用美人计将其诛杀,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继续作乱,再次攻进长安,将王允杀死,并纵兵大肆掠夺,其罪行超过了董卓。
太尉杨彪等大臣迫于无奈,只好装作顺从的样子,暗地里却在思索着怎样除去这两个祸害。
经过多方打听,杨彪得知,郭汜之妻狭隘多疑,嫉妒心极强,而郭汜与李催往来议事,一般选择在夜间,因此,可以从这两件事里做一做文章。
于是杨彪派人私下里去告诉郭汜的妻子,说郭汜与李催夫人有染,所以经常夜里到李催家去。
郭汜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恼怒,大发雷霆,再不准郭汜到李催的府中去。
郭汜非常了解妻子的脾气,但李催却被蒙在鼓里。
有一次,李催在府中摆下酒席,准备请郭汜到府中饮酒,见郭汜不到,为表诚意,就让人将酒菜送到郭府。
郭汜的妻子受嫉恨的驱使,同时也为了阻止郭汜与李催往来,乘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李催送来的菜中下了毒药,等郭汜准备畅饮时,郭妻又忙加阻止,说为了小心起见,把饭菜先给狗吃,狗吃后立刻倒地而死。
郭汜非常吃惊,认为李催想要害死他,但转过头来一想,不知是否有人在送酒菜时暗做手脚,不敢贸然行事,但对李催多了一层戒备。
几天以后,李催又请郭汜饮酒,郭汜本来心存疑窦,偏巧喝完酒后刚到家中又腹痛不止,多亏郭妻给他灌了一阵粪汤,使他大呕了一阵,才止住了疼痛。
其实李催并没有下毒,可能是郭汜的心理作用,也可能食物不干净,产生肠道过敏反应,这下子他便深信李催要加害于他。
于是,郭汜带兵直扑李催家中,李催以为郭汜是来杀人夺权,于是两人便撕杀起来,虽然后经人劝阻,未酿成严重后果,但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李郭之间的联盟随之瓦解。
后来,诸侯之间又发生了混战,李催与郭汜均被除掉。
温馨感悟:杨彪设下的计策非常巧妙,就是利用了李催与郭汜貌合神离的关系,借用他们亲人之手,用离间计使他们反目成仇,再利用别人的力量,将他们一举消灭,这比他亲自出手要有效得多。
Ⅷ 杨彪的大伯是谁
杨彪的大伯为杨森,杨森不仅仅是一名军阀最重要的是和蒋介石早年相识,早年多次帮助蒋介石。1945年前早就和蒋介石是儿女亲家,他就把三女儿嫁给了蒋介石的侄儿竺培丰,和蒋介石成为儿女亲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贵州省主席。
杨森颇具传奇色彩,历经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早年讨袁护国 ,炮击英舰、保护朱德、陈毅、胡志明的正义之举,又有勾结吴佩孚破坏革命、制造“平江惨案”和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斑斑劣迹。
(8)杨彪扩展阅读:
家庭生活
杨森在国民党军阀中,以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而出名,他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在人世间曾蒙上千古之谜。杨森的第一夫人是其发妻张氏,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成婚之初,俩人感情甚笃,张氏孝顺体贴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俭持家,在杨家内外口碑甚好。后来,杨森考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后,张氏暴病身亡。杨森青年丧妻,很是伤痛,发迹后便让妻弟张元培来到二十军,充当了一位军需官,算是缅怀亡妻的一种补偿。
Ⅸ 曹操多次整治杨彪,为何他却能得以善终
提起曹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老谋深算、生性多疑的经典形象,曹操身边有很多谋臣,各个身怀锦囊,聪明过人。而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名谋臣,杨彪的一生都十分刚正,不向权威势力所屈服。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经常遭受曹操的整治,但是他都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得以善终,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杨彪的道德人品都是十分高尚的,声明和威望也比较高,哪怕作为魏国的主公,曹操在整治杨彪方面也是要酌情考虑一下的。
可以说杨彪的一生,在晚年时期受尽坎坷,受到了曹操多次的批判。但是杨彪一直没有向曹操屈服,一直以自己过人的实力和聪明的才华,使自己一次是化险为夷,凭借着智慧得以善终。他一直懂得朝廷里的潜规则,一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存活了下来!
Ⅹ 成语 分到杨彪怎么写
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
[释义]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语出]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正音] 镳;不能读作“lù”。
[辨形] 扬;不能写作“杨”;镳;不能写作“标”。
[近义] 各奔前程 风流云散
[反义] 志同道合 并驾齐驱
[用法] 多用于书面。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