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以史明鉴
扩展阅读
黄石的孩子票房 2025-07-13 00:23:46
厦门大学排名全国第几 2025-07-13 00:17:31

以史明鉴

发布时间: 2021-06-22 17:31:10

㈠ 以吏使人明鉴是唐朝哪个皇帝说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用这句话评价魏征

㈡ “以史明鉴”中的“明”该怎么解释

明鉴词语分解
明的解释 明 míng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鉴的解释 鉴 (鉴) jiàn 镜子。 照:光可鉴人。 观察,审察:鉴别。鉴定。鉴赏。鉴于(看到,觉察到)。台鉴(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鉴往知来。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鉴
明鉴的意思
(1) [bright mirror]∶明亮的镜子

(2) [explicit example for reference]∶指能够引以为戒的明显的前例

(3) [perceive]∶明察,洞察。旧时称颂人有见识有眼力

㈢ 知史以明鉴 查古以至今什么意思

意思是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过去的事情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了解历史事迹可以反省提高觉悟,避免少犯错误,看古代人的生活就知道现在的生活的利弊。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以史为镜,可以筑牢信仰;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鉴,可以明方向。

(3)以史明鉴扩展阅读: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相近句子: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

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三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译文:

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4)以史明鉴扩展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㈤ 古文以史为鉴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可以知兴替。

整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说魏征的话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㈥ 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的同义句有哪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原话出自后晋赵莹《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6)以史明鉴扩展阅读

相关的成语

1、以古喻今

拼音:yǐ gǔ yù jīn。

释义: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出自:唐代李延寿《北史·长孙嵩传》:“以古方今,无渐曩哲。”

译文: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道理,并没有顿悟到古代哲人的意图。

2、以古非今

拼音:yǐ gǔ fēi jīn。

释义: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有敢私下里谈论《诗经》《尚书》的人押解于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其暴尸街头,用历史来抨击当前政治的人诛其九族,有当官者知道而不举报的论罪当诛。

㈦ 读史可以明鉴出自哪里

“读史可以明鉴”原句是“读史可以明智”出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一文中。

原文是:

《论求知》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大师,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少年时即已才华出众。12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15岁作为英国大使的随员到法国工作。1582年成为律师,1607年任副检查长,1613年任总检查长,1617年任掌玺大臣,1618年被加封为大法官。

在历史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学家曾担任这么高的官职的。1621年以后因受贿被解职。此后培根脱离了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与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岛》、《伟大的复兴》、《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7)以史明鉴扩展阅读

《论求知》赏析:

第一部分

(1—6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作者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接着分三层论述“消遣”“装潢”和“增长才干”,指出求知中的三种偏向。再用比喻的方法分析求知、实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而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归纳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

(7—11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对一般的书只须“浅尝”、“粗知”,对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对粗糙的书“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最后说明读书、讨论、做笔记三种求知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2、13自然段):主要论述知识在塑造人格、健全精神方面的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分别论述了六门知识在塑造人格,弥补精神缺陷方面的作用。

㈧ 以史明鉴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以史明鉴
翻译成英文是:In the history matrixay
相关单词学习:

history 英[ˈhɪstri] 美[ˈhɪstəri]
n. 历史,历史学; 发展史; 履历,经历; (某地的) 沿革;
[例句]The Catholic Church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throughout Polish history.
天主教会在整个波兰历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他] 复数:histories

㈨ 读史可以明鉴 知古可以鉴今的出处

“读史可以明鉴”原句是“读史可以明智”出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一文中。

原文是:

《论求知》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大师,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少年时即已才华出众。12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15岁作为英国大使的随员到法国工作。1582年成为律师,1607年任副检查长,1613年任总检查长,1617年任掌玺大臣,1618年被加封为大法官。

在历史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学家曾担任这么高的官职的。1621年以后因受贿被解职。此后培根脱离了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与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岛》、《伟大的复兴》、《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9)以史明鉴扩展阅读

《论求知》赏析:

第一部分

(1—6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作者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接着分三层论述“消遣”“装潢”和“增长才干”,指出求知中的三种偏向。再用比喻的方法分析求知、实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而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归纳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

(7—11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对一般的书只须“浅尝”、“粗知”,对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对粗糙的书“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最后说明读书、讨论、做笔记三种求知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2、13自然段):主要论述知识在塑造人格、健全精神方面的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分别论述了六门知识在塑造人格,弥补精神缺陷方面的作用。

㈩ 以史明鉴,以史明理,以史明已什么意思

以史明鉴的意思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是会重演的 ,所以读史就能吸收历史的教训,来更好地把握现在。

以史明理的意思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总结,明辨是非对错。

以史明已的意思是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告诫自己,让自己辨明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