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什么意思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拓展资料
一、出自
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二、全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三、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四、赏析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五、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2.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蕴含什么哲学道理
蕴含的哲学道理是: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山雨来之前,通常会挂一些风。
出自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2)溪云初起日沉阁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3. 溪云初起日沉阁 ……什么解释
“溪云初起日沉阁”的意思是: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这句话出自唐朝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作者】许浑【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白话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3)溪云初起日沉阁扩展阅读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4. 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
普遍联系,马哲里面的。
山雨来之前,通常会挂一些风。
翻译为: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概然,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不亏为不朽名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选择:观望、迎头而上还是退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后人多借用到政治斗争的形势紧迫、或突发事件的暴发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5.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诗句是什么意思,在线急急急
这句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正文如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意思如下:
“溪”指磻溪;
“阁”指慈福寺。
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这句说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 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 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 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以上供参考。
6.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哪首诗的句子要注释
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
全诗内容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7.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意思
意思是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出自《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原文如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如下: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7)溪云初起日沉阁扩展阅读: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8. 溪云初起日沉阁
咸阳城东楼①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
788?-858,字用晦,排行七,洛阳(今属河南)人,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 苏镇江)丁卯涧,后人称许丁卯。大和六年 (832)进士。仕文宗、武宗、宣 宗三朝,历任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郢州、睦州刺史等职。不作古诗,律诗 多怀古及歌咏田园之作,对偶整密;绝句含蓄精炼。有《丁卯集》,《全唐诗》存诗十一卷。
溪:友情就象这潺潺的流水,连绵不绝,不断消逝,不断流淌,留给你我的,是岁月冲洗过的痕迹。
云: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何必在乎聚散别离,相识便是缘,如那温柔的云,不为拥有,只求存在。
初: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刚刚认识,不知不觉中已经建立了一份友情,善良,友好,真诚便是伊始的主题。
起:从那一刻起,从相识起,从并不了解起,正是一种挑战,一种生活,它诠释着生命里最难割舍的那一页的开端。
日:阳光明媚,温暖舒适,朋友就象阳光,放出灿烂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别人,也燃烧出自己的价值。
沉:感情难免有挫折,低调的态度只会葬送这份真情,真正的友谊岂是着沉浮所能动摇的了?
阁:筑造一座友谊的楼阁,使之坚固,风雨不动,彼此交心,用真诚与坦然为友谊的天长地久增添一分重量。
此诗作于宣宗大中三年 (849)任监察御史时。一上咸阳城楼,首先看见 “蒹葭杨柳”,有“似”故乡的“汀洲”,因而触动“万里”乡“愁”;后来 又凭眺“秦苑”“汉宫”的遗迹,只见“鸟下绿芜”、“蝉鸣黄叶”,一派荒凉景象,因而又发出“当年事”惟余“渭水东流”的慨叹。此诗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寸欲来风满楼”一联出名。寥寥十四字,用溪云乍起、红日忽沉、狂风满楼烘托“山雨欲来”,形势逼人。既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又含象征意义,故历代传诵,至今犹被引用。这一联之所以有名,还由于它体现“许丁卯句法”。律句调协平仄,有“拗救法”。一为本句自救,如“平平仄仄平”句式,倘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则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就成“孤平”,不合律;补救的办法是将第三字改用平声字。一为对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倘上句第三字用仄声字,则下句第三字改用平声字。许浑往往兼用本句自救法与对句相救法, 这一联就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却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拗峭奇崛的音响,恰切地表现了云起、日沉、山雨欲来的气势。
许浑诗喜用“水”,有“许浑千首湿”之说。如《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登洛阳故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之类皆然。此诗则“溪”、“汀”、“雨”、“渭水”并见,“湿”度更大。
9. 溪云初起日沉阁的下一句是什么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