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美国灾难片中好看的片子
灾难片的始祖:鸟 希区柯克导的
近代灾难片的冲锋之作 龙卷风
〈后天>(绝对的冲击你的视觉,北极冰原断裂,水淹曼哈顿,龙卷风席卷好莱坞,冰封美国等等,经典)
<世界末日>(一颗美国一个州般大的陨石撞向地球,冲击力恢弘大气)
<新海神号>(客轮被巨浪打翻,一对人的求生之路)
<独立日>(外星人进攻地球,曾获奥斯卡最佳特效大奖,其中白宫被炸成为经典)
<天地大冲撞>(同样的彗星撞地球题材,同样震撼)
<28天后>(病毒肆虐,僵尸横行,地狱客满,人间灾难,续集就要出来啦)
<活死人黎明><生化危机>系列(都是病毒在人间感染,将人变为活死人)
<世界大战>(斯皮尔博格和汤姆克鲁斯强强连手打造)
㈡ 紧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当选连任。1917年,美国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大战期间由于国外移民中断,黑人大量北移,并人伍出国作战,开拓了视野。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政策;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人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国内由于固定资本更新,建筑业兴起,汽车和钢铁工业等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激增,1923年美国工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2次企业“合并浪潮”(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但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㈢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资料
巴德·舒尔伯格1914年3月27日~2009年8月5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城,95岁时去世。作为国际知名的编剧、作家,由巴德·舒尔伯格担任编剧以及导演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最为人知晓,他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入选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
舒尔伯格深受母亲阿狄娜影响。三十年代初,阿狄娜从莫斯科回来,带给儿子许多苏维埃短篇小说。由此,舒尔伯格熟读高尔基的《母亲》和《仇敌》,书里讲述工人运动,塑造富有斗争精神的工人形象;他又熟读伊萨克·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他回忆:“深夜,我亮灯埋头苦读,多么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可以列入类似的文选里。”
(3)美国海军医疗船安慰号抵达纽约扩展阅读
巴德-舒尔伯格17岁起为派拉蒙写宣传稿,吹捧一些明日之星,但是在好莱坞耳濡目染多年的巴德-舒尔伯格却成为了好莱坞审美取向和商业制作模式的彻头彻尾的反叛者。在达特茅斯学院接受教育之后,他开始是电影剧本审读员,接着成为一个电影剧本作家。1937年加入了共产党, 1939年当共产党要他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反应党的教义而退党。
1941年,27岁的舒尔伯格凭借小说《萨米如何飞黄腾达》出道,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纽约一家报社中打杂的小子如何凭借偷窃、说谎、欺骗等卑劣手段爬上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总监的宝座。由于小说中有许多影射好莱坞大佬路易-梅尔的情节,令后者勃然大怒,扬言要将舒尔伯格驱逐出境。好在舒尔伯格的老爸B.P. 舒尔伯格当时位高权重,由于他的求情,路易-梅尔才没有追究。
不过,这部小说令年轻的舒尔伯格一鸣惊人,尤其是他通晓的内幕之多,虽然令好莱坞感到好奇、着迷,却又不得不视他为“叛徒”。多年以后,在谈起处女作中的原型时,舒尔伯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勾勒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行为方式。”
㈣ 航海史上神秘漂流的无人船之谜是什么
“卡洛尔·A·迪林号”是一艘五桅大货船。1921年1月,这艘经常行驶在美国波士顿和南美之间的帆船又起航了,目的地是波士顿。
66岁的老船长威利兹·B·蒙威尔已经在这条航线上行驶了25年了,这次他指挥着10名水手。然而,谁能料到,这是“迪林号”的最后一次航行。
1月29号这天下午,北卡罗来纳州海岸外的一艘信号船收到“迪林号”发出的信息,表示它在最近的一次暴风雨中,失去了两个锚,除此之外,航道十分正确,时间也没有任何差错,似乎没什么异常情况,它正张满帆,开足马力前进。
不久,一阵猛烈的东北风袭来,刮了整整一夜。
天亮时,奥克拉克岛的海岸巡逻站发现“迪林号”在钻石沙洲4英里处搁浅,不过当时仍然张满了帆。巡逻员立即乘上快艇前往调查。但是沙洲附近猛烈的海浪使巡逻艇无法靠得很近,只得在距其半英里处返航。
3天后,天气转晴,巡逻人员这才登上了“迪林号”。但是,展现在他人眼前的是一幅奇怪的景象。船上唯一的生物,或者说还活着的,是船员们所养的两只猫。
沙龙餐桌上摆着没有人动过的7个人的份饭,船舱内所有的行李、衣物及个人物品,全都不见了,船上的救生艇也失踪了。
巡逻人员认为,一位经验丰富、诚实可信的老船长,带领着十分干练的水手,是不可能不施发任何信号就弃船的。更奇怪的是,谁都知道深夜在沙洲上行动,无异于自寻死路。但他们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呢?
当然,假如他们不是走向沙洲,茫茫大海,他们又能往何处去呢?兴许是遭遇劫盗?可整个船上毫无挣扎、枪战或搏斗的痕迹。巡逻人员立即通知航行在附近的船只,注意搜索。结果仍然没找到任何踪迹。
3个月后,这个谜团又生枝节。北卡罗来纳州一位叫克利斯托夫·格雷的居民,自称在巴斯登海滨捡到“迪林号”船员放在瓶中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迪林号’被一艘类似驱逐舰的燃油船捕获,船上被洗劫一空,水手们被加上手铐,无一幸免。得此消息者请通知总部。”
总部接到这个讯息,当然要核实,以证真伪。一般认为这纸条可能是船上的工程师贝兹的手笔,经由贝兹的母亲、船主和三位笔迹专家鉴定,证实的确是出自贝兹之手。
5个月的调查结束后,商务大臣赫伯·胡弗宣布:“经过法院和商务部详细调查,证明这一线索纯系克里斯托夫·格雷捏造。”
然而格雷对这一指控的态度是淡淡的,不急不慢的说:“反正也让你们看过那纸条了。”这种态度总归让人觉得有点奇怪。
从此,“迪林号”便在钻石沙洲上飘荡着,腐朽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东北风吹起,这只船总会随波前进。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1955年10月初,“乔伊特号”从西萨摩尔群岛驶往270海里以外的托克劳群岛。
忽然“乔伊特号”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空中、海上调查力量一起搜索,于1955年11月10日空中搜索时发现了这艘正在太平洋漂流着的船。船的一半淹没在水里,引擎也只剩下一个可以用。由于船边都围有软木,所以,这船是不会沉没的。
这一点,不论是船长米勒,还是船员们都应该很清楚,可眼前船上的的确确空无人影,他们为什么要弃船呢?若是为逃命,船上岂不是更安全吗?有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是:某些迹象表明,弃船的步骤显然分成两个阶段,曾经有两个人留在船上,想用布篷挡水或遮太阳,而这两个人又是谁呢?
带着许多谜团,“乔伊特号”被拖到斐济群岛。此后,把水抽干后,调查人员着手研究在一个多月里这艘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们首先发现,“乔伊特号”的无线电系统在出海后不久就坏得一塌糊涂,无法修复。接着又发现锅炉房甲板下的一根水管爆裂,使得船中进水。他们还找到一些血迹斑斑的绷带,显然是有人受了伤,而且伤得还不轻。
有人猜测:船长米勒受了伤,留下一名船员来照顾他,其余的人,包括船员和乘客都上了救生艇,弃船逃生。这样假设似乎也讲不通,既然明知船不会下沉,还命令那么多人冒生命危险去逃命,的确有些不合常规。
假使退一步考虑,这种猜测正确,那么后来又怎样呢?两个都不幸葬身大海?或是被海盗杀害?因为船上少了些物品,怀疑是遭劫,但若是为了减轻重量而抛入海里的话,也是讲得通的。
然而无论怎样猜测,“乔伊特号”上船长、船员和乘客的失踪确是不同寻常的,既无痕迹,也无尸体,更见不到救生艇的踪迹。难道人和物会从地球表面莫名地消逝。
辽阔的海洋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无人船。船上有食物、淡水、救生设备,甚至还有电台,只是船上的人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对这些船,尽管人们做了详细的调查,但往往是直到今日,仍然没有一个满意的结论。它们在海面上随波逐流,时出时没,人们往往把它们叫做“幽灵船”或“漂流船”。近一二百年来,“幽灵船”或“漂流船”事件可以说屡见不鲜。
1881年12月12日,美国快速机帆炮舰“爱伦·奥斯汀号”在北大西洋发现一艘随风漂泊的纵帆船,看上去好像上面没有人。于是舰长格里福芬命令助手乘小艇前去看看,助手带了几个水兵靠近了纵帆船,登船后,看到船内一切正常,船舱里的货物、水果和瓶装酒丝毫未动,食物和淡水俱全,只是没有人。
格里福芬舰长决定把这艘纵帆船作为虏获品拖走,他说服了几位水兵留在这艘船上,由他的军舰托着这艘船航行。走了两个星期,一切顺利。
离岸只有3天的船程了,海上突然狂风大作,拖船的缆绳断了,在漆黑的夜里,两船失去了联系。第二天,“爱伦·奥斯汀号”发现了纵帆船并向他们发出了联络信号,但却没有得到回答。
原来,派到这艘纵帆船上的几个水兵也都不见了。
在离纽约只有300公里的时候,格里福芬舰长又用重金买动了几个人到那艘纵帆船上去,并且安慰他们说:“跟上我们的船,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的确,当时的天气非常好,微风习习,明星闪烁。
于是“爱伦·奥斯汀号”继续拖着这艘纵帆船航行着。黎明前,“爱伦·奥斯汀号”的舵手发现纵帆船号偏离了航线,过了一会,当他再回头观望时,不禁大吃一惊,纵帆船不见了!
这样,这艘神秘的纵帆船再次失踪,成了航海史上一个不解之谜。
1931年9月,已经正常航行了10年的“贝奇莫号”奉命运载价值100万美元的皮毛朝美国阿拉斯加海岸进发。在快到目的地时,突然,一种絮状云从天而降,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持续好几个小时的暴风雨,使周围变成了一个坚硬的冰世界。“贝奇莫号”被困在冰海中无法脱身了。
于是船长决定全体船员撤离“贝奇莫号”,去稍远一点的浮冰上建立营地。待冰雪融化后再继续航行。
可是,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在浮冰上值班的船员突然惊叫了起来:“船不见了”。
“贝奇莫号”令人费解地摆脱了结实的缆绳,冲开层层冰块的冰海,神秘地失踪了。船员们只好去寻找爱斯基摩人的村子。就在他们找到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的村子后两天,一名爱斯基摩猎人告诉他们,有一只孤单的船停泊在他们营地西南约45海里的地方。
船员们在猎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贝奇莫号”,看见船被冻结在一起的浮冰围得再也动弹不了啦。于是船员们卸下货物,准备在村里过冬。
到第二天醒来,“贝奇莫号”再次神秘失踪。这次船员们害怕了,因为“贝奇莫号”没有消失的任何原因,周围白茫茫的一片冰海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破冰的痕迹!
6个月后,一批考察人员在远离海岸的赫斯谢尔岛附近的洋面上又看见了“贝奇莫号”。由于考察人员没有足够结实的缆绳可以拖动这艘1300吨重的船,他们只好返回陆地,以便研究出一个拖走“贝奇莫号”的最佳方案。可就在第二天,“贝奇莫号”又神秘地不辞而别了。
自此,一艘既无船长,又无船员的“贝奇莫号”在海上时隐时现了25年,既不在任何港口停泊,又没有被任何风雪或冰山所摧毁,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
“贝奇莫号”现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不过谁也无法证明它已经沉没海底。也许它仍在茫茫大海的一个角落神秘地“闲逛”着呢!
1872年12月5日下午,“戴·格拉蒂亚”号三桅帆船正从纽约开往直布罗陀。它在途中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双桅帆船,那船航向不定,漫无目标地在瞎打转。“戴·格拉蒂亚”号船长见此赶紧发出一个联络信号,但对方毫无反应。
在三桅帆船靠近对方后,一条小船放了下来,并由船长、二副和另两名水手划桨驶向那条寂静无声的古怪帆船。当他们划近那船时,看见它的尾部用漆清晰地写道:“玛丽·西斯特”。下午3点正,船长和二副沿着船舷爬上了甲板,奇怪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水手迎上来。接着,他们从船头找到船尾,发现整条船上竟然空无一人。原来这条“玛丽·西斯特”号帆船正在自动航行,独自穿越浩瀚的大西洋。
这条帆船一切都良好,船体、桅杆和帆篷全部完好无缺。船上装载的一桶桶酒依旧用绳子绑在原地。另外,船上还备有充足的食物和淡水。
在舱内,水手们所使用的贮物箱里的衣服依然干净、原封未动,一些剃刀放在旁边而且还未生锈;船上厨房的锅里装着大量吃剩的米饭,炉灶内残留着一堆熄灭的火柴。船长舱内的桌上已摆上早餐,看上去,那早餐已经吃了一半,除了一盆麦片粥外,还有一个剩下部分蛋壳的熟鸡蛋。
在盘子旁边是一个开了盖的止咳药瓶子,叉子也一直放在桌子上。船长室中一边的一张小桌上放着一架缝纫机,机上摆着一件小孩穿的睡衣,旁边是机油瓶、棉线和一根缝用的顶针。在墙的对面是一大堆书籍,还有一把簧风琴放在青龙木盒里。
大副的船舱同样井井有条,桌上放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写着一道未完成的计算题。从表面上看,他好像也突然被什么事情惊呆住了,金盒子、珠宝和货币都一直锁在船上的保险柜里,每一件东西都丝毫未损,而且仍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
似乎全体水手突然做出了决定,从船上集体跳进了大海。然而,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一切都不会在很久以前发生,因为那些食物还没有腐烂,金属制品在海洋性气候中也尚未失去光泽而变成灰暗色。
“戴·格拉蒂亚”号船长怀疑船上发生了叛变。但是,如果确实有过一次叛乱的话,那么水手们是如何逃脱的呢?“玛丽·西斯特”号的救生艇仍然挂在它的吊杆上,那么他们一定是搭上一条刚好经过的船只,或者是跳上岸去了。
这自然也成为一个无人知晓的谜团了。
㈤ 美国网球公开赛的赛事设置
赛事设置
美国网球公开赛一共包含了五个单项,即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女子双打、男子双打和混合双打。每年一届,通常在8-9月间。
全美混和双打锦标赛官方的正式开始时间为1892年,当时是与女子单打和双打一同进行的。直到1921年,混双与美国网球锦标赛的男子双打一同进行。
从1968年开始,在纽约森林山举行的集美国五项主要网球锦标赛为一体的美国网球锦标赛被列为正式公开赛。那一年的总奖金为10万美元,共有96名男选手和63名女选手参加了男子和女子项目的比赛。混双在1968年没有列为比赛项目。
(5)美国海军医疗船安慰号抵达纽约扩展阅读:
混合双打是二十世纪初叶时由男子单打表演项目演变而来的。 第一届美国男子网球锦标赛于1881年8月在美国罗得岛的纽波特的娱乐场(Newport Casino)举行。
男子双打的比赛在前7年(1881—86)是与男子单打一起进行的,事实上美国网球锦标赛即美国网球公开赛在历史上曾九次在不同地点举办,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网球协会的国家网球中心。
1887年,也就是男子锦标赛作为每年一次的赛事规范的6年后,第一届官方组织的美国女子单打锦标赛在费城的板球俱乐部举行。
1889年女子双打也成为这项比赛的一个项目。在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所有五个单项中,女子单打的比赛场地是最稳定的一个——只在三个地点举办过:费城,西边网球俱乐部和美国网球中心。
㈥ 关于西雅图的资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1~3自然段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第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第9~11自然段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二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三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㈦ 电影泰坦尼克号船要下沉时,甲板上那几个拉小提琴的演奏的是什么曲目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和《Nearer My God to Thee》。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7)美国海军医疗船安慰号抵达纽约扩展阅读
1912年4月10日,号称 “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罗丝(凯特·温丝莱特饰)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坐上了头等舱;另一边,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也在码头的一场赌博中赢得了下等舱的船票。
罗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救起。很快,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杰克带罗丝参加下等舱的舞会、为她画像,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面临沉船的命运,罗丝和杰克刚萌芽的爱情也将经历生死的考验。
㈧ 急需美国灾难片
历史10大经典灾难片
原 名:Twister
译 名:龙卷风
导 演:简 德 邦特 (Jan de Bont)
演 员:海伦 亨特 (Helen Hunt) ...... Dr. JoAnne 'Jo' Thornton-Harding
比尔 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 William Harding
卡里 埃尔威斯 (Cary Elwes) ...... Dr. Jonas Miller
杰米 格尔兹 (Jami Gertz) ...... Dr. Melissa Reeves
菲利普 西摩 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 Dustin Davis
洛伊丝 史密斯 (Lois Smith) ...... Meg Greene
类 型:动作/惊栗/剧情
片 长:113 分钟
上 映:1996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
字 幕:中文
简 介:
60年代的美国,一场恐怖的龙卷风暴袭击了乔.哈汀一家,乔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被风暴卷走。时至90年代,乔成了一位专门研究龙卷风的气象专家,乔的丈夫比尔.哈汀带着女友美丽莎前来找乔,要她在离婚证上签字。此时,一场龙卷风来到,乔和比尔共同研制的龙卷风探测仪“多罗茜”将要发挥大作用,他们想通过研究,能够预测龙卷风诡变的路线。当又一场龙卷风袭来时,乔和比尔赶到,成功地放飞了最后一只“多罗茜”,并且收到了完整的风暴中心的资料。风暴过后,比尔和乔的共同历险又使爱意在两人的心底复燃了。
本片是现代电影中“纯画面哲学”的开山之作。
原 片 名:Outbreak
中 文 名:恐怖地带/极度恐慌/危机总动员
出品公司:华纳兄弟(WarnerBros)
首映日期:1995
IMDB评分:6.4/10 (11,402 votes)
国 家:美国
类 别:动作/惊悚
导 演:沃尔夫冈 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
主 演: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雷妮·鲁索(Rene Russo)
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
凯文·斯派恩(Kevin Spacey)
影片长度:128 Mins
对白语言:英语
字幕语言:中文
剧情简介: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一架运输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来到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姆接到上司的比利将军的指示,与同事索尔少校一起前往非洲去扎伊尔考察一种奇怪的病毒。他们所见的景象十分凄惨,令人震惊。但幸而这种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染,因此还容易加以控制。山姆在采集了病毒样本后离去。与此同时,一个名亚裔船员受美国青年金宝雇佣在发病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捕捉了一只小白脸猴,并准备把它带到美国。
山姆将他采集到的病毒命名为“莫他巴山姆病毒”。但在作了报告之后,山姆却接到了停止调查的通知。原来,此次的病毒与1967年发现的病毒极为相似。而后者早已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毫不知情的山姆被分派了新的工作。这时金宝已经把他在扎伊尔捕到的猴子偷偷地带回了旧金山的香柏溪镇。由于猴子不合买主的要求,金宝只得找了片树林把它放了。
一种神秘的疾病却很快在香柏溪蔓延。得知此事后,山姆没有服从上级的命令去新的工作地点,而是和索尔一起驾机前往香柏溪镇。军队紧急出动封锁镇子,想要逃离者格杀勿论。由于传播于香柏溪镇的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政府原有制作的应付生化武器的血清已毫无作用。华盛顿的参谋本部却已经作出了决定,投放空气燃烧弹将整个镇子和病毒一起毁灭。山姆和索尔想要找到那只猴子,制出新的抗病毒血清,以防止惨剧的发生。但他们的行动却招致了军方的追击。参谋部更谎称他是危险的逃亡病毒携带者,并通过电视对他们进行通缉……
片 名:天地大冲撞 / 英文:Deep Impact
导 演:咪咪·莱德尔(Mimi Leder)
主 演: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
蒂·李欧妮(Tea Leoni)
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
类 型:剧情(Drama) 科幻(Sci-Fi)
国家地区:USA
语 言:英语
发行公司:梦工厂(DreamWorks) 派拉蒙(Paramount)
首映日期:1998年5月8日
制作公司:梦工厂(DreamWorks) 派拉蒙(Paramount)
首映票房:$41,152,375.00 (单位:美元)
MPAA定级:PG-13 级
全美票房:$140,464,664.00 (单位:美元)
片 长:120 分钟
海外票房:$209,000,000.00 (单位:美元)
影片简介:
14岁的莱奥.毕德曼从未想过自己会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他在观测天空时,无意中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德曼彗星”,但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彗星将要猛烈撞击地球。 电视主持新秀珍妮.莱纳在紧锣密鼓地报道致使财政部长下台的性丑闻的同时发现了彗星将撞击地球的消息,珍妮因此被总统“请”去密谈。总统已独家报道为条件,让珍妮将这一秘密保守两天。
在记者招待会上,总统贝克宣布将派一支特殊小分队到太空去摧毁向地球撞来的彗星。前著名宇航员坦纳临危授命,率领五名宇航员乘弥赛亚飞船到达彗星,并在彗星上设置核子炸弹,藉以引爆彗星或偏转彗星行进方向,从而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人人面临着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人人在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美国政府为使所有生灵不到灭绝,特意建造了一个以诺亚方舟命名的地下庇护所,以使少数人和动物得以存活。 用核弹摧毁彗星的行动失败后,宇航员们在返回地球途中毅然决定驾驶装有核弹的弥赛亚飞船撞向彗星,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地球上人类的安全,但还是有一个小彗星撞上了地球,引发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片 名:Independence Day
译 名:独立日 / 天煞-地球反击战
导 演:罗兰·艾默里克 (Roland Emmerich)
编 剧:Dean Devlin
Roland Emmerich
主 演:威尔·史密斯 (Will Smith)
比尔·普尔曼 (Bill Pullman)
杰夫·戈德布拉姆 (Jeff Goldblum)
玛丽·麦克唐奈 (Mary McDonnell)
贾德·赫希 (Judd Hirsch)
罗伯特·洛吉亚 (Robert Loggia)
兰迪·奎德 (Randy Quaid)
玛格丽特·科林 (Margaret Colin)
类 型:动作 / 科幻
片 长:145 min / USA:153 min (special edition)
分 级:PG-13
国家地区:USA
制作公司:福克斯 (20th Century Fox)
首映日期:1996年7月2日
内容简介:
当另一个世界的生命突然来到地球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如果明天早晨你走出门口,看到有无数的太空飞船在城市上空盘旋你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知道这样的事情正在我们的地球上发生你又会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已经在地球上引发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假设,现在我们就要得出结论了。这是一个平常的夏日,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特别的事情发生了。 无数的阴影投落在大地上,天空上出现了不祥的物体,所有的人都被看到的景象惊呆了。 确定无疑的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不再是孤独的生命体,并且在这一瞬间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将发生改变。我们的地球面临危险。
在影片中,奇异现象包围了地球,天空燃烧了,恐惧笼罩着所有的城市,随着这些命运攸关的事件的发生,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种无法置信的力量到来了,它的目的就是要在7月4日这个周末毁灭地球。我们唯一能够阻止这种毁灭的希望就在一小组人的手中,他们为了与命运和入侵者进行抗争而团结在一起,他们中有总统、国防部长、教授、工程师……
影片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从1996年7月3日正式上映那一天起,已获得3亿多美元的收入。
片名:Armageddon
译名:绝世天劫/世界末日
年代:1998
国家:美国
片长:153Mins
类别:科幻/惊悚/动作
语言:英语
导演:迈克尔·贝 Michael Bay
主演:查尔顿·赫斯顿 Charlton Heston .... Narrator (voice)
斯蒂夫·巴斯米 Steve Buscemi .... Rockhound
丽芙·泰勒 Liv Tyler .... Grace Stamper
布鲁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 Harry S. Stamper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 A.J. Frost
比利·鲍伯·汤顿 Billy Bob Thornton .... Dan Truman, NASA Administrator
迈克尔·贝 Michael Bay .... NASA Scientist (uncredited)
简介:
美国太空总署发现一颗巨大的陨石正朝地球方向而来,并将在18天之内撞上地球,为了阻止陨石造成人类的毁灭,太空总署想出的方法是派人登陆陨石的表面,并钻洞贯穿至陨石的地心,放入核弹引爆,使之在撞上地球前就先在太空中毁灭,而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就是身负此重任的钻油井工人的工头,而本·阿弗莱克不但是他的属下,同时也是布鲁斯·威利斯女儿(丽芙·泰勒饰演)的男朋友 ,为了完成此项训练,两人同时接受太空总署的训练,一夕之间从一个打井工人成为太空人及救世英雄。
本片是《勇闯夺命岛》的制作人杰瑞·布克海默与导演麦可·贝原班人马再度合作的电影。很有意思的是导演麦可贝与首次出演动作巨片的本·阿弗莱克以前都是大多拍小成本的独立制作电影,这次成为了一亿五千万美元大成本电影的导演和主角!
原 片 名:The Perfect Storm
中 文 名:完美风暴
出品公司:华纳兄弟 WarnerBros
出品年代:2000
国 家:美国
类 别:冒险 / 动作 / 剧情
导 演:沃尔夫冈 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
主 演:乔治 克卢尼马克 瓦尔伯格黛安娜 莱恩卡伦 威廉 菲彻特纳
影片长度:129 Mins
内容简介
几世纪以来,麻萨诸塞州的葛鲁赛斯特港一直是北大西洋的主要渔港之一,1991年十月,受尽船老板冷嘲热疯的比利与为解决经济上沉重压力的巴比,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优秀的船长,不顾家人以及朋友的反对,执意要在周末出航一次,与其他船员同舟共济、一起完成目标。比利相信,只要他能冒险把船开到弗莱明角,一定有机会大丰收,虽然比利也听说了,有个远洋风暴正在形成当中,但是比利认为以他的经验,一定可以安全通过海上风暴的考验。但是直到出海后,比利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飓风,那是由三个海上飓风集结而成的超级飓风葛瑞丝。比利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将如何与这个大自然所创造的怪物正面交锋……
原 名:War of the Worlds
译 名:世界大战
导 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演 员: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 Ray Ferrier
达科塔·法宁 Dakota Fanning .... Rachel Ferrier
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 Ogilvy
米兰达·奥托 Miranda Otto .... Mary Ann Ferrier
类 型:冒险/惊悚/科幻/动作
片 长:116分钟
上 映:2005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
字 幕:中文/英文
简 介:
杰伊是一个码头工人。他曾经因为体能超强而在中学校园里作威作福,然而现在的他只能做一个低阶蓝领。杰伊刚刚离婚,带着一个17岁的儿子和一个10岁的女儿生活。他和两个孩子日渐疏远,但他选择了逃避责任、不闻不问。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某一个星期一,奇怪的电磁风暴摧毁了地球上的能源系统,女儿感到不安,杰伊安慰她说并无大事。但随后竟然从地下钻出了无数巨大的三脚战车,异形从天而降,乘坐战车大开杀戒。一时间天翻地覆,人们只能惨叫奔逃。
杰伊开始时惊慌失措,随即优秀运动员的本能发挥了作用,他领着儿女一路狂奔,只想在大灾难中幸存。在偶尔的停留中,杰伊才有空思考:外星人会得逞吗?地球还有希望吗?虽然没有能力拯救人类,然而在逃亡过程中,杰伊开始重新建立和儿女的关系……
中文 名 后天/末日浩劫/明日之后
片 名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年 代 200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惊悚/动作/冒险/科幻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片 长 124 Min
导 演 罗兰德·艾默里克 Roland Emmerich
主 演 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 Jack Hall
杰克·吉伦希尔 Jake Gyllenhaal .... Sam Hall
艾美·罗萨姆 Emmy Rossum .... Laura Chapman
达什·米霍克 Dash Mihok .... Jason Evans
杰伊·山德斯 Jay O. Sanders .... Frank Harris
瑟拉·沃德 Sela Ward .... Dr. Lucy Hall
伊恩·霍姆 Ian Holm .... Terry Rapson
简 介
影片描绘的是地球气温一天之内突然急剧下降,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杰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警告显然已经太晚。杰克·霍尔博士于是急告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速向赤道方向撤离,该线以北民众要尽量保暖。 而就在此时,霍尔博士得知儿子山姆(杰克·吉伦荷饰)被困于纽约,于是决定冒险前往救援……
当镜头再次回到美国时,那些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逃往墨西哥,请求进入那里的难民营。影片末尾处美国总统不得不叹息承认道,他所奉行的气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败笔。
相关幕后:
2002年7月,福克斯公司打败了派拉蒙、梦工场、环球和华纳兄弟等强敌,终于抢得《末日世界》的电影拍摄权,并邀得艾默里克(《独立日》、《酷斯拉》)这位擅长科幻灾难题材的导演,同时将1亿美元的支票交到他手上。本片原定2003夏天上映,但由于特技场面的制作难度太大,制作周期不得不延长,成为04年暑期的鸣锣大片。
中文 名 地火危城/活火熔城
片 名 Volcano
年 代 1997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惊悚/剧情/灾难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片 长 104 Mins
导 演 Mick Jackson
主 演 汤米.里.琼斯(Tommy Lee Jones)
安妮.海切(Anne Heche)
简 介
一次大地震使深藏在洛杉矶地下深处的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流向天使之城的人口密集区,眼看一场城毁人亡的悲剧就要发生。担任处理这次危机总指挥的迈克,先是不相信会有火山喷发,后在地质学家埃米博士的劝告下,还是采取了撤离措施。但突如其来的灾难还是在民众中引发极大的恐慌。路上流动的岩浆被堵住了,但它们实际上是流进了隧道,贯入地铁后,还会从地铁的出站口流入城市……
片 名:The Core
译 名:地心毁灭
导 演:乔恩·阿米尔 (Jon Amiel)
编 剧:Cooper Layne
John Rogers
主 演:阿伦·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希拉里·斯万科 (Hilary Swank)
切基·卡尤 (Tchéky Karyo)
斯坦利·塔奇 (Stanley Tucci)
德尔略·林多 (Delroy Lindo)
阿尔法·沃德 (Alfre Woodard)
类 型:剧情 (Drama) / 科幻 (Sci-Fi) / 动作 (Action) / 惊悚 (Thriller)
片 长:135 min
分 级:PG-13
国家地区:英国 / 美国
发行公司:派拉蒙影业 (Paramount Pictures US)
出品公司:Core Prods. Inc. [us]
首映日期:2003年3月25日
语 言:英语
字幕语言: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地理学家乔什·凯斯博士无意中发现了一场可能会导致全球人类灭亡的大灾难,从而拉开了这部影片的序幕。凯斯发现,地心温度因某种不明原因发生了改变,同时,这种未知的力量正在阻碍地球的正常运转。随着地球磁场的迅速恶化,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将紧随其后。为了拯救地球,保卫全人类的安危,凯斯将全球最杰出的科学家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救援小组,他们计划乘坐地下飞船抵达地心,在那里引爆一个特殊装置,一旦成功,地球仍将像往常一样正常运转。地下飞船的驾驶员瑞贝卡、上校罗伯特·艾沃森率领一支科学精英部队踏上了这场生死之旅。整个地球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中。这是一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但对于能否胜利归来,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相关幕后:
这是导演乔恩·阿米尔首次涉足科幻题材的影片,这位来自英国、毕业于剑桥的导演1990年开始进入好莱坞,这十几年间他的作品不算多,但却是风格各异,这其中有讲述南北战争的剧情片《萨莫斯比》,有惊悚题材的《叠影谋杀案》,还有国内观众熟悉的动作片《偷天陷阱》。
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旺克毫无疑问是整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自1999年凭借《男孩不哭》中的同性恋角色爆冷捧走小金人后,希拉里便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接片工作,先是灵异惊悚片《天赋》中饱受虐待的妻子,而后是《项链事件》里18世纪的法国宫廷美人,接着她又和两位演技派大高手艾尔·帕西诺、罗宾·威廉斯一起经历阿拉斯加的白夜(《失眠症》),现在她又要钻到地心里去经历平生最刺激的冒险了。
以地球灾难为题材的影片早已泛滥成灾,1998年的时候是小行星,现在轮到了地核,在这样一部以展现特技和灾难场面为主的影片里,即使贵为奥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旺克又能有什么惊人表现呢?《地心》从开拍之初,就被人们拿来和迈克尔·贝的《世界末日》相提并论,对此,导演阿米尔说:“在拍摄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这点,甚至建立了一套所谓的‘反迈克尔·贝《世界末日》’表演体系。”以力争不让观众看到前20分钟时就打着哈欠说,好一部无聊的《世界末日》地心版。
㈨ 美国挑战者号的七位英雄事迹概述
简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然而很不幸的,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面的一个O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并且在升空后72秒时,爆炸解体坠毁。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在该次意外中丧生。
[编辑本段]
命名
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作为命名,因此挑战者号的命名由来也不例外,自18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除此之外,“挑战者”这名字,也曾经被拿来命名阿波罗17号(Apollo 17)的登月模组。
[编辑本段]
建造历程
STA-099
1972年7月26日 - 签约
1975年11月21日 - 开始乘客舱模组的结构组装
1976年6月14日 - 开始后段机身的结构组装
1977年3月16日 - 机翼自格鲁曼(Grumman)公司送抵位于加州棕榈谷(Palmdale, CA)的洛克威尔工厂
1977年9月30日 - 开始最后组装
1978年2月10日 - 完成最后组装
1978年2月14日 - 在棕榈谷驶出棚厂,正式亮相
OV-099
1979年1月5日 - 签约
1979年1月28日 - 开始乘客舱模组的结构组装
1980年11月3日 - 开始最后组装
1981年10月23日 - 完成最后组装
1982年6月30日 - 在棕榈谷驶出棚厂,正式亮相
1982年7月1日 - 以陆运方式将航天飞机自棕榈谷送至爱得华
1982年7月5日 - 空运至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KSC)
1982年12月19日 - 进行飞行准备点火
1983年4月4日 - 首次飞行(STS-6)
[编辑本段]
挑战者号研究工程
航天飞机本身虽然是一种需要承受极大外力的飞行工具,但它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减轻本身重量,因此几乎整架机身的每一部分,都负担了非常大的结构应力。但考虑到当年的计算机技术有限,工程师们并没有把握光靠软件仿真就能将航天飞机在受到机械负荷与热负荷情况下的表现,计算到非常精准的程度。除此之外,挑战者号的机翼部分也经过相当程度的改良与强化,这些参考数据全来自它先前所进行的那些实机测试。最后,在驾驶舱中加装上两具抬头显示器(HUD)之后,挑战者号的改装工程遂告一段落,整架航天飞机的空重为70552公斤,加上主发动机后重79500公斤,比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约轻了1311公斤。挑战者号飞行次数:10次, 绕行地球:987圈,在太空中总共停留69天。
挑战者号太空舱(STS Challenger,STS是太空运输系统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缩写,是美国官方对于太空舱这种设备的正式称呼)是美国航空太空总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舱。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了初期的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然而很不幸的,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Solid Rocket Booster, SRB)上面的一个O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并且在升空后72秒时,爆炸解体坠毁。包括太空仓本体与当时机上的7名太空人,全在该次意外中丧生。
挑战者号在1972年完工启用时,主要的功能并非实际担负往返地球与外太空之间的轨道运具功能,而是美国的建造计划初期,用来测试机身结构安全性的高拟真结构测试体(编号STA-099),由洛克威尔(Rockwell)公司制造,在1978年2月4日送抵洛克希德(Lockheed)42号工厂,开始进行实际的结构测试。之所以需要这种测试,是因为太空舱本身虽然是一种需要承受极大外力的飞行工具,但它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减轻本身重量,因此几乎整架机身的每一部分,都负担了非常大的结构应力。但考虑到当年的电脑技术有限,工程师们并没有把握光靠软体模拟就能将太空梭在受到机械负荷与热负荷情况下的表现,计算到非常精准的程度。
为了安全,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用真的太空舱进行测试分析,这也是挑战者号被制造出来的原因。 STA-099在一个由256架油压千斤顶所组成的43吨重测试仪中,进行了为期11个月的测试与分析,这些千斤顶能在836个不同的部位上施加荷重。在电脑的控制下,能够逼真的模拟出太空仓在发射、爬升、绕行轨道、重返大气层与降落时所受到的各种力量,其中,太空梭主引擎启动时的庞大推力是由三具一百万磅(约450公吨)推力的液压汽缸来模拟。 在洛克威尔公司当初获得的那纸26亿美元合约中,该公司需负责制造一对静态测试体(也就是主推进器测试体MPTA-098与结构测试体STA-099),以及两架初期飞行测试载具(也就是OV-101与OV-102)。但在1978年达成的一项决议中,决定不将用来作为迫近与降落测试(Approach and Landing Test,ALT)用途的企业号太空舱改装成可以实际使用的的轨道载具,使得真正可以执行任务的轨道载具剩下了哥伦比亚号而已。因此在1979年1月29日时,NASA与洛克威尔补签了一张合约,将挑战者号(当时编号STA-099)从测试载具的状态改装成真的可以执行太空任务的轨道载具OV-099。 STA-099在1979年11月7日被送回原制造商洛克威尔,改装工程也从那时开始,要将挑战者号由测试用途改装成任务用途的工程规模比较单纯,但挑战者号然然躲不掉整架被拆解开来再重新组装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原本的挑战者号上装置的是一个模拟用的乘客舱,因此工程师得将整个太空舱的前半段机身拆开,才有办法取出模拟舱,放入真正有功能的乘客舱模组。除此之外,挑战者号的机翼部分也经过相当程度的改良与强化,这些参考数据全来自它先前所进行的那些实机测试。
最后,在驾驶舱中加装上两具抬头显示器(HUD)之后,挑战者号的改装工程遂告一段落,整架太空舱的空重为155,400磅(70,552公斤),加上主引擎后重175,111磅(79,500公斤),较哥伦比亚号约轻了2,889磅(1311公斤)。 抬头显示器进行第十次任务时,于升空过程中突然爆炸坠毁。 在实际过程中,挑战者号与另一艘太空梭发现号曾经经过肯尼迪太空中心的改装,以便能够在筹载舱里面载送半人马上节火箭(Centaur Upper Stage)。配合这点太空舱的筹载舱里需装设额外的管线、通风管与可以监控上节火箭运作的飞行平台,以配合半人马火箭的低温(L02/LH2)推进燃料(大部分的惯性上节火箭(IUS)都是使用固态推进燃料)。不过,NASA从没有实际进行过用太空舱载运半人马火箭的任务过,而自从挑战者号爆炸坠毁后,有关当局就决定中止这种危险的尝试,毕竟在筹载舱里放了一具装满高爆燃料的火箭,所冒的风险实在太大。
[编辑本段]
失事过程
1986年1月28日,卡纳维拉尔角上空万里无云。在离发射现场6.4公里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19名中学生代
表,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将邀请一位教师参加航天飞行,计划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学生还可以通过专线向麦考利夫提问。麦考利夫就是从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当孩子们看到航天飞机载着他们的老师升空的壮观场面时,激动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顺利上升: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背向地面,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侧部冒出一丝丝白烟,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克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主发动机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烧了近450吨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克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第72秒时,高度16600,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挑战者号变成了一团大火,两枚失去控制的固体助推火箭脱离火球,成V字形喷着火焰向前飞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陆地,航天中心负责安全的军官比林格手疾眼快,在第100秒时,通过遥控装置将它们引爆了。
挑战者号失事了!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东南方30公里处散落了1小时之久,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顷刻化为乌有,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为此震惊,各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哀悼。然而,人们在悲痛之余,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并没有停止。在“阿波罗”4号飞船失事中遇难的格里索姆,生前曾说过一段感人的话“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
事故原因最终查明:起因是助推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头因为低温,变脆,破损,喷出的燃气烧穿了助推器的外壳,继而引燃外挂燃料箱。燃料箱裂开后,液氢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爆炸。
事故遇难者让我们永远铭记挑战者号上七名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勇士的英名,他们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四十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岁;罗纳德·麦克奈尔,三十五岁;埃利森·鬼冢,三十九岁;格里高利·杰维斯,四十一岁;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女),三十七岁。
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一生与危险打交道。他幽默、开朗,成为全机组的核心与灵魂。
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担任过战斗机飞行员,多次获得奖章,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国家敢于战斗银星十字勋章。
宇航员朱蒂丝·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在余暇时喜欢弹钢琴,喜欢在音乐中寻找美的享受。朱迪丝喜欢微笑,微笑中充满对事业和生活的信心。
宇航员罗纳德·麦克奈尔(Ronald McNair),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在棉田的劳动中锤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斯管。
格里高利·杰维斯(Gregory Jarvis)满怀希望参加这次宇航旅行,他随身带着一面小旗子,这是他的母校巴法洛纽约州大学送给他的纪念品,他愿带着这面旗帜去开拓空间的探险。
埃利森·鬼冢(鬼冢承二;Ellison Onizuka)生于夏威夷,其祖籍是日本人。他在孩提时代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他早就梦想着有一天去月球旅行。成为飞行员后,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展鸿图。
克里斯塔·麦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任教。她是一位有名的社会学女教师,已婚,并育有一儿一女。按计划她将在太空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加拿大二百五十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录像后也要向学生播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航天员遇难后,当时就任的里根总统发表了多次讲话以纪念这些出色的“挑战者”。
[编辑本段]
宇航员珍贵照片
宇航员珍贵照片 合影1
宇航员珍贵照片 合影三
宇航员珍贵照片 合影二
宇航员
纪念宣传画
[编辑本段]
真正的英雄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
我们记得迪克·司各比,我们从升空的“挑战者”号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就来自这位机长之口。在参加太空计划之前,他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空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对机长司各比来说,危险从来就是一位熟悉的伙伴。
我们记得迈克·史密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获得过的奖章戴满了胸前,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来自一个国家的敢斗银星十字勋章。
我们还记得被朋友们称为J.R.的朱蒂丝·莱恩尼科,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在工作之余,她喜欢在钢琴上弹奏几曲,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我们也不会忘记孩提时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的埃里森·奥尼佐卡,他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
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啊,让(罗纳德的爱称),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我们记得格里高利·杰维斯,在那次致命的飞行中,他随身带着他的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面旗子。他说,这是一份小小的纪念品,纪念那些曾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
我们还记得凝聚了整个国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气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
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杰出的专家、科学家、冒险家,这些艺术家、教师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员们。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
就在灾难发生的那天,我们所有美国人都关切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在那个不幸的时刻,我们的兴奋变成了战栗。我们等待着,注视着,想弄清所发生的一切。那天夜里我收听了广播电台的采访节目。老老少少都在诉说自己的悲哀,都为我们的宇航员感到骄傲。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互相安慰。
你们所热爱的人们的牺牲轰动了整个国家。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我们不禁回想起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们,那些带着家眷和财产去开发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刚毅不屈的人们,他们常常面临着恶劣的条件,沿着俄勒冈小道,你们仍能看见那些倒下去的拓荒者的墓碑。但是悲痛只能使他们更加坚定开拓前进的决心。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
迪克·司各比知道,每一次太空飞行器的发射都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他说:“如果出现什么,它决不意味着太空计划的结束。”我所接触的每一位英雄的家庭成员,都特别请求我们一定要继续这项计划,这是他们失去的可爱的亲人所梦求实现的计划。我们决不会使他们失望。
今天,我们向迪克·司各比和他的伙伴们保证,他们的梦想决没有破灭,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为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献身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大家庭中失去了七位成员,他们仍要继续工作去实现既安全可行又冒险、大胆的更有效的太空计划。人类将继续向太空进军,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正是我们纪念“挑战者”号上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
迪克、迈克、朱蒂丝、埃里森、罗纳德、格里高利和科里斯塔,你们的家庭及你们的国家哀悼你们的逝去。安息吧,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对熟悉和爱你们的人们来说,痛苦的打击是沉重的、持久的;对一个国家来说,她的七位儿女、七位好友的离去是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
挑“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内幕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15年后,两名飞船设计高级工程师终于打破沉默,披露了导致飞船爆炸的前因后果。
“挑战者”升空瞬间爆炸
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基地发射升空后73秒起火爆炸,这一事件已经过去15年了,但看过电视直播的观众对那触目惊心的火球一定记忆犹新。当时正在遥远的犹他州观看电视直播的两个人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意外。这两人都是为航天飞机设计、制造固态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顿-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一个名叫罗杰·博伊斯乔利,另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鲍勃·埃比林。
在“挑战者”发射前几分钟,博伊斯乔利在瑟奥科尔公司会议室门外焦急地踱来踱去。埃比林希望博伊斯乔利到会议室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现场直播,一开始,博伊斯乔利告诉埃比林:“不,我不想看发射,我不想看到发射失败。”
就在前一天的傍晚,博伊斯乔利和埃比林通过电视会议,足足花了6个小时,力劝美国宇航局推迟“挑战者”的发射,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二人都被告知,佛罗里达的气温已经降至0℃以下。他们知道,这样的条件对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瑟奥科尔公司高层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公司向宇航局作出了“可以发射”的建议!
倒数计时开始后,他们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让他们感到庆幸的是,“挑战者”平稳地离开了发射台升空了!博伊斯乔利转向埃比林:“我们刚刚躲过了一颗子弹!”因为按他们的分析,“挑战者”会在平台上爆炸。然而就在两人都想长长地舒口气的当儿,“挑战者”升空后的第73秒钟,他们面前的电视屏幕突然烟雾弥漫,二人的心跳当时几乎停止了。
1986年7月,在接受了总统委员会关于“挑战者”灾难的听证后,博伊斯乔利便离开了设在犹他州北部瓦萨奇山脉深处的瑟奥科尔试验场。
工程师惊悉发射隐患
㈩ 哪位知道今天东方电影频道播放的美国电影《1776》的详细资料
《1776》是一出1969年百老汇音乐剧和它的1972年电影版的总称。这是一出带恶搞风格的喜剧。
剧本:Peter Stone
词曲:Sherman Edwards
目录 [隐藏]
1 百老汇首演版
2 衍生版本
3 剧情
4 历史事实
5 影响
6 录音版本
7 参见条目
8 外部链接
[编辑] 百老汇首演版
演出时间:1969年3月16日-1972年2月13日,共1217场。该版本获1969年托尼奖五项提名,赢得三项: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并获得1969年Drama Desk最佳剧本,最佳服装设计奖。
[编辑] 衍生版本
1972年,该剧由哥伦比亚公司拍摄电影版,总长180分钟(首次公映时有删节)。电影版演员基本采用百老汇首演版原班人马。
1970年该剧在伦敦上演,多采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演员。该版本获得舆论好评,并出版一张唱片。
1997年百老汇上演了该剧的重排版,由布瑞特·斯派尔(Brent Spiner)主演。重排版获得当年托尼奖三项提名和Drama Desk最佳男配角奖。
因题材具有教育型且演唱难度不高,该剧经常被美国各学校搬演。
[编辑] 剧情
第一幕
1776年5月8日,费城,既热又潮的桑拿天气,苍蝇多得没法开窗户,第二大陆会议的代表照旧三三两两聚在国会厅里喝酒打牌聊天,没人关心当天的议程——一头死驴的赔偿问题。麻萨诸塞州代表约翰亚当斯怒气冲冲摔门进来,谴责众人无视英国的欺凌,尤其对他反复提出的独立议案,甚至连公开讨论都没有。代表们受不了他的闹腾,空前团结地要求他闭嘴坐下(1 Sit Down, John)。
亚当斯失望地冲出大厅,抱怨议会一年半以来只会打混摸鱼,被这种机构领导,还不如来场瘟疫或者大洪水来得痛快。他开始给远在麻省的妻子艾比写信,想象中艾比出现在舞台一侧,催他赶快把独立问题解决掉,回家和她团聚。
亚当斯问她有没有照他说的,组织后方生产硝石。她很干脆的回答没有。为什么没有呢?“我们的问题更紧急,战争期间缝衣针都买不到了,你不送针来,别想要硝石。”“硝石!”“针!”“硝石!”"...针。"亚当斯无可奈何的同意了。两人互诉爱意,依依不舍,艾比终于消失。议员们再次齐声要求亚当斯坐下,这次他终于默默坐了下来。(2 Piddle, Twiddle and Resolve / Till Then)
第二幕
第二天,亚当斯去找好友,宾夕法尼亚州代表富兰克林,发现他翘了会正在请人画像。富兰克林认为独立决议之所以提不出来,完全因为亚当斯“讨厌又招人烦(obnoxious and disliked)”,得另找人提出才行。亚当斯一听坚决反对,但仔细想了想也不得不问富兰克林是否有人选。富兰克林很无辜的说没有,话音未落一名橙红色的骑手飞马赶来,原来他请了的弗吉尼亚州代表理查·亨利·李。
富兰克林假装向他请教独立议案为什么提不出来。“简单,因为约翰招人烦嘛。”那怎么办呢?自信心过剩民族自豪感爆炸的李立刻决定,他才是提出议案的最佳人选。因为弗吉尼亚是北美第一州,他又是FFV(弗吉尼亚第一批家族),“无论士农工商,内政外交,我们李家人都拔头筹。”李当即跨上马奔赴弗吉尼亚要求授权。(3 The Lees of Old Virginia)
第三幕
1776年6月7日。早上10点,新来的佐治亚州代表霍尔大夫按时抵达,会场非常混乱,罗德岛的霍普金斯喊管理员上朗姆,特拉华的三名代表争论不休。管理员问霍尔在独立问题上站哪边。最年轻的代表,南卡罗来纳的爱德华拉特利奇说:“当然和南卡罗来纳一边了”,他拉过霍尔,为他引见深南各州(Deep South),声称这些州一贯意见一致。霍尔不愿意透露佐治亚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同属宾夕法尼亚的另两名代表狄金森和威尔逊表示坚决反对独立。威尔逊为了迎合狄金森,有时甚至情不自禁的附议自己州提出的决议。狄金森称独立为叛国,对突然安静了两星期的亚当斯冷嘲热讽,亚当斯忍无可忍,向富兰克林表示再有一天等不到李,他就自己提出决议。
÷大会主席汉考克和秘书汤普森宣布第380次会议开始。汉考克主席首先宣布对罗德岛的霍普金斯禁酒,欢迎了霍尔大夫,然后要求心不在焉的弗吉尼亚代表杰斐逊报告气温。杰斐逊报告了“潮湿的87度(30℃)”,宣布他今晚就回家乡,去见分别了6个月的新婚妻子。
一个脏兮兮的小传令兵送来华盛顿将军的前线战报。华盛顿担心他的队伍疲乏又缺少弹药,难以抵挡英军对纽约的进攻。众人正在沮丧,李终于冲了进来,带来弗吉尼亚通过的李氏决议文(Lee Resolution),狄金森“第24次”提出延期讨论。
李氏决议立刻得到麻省(亚当斯),弗吉尼亚(李和杰斐逊)和新罕布什尔(巴雷特)的赞成票,由于这次是南方提议,康涅狄格的舍曼也投了赞成票。特拉华的三名代表以2比1赞成。纽约的莫里斯和往常一样,对任何决议都“恭敬地”弃权。宾州由狄金森提出反对。马里兰的蔡斯说如果独立是送上来的他当然支持,但战争胜利的希望实在太渺茫,因此投票反对。拉特利奇认为目前没什么理由急着采取行动,所以南卡反对。北卡一向紧跟南卡,同样投了反对。霍尔处在两难境地,他个人支持独立,佐治亚的立法机关却反对,他不知该如何投票,不过这次他决定反对。5比5加1票弃权,罗德岛的霍普金斯正好从厕所回来,酒还没醒,声称他从没听过有什么事情危险到连讨论一下都不行的,因而投了赞成票。决议终于得以进入讨论阶段,主席感激地取消了对他的禁酒令。
最热心的几个代表摆明了立场:狄金森为母国英国而自豪,他强烈反对“谋反”和“叛国”,只愿意向英王上书请愿。亚当斯和富兰克林认为他们只有个英国人的名头,权利早就被剥夺光了;再说列克星顿之役已经过去一年,战争正在全面爆发,现在和解未免太晚了些。拉特利奇不愿让深南各州接受北方领导的独立;蔡斯仍然对华盛顿军的实力毫无信心。
辩论进入白热化,狄金森激烈谴责亚当斯这个“疯子”,为一点税金竟然煽动人们抛弃“狮心王,宪章运动,都铎王朝和世界上最文明而高贵的国家”,亚当斯反击狄金森一派“冷静,考虑周到的人(cool, considerate men)”,什么事都躲在最后,隔岸观火。争到激烈处,两人挥起手杖打成一团。特拉华州老代表凯撒罗尼好容易把他们拉开,却因为太激动突然发病,同州的麦肯代表送罗尼回家乡,于是特拉华只剩一名代表,而他反对独立。拉特利奇立即提出重新投票。为了拖延时间,富兰克林要秘书把李氏决议再念一遍。就在这一点时间里,一直缺席的新泽西代表团到了,投了赞成票。6比6,纽约再次“恭敬地”弃权,亚当斯提醒汉考克主席(麻省出身)行使决议权。眼看决议即将通过,狄金森突然提出,独立这么重大的问题必须全体一致,“没有哪个殖民地应该被迫与祖国分离”。特拉华附议,投票结果照样是平手,汉考克主席担心反对独立的州会不得不为英国而战,导致独立战争背上兄弟相残的原罪,他投票赞成狄金森,“全体一致决
议”通过了。
秘书再次宣布为独立案重新投票,又被亚当斯打断,亚当斯提出延期,要为独立撰写一份正式文告。富兰克林附议,但主席问他们为什么,两人都答不上来。忽然一个声音说::“为了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用简洁的语句博取他们同意。”是一直沉默的弗吉尼亚代表杰斐逊。延期决议再次6比6逼平,主席决定赞成,并指派亚当斯,富兰克林,李和康涅狄格的舍曼,纽约的利文斯通组成5人小组,三周内提交文告。李刚被选为弗吉尼亚州长,急着回家上任,亚当斯立即提出由杰斐逊补缺。杰弗逊连声反对,主席视若无睹,直接批准然后休会。
问题变成了5人小组中由谁来执笔。不能是亚当斯,因为他“讨厌又招人烦”,富兰克林、舍曼和利文斯通也找了各种借口推脱,剩下一个杰斐逊,他只想赶快回家见他妻子。亚当斯软硬兼施,称赞他的文笔,提醒他负起责任,甚至以动武相威胁。杰斐逊很无奈,“亚当斯先生,你真是讨厌又招人烦,你拦在我和我的新娘中间,逼得我要杀人了。”在富兰克林他们“杀人了,杀人了”幸灾乐祸的歌声中,亚当斯塞给杰斐逊一支笔,摔门而出(4 But, Mr. Adams)。
注:这一幕包含20分钟以上的纯对话,创造了音乐剧史上最长时间没有音乐的纪录。
第四幕
一星期后,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来到杰斐逊的公寓,只见他情绪低落,胡子拉茬,坐在满地的废纸团中间,连开头都没写出来。好在亚当斯请来的杰斐逊夫人玛莎刚好抵达,小夫妻见面立刻黏成铁板一块,被彻底无视的两人只好撤离。
坐在杰斐逊门口台阶上,亚当斯眼前又幻化出艾比。她问他为什么不请自己的妻子,当他真的请她前来,她又不得不拒绝。因为战乱和严冬,农场快支撑不住了,加上孩子生病,她根本走不开半步。两人隔空互诉爱意和誓言,最后亚当斯仍不忘提醒她做硝石(5 Yours, Yours, Yours)。这首歌完全根据历史上两人真实的通信写成。
富兰克林叫醒了亚当斯,原来他在台阶上睡了一夜。玛莎正好推开窗户,两人从街上向她打招呼,她完全不记得昨天曾见过他们,不过很高兴出来和他们见面。两人想不通那个全议会最安静的“红头发墓碑”究竟怎么赢来这么可爱的妻子,玛莎回答她爱他的各种成就,但最不能抗拒“汤姆的小提琴”。他们跳起欢快的华尔兹,这时杰斐逊醒了,夫妻俩又黏了回去,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唱着小提琴颂歌再次无可奈何地离开(6 He Plays the Violin)。
第五幕
1776年6月22日,独立派采取分化瓦解战术,亚当斯负责马里兰的蔡斯。小传令兵又从前线赶来,华盛顿说军队中性病蔓延,酗酒成风,急需国会派代表团来振奋士气。亚当斯向蔡斯挑战,如果能证明大陆军可以击败英军,马里兰会赞成独立吗?蔡斯接受了。亚当斯、蔡斯和富兰克林组成代表团开赴新泽西前线,独立派其他代表也随即离开。狄金森心情大好,祝贺各位保守派代表和他一样坚持做“冷静,考虑周到的人”,为了捍卫他们的财产和家世,他们会坚持到底,“永远向右,决不向左”(7 Cool, Cool Considerate Men)。
代表们走了,管理员坐在主席的椅子上,管小传令兵叫“将军”。传令兵出身麻省,他坐在亚当斯桌前,向管理员描述战场,讲他的两个好朋友如何在同一天战死于列克星顿,其中一个死在山坡下草丛中,他的母亲找了一天一夜才发现尸体。这个孩子临死前在想什么呢(8 Momma, Look Sharp)?
第六幕
杰斐逊躲在议会厅外,等待秘书宣读《独立宣言》,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兴冲冲地赶回来。他们在新泽西正好赶上一群野鹅飞过,本来饿得东倒西歪的军队士气大振,一阵齐射,弹无虚发。蔡斯终于相信了大陆军的实力,回马里兰要授权去了。亚当斯盛赞独立宣言,富兰克林将之比作一个蛋,三人开始争论孵出来的会是什么鸟。杰斐逊提议鸽子,亚当斯说是鹰,富兰克林觉得鹰代表欧洲帝国主义,提出美洲土产,勇敢的火鸡。最后谁也拗不过亚当斯,三人一起庆祝这只鹰的诞生(9 The Egg)。
第七幕
1776年6月28日起,几天内代表们对独立宣言提出各种删改,杰斐逊都无条件接受,秘书已经懒得征求他的意见了。狄金森要求删去称呼英王的“暴君”一词,杰斐逊反对,声称不管他们怎么说,英王是暴君的事实不会改变,他让秘书把划掉的“暴君”再填回去。
主席准备宣布对独立宣言进行投票,拉特利奇突然站出来,指责宣言中关于奴隶的章节,捍卫奴隶制为“我们南卡罗来纳的生活方式”,嘲笑新英格兰各州的伪善。他们不畜奴没错,可是是谁开船出波士顿港,载着圣经和朗姆来到非洲?是谁在奴隶市场上吆五喝六,往波士顿运回黄金?三角贸易里到底谁发了财?他登上桌子,模仿奴隶拍卖会的场面,直到一名北方代表忍无可忍求他停止(10 Molasses to Rum)。拉特利奇拂袖而去,带走了南北两卡所有代表,佐治亚的霍尔大夫犹豫一下,也跟了出去。
蔡斯赶回来投马里兰的赞成票,近乎绝望的亚当斯要麦肯回特拉华,把病重的罗尼请回来。富兰克林建议亚当斯删除奴隶制一节,“为一场战役而输掉整个战争,这太奢侈了”。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亚当斯独自爬到钟楼上躲起来,向想象中的艾比求助。艾比用他自己信上的话安慰他:“Commitment, Abby, commitment!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of value on the face of this earth: those with a commitment, and those who acquire the commitment of others”。这时管理员喊他收邮件:一堆系着缎带的桶,艾比组织麻省妇女社团制造的硝石运到了。(11 Compliments)
亚当斯信心复燃,他让管理员寄回缝衣针,让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抓紧最后时间争取威尔逊和拉特利奇。汤普森秘书打开华盛顿最新的来信,华盛顿问他过去的15封信怎么没有半点回复。“那边究竟有人在吗?”
深夜,亚当斯独自坐在议会厅里,默念华盛顿的话。有人在吗?他已经破釜沉舟,该来的就来吧,他仍然能看见一个光华四射的新国家,永远自由。可是究竟有人关心吗?(12 Is Anybody There?)
“有,我关心。”霍尔走了进来。他想起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柏克的话,“民意代表不仅代表人们的产业,也代表人们的判断能力。如果他牺牲这些,就是对选民的背叛。”他决定照自己的意志,为佐治亚投赞成票。
对李氏决议的正式投票开始了。麦肯带着罗尼赶了回来,特拉华3名代表以2比1赞成。拉特利奇再次提出奴隶制问题,富兰克林恳求亚当斯删掉那节,亚当斯让杰斐逊决定,毕竟宣言是他写的。“那些也都是我写的。”杰斐逊走上前亲手划去了奴隶制一节。拉特利奇代表南北两卡投票赞成。佐治亚也投了赞成。
最后只剩宾夕法尼亚。狄金森正要反对,富兰克林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狄金森反对,富兰克林赞成,决定权落到了威尔逊手里。威尔逊发现如果他反对,他就会作为“阻止美国独立的人”永远被人记住,而他和别人不同,非常不想留名后世。狄金森冷笑:“国家就是这样建成的吗?就因为一个天生的无名氏想要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威尔逊投了赞成,李氏决议全体一致通过了。
主席要求全体代表在宣言上签名。狄金森宣布良知不允许他签这份文件,他仍然盼望与英国和解,但他决定去投军,捍卫新生的国家。亚当斯率领全体代表向他致敬,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7月4日。汉考克主席带头签字,写得最大,“让胖乔治国王不戴眼镜就能看清楚”。欢乐的气氛被小传令兵打断,华盛顿报告纽约已经被摧毁,他的5000名老弱残兵要对抗25000名英军,只有神知道结果会如何,但他注定要损失这些英勇的人了。
会场顿时凝重起来。主席下令敲钟,在越来越激昂的钟声中,各州代表按由北到南的地理顺序,依次上前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