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谁知道
甘肃《兰州晨报》等媒体首先以“某奶粉品牌”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三鹿稳坐泰山,一副事不关己的某样。由于报道中有关该奶粉的品牌名称等信息都被隐去,网友还发动对该奶粉展开人肉搜索,号召找出该涉嫌致病奶粉的品牌名称,以免更多无辜婴儿受害。 二、 2008年9月11日 凌晨3时:三鹿作为毒奶粉的始作俑者,被新华网曝光,社会哗然。同时7名患儿的父母联名写下了申请书,上书甘肃省卫生厅,要求彻查病因。 10时:三鹿集团通过人民网公开回应:三鹿是奶粉行业品牌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问题,相信质检部门会查个水落石出。三鹿集团委托甘肃权威质检部门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质量是合格的。同时,三鹿表示,造成婴儿肾结石,原因是多方面的,哺养小孩子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培养。 19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成为三鹿各方对事件的统一回应口径。 20时50分:中国卫生部发布消息:经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21时30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三、2008年9月12日 凌晨1时:媒体爆料:面对毒奶粉事件,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说三聚氰胺一般是来源于数奶粉的包装材料,例如铁罐、软包装。此次事件应该要从原料、环境、生产工艺等层层筛查。在一定条件下,如婴儿体重偏小,喝水少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磷酸钙的形成,沉积在肾脏。 行业的偏袒在此表态中不言而喻。 凌晨2时:媒体爆料:今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网站就已有消费者投诉婴儿吃三鹿奶粉后患肾结石。编号为 “20080630-1622-25262”的投诉内容已被隐藏,但回复仍在。食品生产监管司在7月2日的回复是,“请你提供问题奶粉的详细信息,以便我们调查处理。”在9月6日、9日的留言里,记者发现均有消费者向国家质检总局反映有婴儿因长期服食奶粉而患肾结石。该消费者还表示:“强烈希望你们能检验此品牌奶粉的质量,以免更多的孩子再受其害!”当时,国家质检总局回复称,该局正在严重关注此事,幷联合有关部门积极调查处理。同时,该局还建议消费者,“请你也将详细信息向卫生部门反映”。 9时:卫生部会同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定了《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供临床参考使用。国家质检总局表示对此事件也高度重视,在9日即组织开展调查,幷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9时30分:卫生部要求各地统计医疗机构接诊患结石病婴幼儿的有关情况,于2008年9月12日17时前上报。 14时:三鹿集团发布消息,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幷宣称通过对产品大量深入检测排查,在8月1日就得出结论: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肾结石,不法奶农才是这次事件的真凶,幷立即上报,而且通过卫生部发布会召回婴幼儿奶粉的声明。 三鹿开始一改常态,显示自己在事件是一个“功臣”,是自己生产毒奶粉后“高尚”的向卫生部门“毛遂自荐”的,可惜他忘了,数小时还声称自己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死不认账! 我们权且相信一回三鹿,既然8月1日就得出结论自己的奶粉中有三聚氰胺,为何要召回8月6日前出厂的奶粉?这就是说,在明明知道自己在生产毒奶粉之后,三鹿还继续生产了至少5天毒奶粉,产量以千吨计。 15时:三鹿集团品牌管理部苏长生发布消息,三鹿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目前依靠检测氮含量,奶农向鲜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氮含量。由于目前对三聚氰胺的监测没有标准,因此三鹿集团也没有监测。 16时50分:河北省石家庄市首次露面,开始说话—— “三鹿集团经过多层次、多批次的检验,在8月初查出了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物质。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立即收回全部可疑产品,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新上市产品批批合格,绝不能再含有三聚氰胺成分,同时各有关部门展开调查工作,确定事件性质”。 21时:中国卫生部表示,受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 21时10分: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局从未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 28个小时之前,三鹿集团曾向媒体称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等多项指标进行逐一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因此三鹿奶粉质量是合格的。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魏光华说:“我局郑重声明,我局技术机构至今未曾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正在检验中的样品,是我们在调查中从流通领域抽取的。因此,这个报道是不真实的和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四、2008年9月13日 联合调查组专家谈三鹿问题奶粉的危害。据官方13日报道,三鹿奶粉事件联合调查组专家、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泌尿外科专家孙宁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婴儿通过规范治疗,通过超声影像检查确定体内结石已经排出,血液生化检查肾功能正常,尿液中未见三聚氰胺的,应该不会给婴儿造成永久性伤害。孙宁同时表示,严重的患儿临床治愈后还应该进行长期观察。 孙宁介绍,三聚氰胺的致病机理是在尿路结晶形成结石阻塞泌尿系,导致肾衰。这种由尿路梗阻造成的肾衰,如果能够及时解除梗阻,肾功能会很快恢复正常。 而些前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还在查处事故原因之前,石家庄市副市长赵新朝就已经代表石家庄市委宣布了时间结果:调查认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显然,石家庄市在强大的媒体压力和中央的调查之后有了完全不同的口径。 五、2008年9月14日 9月14日,河北省对外通报,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目前被刑事拘留的十九位犯罪嫌疑人中有十八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者,河北警方正全力彻查。 可见河北省的的重点仍然放在奶农身上。 六、2008年9月15日。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七、2008年9月16日。 国家质检总局今天发布消息,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家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奶粉含量最高。 初步调查所获得的证据表明,“三鹿奶粉事故”目前主要发生在奶源生产、收购、销售环节。
2. 三鹿毒奶粉事件的经过(包括解释三聚氰胺)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近段时间以来,各新闻媒体都在关注着“三鹿奶粉事件”,大家从报道中可以看到,“三鹿奶粉事件”的元凶是一些可恶的不法分子在奶源中渗入了三聚氰胺,可却没看到媒体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奶粉事件”的当事者——三鹿集团,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他们收购回来的奶水,都没有经过卫生安全检测吗?如果没有,那他们就应该负主要责任,正是因为没有检测,才给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如果有,那他们是怎样检测的?他们的检测中心只是个摆设吗?他们只需召回问题奶粉就行了吗?他们应该赔偿那些因为食用“三鹿奶粉”而造成不幸的家庭。
现在国家都在关注国民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但行政执法部门经常关注的都是一些小厂家,而忽略了大厂家,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此次的“奶粉事件”。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一些广告,说他们的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难道他们的产品真的是100%合格的吗?不见得吧,有些次品正是因为标上了“国家免检”牌子,才得以在市场中销售的。奸商,奸商,无奸不商啊。
市场上的食品又有多少是通过合法手段运输而入的,为什么每次都有一系列有关于威胁到人类生命时才开始亡羊补牢呢?这都是谁人之过?我们除了痛心还能做些什么呢?
3. 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的原因
三聚氰胺是一种非食品化工原料,按照国家规定,严禁用作食品添加物。三鹿牌部分批次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三聚氰胺可以在尿路结晶形成结石阻塞泌尿系统,导致肾衰。这种由尿路梗阻造成的肾衰,如果能够及时解除梗阻,肾功能会很快恢复正常。家长应立即让婴幼儿停用含有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奶粉,让幼儿多喝水,加快体内有害物质排出。 以上是微观原因,宏观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存在明显的漏洞,以致造假现象屡禁不绝。为此国家原质检总局局长引咎辞职,食品“国家免检”制度被撤销
4.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事发2008.8.13,因三聚氰胺污染毒奶粉,死亡3人,数百名儿童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病变。后三鹿乳业破产。
5.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始末是
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2008年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2008年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2008年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国际组织反应
2008年9月19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要求中国当局,在四名婴儿因饮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而丧生后,对此一问题“展开全面调查”。世界卫生组织也严厉谴责中国没做好食品卫生的管控,而且还刻意隐匿消息。西太平洋总监尾身茂在马尼拉批评中国未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毒奶粉丑闻。
欧盟委员会负责健康和消费者保障的官员马德林说,外国消费者都在观望毒奶粉事件的进展,他也期望北京方面能够有个全面的解释。马德林说:“政府之间、监管人员之间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彼此开诚公布,经济监管人员有责任公布信息。我期待监管人员在彼此管辖的范围内惩罚拖延。”
随着三鹿毒奶粉事件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08年9月25日联合发布声明,对危机扩大表示担忧,希望中国当局今后会对婴幼儿食品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2008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指,不要把中国描绘成“万恶之源”,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发达国家,同样也会出现在新兴工业国家。他们正在帮助中国对相关机制进行改善。但是宣称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源于中国,则是完全错误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6. 三聚氰胺事件
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故)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事故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6)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扩展阅读:
限量标准
中国标准
2011年4月6日,《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
资料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其含量很低。为确保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在总结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2008年第25号公告)实施情况基础上;
考虑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提出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特制定我国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现公告如下:
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上述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2008年第25号公告)同时废止 。
国际标准
2012年7月2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35届会议审查通过了液态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具体为:液态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0.15mg/kg。
2012年7月5日,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以后每公斤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说,三聚氰胺含量新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政府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7. 三鹿公司在毒奶粉事件曝光前后的形象和现状
三鹿只是时代的一个代名词,代表的是一个产业的整体上的问题。 毒奶粉事件,首先由新西兰方面曝光。而新西兰因为是三鹿的股东而最早清楚整个事件的过程。 曝光前,首先奶源特别乱,然后加工厂方面监管也不规范。导致市场上食用奶粉的宝宝出现异状。形象高大上的同时,漠视着它对消费者的危害。 曝光后,三鹿破产,旗下...资产被分解。三元收购一部分。独立一部分成为君乐宝。等等。 事件本身影响非常大。不过也确实有了效果。国家追查下,市场环境,奶源环境,加工环境各个方面都有改善,这就是曝光后的福祉。
8. 三聚氰胺事件的始末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2008年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
拓展资料
2000年,因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乳制品市场转变成一个很大市场,且因巨大消费群体,更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次。为了调节大陆市场供应与需求,除了从海外的日本、新西兰等国进口将近30万吨乳制品以应付高中消费层次外,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消费群体,包括婴幼儿,还是以我国自主生产的产品为主。
在此因素下,知名三鹿牌顺势推出以一袋18元人民币(约3美金),不到进口奶粉价格一半价格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应付大规模的奶业市场,之后并成为大陆重要且知名婴幼儿奶粉品牌,多年蝉联该中国大陆自制乳品市场的首位。不过因为需求甚殷,价格竞争等因素,公司与政府均漠视生产流程及质量控管,终于爆发此弊端漏洞。
虽然经相关单位调查后,我国大陆检察机构认为该污染事件应由乳品收购站负主要责任,并严惩逮捕相关当事人。不过,也有人质疑,该毒奶粉事件原因是三鹿集团抢夺大陆贫穷农村市场,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所衍生出来。
9. 三聚氰胺事件的始末是什么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2008年9月13日,中国国务院启动国家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I级”为最高级:指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有关部门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质检总局将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了全面检验检查。
石家庄官方初步认定,三鹿“问题奶粉”为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中添加三聚氰胺所致,已经拘留了19名嫌疑人,传唤了78人。这19个人中有18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奶厅的经营人员,其余1人涉嫌非法出售添加剂。
河北省对三鹿集团停产整顿,并将对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三鹿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田文华被免职,后并遭刑事拘留,而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等政府官员、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冀纯堂也相继被撤职处理。河北省委也决定免去吴显国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22日,李长江引咎辞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职务,这是因此次事件辞职的最高级官员。毒奶粉事件在中国形成了一股“行政问责与司法问责风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三鹿集团被罚两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