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副溶血性弧菌是厌氧菌吗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本菌嗜盐畏酸。最适宜的培养基:温度为30℃—37℃,含盐2.5%—3%(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8.0—8.5。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l一3min即死亡。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Ⅱ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什么东西这种菌通过什么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该病毒的预防措施与其他细菌所致者似。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加强海产品卫生处理。对海产品清洗、盐渍、冷藏、运输应严格按卫生规定管理。同时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产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虾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分钟,杀死病原菌。并且控制食品中的细菌生长,把食品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或者尽量不浪费食物,不吃隔夜餐。
Ⅲ 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海水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3)副溶血性弧菌扩展阅读
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表现: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
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Ⅳ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有哪些特点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分布极广 的一种近海嗜盐性弧菌,常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形性。 菌体一端有鞭毛,能活泼运动,无芽孢,兼性厌氧。
Ⅳ 如何应对副溶血性弧菌对养殖虾的危害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对虾偷死病的防治方法
(一)预防方法:
1、现行爆发的副溶血性弧菌是海水弧菌,又称嗜盐菌,盐度愈低,其生长繁殖的速度愈慢,在纯淡水中,其几乎不能生长。今年很多淡水塘养虾较高的成功率也充分说明了副溶血性弧菌这一生物特征。因此,放苗后,有条件的池塘,可逐渐添加清洁的淡水,降低虾塘水的盐度以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预防偷死病的目的。
2、副溶血性弧菌畏酸(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因此,在养虾过程中,尽量控制虾塘的PH值在不影响对虾正常生长的低的阈值(7.0-8.0的范围内),若池塘PH值过高,及时施用EM菌、乳酸菌、有机酸等以降低养殖水体酸碱度,可有效延缓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对虾偷死病的爆发。
3、用弧菌培养基对养殖水体弧菌的垂直分布进行检测,结果说明:大部分弧菌都在池塘底部,附着在饲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生长。对虾吃食这些物质后,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心肌损害、肝胰脏明显萎缩。很多发病池塘停料后,对虾发病程度明显减轻
Ⅵ 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机理
正确答案:E 解析:神奈川试验常用于鉴别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 。
Ⅶ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芽孢。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
(7)副溶血性弧菌扩展阅读:
来源和传播途径:
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海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保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Ⅷ 副溶血性弧菌的治疗措施
1、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水者需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被动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2、抗菌药物 轻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上述抗生素类可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用须谨慎】。
3、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Ⅸ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典型特征
典型霍乱弧菌菌落为黄色,扁平,真径 2-3mm ;副溶血弧菌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稍混浊、半透明,多数具尖心、斗笠状,蓝绿色菌落,直径 2-4mm
Ⅹ 副溶血性弧菌的简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
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