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赵梓森
扩展阅读
买证券这累的股票 2025-07-08 06:38:29
江苏综艺股票代码 2025-07-08 06:34:51

赵梓森

发布时间: 2021-06-27 13:24:50

⑴ 赵梓森的人生经历

1932年2月,赵梓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百货公司职员的家里,母亲怀孕7个月生下他,由于早产,幼年的赵梓森个子很小,稍有风吹雨淋或天气变化,就会患病,其中两次伤寒对他打击最大,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赵梓森认识到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一副好身板。所以上学后,除了学好各门功课外,他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美术、雕刻、集邮、做模型飞机、打乒乓球、踢足球等项目上,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似的。特别是足球,到暑假,他几乎从早到晚都在球场上,就这样,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结实,那个体弱多病的赵梓森变成了一个钢筋铁骨的少年。
赵梓森小时候特爱捣鼓些小制作,因为有兄弟姐妹8人,家里负担很重,所以他买不起玩具,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自己制作。看到别人有玩具飞机,他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个模型飞机,恰好上海组织学生模型飞机比赛,赵梓森把自己心爱的作品拿去参赛,没想到还得了名次,他更没想到当时的国民党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给他发奖。
赵梓森和他弟弟在40年代尝试过组装矿石收音机,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由于买不到矿石,他和弟弟一起自制检波氧化铜。他们小心翼翼地用火加温使铜氧化,然后以此为材料制作了收音机,当他们兴高采烈地爬到屋顶去检测时,却没有收到任何声音,原来,能检波的是氧化亚铜晶体。虽然这个矿石收音机制作失败了,但赵梓森没有气馁,他依然兴趣盎然地自制氢气、氧气,以及各种小玩物,譬如电磁铁、小马达等。赵梓森对说:“别看小时候做的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但涉及了科学的诸多问题,如制取氢气,就涉及到化学问题,做模型飞机,不懂几何就不行,做小马达,更离不开物理。也许是看到赵梓森的这些兴趣,小时候的化学老师很喜欢赵梓森,写信给赵梓森,鼓励赵梓森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至今,这位老师的信还激励着赵梓森。” 赵梓森除了对科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外,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赵梓森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誓言。赵梓森说:“爱国,即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科学家的灵魂与动力”。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上海虹口区,父母带领赵梓森的兄弟姐妹在枪林弹雨下逃到了英租界。全家只租得起一间阁楼,那是一间很矮的隔层,大人不能站直,晚上9个人都睡在地板上。全家经济十分困难,只能吃杂粮,拌盐油代菜。由于兄弟姐妹多,学费付不起,只好向亲戚借。后来为了谋生,父母开了一个小店,经营毛巾、肥皂、童装等小百货,小店位于英租界与日占领区的交界,旁边就是日军岗哨。赵梓森的亲戚对日军岗哨恶作剧,在日军岗哨进店时,他有意要日本蹲下看柜台下部的商品,结果使日本鬼子从老乡手中抢来的鸡蛋在口袋里挤得粉碎。第二天,该日军岗哨带了两人,枪上插了刺刀进了店堂,见人就打,还要赵梓森全家跪在马路上,赵梓森的母亲忍无可忍,跑入厨房,拿菜刀准备拼。幸而亲戚阻拦,日军还没看见,避免了一场灾难。
1941年珍珠港事变,日军在上海冲入英租界与英军交战。赵梓森正在学校上课,老师突然大喊:“日本鬼子打进来了,大家快逃!”机灵的赵梓森带领他上一、二年级的两个小弟弟往外逃,只见路上人山人海,日军装甲车从东面开来,机枪连扫,人们纷纷倒地。赵家在日军行进的方向,只能往反方向逃。赵梓森机智地穿过小巷,避过装甲车向亲戚家里逃。在过西藏路桥时,英军与日军在桥两方对垒,赵梓森和两个弟弟在枪弹呼啸下匍匐过桥,逃到亲戚家。3天后,日军占领整个上海。赵梓森3兄弟回到家里,父母、亲戚等大人莫不称赞赵梓森的机智勇敢,这一年赵梓森才9岁。

⑵ 光纤之父是高锟还是赵梓森

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赵梓森是“中国光纤之父”。

1966年,高锟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铜线的大胆设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他当时的出发点是想改善传统的通讯系统,使它传输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对这个设想,许多人都认为匪夷所思,甚至认为高锟神经有问题。但高锟经过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光导纤维的可行性。不过,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说: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

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

高锟的发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世界性声誉,被冠以“光纤之父”的称号。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说:“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高锟此后几乎每年都获得国际性大奖,但由于专利权是属于雇用他的英国公司的,他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高辊 ,以一种近乎老庄哲学的态度说:“我的发明确有成就,是我的运气,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赵梓森,电信专家,1932年生,广东中山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光通信的发展史上,赵梓森院士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足迹。他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由他作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开创我国光纤通信应用的历史;全部采用自制设备建成世界上最长的架空通信工程;最先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PCVD光纤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国内首次研制出SDH全系列产品。作为我国光纤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他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形成、发展和应用推广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使得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成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完)

你要看是“中国光纤之父”还是“光纤之父”,虽然他们都是中国人,但是称号还是有区别的!

⑶ 赵梓森的社会评价

由于赵梓森在中国光纤通信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得到人民的承认和国家的多次奖励。他多次被评为省、部、全国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还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并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提升中国的光纤通信水平,他编著了《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原理》一书,该书曾在莫斯科等地作为中国优秀科技读物展出,他编著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出版物二等奖。他几十年来共发表论文50多篇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赵梓森在中国光纤通信领域书写了一次又一次传奇,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赵梓森虽然已是是高龄了,但他的心依旧年轻,他还在为他心爱的光纤通信事业而操劳,他努力的奔波就是为了让光纤进入中国的每一个家庭,让中国的大众都享受到极速带给人们的快乐。

⑷ 光钎之父应该是高锟,可为什么有些人说光钎之父是赵梓森呢

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赵梓森是“中国光纤之父”。

赵梓森在1983年的时候在武汉邮电学院研究院做总工程师,1985年他就走上了副院长的岗位,这么繁忙的职务他依旧没有削弱自己对光纤的通讯的研究和热爱。

所以他继续努力,奋力前行,率领了一批科研科技人员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34兆毕/秒市光缆通信系统工程,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汉-荆-沙工程”,这个系统为中国的18万公里明线改造成架空光纤线路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师范作用,经济价值不可估量,所以他也被誉为是“中国光纤之父”。

(4)赵梓森扩展阅读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评价说:“光纤通信是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四大发明之一。如果没有光纤通信,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但是,对于拉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赵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纤的诞生,人们知之甚少。

在光纤通信上有几个重要的节点事件:1966年,上海出生的英/美籍华人高锟首次提出玻璃丝可用于通信。

1970年,美国花费3000万美元制造出了3条30米长的光纤样品,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出对光纤通信有实用价值的光纤。7年后,身居武汉的青年教师赵梓森也拉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根实用光纤。

⑸ 赵梓森的人物简介

赵梓森,高级工程师。广东中山人。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信系。历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邮电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195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光纤通信者之一,并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光纤通信的试验,为开创中国的光纤通信事业作出贡献。撰有《用O--∞法解网络》等论文,著有《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原理》等。

⑹ 华中科技大学 的院士有哪些

死也留北大那人就是一武大出来的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