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慧光的介绍
女,1958年出生,山东菏泽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教授。
『贰』 排队日宣传画
“排队推动日”启动仪式上,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张慧光揭晓“排队推动日”活动标识并介绍了标识寓意和“排队推动日”活动背景。
张慧光说,把每月11日定为排队日是在用“11”这个数字形象地提醒大家,当有两个人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时候就应该排队。活动标识由两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组成,希望这个具亲和力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使市民喜欢这两个卡通人物,并且一看到他们,就想到要自觉排队,文明礼让。
当问到为什么要选择“排队”作为创造文明有序环境的切入点时,张慧光说:“秩序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大众参与度很高的一个行为,所以,我们选择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大家的排队意识,树立文明礼让的风气。” 张慧光介绍说,2007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就是要抓好五大文明行动,即礼仪文明行动、包括“排队推动日”在内的秩序文明行动、环境文明行动、赛场文明行动以及服务文明行动,“相信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会对提高城市文明形象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针对许多网民担心的“排队日一过,排队意识就没了”的问题,张慧光主任专门做了解答。
“我们将每个月的11日定为‘排队推动日’,就是要推动和鼓励大家在平常的每个日子里都要自觉排队,文明礼让。我们在这一天里搞一些大众参与的活动,与媒体联合一起征集志愿者,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关注排队这件事。从而培养一种排队的意识和习惯。”
张慧光主任告诉记者:“大众的公共文明行为提升有一个过程。譬如,日本形成有序的排队秩序花了6年。台湾也用了7年,北京已经进行5年了。近几年,有序排队、文明礼让正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市民自觉排队的意识和排队的行为水平正在逐年提高。”
“奥运一天一天走来,使每个北京人能得到奥运的实惠。推动大家每天每时每刻注意排队,这不仅是为奥运服务,更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建设发展。” 张慧光说。
北京市18日确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希望杜绝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为奥运会创造文明有序环境。
18日,北京市召开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动员大会。首都文明办主任张慧光介绍,北京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
张慧光说,北京市将从奥运会倒计时500天起,以百日为节点,滚动开展“日礼让有三、月违章归零”交通文明竞赛活动,评选“交通文明使者”和“零分司机”、“零超标单位”,引导广大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规、践行交通公德、共建交通文明,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北京市希望政协委员、社会名流向全社会倡议自觉排队、讲究秩序,组织公共文明志愿者引导市民在人流拥挤的重点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着重培育市民的排队意识,使自觉排队、文明礼让成为首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回
『叁』 排队日的排队日的来历
为什么把每月的11日定为自觉排队日呢?这里面有个说道。首都文明办主任张慧光介绍,意思是无论上车也好,买东西办事也罢,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有序进行。
“11”这个数字,除了有表示“光棍节”的意思,还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自觉排队,倒是充分发挥了其象形意义。把每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我相信这决不是决策者的一时心血来潮。他是基于一些场合、一些人不自觉排队的实际情况,从表面看,是为了给明年的奥运营造一种整体的文明环境;从深里看,是对国民公共礼仪的一种善意的提醒。
设立一个这样专门的排队日,没有必要以为这是在小题大做,也没有必要以为这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有时形式就是内容。有了这样一个专门的日子,最少是一种公共礼仪的善意的提醒。提醒的目的在于最后的不用提醒,当包括排队日在内的所有公共礼仪都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排队日”也就可以光荣下岗。
『肆』 自觉排队日的介绍
北京市政府2007年01月18日确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首都文明办主任张慧光介绍,北京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排队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却体现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
『伍』 张慧光爱人是谁
也只有张慧光的亲戚和朋友圈的人,才知道你张慧光的爱人是谁啊。
『陆』 张慧光是什么人连人民网都不敢刊登她的简历!!
人民网刊登的张慧光同志简历
http://travel.people.com.cn/GB/115592/115593/7042569.html
『柒』 排队日的“排队日”与自觉排队
现在郑重其事地推出了一个“自觉排队日”,真的能够排出西方一些人那种法制意识和秩序观念么?有人觉得,那是太高估公众的自觉意识了。试想一下,一个简单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做好了没有?不论行人还是机动车,违反了就要罚款,就要受处罚。就是这样的明文规定大家还照样违反,又何况这么一个倡议性的节日?公众都善于给自己找这种违反规定的借口,更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寻找刺激。出现这种情况,又怎能仅仅依靠一年中的几天来真正提高公民的素质呢?
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外国人自觉排队,使建立在人家现代国家的一整套法制文化之上的。人家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足以让人家从骨子里就透出自觉排队的下意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离真正自觉资源地排队的距离还不近。但愿我们从“自觉排队日”这第一步起,走好每一步,而不是只过每月11日这24小时,仍然一如既往地冲锋陷阵。
现代公民意识,包括法制意识的养成,这是公民自觉排队的文化根基。要打牢这个根基,我们得继续坚定不移地建立健全我们的法律法规,这不仅是要让那些不受规矩的人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社会在秩序化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和谐,当公平与效率真正值根于每个公民心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清醒地意识到。正是因为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才不能乱拥乱挤,公德心和秩序化,会让我们有限的资源获得更为公平与有效率的分配与利用。
每逢“自觉排队日”这天,首都文明办将组织志愿者前往街头、商场、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引导市民在人流拥挤的地点自觉排队。此外,其它“排队礼让”活动也将相继开展。例如,从奥运会倒计时500天起,以百日为节点,滚动开展“日礼让有三、月违章归零”交通文明竞赛活动,评选“文明交通使者”、“零分司机”和“零超标单位”。
公共场所乱拥乱挤成为生活中的一大顽疾,舆论归结为国人素质不高,长时间以来,社会不断通过公德感召的方式,呼吁国人文明,可往往事倍功半——“自觉排队日”的设立无疑也属感召范畴,其成效如何,仍有待观察。
北京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
北京市2007年01月18日确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希望杜绝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为奥运会创造文明有序环境。
18日,北京市召开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动员大会。首都文明办主任张慧光介绍,北京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
张慧光说,北京市将从奥运会倒计时500天起,以百日为节点,滚动开展“日礼让有三、月违章归零”交通文明竞赛活动,评选“交通文明使者”和“零分司机”、“零超标单位”,引导广大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规、践行交通公德、共建交通文明,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北京市希望政协委员、社会名流向全社会倡议自觉排队、讲究秩序,组织公共文明志愿者引导市民在人流拥挤的重点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着重培育市民的排队意识,使自觉排队、文明礼让成为首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捌』 不遵守文明公德造成不良后果的典型故事
城市不文明现象,诸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踩踏草坪等,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顽疾。为了实现城市文明的目的,全国各地的城市尝试过不少方法,如组织人力进行集中清洁、在“重灾区”张贴提示性标语、加大处罚力度等,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收效有限,且常常反弹。
首先,城市文明的实现需要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张贴标语、组织人力加大清洁力度,甚至像重庆志愿者那样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市民等做法,虽然对于短时治理城市不文明现象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极易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困境。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如果市民的综合素质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这种被动治理和道德感化很难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其次,城市不文明现象“泛滥”与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缺位”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在街头设立更多的公共厕所供人们免费使用,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随地“方便”;如果我们在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上多一些人性化考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践踏草坪、横穿马路现象。市民的素质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城市管理者在管理行为上的“懒惰”也是造成城市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治理城市不文明现象,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自我约束,需要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公德意识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和建设,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好了这些,消除城市不文明现象才拥有一个扎实的基础。
『玖』 张慧光犯了什么事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