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国期间担任湖南省主席的有哪些人
1、周斓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日名将,爱国民主人士,历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教导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十七军军长、第十二军军长、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长、湖南省政府总参议、湖南省行署主任等。1952年因病逝世。
2、张治中
民国27年(1938年)张治中作为湖南省军事最高指挥者发动“焦土政策”,将距离长沙三百里以外的“新墙河”被误传为五公里近的“新河”,因此酿成了一场千古奇闻的“11·13长沙大火”。
3、陈明仁
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1]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
4、吴奇伟
民国湖南省主席吴奇伟故居——棣萼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坐东北向西南,长13.8米,宽11.5米,高二层6.8米,建筑面积135.7米。土木结构,十间二厅,建于1943年。
5、鲁涤平
湖南宁乡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湖南省主席,因桂系军阀逼迫退出湖南,任江西省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B. 民国的那些什么军阀的什么什么奉系,皖系是怎么回事
民国军阀是指在20世纪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但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各种手段,以军-队作为主要政治资本的势力。在实质上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割据势力。一般用他们所盘据的的地方来称呼他们,称之为某系。
一、【北洋军阀】:
(1)、直系军阀:领袖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冯玉祥(先期)、孙传芳。主要将领有:王占元、陆建章、孟恩远、李纯、陈光远、齐燮元、王承斌、萧耀南、方本仁、周荫人、孟昭月、陈调元;
(2)、皖系军阀:领袖段祺瑞。主要将领有:徐树铮、张怀芝、倪嗣冲、段芝贵、吴光新、曲同丰、陈树藩、张广建、陆洪涛、杨善德、卢永祥、何丰林、李厚基(先皖后直);
(3)、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元老: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新派:杨宇霆、五虎将(即姜登选、郭松龄、韩麟春、张宗昌、李景林)、褚玉璞、邢士廉、毕庶澄;
二、【西南军阀】:
(1)、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联帅)、顾品珍、刘显世(附滇);
(2)、桂系军阀(旧桂系):领袖陆荣廷。主要将领有:陈炳焜、谭浩明、莫荣新、沈鸿英;
三、【张勋】(定武军),以徐州为中心,势力遍及苏、皖北部;
四、【阎锡山】(晋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投靠段祺瑞门下,遂开始掌握实权(最初仅有山西一地,1928年“二次北伐”后,势力遍及华北);
五、【杨增新】(新疆),(1928年后,金树仁、盛世才相继其业);
六、【湘系】主要有:谭延闿、汤芗铭、程潜、赵恒惕、唐生智(1928年后,鲁涤平、何键相继主政);
七、【川军】主要有:胡景伊、周骏、刘存厚、刘湘、王陵基、邓锡侯、刘文辉;
注:西北马家在1928年之前,羽翼尚未丰满,故未列入;
参考资料:《民国军阀派系.》
C. 中华民国浙江省最后一个省长,国民党中将湯敏中
浙江省历任政府主席:
张静江(1927年7月27日推举为省主席)
何应钦(1927年10月5日任命,1928年11月7日免除),1928年5月14日后省主席之职由蒋伯成代理。
张静江(1928年11月7日任命,1930年12月4日免除),二度就任。
张难先(1930年12月4日任命,1931年12月15日免除)
鲁涤平(1931年12月15日任命,1934年12月12日免除)
黄绍竑(1934年12月12日任命,1936年7月25日免除)
白崇禧(1936年7月25日任命,1936年9月6日免除),实际为其本人拒绝,由徐青甫代白崇禧省主席职。
黄绍竑(1936年9月6日任命,1936年12月2日免除),二度就任。
朱家骅(1936年12月2日任命,1937年11月26日免除)
黄绍竑(1937年11月26日任命,1946年3月26日免除),三度就任。
沈鸿烈(1946年3月26日任命,1948年6月22日免除)
陈仪 (1948年6月22日任命,1949年2月21日免除)
周岩 (1949年2月21日任命,1949年12月6日免除)
石觉 (1949年12月7日任命,1950年5月13日辞职)
胡宗南(1952年10月19日任命,1953年7月23日撤往台湾)
D. 鲁涤平生平
鲁涤平(1887—1935),湖南宁乡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湖南省主席,因桂系军阀逼迫退出湖南,任江西省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1934年11月13日,《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道上遇刺身亡,鲁涤平负责调查此案,就在此案初露端倪时,鲁涤平却于1935年1月31日突然病故,其妾室沙夫人也坠楼身亡。有人认为,史量才遇刺案系国民政府高层策划,而鲁涤平为侦破此案不遗余力,国民政府内部恐其查出案件真相,因而将其灭口,其妾室沙夫人发现丈夫鲁涤平死因有异,也被人推下楼身亡。
鲁涤平(1887年-1935年),字咏庵,湖南宁乡人,行伍出生,1903年11月入湖南陆军兵目学堂。毕业后在湖南新军服役,辛亥革命时为湘军排长,营管带。参加过反清之役,民国初年又参加过护国、护法诸役,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3年拥护孙中山,率部到广东。后任湘军独立第三旅旅长、第二师师长,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是湘军元老谭延闿的嫡系将领,后任第四集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序列上为第四集团军总指挥李宗仁麾下。
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由于鲁涤平没有追随桂系参加反蒋活动,取得蒋介石的好感,逐渐得到提拔,192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省清乡督办,后被桂系迫走,并引发桂系与蒋介石之间的蒋桂战争。后来在蒋、桂争夺两湖的战争中,鲁涤平又在中央军第三军朱培德的军中任第十八师师长。之后任武汉卫戍司令。
1929年,鲁涤平转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军(即湘军旧部)总指挥,负责围剿中共中央苏区。下辖张辉瓒的第十八师、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和路孝忱的第七十九师等,并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与张辉瓒相同,鲁涤平和当时正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也是老相识了。1925年11月上旬,毛泽东曾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与彭湃、阮啸仙、易礼容、陆沉等7人,组成了“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毛任书记,负责领导此前成立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当时,毛泽东曾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一同,访问过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代理军长鲁涤平以及副党代表李富春,争取他们支持在武昌开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此后,大革命失败,国共分裂。1929年初,国民党湘赣两省的军阀何键与鲁涤平,联手发动了第三次对井冈山的“会剿”。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欲将敌军引离井冈山。但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才得以在大柏地歼灭了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打破了危局,这也是赣南和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后来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欣然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一词,词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国民党又开始大举发动对苏区的“围剿”。当时鲁涤平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他率领张辉瓒、谭道源的湘军和邓英新十三师的陕军,进攻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一方面军。结果,又被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游击战术打得一败涂地,其手下的两员大将张辉瓒、谭道源一俘一逃,或全军覆没,或溃不成军,国民党参与“剿匪”的将领们个个面如死灰,谈“红”色变,鲁涤平也脸色无光。不久,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取代了他的地位,以南昌行营主任的身份赴江西,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几近破裂的国民党内部达成了“宁粤合作”,蒋介石迫于压力宣告下野,下台前把鲁涤平调往自己的故乡浙江任省府主席。因参加“剿共”惨败而大丢脸面的鲁涤平匆匆率部上任,使得原任浙江省主席的张难先毫无准备,以至于当时杭州城里传出“张难先终究难先”的谑语。张主席只好拱手让出湖滨“澄庐”的官邸,把权力移交给领兵前来的鲁涤平。
显然,鲁涤平是因“剿共”无力铩羽而来的,他也知道自己在蒋介石的老巢担任“父母官”很不容易。于是,他索性采取“无为而治”的对策,大半时间他是在距杭州不远的“清凉世界”——莫干山上养疴和避暑。在他任职的时期,浙江有这样的民谣:“主席病三年,秘书长嫖三年,民政厅长醉三年,各有千秋。”
鲁涤平担任浙江的省府主席,其实是被架空的,重要部门都掌握在蒋系人物的手中,例如教育厅长是陈布雷、建设厅长是曾养甫、财政厅长是周骏彦、保安处长是宣铁吾和俞济时等等,他们都是蒋介石的嫡系,或是“二陈”即“CC”的重要成员。鲁涤平晓得其中的“游戏规则”,凡事听命于蒋介石的南昌行营而已,以南昌的命令马首是瞻。
于是,鲁涤平在浙江的“政绩”,大概除了滥发公债之外,就没有什么了。加上当时鲁涤平的旧部以及刘珍年客军的给养,都是由中央供给的(蒋介石下野后乐得让汪精卫政府出钱),也没有给浙江人民增添什么新的捐税。借着鲁涤平“无为而治”的这个机会,国民党军统的戴笠,以其在杭州的浙江省警官学校政治特派员的身份,加速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心腹。后来这所学校的校长赵文龙就是他的“铁杆”,也是不久之后相继发生的史量才遇刺案和鲁涤平猝死案的关键人物。
1934年离任。被调到南京,任南京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这是一个闲职。1935年病逝南京。
蒋介石曾作挽联:遗爱在钱塘犹见白苏政绩;大星陨衡岳长留褒鄂勋名
死亡之谜编辑
鲁涤平到浙江履新不过三个年头,1934年忽然又被调到南京,任南京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这是一个闲职。可是不久,他却奇怪地猝死。
鲁涤平的猝死,其中疑窦甚多。一是他致死的原因:当时报纸上说是因脑溢血而毙命的,后却有人说是军统特务下毒所致;二是他死亡的地点:一说是死于其新上任之地南京,一说却是死于其在杭州梅花碑省府中的官邸内,且此前省府内外已是戒备森严,对外的口风是鲁涤平中风病危,需要安静,禁止行人喧哗等;三是在鲁涤平死后,其“爱妾”在开丧前夕,竟然跳楼殉夫,这时已是民国,不是做烈女的时代了。这更为这桩悬案平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其实,鲁涤平与其小妾的离奇之死,是史量才案的“一水涟漪”。
原来,史量才一案的内因,是因为蒋介石嫉恨史量才,并且不肯降服于蒋。当时,史量才已逐渐获得中国报业托拉斯巨子的地位,拥有《申报》、《时报》、《新闻报》等,这对国民党“一党**”的舆论和宣传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蒋介石命令戴笠等人,布置和策划一桩旨在消灭史量才的凶杀案,由国民党特务来充当凶手(具体执行的人是军统上海特区行动组组长赵理君等6位“黑衣人”),并由国民党杭州警察局局长兼警官学校校长赵文龙配合执行。
这一行动的计划是,在史量才一行从杭州返回上海之际,行动人员抢先一步在公路上做好准备,进而实施突然的刺杀。尽管事前史量才得知杨杏佛遇刺后也有所防范,如配置了防弹汽车和防身手枪等,但毕竟不是精于黑道的国民党特务的对手。于是,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海宁翁家埠段,发生了史量才被刺案(死三人、伤两人)。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经由最高统治者授意的三大政治谋杀案之一,是宋教仁、杨杏佛被刺血案之后的又一血案。
“史案”发生后,全国舆论大哗。特别是此前顾祝同在江苏省政府主席任内悍然杀害了记者刘煜生,激起了全国新闻界和各界的轩然大波,为此国民党军政部不得不公布了一个“保护新闻事业人员训令”的文件。然而,“刘案”后不久,又发生了中国新闻巨子史量才的被刺案。为了应付舆论,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装模作样,布置侦查和破案,并且悬赏5万元捉拿凶手。
由于“史案”发生在浙江,当时就由当省府主席的鲁涤平去主持了。本来,这是搪塞舆论的把戏,也就是说,这是“做戏”给人看的,掩人耳目而已。不料,不知底细的鲁涤平竟然“假戏真唱”,开始认真地着手侦查起来。这除了他不知道蒋介石命令限期破案是另有“猫腻”之外,有人说,这也是他发自内心敬仰史量才其人所致。还有人说,鲁涤平因非蒋介石嫡系,恐怕在“史案”中自己成为牺牲品,所以索性放开手脚,把案情调查清楚,借以保全自己。因此,他才会在浙江任内,破天荒地以职责为重,甚至带病追查案情,并且居然在蒋介石连续三次下令在浙江全省严密缉查和悬赏捉拿凶犯之后,又下发“最后通牒”,要求浙江和杭州的各级负责机关呈报缉查结果,否则将予以严惩。
于是,他获知了一点案情中的“案情”,也就是整个“史案”中的蹊跷之处——为什么案件发生在沪杭公路的海宁翁家埠段,但凶手所乘轿车的车牌却被遗弃在西湖的苏堤上?而且,这辆轿车何以竟是浙江省警官学校的?如此这般,案情就和戴笠(校长)、赵文龙(公安局长)、俞济时(保安处长兼警备司令)等不无嫌疑了。当然,这时的省主席鲁涤平也就“危乎殆哉”了。
却说“史案”发生之后,蒋介石鉴于中外舆论的压力,一面向史量才的亲属致以唁电表示哀悼,同时猫哭耗子地为史量才的哀挽录题写了“哲人其萎”的题词。其他国民党的高官们如孙科等,均一一题字,表示悼念,鲁涤平也献了一副“舆论同悲”的挽联。而在上海的追悼会上,却有一副最醒目的挽联,不啻是给他们一记耳光——“死亦寻常,忍此一刹那痛苦;有舆论在,有事业在,复何遗憾”。
与此同时,蒋介石煞有介事地给案发之地的浙江省主席鲁涤平记了一个大过,并责成他10天缉凶破案,后来又借口他“破案不力”,逾期未能破案而调离职务。对此,鲁的心情显然是不愉快的,加上杭州的一批国民党“地头蛇”乘机兴风作浪,一面以“鲁主席即将荣迁”为由,对他假意逢迎;一面以冷眼相窥,暗中捕捉他抱怨的口实。鲁涤平的一番牢骚,经过他们的捕风捉影和添油加醋,上报给了蒋介石。蒋原本就恼怒戴笠等人在“史案”过程中手脚做得不干净,给人抓到了把柄,命令戴笠暗嘱赵文龙,在鲁调离浙江之前,先“做”了此人。
据说,就是在鲁主席频频出席的下属欢送宴会上,他的酒食中被人暗放了毒药。于是,他半夜毒发,一命呜呼,时1935年1月31日。
“史案”和“鲁案”,真正的元凶是蒋介石和其属下的特务。尽管鲁涤平曾因参加讨桂战争而获得过蒋介石的青睐,但他毕竟不是蒋的嫡系。此时的蒋介石,忧心于全国舆论对“史案”的关注,同时又惧怕先因不知杀史内情、继而又获知情由的鲁涤平会认真侦查破案,这样难保会有弄假成真的麻烦。于是,他就以办案不力为借口,将鲁调离浙江,接替陈调元,去南京就任所谓军事参议院院长的闲职。而鲁的原职,就由黄绍竑来担任了。为了“作秀”,蒋把浙江海宁县长也撤职了,一些杭州的公安人员也被记了大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涤平的猝死,引起了其妻丁静安和爱妾沙佐安的疑心。原来,鲁涤平是一位“美食家”,大概湘军的首领都喜吃鱼翅之类,中国著名菜系之一湘菜的菜单中,居然也有鲁涤平的“作品”,那就是所谓“三层套鸡”的传统湘菜,其实那是长沙名厨柳三和最擅长的名菜之一。据说鲁涤平主湘之时,沙夫人患有头痛的顽疾,当时医生推荐了一个方子:用麻雀、斑鸠、乌骨母鸡和天麻套蒸,饮其汤来治病。后来柳三和借用这个配方,在母鸡肚子内放入鸽子,鸽子内再放入麻雀,麻雀内又放入天麻、枸杞之类的药材,用此三物套蒸,制成了所谓的“三层套鸡”,不久就名噪一时。鲁涤平非常讲究饮食,他还有专职的私人厨师。好吃加上他身材肥硕,就有了“中风”的几率,所以鲁涤平因中风抢救不及而死的消息,当时一般人是信以为真的。可是,他的妻子和爱妾却不这么看。因为随侍在鲁涤平身边的这一对妻妾知道,主子虽然一向身体不佳,却没有高血压之类的疾病,怀疑,一定是在酒席宴上中了毒。她们还从鲁涤平生前的口风中,得知了“史案”的不同寻常。鲁涤平猝死之时,她们更亲眼看到了其死相的难堪,尤其是在他临死时的喃喃中,断断续续地吐露出的一些隐情也被她们听到了。然而,身处高墙深院中的鲁涤平的妻妾们,却不知“江湖”的凶险,她们居然扬言要在鲁涤平开丧时当众喊冤。
已经因“刺史”不力被上峰责骂的赵文龙,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不免慌张起来,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捏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状,硬给戴上一顶红帽子,说她私通共产党,逼得她跳楼自杀。再“做”了这些女人。于是,接下来就有了鲁涤平开丧的时候,他的小妾跳楼的一幕(当时称她是哀思鲁涤平,痛不欲生为主子殉身)。
从此之后,史量才一案和鲁涤平及其小妾之死,都不了了之了。
后来,史量才被安葬在杭州西湖的茅家埠天马山,当年他为其爱妾沈秋水建造的“秋水山庄”,依然是西湖边最靓丽的一座建筑物。而鲁涤平呢?有人说他于1936年春被葬在了杭州,也有人说灵柩被运回湖南安葬了。据说,曾有人为了“纪念”这位省主席,在西湖边的孤山上建造了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亭子。当然,这已是老掉牙的故事,今天那座亭子早已无处可觅了。
E. 陆军上将鲁滌平墓
鲁涤平(1887—1935),湖南宁乡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湖南省主席,因桂系军阀逼迫退出湖南,任江西省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F. 枪杀杨开慧的刽子手下场
何健的命令,他逃往台湾后病死。
G. 鲁涤平的介绍
鲁涤平(1887—1935),湖南宁乡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湖南省主席,因桂系军阀逼迫退出湖南,任江西省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34年11月13日,《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道上遇刺身亡,鲁涤平负责调查此案,就在此案初露端倪时,鲁涤平却于1935年1月31日突然病故,其妾室沙夫人也坠楼身亡。有人认为,史量才遇刺案系国民政府高层策划,而鲁涤平为侦破此案不遗余力,国民政府内部恐其查出案件真相,因而将其灭口,其妾室沙夫人发现丈夫鲁涤平死因有异,也被人推下楼身亡。
H. 鲁荡平的介绍
鲁荡平(1895-1975),字若衡(鲁涤平之弟)。教育家,湖南宁乡道林人。曾就读于湖南铁路学堂,北京法政大学。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又加入革命中华党,曾任湖南益阳、湘乡等县县长,大革命后从事教育,在宁乡与周震鳞创办靳江中学,在北平创办民国大学,历任长沙民国日报社长、北平北辰报社长、湘军总部顾问兼军法官,驻粤湘军第三路司令,天津社会局局长兼市党部常委,天津《民国日报》社社长,中央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北平民国大学校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任内设立战区联中五校,解决沦陷区数万青年的就学问题,获二等景星勋章),国民党五大中央监委常委,湖北省党部特派员,武汉行辕秘书长。
I. 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红军(我记得是胜利的了)请尽量详细点。。。谢谢
从一九三零年十月起,蒋介石先后调集十一个师另三个旅,即张辉瓒第18师、路孝忱新编第13师、罗霖第77师、公秉藩新编第5师(后改第28师)、谭道源第50师、许克祥第24师、毛炳文第9师、蔡廷锴第60师、戴戟第61师、刘和鼎第56师、张贞第49师、第12师之马昆第34旅、刘夷独立第32旅、周志群新编第14旅,及三个航空队,共十万人的兵力,分布于樟树、抚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闽赣边地区,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准备向中央根据地的红1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这时,红1方面军有第1、第3两个军团,共约四万人,部署于靖江至分宜的袁水两岸地区,以战备姿态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款。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围剿”的情况下,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于十月十旬在新喻县罗坊举行联席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红1方面军总部于十一月一日下达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随即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反“围剿”的准备。根据方面军总部的决定,十一月上旬,红军主力从袁水两岸地区转移到赣江以东的新淦、吉水、永丰、安乐、宜黄、崇仁等地,以战备姿态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向部队、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讲清敌人进攻的必然性、严重性和红军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必要性,说明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以及对付敌人“围剿”的方法,统一思想,消除顾虑,增强胜利信心。另外,还在根据地内进一步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按照“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针,分配调整土地,加强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的训练,实行坚壁清野,肃清反革命分子,筹措给养物资,充分发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造成取得反“围剿”胜利的良好条件。
十一月五日,敌人首先向袁水流域推进,扑了个空,又继续向赣江东岸逼进。红1方面军除以少数兵力配合地方武装,迟滞、迷惑敌人,诱敌就我范围外,主力实行“求心退却”,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全部退到东固、南垄、龙冈地区。十二月一日,又秘密转移到黄陂、小布、安福圩地区,荫蔽待机,进行作战准备。
十二月十六日,各路敌军开始向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至二十八日,先后进占万安、泰和、东固、源头、广昌、建宁一线,东西相距八百里。在我集结地域周围的敌军有五个师:左路第18、第28师进至富田、东固、南垄;中路第50师进至源头;右路第24师进至洛口,第8师先头进至头坡。由于敌军深入我根据地,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又不断遭到红军和赤卫军、少先队的袭扰,士气沮丧,饥饿疲惫等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造成了红军反攻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态势。
十二月二十五日,红1方面军总部在小布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主持大会,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台柱上,右边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左边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他在反“围剿”的动员报告中,还指出了歼敌致胜的六个条件:(1)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2)可以主动选择有利的作战阵地;(3)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一
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4)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5)可以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6)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
红1方面军总部,根据当面敌情,决定实行中间突破,先打第50师或第18师,打开敌人阵线的一个缺口,以便各个击破,粉碎敌人“围剿”。由于第50师不脱离居高临下的阵地,我军两度由小布向北开进,又两度忍耐撤回。十二月二十九日,敌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急于寻我主力决战。该地区人民条件和地形条件均对我有利,敌人又是孤军冒进,于是红军主力秘密西进,埋伏在龙冈附近山中。十二月三十日,当敌张辉瓒率其师部及两个旅,由龙冈进至小别附近时,即遭我猛烈攻击,边张辉瓒在内的九千余人全被歼灭。
张辉瓒师被歼后,在源头的谭源师仓惶东撤。红军乘敌阵势混乱,挥戈东向,星夜向东韶急进。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谭师退到东韶,立足未稳就遭我突袭,被歼半数,俘敌官兵三千余人,残敌向南丰方向溃逃,其他敌军慌忙撤退,敌人的第一次“围剿”遂被粉碎。
“围剿”的敌人撤退以后,红1 方面军乘胜转入进攻,至三月中旬,在永丰、乐安、南丰、广昌、宁都等县境内,消灭了一些地主武装,恢复和加强地方武装,发动和争取了几十万群众,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造志了有利条件。
J. 鲁涤平的大事年表
湖南省宁乡县人,字泳庵,生于1887年。 1903.考入湖南将弁学堂学习。
1906.在湖南新军49标中任哨长。
1911.10.“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长沙参加“湖南起义”。1912.1.任湘军第4师16团团长。
1912.9.改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候差员。
1916.7.复任湘军第2师第6团团长。1917.9.升任湘军独立第3旅旅长。
1921.1.被赵恒惕升任湘军第2师师长。1921.7.兼任湘军援鄂军第2军司令,率部攻入湖北。后被吴佩孚率部击败,退回湖南。
1923.8.被谭延闿任命为湘军援粤军第2军军长,随谭延闿赴广东。
1924.9.改任湘军副监。1925.7.又改任国民革命军谭延闿第2军副军长。
1926.7.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代军长,率部参加北伐。
1927.4.任国军第2军军长。1928.6.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和湖南清乡督办。1929.1.第2军缩编为18师,兼任师长和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率部围剿井冈山红军根据地,被击败。
1929.2.被桂系把持的武汉政治分会免职,被迫离湘。
1929.3.在国民党“三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任中央讨逆军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蒋桂战争”。
1929.5.攻占武汉后,改任武汉警备司令。
1929.9.调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和国军第9路军总指挥。
1930.11.率部进攻江西红军,在“龙冈战役”中损兵折将,引咎辞职。
1931.1.又被蒋介石委任为浙江省政府主席。
1931.12.在国民党“四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34.调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副院长。
1935.1.31.因患脑溢血在南京病逝,终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