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后方是指被敌人占领的区域吗
敌人还没占领的地方,敌人占领的地方叫沦陷区
『贰』 大后方和敌人的后方有什么区别说简单点,别太深奥了,理解不了,历史书上的。
日本人侵略中国了,先占领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再南下侵略全中国。这样,东北就是日军后方,日本就是日军大后方。对于我军来说,在北京抵抗日军,华北华中地区就是后方,西南地区就是大后方。
『叁』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经济特点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工矿企业和国民政府迁往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地区,许多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机构也随之迁入。内迁的金融机构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金融资本内迁,而且带动了后方地区金融业的较快发展;内迁的政府财政机构,面对战时的局面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力图开源节流,对经济事业的投资也集中于后方地区。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的实业投资意识进一步提升,金融业与工商业的互动关系也进一步增强,从而为后方工商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资金支撑作用。
一、金融资本的内迁
资金是工矿企业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必备因素,厂矿的内迁必然带来资金的内迁。因厂矿内迁而带来的资金内迁,除了厂矿自有资金的内迁外,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大量金融机构及其资金的内移。
战前,西南、西北地区工业落后,社会资金短缺,金融业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川、康、滇、黔、陕、甘、宁、青、桂,以及重庆等9省1市,只有20家银行,分支行也只有232所。其中四川省(含重庆)数量较多,有总行13家、分支行110所(包括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金城、江海5家外地银行的分行);陕西和广西2省各有2家银行和48、42所分支行,其余各省微乎其微。[1]金融资本也相当薄弱,如云南约为1 000多万元,广西约为1 100万元,就是银行比较集中的四川省的13家总行亦只有1 577.7万元;整个西南地区约5 700万元。[2]
从1938年起,西南地区的金融业进入了大发展的阶段。首先是沿海沿江地区的不少银行在西南地区设立总行和分支行。如中国、交通、农民、中央(以下合称“四行”)等国家银行的总行随着国民政府的内迁而内迁。广东、湖南、河北、福建、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的省银行,都在重庆设立分支行或办事处。有不少民营银行亦为保全资产和受厂矿内迁的影响,或将总行迁向内地,或在内地增设分支机构,其中重要的银行有: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四明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金城银行、中国国货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中南银行、盐业银行、大陆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3]这些内迁银行中,4家国家银行随着总行的内迁,其资本也全部内迁,其余银行虽然没有把全部资本内迁,只是划拨部分资本作为分支行的运营资金,但它们所拥有的资本无疑是它们的后备财力。
其次是西南地区当地的银行业也在内迁银行和厂矿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在1938-1940年间,西南5省就新设银行8家、分支行355处。其中,四川176处,重庆45处,云南43处,贵州15处,广西51处,西康25处。[4]到1941年6月,西南和西北后方地区的9省1市已有银行72家,其中当地新设的7家,连此前新设和旧有的共计37家,内迁的约35家。同时,分支行也大幅度增加,新旧合计达到692所,其中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行,设立分支行229所;7家省银行设立分支行268;61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195家。[5]到1945年8月,西南5省的银行业更发展至总行255家、分支行1320所。西南和西北9省的银行业则有总行318家,其中民营银行107家;分支行增至1 641所,其中民营银行的分支行524所,比战前9省的总行数和分支行数分别增加了13.45倍和7.07倍。就包括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河南、绥远、新疆等10省未沦陷地区的整个后方而言,则有总行426家,其中民营银行115家,分支行2 575所,其中民营银行的分支行595所,大大超过战前全国(不包括东北)的164家银行和1 332所分支行。
『肆』 抗战大后方是指那些地方
当时国民政府把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国统区后方基地如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康、陕西等地称作大后方,大后方提供了抗战的人力和物质基础,如粮食、武器、兵员等。
1937年迁都重庆,标志着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大后方最终形成。大批的人员、物资以及政府机关、工业企业、文教单位向西南迁移。
在军事上,国民政府将大批部队集结在西南、西北地区,形成拱卫大西南的军事部署,以确保抗战后方的安全,使之成为真正的抗战堡垒。
西南大后方的最终确立也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1938年底,蒋介石两次重申要“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控滇、黔、桂诸省,稳扎稳打。
最终,在西南大后方的支持与保证下,中华民族上下一心,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4)大后方扩展阅读:
1935年的西南之行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蒋介石通过此行对川、滇、黔地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促使他最终做出决策,一旦抗争爆发,以四川为核心的西南诸省将作为国民政府抗战的大后方。
这一年10月,在蒋介石即将离开四川前,他于成都接连作了两次讲演。在演讲中,他对四川的物产、地理、人民诸多称赞,认为四川“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至此,蒋介石以四川为对日抗战根据地的思想遂完全、牢固地确定了下来。国民政府也着手开始对西南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尤其是针对西南地区的工业建设和交通设施,国民政府从1935年始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
『伍』 怎么形容做好家庭大后方
你好!家庭大后方,说的就是一个家庭的背后支柱,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西南大后方,专门屯粮的搞伙食搞后勤,得以保障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披荆斩棘,为我们赢得战争的胜利。那么我们的家庭大后方也应该如此,老公就是家里的战士,在外辛苦打拼,如果是家庭主妇的话,首先老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必须把他照顾好。其次老公的心情,下班后希望得到放松你好!家庭大后方,说的就是一个家庭的背后支柱,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西南大后方,专门屯粮的搞伙食搞后勤,得以保障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披荆斩棘,为我们赢得战争的胜利。那么我们的家庭大后方也应该如此,老公就是家里的战士,在外辛苦打拼,如果是家庭主妇的话,首先老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必须把他照顾好。其次老公的心情,下班后希望得到放松愉悦的,所以尽量让他感觉快乐和温馨。(不是要自己一个人包揽所有的家务!)最后就是你们其实是一个TEAM!要一起为了温馨的小窝而努力奋斗!
『陆』 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四坝是哪四坝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著名文化区。其沙坪坝在重庆市区,华西坝在成都市区,而夏坝和白沙坝则在重庆西北和西南,距重庆市区都在50公里上下,旱路水路均得方便。
四个地方因何皆称坝?原来四川人与北方人不同,他们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坝子主要分布于丘陵间的盆地、河谷沿岸及山麓地带。
『柒』 重庆是不是中国的大后方呢
重庆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捌』 怎么形容大后方
可以这么形容,大后方
『玖』 抗战时期大后方指哪些地区
大后方有:北方的陕甘宁边区
国统区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具体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广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等。
『拾』 大后方文学名词解释
大后方文学是指在全民族抗战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敌后文艺宣传的文学流派,作家群体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