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蝙蝠真的就什么病毒都不怕吗
蝙蝠可以携带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但它们却不会因此而染病。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❷ 蝙蝠身上有上百种病毒,为啥不把蝙蝠灭族
2020年伊始,第一个大事件非新冠状病毒莫属,连续几十天宅在家的生活,让人寸步难行。据科学家表示,这次病毒的爆发与蝙蝠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我们知道,近几年来的SARS、埃博拉,MERS等全球知名的传播病毒,都确认蝙蝠是中间宿主。蝙蝠,似乎成为了死神的代名词,让每一个人都深感恐惧。
实际上,蝙蝠也可能直接传染给人类,但这种情况微乎其微。毕竟,蝙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所以也就不会形成导致病毒的传播。但蝙蝠的危险系数如此高,为何不能将其灭族呢?首先,从数量上说,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第二大种群,遍布全球,根本无法全面消灭蝙蝠。其次,蝙蝠可以帮助农民高效的传播花粉,完成花粉受精构成,是农民的好帮手。
❸ 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存的
2020年是鼠年,确实不怎么吉祥啊,一开始就来了新型冠状病毒,幸好我们国家控制得好很快就及时得到了控制,而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这里并不能确证,但是很疑惑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存的,其实蝙蝠的免疫是很恐怖的,还有蝙蝠的飞行代谢特别快,温度很高,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他们本身的免疫细胞啥的就像时刻战斗着的军队一样,一直是激活的状态,对抗着这些病毒,而且还有自然杀伤细胞,使得蝙蝠对病毒的感染处于一种耐受状态,更不会对于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这些关系下最后蝙蝠就和病毒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你不要我命,我也不要你命,但是你也不能影响我的存在这样。
❹ 蝙蝠身上所有的病毒
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流行,让人谈"毒"色变。网传许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被证实为蝙蝠,比如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上世纪末马来西亚的尼帕病毒,澳大利亚的亨德拉病毒,当然还有著名的SARS也被证实为蝙蝠才是真正的野生宿主,这是为什么?
关于蝙蝠是否是病毒的理想宿主,要解决这个假说可以分为三步——
一、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发病毒储存宿主?
二、蝙蝠是否在携带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
三、到底什么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
一、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发病毒储存宿主?
对于第一个问题,现在可以说公认没有争议了。蝙蝠确实是很多新发病毒的储存宿主,比如埃博拉、马尔堡病毒,SARS、MERS冠状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这些大多数属于killer virus,也就是杀人的病毒。
二、蝙蝠是否在携带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需要了解蝙蝠本身的一些特点——
1.哺乳类1/5是蝙蝠;
2.在现存的种、属数目上仅次于啮齿类;
3.唯一不受地形限制的哺乳类;
4.是除人之外,分布最广的哺乳类;
5.可变的体温调节;
6.回声定位;
7.预期寿命很长(一般来说哺乳类是体型越大寿命越长);
8.很少发生癌症;
9.N多种病毒的储存宿主
对于蝙蝠是否为病毒的存储宿主还有一些潜在证据,实验条件下以病毒感染蝙蝠,却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可在"健康"蝙蝠细胞中分离出持续性感染的病毒;
非常高的病毒流行率;
更多样的基因多样性;
存在"现代"哺乳动物病毒的"祖先"或"先祖"支系。
三、到底什么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
从基因组学上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3.1蝙蝠具有其他哺乳类不具有的基因/通路
3.2蝙蝠缺乏其他哺乳类具有的基因/通路
3.3蝙蝠具有与其他哺乳类类似的基因/通路,但是表达谱不同
蝙蝠的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很不同寻常,可以说修复DNA损伤的能力很高,也就是说飞行造成的代谢率升高,更容易产生DNA损伤的在长期的进化中,蝙蝠通过提升DNA损伤修复能力来抵抗。
同时,我们知道人如果长时间发烧40°,人也基本上完蛋了,培养细胞也一样,如果在40°培养细胞,超过24h,细胞肯定挂了,但是体外培养的蝙蝠细胞却能抵抗热压力(统计学上40°培养24h细胞活力不降)。通过实验发现,蝙蝠细胞内的热休克蛋白/HSP(一大类细胞伴侣蛋白,可以促进蛋白的正确折叠,促进细胞的耐热性等等)本底表达水平非常高,而且I型干扰素通路相关的基因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特征(I型干扰素是具有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活性的分泌蛋白质,包含IFNα和IFNβ,其中IFNα还有很多亚型),其中本底水平的IFNα非常高。
并且I类MHC分子结合内源性肽段的精确度更好(MHC-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通过介导CD8+T细胞产生细胞毒效应/裂解细胞,病毒复制是在细胞内的,如果细胞察觉发现自己被病毒感染之后会把合成的病毒蛋白进行消化,进而产生病毒特异性的肽段,加载到MHC-1的沟槽中,转移到细胞表面,进而告诉CD8+T细胞"我被病毒感染了",这时候CD8+T细胞就会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把这个细胞打洞,细胞死了,里面还没出来的病毒也就一起挂了)。
通过产生IL-1β介导炎症反应的炎性小体(inflammasome)通路中,蝙蝠居然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炎症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包括老化和癌症等等,其中在细胞质中存在DNA时会强烈诱导炎症(DNA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与细胞核/染色质或者线粒体中),而几类炎性小体就是识别细胞质中存在的DNA来介导炎症的,所以,蝙蝠相关基因缺失会导致蝙蝠本身的炎症水平很低。
❺ 蝙蝠身上携带的病毒靠什么传播
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蝙蝠传播病毒主要有以下途径:
1、蝙蝠直接叮咬或抓伤传播。
2、吸入蝙蝠呼出的带有大量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
3、食肉动物或人捕食带毒蝙蝠造成感染。
4、通过蝙蝠吃过的水果等染毒食物进行传播。
5、蚊子、虱子及蜱虫等与蝙蝠有关的寄生虫进行传播。
蝙蝠具有超强携带病毒能力,只是物种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并非蝙蝠的过错。蝙蝠一般也不会直接将病毒传播给人类,而是先传播一些与之接触的野生动物,如果子狸、竹鼠等,通过这些病毒的中间宿主,最终才会传播到人类身上。
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来源于蝙蝠的其他冠状病毒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研究人员推测蝙蝠也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其实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确认SARS冠状病毒和M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
(5)蝙蝠病毒扩展阅读
蝙蝠可以携带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生病,这是为什么呢?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蝙蝠自身不会生病的原因是蝙蝠体内一个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
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的研究显示,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蝙蝠为了与其携带的病原体达成平衡,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抑制某些通道的能力。
研究人员称,这一通道被削弱却并未失去功能,表明蝙蝠可以对防御病毒的水平进行微调,有效却不过分地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
如果能加强蝙蝠与病毒之间关系的研究,将对蝙蝠携带的病毒的防控,以及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❻ 蝙蝠身上带有哪些病菌
蝙蝠身上含有14种可以传播给人或者其他动物的病毒,其中包括狂犬病病毒,新冠肺炎病毒,SARS病毒等。蝙蝠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病毒:蝙蝠直接咬伤或者抓伤传播,吸入蝙蝠呼出的带有大量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食肉动物或者是捕食带菌蝙蝠造成感染等。所以人类一定要注意避免捕食野味,才可以防止病毒扩散。蝙蝠存在了8800万年,古老到几乎与恐龙是同时代。地球上有 961 种蝙蝠,蝙蝠是除人之外,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哺乳动物之一。
在几百万年前,蝙蝠真的变异了,它们的飞行特性导致了超高的新陈代谢率,天天浑身发烧40度,搁人身上,早特么的烧成智障挂了,但它们不会,就像没事人一样过了五百万年。这种超高的代谢率意味着,蝙蝠在进行着普通哺乳动物难以想象的细胞快速更新。细胞更新是有定数的,次数多了,一般生物体的DNA复制肯定会出错。
如果是人类,新陈代谢过快,容易癌变,然而蝙蝠经过千百万年高烧不退的进化,它们奇迹般的拥有了DNA损伤修复超能力,几乎不会出错,新陈代谢水平会增长 15 到 16 倍,代谢率超高,心跳可以达到惊人的 1000 多下。这导致了蝙蝠们超常的寿命,还很少得癌。
大自然盯上了它,什么埃博拉、马尔堡、狂犬病、SARS等病毒,完全干不死蝙蝠。干不死就共生吧!有几种蝙蝠的体内都丢失了一个包含“ PYHIN 基因家族”的基因片段,基因的不完整,使病毒无法对蝙蝠产生作用。
毒王有多毒,传言毒王在非洲拉了滩屎。被人误食。就引起流行病毒传播!
❼ 蝙蝠是最危险的病毒传播者
1999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生尼帕(Nipah)病毒流行,尼帕病毒的名字来自第一次检测到该病毒流行的村庄。这次流行有257人感染,100人死亡,死亡率39%,存活者中超过50%留下严重的脑部损伤。
一开始,这场病毒感染流行被认为是日本脑炎(乙脑)病毒引起的,因为得病者都是养猪场的工人,而猪是日本脑炎病毒的扩增体。但其症状使得研究人员认定是一种新型病毒,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这株病毒,之后经过多年的研究,搞清了尼帕病毒的前因后果。
在尼帕病毒的传播中,猪起到了中间宿主的作用,因为马来西亚的养猪业存栏猪的密度很高,非常容易传播和扩散传染性动物源疾病。
马来西亚养猪业为了效益,在猪厂种了很多芒果树,这样养猪的同时还能收获芒果。对这种安排,猪很高兴,因为常有熟透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成为猪的佳肴。还有一种动物也高兴,因为它们有芒果吃了,这是一种蝙蝠,以吃水果为食,学名叫Pteropus,俗称果蝠。当地人没这么斯文,称之为飞狐。
金庸写《雪山飞狐》,不知是否从马来水果蝙蝠处得到灵感?
飞狐携带了尼帕病毒,在吃芒果时将病毒通过唾液和尿液留在吃剩的芒果里,这些芒果掉在猪圈里,让猪吃了,感染在猪群里扩散,等猪出栏了,尼帕病毒就由猪传播到其他地方。
除了尼帕病毒,飞狐还能传播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亨德拉(Hendra)病毒。它的亲戚蝙蝠们能够传播好几种非常凶险的病毒,包括如果不接种疫苗的话死亡率100%的狂犬病毒、让中国人记忆犹新的萨斯病毒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0%的马尔堡病毒,近来科学家倾向于蝙蝠还能传播另外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它是马尔堡病毒的近亲、最近名气非常大的埃博拉病毒。
蝙蝠身上寄生了60多种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能和蝙蝠争高低的只有啮齿类动物,虽然啮齿类动物身上寄生的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总数稍稍高于蝙蝠,但每种蝙蝠所携带的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高于每种啮齿类动物。蝙蝠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和严重威胁。
当今之世,对人类来说最凶险的病毒,大多数是由蝙蝠传播的。这些烈性传染病都是过去50年间在人类中开始流行的,蝙蝠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类不断地侵蚀野生动物的领地。尼帕病毒流行就是因为马来猪农把猪厂建在果蝠生存的丛林中,使得本来在果蝠身上的尼帕病毒通过猪进入了人类。
作为一种能够飞行的动物,蝙蝠本身就具备了快速传播传染病的能力,它们身上携带了很多动物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是异源性的,一旦突破人兽界限,就会导致现在西非那样的埃博拉流行,甚至有可能导致大瘟疫。它们还能携带那些已经突破人兽界限、可以导致人兽共患疾病的病毒,对于人类社会已经是真实的威胁了。
蝙蝠之所以携带的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原体最多,其原因是蝙蝠群居而且穴居,很容易扩散它们所携带的病原体,形成了一个野生交叉感染环境,一旦某种病毒出现在蝙蝠身上,就会很快被很多蝙蝠携带。
对于很多动物来说,人类的病原体是它们生存的巨大威胁。如同美洲印第安人主要死于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传染病一样,许多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不是因为被人类杀死,而是因为感染了来自人类的病原体而病死,但蝙蝠则不在乎,不仅人类的病原体不会杀死它们,其他动物的病原体也不会杀死它们。埃博拉病毒这种对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毒性极大的病毒对蝙蝠一点威胁都没有,如果说埃博拉病毒只对部分动物有杀伤力,那么蝙蝠携带了多种毒性很大的病毒,对它们都没有威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蝙蝠能够飞行。
飞行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为了飞行,蝙蝠必须产生很多能量,也因此产生很多废物,这样导致它们进化出对废物的防御功能,很难被异物伤害,那些凶恶的病毒可以在它们身上寄生,但不能伤害它们。
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病毒的复制要仰仗宿主。蝙蝠还有一种自身防御能力,它们在飞行时为了产生大量的热量,体内温度达到40度。这种温度对于人类来说,算发高烧。人类之所以发高烧,是因为致病微生物已经适应了人体的正常温度,这种温度适宜它们繁殖。当体温升高后,致病微生物很难繁殖,人类正是通过发烧来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蝙蝠飞行时的高烧温度也达到了这种效果,在蝙蝠体内的绝大多数病毒都被杀死了,只有那些生命力很顽强的病毒能够活下来,这些病毒不仅能够逃避蝙蝠的飞行高烧,感染了人体后也不惧怕人体的高烧,有了这种抗高烧能力,这些病毒感染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萨斯病毒等为什么那么可怕,真正原因在于它们不怕发烧。
蝙蝠携带和传播致病病毒对于人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但它们能够起到授花粉的作用,还能够吃掉蚊子,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蝙蝠和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蝙蝠由于人类的原因已经大量消失,被蝙蝠所携带的病毒感染的机会很罕见,只要采取下面几个措施就可以预防蝙蝠传播的烈性传染病:
◆安装纱窗以避免和蝙蝠直接接触。
◆不要接触活的或死的蝙蝠,尤其是要教育孩子,不要接触野生动物,接触了野生动物后要马上报告,最好立即看医生。
◆如果出现蝙蝠分泌物的话,要进行消毒,必要时向防疫部门报告。
❽ 蝙蝠身上的病毒都是哪来的生下来就有么
最近都在科普蝙蝠身上携带了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与SARS病毒等等,甚至还有朋友提议将蝙蝠彻底消灭,在现在这个非常时刻有这些想法其实都挺现实的,但事实上的问题是蝙蝠身上真带了那么多病毒吗?这些病毒是蝙蝠与生俱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人的错还是蝙蝠的错?
一直在宣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而现在大家可能有了切身体会!
❾ 蝙蝠身上有多少种病毒
蝙蝠身上携带数十种致命病毒。
蝙蝠几乎和恐龙同时代,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8800万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哺乳动物之一。
同时蝙蝠也是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体形不大却寿命奇长,可以轻轻松松活到20岁,将与它体形大小差不多的哺乳动物远远甩在身后。
这个动物界的异类还是多种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其能够携带埃博拉、SARS病毒等数十种致命病毒。
(9)蝙蝠病毒扩展阅读:
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谱系可能已在蝙蝠中传播几十年。
一个国际团队于2021年7月28日在英国期刊《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报告说,新冠病毒可能在40年至70年前从与之关系最紧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来,这意味着产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谱系可能已在蝙蝠中传播几十年了。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历史有不小难度,因为不同病毒之间会交换遗传物质而重组,病毒基因组亚区可能起源于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将蝙蝠病毒RaTG13鉴定为与新冠病毒关系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体内发现了相似的冠状病毒。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基于乙型冠状病毒支系B(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亚属)的基因组数据,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历史。
研究表明,RaTG13和新冠病毒拥有共同的单一祖先谱系,估计新冠病毒分别于1948年、1969年和1982年从乙型冠状病毒支系B中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来。
这项研究还得出结论,虽然新冠病毒和穿山甲携带的有关病毒拥有一个共同祖先,而且穿山甲可能在新冠病毒从动物传给人类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穿山甲不大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研究人员认为,新冠病毒分化时间长,表明可能存在未取样、具有潜在传染力的蝙蝠病毒谱系。同时,蝙蝠病毒谱系中病毒重组的现有多样性和动态过程,证明了要事先鉴定出有可能引发重大人类疫情的病毒相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