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行通济
扩展阅读
随买随卖的是什么股票 2025-07-22 15:32:21
如何看股票是深市 2025-07-22 15:12:01
华夏娱乐 2025-07-22 15:00:54

行通济

发布时间: 2021-07-07 05:55:00

❶ 为什么叫行通济

行就是走路,而通济就是佛山的通济桥,行通济就是正月十五走通济,一走就要走连续3年!

❷ 行通济,无闭翳.(闭翳)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事事大顺。生活美满,木有问题。出自粤语。

“闭翳”是“赑屃”的谐音,相传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样子长得像只龟,喜欢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闭翳”老被重物压着,动弹不得,心情很难疏解。后来,粤语保留“闭翳”一词,意为“令人烦恼的、心情抑郁的”。


(2)行通济扩展阅读:

发展由来是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

岁月变迁,昔日通济桥已踪迹 难觅,使年年“行通济”徒有其名,实为憾事。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复原通济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建筑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❸ 行通济的简介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广佛市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冇闭翳”活动。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行通济内念两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体现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这此早已烙在珠三角当地居民脑海的文化印记,经佛山当地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加上近年来佛山传媒集团举全媒体力量积极参与和运作,成为当地人们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
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
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提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❹ 通济桥的“行通济”由来

“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
现在,该古老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如 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九出十三归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和曾在南济观音庙做过庙祝的吴虾都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就是给九元出去,能得到十三元的收入。这根据当时佛山地区当押店发展兴旺而得来的。余婉韶认为,仅从这个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古时的佛山人已经有超高的经商头脑与智慧。

❺ 行通济的风俗

● 渊 源
佛山街头,一到春节,不少小朋友都会举着风车出游逛街,随风转动的小风车成为节日里一道温馨的风景。在广东的节日习俗中,风车是以转运为意头的节庆用品,象征着“时来运转”或者是“一帆风顺”,一件小风车也寄托着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全家人都能幸福安康的希望。在传统的行通济习俗中,大人们手捧生菜祈求生财吉祥,孩子们则会在正月十六那天手捧风车,在父母的搀扶下或者坐在父母的肩头走过通济桥。此外,与风车一样,风铃也有一个相当好的寓意,就是预示着今年走完通济桥后会招来福音。
●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商人看到风车有转运之说,开始在行通济期间兜售风车。 ● 渊 源
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生菜,因和“生财”谐音,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生菜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也是佛山人行通济时必备的一样东西。在行通济之前,佛山人往往把两小棵生菜捆在一起,在中间插上3炷香,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够生活和美、富贵安逸。
70年代后,一些商贩售卖风车及生菜,人们行通济时买个风车或买几棵生菜带回家,取“顺利”、“生财”之意。生菜是“生财”谐音,俗称胜意菜,行通济买生菜取其“胜意”、“生财”的好意头,因此人们不会把“财”白白丢掉的(佛山史志P72)。佛山自古就有闹元宵的习俗,当时,通济桥两侧分别有间观音庙和通运社,生菜是作为祭品敬奉观音或社公的(一般祭品都用生菜比喻生财、葱比喻聪明、慈菇比喻生男孩),这是部分善男信女的行为,而不是行通济需要。拜过观音、社公,生菜等祭品有人留下继续供奉,也有人带回家里,名曰“引财归家”,而不能随意抛弃。

❻ 佛山人民为什么叫行通济

行通济桥是佛山的一个习俗,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一次,行通济保佑添丁发财行好运.

❼ 行通济,无闭翳.是什么意思

事事大顺。生活美满,木有问题。
事事大顺。生活美满,木有问题。

❽ 行通济的对联

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弼塘、简村,石硍、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县主要水道。通济桥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
右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左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

❾ 行通济的来历是什么

行通济的来历: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行通济是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

(9)行通济扩展阅读: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加。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表示,之前社会上流传着行通济要连续三年,无闭翳才会灵验的说法,但他们小时候不间断地多次行通济桥,也没听老人们提到这种说法。

之后,他们查了史书,也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此外,那句佛山人家喻户晓的行通济,无闭翳的俗语,史书也没记载。其他专家也普遍赞同这种说法。因此,行通济,无闭翳的口号是后来才形成的。

❿ 行通济的历史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行通济,无闭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闭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闭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