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可持续发展
扩展阅读
佳和 2025-07-22 03:11:54
闪吧 2025-07-22 02:19:10

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7-07 08:22:29

A.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B.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1978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一份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中指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应当而且能够协调进行,强调“人类有能力做到可持续发展,即在不损害人类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就是最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其特点是:经济发展要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将二者分离或对立起来。
在“可持续发展”一词提出三十多年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名词大量出现,如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热点。但这一概念也存在着在实际应用中过于笼统的缺陷,例如,如何衡量和判断是否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C.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根据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4]”即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主要考虑人口、食物安全、物种灭绝、基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问题。委员会认为以上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处理,并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为包含限度的概念。但这种限度并不是“僵化”的,它们与技术状态、社会组织状态以及生物圈消纳人类行为影响的能力有关[35]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热力学规律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和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36]。国外研究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37]

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曾经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发表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特别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可以说,这一声明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如出一辙。正是这一正式的声明,构成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讨论和制定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础[38]。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大会围绕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共识: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会还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我国也据此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议程中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以及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共有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计。大会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敦促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实际行动。会议最终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出席会议的国家首脑重申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执行计划》提出了新的和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如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等。

D.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呢?我们先来看看在字面上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

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4)可持续发展扩展阅读: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E.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1]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F. 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和发展。从理论层面上说,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涉及到物质生产力及其系统;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涉及到人口生产力及其系统;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涉及到生态环境生产力及其系统;智力因素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涉及到精神生产力及其系统。只有这四种生产力及其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四种生产力及其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是安装在物质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环境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四个轮子上的,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和根本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