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距中国多少公里
伊朗首都德黑兰距离中国首都北京约 5600公里;伊朗最东部的呼罗珊边境离中国最西部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达坂约1230公里。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连,另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面濒临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
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
西南部为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
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击平原。西南部扎格罗斯山麓至波斯湾头的平原称胡齐斯坦。
(1)中国伊朗扩展阅读:
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伊朗的经济实力位居亚洲第七位(次于中、日、印、韩、印尼、沙特)。
2011年伊朗银行经济帐户局的初步数据显示,伊历1389年(2010年3月21日-2011年3月20日),按当年基本价格计算,伊朗名义GDP为43,042,640亿伊朗里亚尔,同比增长20.8%。
按伊历1376年可比基本价格计算,实际GDP为5,392,190亿伊朗里亚尔,同比增长5.8%;GDP平减指数为798.24,同比变化14.3%。
2011年伊朗的名义基本价格GDP折合4163.13亿美元,名义市场价格GDP折合4191.01亿美元,人均名义市场价格GDP约为5610美元。
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也比较发达,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发展很快。伊朗的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胡齐斯坦为石油工业区与重要出海门户。
伊朗盛产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石油是伊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伊经济保持稳步增长。2017年,伊国内生产总值427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50美元。
② 伊朗中国关系
伊朗中国关系
伊朗和中国是关系非常友好国家。
和中国历史渊源很深。
据中国“史书”记载,纪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张骞派其副使访问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两万骑兵迎候,礼仪极为隆重。东汉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来汉访问,并在中国呆了多年。在中国南北朝时代,波斯派使节到中国北魏王朝友好聘问达十多次。随着双方友好往来,汉文化传至西域,西域文化传来中国,中国、伊朗等国的“丝绸之路”也全面畅通,为两国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纪元。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打井、炼铁、制漆、缫丝等工艺源源传入伊朗等西亚诸国,伊朗的物产如蚕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传入中国。到了唐代,两国往来曾达到鼎盛时期。后来,波斯遭外来侵略,波斯王亲自到唐帝国访问并请援,唐高宗封他为都督,遣将派兵护送他回国,但回国未成死于长安。其子尼列斯谋策复国未成,于唐中宗景龙年间返华也死于长安。当时,尼列斯率领数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当上了将军、外交官、天文学家、医学家和学者。在战乱的宋朝,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这时,造船业开始发达,罗盘针相继使用,许多波斯人经由海路来到中国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经商,有的还在那里安家落户。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海上“陶瓷之路”。据记载,中国发行钞票的方法在元朝传到了波斯,后来,波斯钞票上的图案还保留了中国文字。当时,两国的史学家还合编史书“史集”。波斯等国的西域乐舞也盛行于长安。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亚的沙哈鲁王子曾先后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团互访;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各国时,其中3次访问了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即今霍尔木兹)。当时,随同郑和访问的费信曾写纪行诗句描写当地的风俗及特产。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撰写的《中国纪行》一书,后来,成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和重要见证。据考证,多年来,两国植物的传播和移植就达几十种。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还曾在中国流行。
伊中两国在经贸合作上, 中国是伊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
伊中两国在文化上,中国同伊朗成立文化联合委员会并定期举办会议。
③ 伊朗和中国是什么关系
中国与伊朗的关系,不可否认“石油”是两国联系的命脉。中国目前每天原油需求量高达800万桶,其中近一半的原油都需要进口,伊朗每天出口中国的石油高达近55万桶。如果中国采取跟随美国的战略,伊朗一旦限制对华石油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最后是美国制裁伊朗的目的达到了,中国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正是基于如此的推论,美国政府希望阿联酋、沙特等国加大对中国石油的供应,甚至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参与伊拉克的油气开采,从而减小中国对伊朗石油资源的依赖。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将进一步大幅增加,决定了中国不会冒然参与到对伊朗核计划的制裁中去。美国虽然敦促沙特、阿联酋等国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但是这些国家增加的供应量不可能弥补伊朗的供应量。中国的石油消耗量预期到2030年将增长至每天两千万桶左右,无论是沙特、阿联酋都不可能担负起对中国石油的供应。对于伊朗这样的石油出口大国,中国冒然与之割断关系,伊朗始终有资源在手,受到的伤害是短暂的,对中国的影响则是波及到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稳定的方方面面,除非世界上其它国家能够完全取代伊朗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量。其次,意识形态决定了中伊是一对孪生兄弟。美国透过石油利益链条来拉拢与中国的关系,但是美国忽略了中国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视。虽然中国在国际关系事务中,逐渐淡化意识形态,但是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民主机制和普世价值的渗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政权体制。中国政府出于对自身权力的维护,决定了只能和欧美保持一种表面的友好关系,对其提出制裁伊朗的措施即使不公开反对,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敬而远之。这一点在中国处理朝鲜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如果疏远伊朗,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伊朗目前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否认,对其自身政权党政合一也是巨大的冲击。涉及到政治体制这一原则,中国当局是绝不会让步的。其三,中国方面其实是希望伊朗与美国这种对峙关系的长期存在。中美之间的发展注定是一对遏制与反遏制的关系,虽然双方都表示对对方的发展予以认同,那不过是表面上的功夫,谁都不希望看到对方一家独大控制整个国际局势。中国在中美关系上,目前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恰恰是因为有伊朗、朝鲜等这样的政权存在,才给中国有了反制美国的机会和平台。中国如果与美国联手制裁伊朗,一旦这些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都与中国较为趋同的政权垮台,必将给中国的体制和政权稳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迫于美国的强势地位,虽然中国会趁机利用美国打“石油牌”获取资源带来的好处,但要中国从伊朗的政治利益链条上退出来,中国当局是要三思而后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 家 宝上周在与伊朗副总统拉希米(Reza Rahimi)会晤后,称赞中伊两国政府的关系将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实就是明确的告诉美国,在伊朗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不会轻易改变,中美在伊朗问题上全面合作是不符合中国政治、经济利益。中国是伊朗石油的第二大买家,中国已经承诺未来几年要在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上新增投资数百亿美元。中国在伊朗问题上,政治和经济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最多是伊朗核计划制裁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和主导者。
④ 中国和伊朗谁的面积大
在世界中,俄罗斯面积最大,下来是加拿大,下来就是我们中国,而伊朗在世界前六名以外
⑤ 中国到伊朗要经过几个国家
从中国到伊朗有两条路线,一是走阿富汗,再就是走巴基斯坦都可以到达。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阿富汗是邻居,而伊朗和这两个国家接壤。
⑥ 中国和伊朗的关系怎么样啊
关系相当亲密吧,因为,伊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伙伴国家。由于伊拉克被美国控制以后,伊朗的重要性更加地凸显。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主要油源在是中东地区,而伊朗又是中国在中东地区除以色列之外唯一的一个亲密的战略伙伴,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有很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伊朗控制着波斯湾的出口霍尔木滋海峡,地位相当重要。而且伊朗是中国东西战略的一大支柱国家,与巴基斯坦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位同等重要。
伊朗有中国提供的大量装甲车和导弹。
因此,无论从理论分析上,还是现实情况的表现,中国同伊朗关系相当亲密,虽不及盟友,但绝对重要。
⑦ 中国和伊朗交界吗
中国和伊朗没有交界。伊朗最东部的呼罗珊边境离中国最西部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达坂约1230公里。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西部,属中东国家。伊朗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约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据伊朗国家统计数据库2014年7月18日显示,伊朗人口达77598379。
伊朗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伊朗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发达,还有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
伊朗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不结盟运动,OIC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
伊中两国在经贸合作上, 中国是伊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
⑧ 伊朗与中国关系如何
历经变革
从1971年中伊建交起,到1995年笔者结束在伊朗的外交使命,笔者从事的外交工作几乎都与伊朗有关,参与了两国关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笔者曾亲历伊朗***革命,担任驻伊朗大使期间曾有幸两次陪同伊朗总统访华,两次在伊朗接待我国领导人访问。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能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数十年,堪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外交政策的范例。
中伊建交38年。在这38年中,伊朗由王国变为***共和国,由亲美变为反美,经历了两伊战争和外交孤立。国际风云变幻,中国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双边的友好关系。这是中伊两国均应引以为豪的。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9年伊朗的***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当时,笔者正在德黑兰工作,从北京不断传来的消息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国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从革命转向经济建设,中国的大门开了。而伊朗当时正在发生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笔者曾亲眼目睹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被迫出走和2月1日***革命领袖霍梅尼从巴黎返回德黑兰时,那万人空巷、数百万群众在街头载歌载舞的庆祝场面。从此,伊朗由一个亲美的君主制国家变为一个反美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革命稻宗教高于一切。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伊朗的***革命性质和内涵完全不同,甚至还多少有点逆向,但却同时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两件大事,对日后的中伊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逐步发展
伊朗新政权建立之初,中伊关系开局并不顺利。1978年8月,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结束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访问,回国途中顺访了伊朗,受到当时在国内已经四面楚歌的巴列维国王的隆重接待。事过不到半年,巴列维政权垮台,***共和国诞生。此次访问被解读为“中国对巴列维的支持”,伊朗新政权的领导人和公众对中国颇多怨词,双边关系在一段时间里相当冷淡。
1980年,萨达姆乘伊朗新政权立足未稳大举入侵,两伊战争爆发。当时的国际舆论受美国和西方的引导并不同情伊朗,伊朗成了“国际孤儿”。而此时的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冷落伊朗,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对两伊持中立立场的国家。为此伊朗感激中国至今。
1984年,时任中国外长的吴学谦正式访问伊朗,彻底扫清了笼罩在中伊关系上空的阴霾,为两国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5年,时任伊朗议长的拉夫桑贾尼访华,开启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接触。伊朗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给中国以宝贵的支持,中国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选择,在伊朗遭遇国际孤立时,中国与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两国的政治关系完全走上了正轨。
但是,两国的经贸关系却严重滞后。伊朗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需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而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石油出口国,从伊朗进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转口到第三国。当时的伊朗正处在两伊战争之中,外汇严重短缺,双边贸易额长期徘徊在一两亿美元之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纯进口国。伊朗愿以原油代替现汇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这本是两国经济互补双赢的最佳出路。但是,一个技术问题却成了中国进口伊朗原油的障碍。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炼油厂只能炼制中国自产的低硫油,吃不了伊朗的高硫由,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炼油厂必须增建脱硫装置,需要大量投资,更需要时间。笔者在伊朗任职的最后两年,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折冲于两国的石油公司之间,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直至1995年笔者离任,双边贸易额为超过4亿美元。这可以说是笔者任驻伊朗大使期间的一大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之后,中国国内带脱硫装置的炼油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滚滚流入中国市场。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国出口原油27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三大能源供应国。中国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源源不断输入伊朗,中国在伊朗建造的德黑兰地铁、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石油化工厂像一座座丰碑记载着两国的友好合作。
前景广阔
中伊关系今非昔比,当笔者近几年重访伊朗时,也由衷地感到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充满希望。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必将造福于两国的子孙后代。
30多年来,中伊关系之所以能经受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而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关键是有牢固的政治基础。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相似;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都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干涉对方内政,而且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都不愿受其它大国摆布。伊朗丰富的能源支援了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技术和商品也帮助了伊朗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典型的互利共赢的关系。因此,中伊关系的前景也必将更加广阔。
⑨ 中国和伊朗关系好吗
历经变革
从1971年中伊建交起,到1995年笔者结束在伊朗的外交使命,笔者从事的外交工作几乎都与伊朗有关,参与了两国关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笔者曾亲历伊朗***革命,担任驻伊朗大使期间曾有幸两次陪同伊朗总统访华,两次在伊朗接待我国领导人访问。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能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数十年,堪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外交政策的范例。
中伊建交38年。在这38年中,伊朗由王国变为***共和国,由亲美变为反美,经历了两伊战争和外交孤立。国际风云变幻,中国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双边的友好关系。这是中伊两国均应引以为豪的。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9年伊朗的***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当时,笔者正在德黑兰工作,从北京不断传来的消息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国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从革命转向经济建设,中国的大门开了。而伊朗当时正在发生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笔者曾亲眼目睹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被迫出走和2月1日***革命领袖霍梅尼从巴黎返回德黑兰时,那万人空巷、数百万群众在街头载歌载舞的庆祝场面。从此,伊朗由一个亲美的君主制国家变为一个反美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革命稻宗教高于一切。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伊朗的***革命性质和内涵完全不同,甚至还多少有点逆向,但却同时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两件大事,对日后的中伊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逐步发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伊朗新政权建立之初,中伊关系开局并不顺利。1978年8月,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结束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访问,回国途中顺访了伊朗,受到当时在国内已经四面楚歌的巴列维国王的隆重接待。事过不到半年,巴列维政权垮台,***共和国诞生。此次访问被解读为“中国对巴列维的支持”,伊朗新政权的领导人和公众对中国颇多怨词,双边关系在一段时间里相当冷淡。
1980年,萨达姆乘伊朗新政权立足未稳大举入侵,两伊战争爆发。当时的国际舆论受美国和西方的引导并不同情伊朗,伊朗成了“国际孤儿”。而此时的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冷落伊朗,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对两伊持中立立场的国家。为此伊朗感激中国至今。
1984年,时任中国外长的吴学谦正式访问伊朗,彻底扫清了笼罩在中伊关系上空的阴霾,为两国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5年,时任伊朗议长的拉夫桑贾尼访华,开启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接触。伊朗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给中国以宝贵的支持,中国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选择,在伊朗遭遇国际孤立时,中国与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两国的政治关系完全走上了正轨。
但是,两国的经贸关系却严重滞后。
伊朗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需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而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石油出口国,从伊朗进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转口到第三国。当时的伊朗正处在两伊战争之中,外汇严重短缺,双边贸易额长期徘徊在一两亿美元之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纯进口国。伊朗愿以原油代替现汇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这本是两国经济互补双赢的最佳出路。但是,一个技术问题却成了中国进口伊朗原油的障碍。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炼油厂只能炼制中国自产的低硫油,吃不了伊朗的高硫由,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炼油厂必须增建脱硫装置,需要大量投资,更需要时间。笔者在伊朗任职的最后两年,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折冲于两国的石油公司之间,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直至1995年笔者离任,双边贸易额为超过4亿美元。这可以说是笔者任驻伊朗大使期间的一大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之后,中国国内带脱硫装置的炼油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滚滚流入中国市场。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国出口原油27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三大能源供应国。中国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源源不断输入伊朗,中国在伊朗建造的德黑兰地铁、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石油化工厂像一座座丰碑记载着两国的友好合作。
前景广阔
中伊关系今非昔比,当笔者近几年重访伊朗时,也由衷地感到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充满希望。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必将造福于两国的子孙后代。
30多年来,中伊关系之所以能经受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而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关键是有牢固的政治基础。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相似;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都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干涉对方内政,而且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都不愿受其它大国摆布。伊朗丰富的能源支援了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技术和商品也帮助了伊朗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典型的互利共赢的关系。因此,中伊关系的前景也必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