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散兵游勇
扩展阅读
韩国面积人口 2025-07-20 15:08:31

散兵游勇

发布时间: 2021-07-07 16:19:36

『壹』 “散兵游勇”的意思是什么

1、释义: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2、读音:sǎn bīng yóu yǒng

3、造句: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4、出处: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贰』 散兵游勇的意思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叁』 成语接龙散兵游勇

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肆』 散兵游勇,清军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兵是八旗兵或者绿营兵。勇则是乡勇。乡勇就是临时编制的非正式军队,一般就地招募使用完后就地解散,为了与正式工区别身份,其胸前绣的是“勇”字。

网页链接

『伍』 大明生死战:宁王十八万雄兵,为啥败给了王阳明的散兵游勇

江西有时会被网友调侃为最容易被人遗忘的省份。

在明朝历史上,江西确是一个傲娇的存在。不仅是因为明朝前期的政坛几乎被江西籍的高官“垄断”,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两场大水战,也都发生在鄱阳湖。

一次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对战陈友谅,火烧了陈友谅的铁索连船;另一次则是文人将军王阳明对战朱宸濠,火烧了朱宸濠的铁索连船。

一、动静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寿宴上杀了孙都御史、许副使和都司一干人,绑了不服从的大小官员,正式称乱。消息没有传到北京,而是先传到了正奉命赶往福建处理谋反的王阳明耳中。

王阳明当时就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叫作《飞报宁王谋反疏》。一方面是通知北方做好应敌的准备,另一方面则是请求朝廷赶紧派军镇压。

那时候通讯不比现在发达,但在王阳明之前,朝廷并不是没有听到江西方面的一点动静。

王阳明奏疏被送达前,宁王谋反的消息没能传到北京。大小官员深谙明哲保身的官场道理,送去北京的奏疏里只提到江西有变、南昌有变。

武宗皇帝朱厚照在朝时期,各地大小匪患屡屡出现,所以这种类型的奏疏就很有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意思。

瞒报皇帝是掉脑袋的事,而敢明面上和宁王作对,肯定是立即掉脑袋的事——这在十四日宁府的寿宴上已经由孙都御史等同行身体力行。

官员们的奏疏上确确实实有提江西南昌有变,所以瞒报谈不上。武宗皇帝事后要追究,一来是有奏疏,二来牵涉的朝廷官员众多,最后肯定不了了之。

这是一种结果。

另一种结果是宁王造反成功了,那自然该官员间额手称庆,甚至胆子大的,面见宁王,直言曾上书有打掩护的意思,求得加官进爵。

那个时候,偏向于后一种结果的官员应该要更多一些。

这不是兵力的较量,也不是手段的较量,而是心智上的一较高下。

与心学大师在心智上做计较,落入必败境地,理所当然。

也诚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其说朱宸濠败给了王阳明,不如说他是败给了自己,是关心则乱。

而娄妃深明大义,多次苦劝宁王不得。临近尘埃落定,散尽了财力叮嘱亲信士兵逃命去,自己则投江自尽。

娄氏一门皆受牵连,王阳明恩师、大儒娄亮专著尽数被毁,未能流传后世,是一大遗憾。

鄱阳寻宗不系舟,浅雨如霞血腥风。

船行将尽,一任浮沉风波急。

『陆』 成语接龙 散兵游勇

成语接龙 散兵游勇
比较常见的有这些:
勇往直前、
勇猛精进、
勇冠三军、
勇者不惧、
勇猛果敢、
勇而无谋

『柒』 散兵游勇的意思是什么

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兵士。现又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游和散应当意思1样

『捌』 成语接龙功散兵游勇

勇往直前 → 前所未有 → 有口无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经地义 →义薄云天 → 天涯海角 → 角立杰出 → 出生入死

『玖』 散兵游勇的出处

“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