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寿山石的名石文化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
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当今,作为艺术的寿山石雕本身,可以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见载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却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寿山石文化是在严重的“缺血”状态下发育起来的。这是一种文化的错位。
寿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别:一开始便被作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寿山上的僧侣,闲时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香炉、念珠、佛像等,还被广泛作为殉葬的石俑。这些最早的雕件绝大多数都石质粗劣,雕工粗陋。如今很难见到明朝以前,工好材优的寿山石圆雕,甚至,连质地粗劣,雕工简陋的圆雕也难见到。显然寿山石雕在当时只被当作一种廉价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为考据的实物,无疑给寿山石文化史的考证增加了难度。
元明以降,寿山石的“身份”开始“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清朝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贵为天子身边的宠物,或贱比民间的粗杂之物。宋元明以来,偶有极个别材质较精的“幸运儿”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石雕仍然逃不开“贫贱”的地位。
任你随意审视一种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动辄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与此相比,在寿山石艺术的文化坐标上,有一个特殊的“盲区”:就
是“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的出现晚在清朝,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价,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观石录》只是一本薄薄的寿山石的“文化品玩”杂感,难称“理论”。
稍后,毛奇龄著《后观石录》,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对49枚寿山石作“品玩”式的记录。文中较有历史意义的是对寿山石分类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说,至今仍普遍被人们接受。“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双璧”。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
所谓文化,狭义地讲,就是文人对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后观石录”的面世,标志着文人从文字上对寿山石艺术的真正介入,但“两录”充其量只是带有欣赏性质的文化随笔而已,真正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专著应该是龚纶对寿山石的名品、产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统的评价的《寿山石谱》,全文一万余字。
而后,还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石印石小志》、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方宗王圭的《寿山石志》及《寿山石全书》、陈石的《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的《印钮艺术》、陈石和王植伦合著的《寿山石文化》等。这,大约就是几千年历史中有关寿山石雕艺少得可怜的一点“专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还有一点历代名人吟咏寿山石的诗句、散文等文学作品。与卷帙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数量上少得可怜。
石农们的寿山石“文化”是几个全世界“通用”的“传说”,诸如女娲补天、凤凰下蛋之类,既可用在铁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点改换一下就行。艺人们的“理论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类的“经验谈”,往往只是“口头文化”,需帮闲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传。真正占踞文坛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为这“下里巴人”“浪费”笔墨。
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沉陷于烽火战乱的严重侵扰之中,诸业俱废,民不聊生。寿山石雕行业也难于幸免。解放后,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百废俱兴,寿山石雕艺人的身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从卑微的社会底层一下子变为受人尊敬的民间艺术家。寿山石雕艺人们自发组织了雕刻组,不久,东、西两大门派又屏弃宗派之见,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发展为后来有数百人的工艺石雕厂,结束了长期以来寿山石雕刻界“各自为战”的“单干”局面。
新老艺人们一起创作、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大大地拓宽了创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诸派于一堂,结合薄意、镂雕、透雕、链雕等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他美术的长处,扩大了题材内容的领域,技艺与素养都大有长进,形成一种技艺上的知识回环。政府选送艺人到美术院校深造,艺人们在美院中接受艺术熏陶,艺术境界得到提升。数十年来,每日刻苦练就的“基本功”,和许多零碎的“经验”与靠长期的实践得来的潜在的艺术观有了理论高度的涵盖,使寿山石雕艺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寿山石“实践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贫瘠”局面仍然一时难于改观,文化是需要时间长久的“温养”的。
B. 石片文化是指什么
大约1万年前,印度尼西亚原始社会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社会,亦即中石器时期。这时,印尼群岛存在3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即苏门答腊的砾石文化,爪哇的散潘骨器文化和西南苏拉威西的托阿拉的石叶——石片文化。
C. 观赏石,观赏石文化
人们通过读石,对石头有了认知。但是,对石头的认知度有着差异。对石头种类的概念理解也不尽相同。在作石种分类时,因分类依据各不相同,分类方案也会不同。有按地质成因分类的,有按形态特征分类的,也有按观赏石分类的还有按奇石分类的...... 在众多分类状态下,人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种类概念。又由于种类概念的混乱,对于观赏石的认知和奇石的认知必然受到影响。表现多为,将一般观赏石误认为奇石。造成奇石市场庞大的假象。使得一部分观赏石堂而惶之地走进了奇石市场。因此,我们对石头的分类概念必须严谨,宽容势必造成市场混乱。再说,不论以哪种方案进行分类,各石种都会有一部分独立性,同时,各石种之间都会有一些共同性,有一些关系。如:奇石可作观赏石,而观赏石并非全是奇石;化石可谓奇石,而奇石并非全是化石;宝石可供观赏,但是,可供观赏的石头并非全是宝石;化石中有的可视为宝石,奇石中有的也可视为宝石;还有一些石头,既是观赏石、奇石,也是化石,更是宝石。
D. 中国石文化的基本信息
作 者: 孙庆芳 编
出 版 社: 时事出版社
ISBN: 9787802321076
出版时间: 2007-02-01
版次: 1
页数: 329
装帧: 平装
开本:
所属分类: 图书>文化>文化评述
E. 汉代是怎样开展供石文化的
到了汉代,我国的赏石文化在秦代基础上又得到很大发展。
汉武帝时扩建秦代的宫囿,在长安建章宫内挖太液池,池中作蓬莱三山。自秦汉以来,对海上仙山的追求在我国园林中影响很大,一池三山的布局手法已成为传统园林特色,并历代相沿成习。
随着大量宫苑的修建,大理石这种建筑材料也被世人所认识,大理石主要用于加工成各种形材、板材,作建筑物的墙面、地面、台、柱,还常用于纪念性建筑物如碑、塔、雕像等的材料。
大理石还可以雕刻成工艺美术品、灯具、器皿等实用艺术品。但除了建筑之外,大理石又是很好的观赏石。
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省大理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剖面可以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古代常选取具有成型的花纹的大理石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大理石这个名称逐渐发展成称呼一切有各种颜色花纹的,用来做建筑装饰材料的石灰岩,如“灵璧大理石”等。而白色大理石一般称为汉白玉。
云石,就是大理当地所产之石。点苍山的云石质地优良,花纹美观绮丽。在白色或淡灰色的底色上,由深灰、灰、褐、淡黄、土黄等色彩自然形成山水画,最佳者竟然如大画家所绘成一样。
《万石斋大理石谱》中曾说:“此石之纹,色备五彩……尤奇者更能幻出世间无穷景物。令人不可思议。略别之可得六种:(一)山水,(二)仙佛,(三)人物,(四)花卉,(五)鸟兽,(六)鳞介。”可见云石之奇不在雨花石之下。
而且云石可大可小,就势取材,选择余地更大。后世徐霞客甚至认为立石纹画之奇“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
观赏用大理石,一般可制成围屏、屏风、插屏、挂屏等,以优质硬木如紫檀、花梨、红木制成相应之框架或插卒,嵌石其中,以便于保护及观赏。
一种蛇纹石化大理岩被称为东北绿,是很好的雕刻原料。东北绿底色白,布满密密浅绿色的蛇纹石,磨光后呈现美艳的油脂状的橄榄绿色。纹色佳者亦是观赏佳石。
贵州还有一种叫曲纹玉的乳黄色的大理岩,抛光后可见在淡淡的乳黄底色上,分布着深黄色条纹和晶粒组成的不规则弯曲条纹。
上行下效,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也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如东汉巨富、大将军梁冀的“梁园”中曾大量收罗奇峰怪石。
“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在济北谷城山下发现一块黄石,十分珍爱。他生前虔诚供奉它,死后同黄石一同入葬。后人节令祭扫,祭张良,也祭黄石。
张良对黄石的热爱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黄石据说是仙人的化身,当初在下邳圯向张良赠送《太公兵书》的老翁,以后变为黄石,这就增加了神奇色彩。
F. 校园石文化全部是石的内容好吗
有石没花和绿叶 石头就显得单调了,如果再加点水。
那就非常好了,石头是重点,但是绝对不是唯一。
G. 绍兴石文化的介绍
绍兴石文化是浙江省汉族传统文化之一。绍兴不仅以“水乡”闻名于世,也以“石乡”著称。绍兴的采石始于南北朝的梁代,后发展成为绍兴手工业中的一大行业。在过去,绍兴的路都用石板砌成,还有数以万计的石桥,数不清的石凉亭、石碑以及石制饰物如石狮、石人、石马等,旧时还到处可见石牌坊。这些建筑和装饰石料,都产自绍兴本地,绍兴的一些著名风景点如东湖、吼山、柯岩、羊山等都是采石筑城,铺路后形成的。绍兴习惯上称石塘老板为“宕主”、采石工人为“宕师傅”。
H. 石头文化的起源
1、起源
人类赏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石头的文章《禹贡》。
文中记载了各种矿物石种并将产于泰山的怪石列为给禹王进献的贡品,可谓开创了石文化研究之先河。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中,有“轩辕赏玉,舜赐玄圭,臣贡怪石”的记载。
2、古代石头文化
最早的赞美石头的诗见于《诗经》中的《扬之水》、《渐渐之石》等。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喜爱赏石并为石著文作诗。古人将赏石作为一大嗜好,并将奇石佳品视为宝玉,爱如儿孙,足见古人对奇石的酷爱。
在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玩石、藏石,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喜欢收藏石头,这在他的《东坡志林》 中有所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爱石如命,每见奇石,便叩首下拜,被人称之“米颠”,并留下“米颠拜石”的佳话。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爱石藏石,一生收藏奇石无数,据说现在蒲松龄故乡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当年收藏的奇石。
3、近代石头文化
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郭沫若、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都是奇石爱好者,他们爱石、赏石、写石、画石、咏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石文化的发展。
(8)石文化扩展阅读
东方赏石文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参加资料来源:网络-赏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