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气候大会
扩展阅读
宏特精密股票行情 2025-07-19 19:53:19
600621华鑫股份股票行情 2025-07-19 19:44:29

气候大会

发布时间: 2021-07-07 20:20:03

⑴ 世界气候大会多长时间召开一次

自1995年起每年12月召开一次。
世界气候大会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自1995年起每年12月召开一次。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内容: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公约目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规定,“本公约以及缔约方会议可能通过的任何相关法律文书的最终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公约没有对个别缔约方规定具体需承担的义务,也未规定实施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公约缺少法律上的约束力。但是,该公约规定可在后续从属的议定书中设定强制排放限制。到目前为止,主要的议定书为《京都议定书》,后者甚至已经比本公约更加有名。
为实现上述目标,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
一、“共同而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
三、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
四、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
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公约影响:
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据统计,如今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公约》缔约方作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计划及具体措施。《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⑵ 世界气候大会,历届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都是哪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这次谈判仍旧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已经成为了政治筹码,都不愿意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进行妥协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谈判充满了政治色彩,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新西兰这些国家仍旧是逆国际趋势,不签署《京都协议书》,一定城市上导致了这次气候谈判大会的失败

COP 18·卡塔尔多哈 2012年
这是一个富足而又充满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赛和会议在这里召开。希望这个城市给予气候大会好运!不过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就开始相互攻击,授予美国、日本等国家“化石奖”,意味着这次会议仍旧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人类在数次危机面前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这次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预留的机会将不会太多。

⑶ 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大会

由世界气象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共同组织的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将于8月31日在日内瓦召开,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位与会者将在为期5天的会议上讨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会议主题为“气候预测和信息为决策服务”,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使世
界各国都能获得准确、及时的气候信息,并进一步规划当今和未来的活动。世界气象组织日前表示,约20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约80位政府部长将参加9月3日至4日的高级别会议。

⑷ 有哪些大国退出了气候大会为什么

不是退出了气候大会,只是指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第一个退出的美国,第二个是加拿大
美国当时的克林顿政府虽然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美国参议院没有核准。美国是最早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而在2012年12月的多哈气候大会,加拿大眼看自己的减排任务无法完成,就要遭受136亿美金的罚款,干脆选择退出了事。

⑸ 中国啥时候举办气候大会中国啥时候举办气候大会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⑹ 什么是国际气候大会

没有具体的定义,总的来说气候大会应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
至今共召开过15次,最近的一次是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今年即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的是坎昆国际气候大会。具体会议如下: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第2至第6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年10月,第7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年10月,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定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

⑺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参考这个连接
http://ke..com/view/3036374.html

⑻ 气候大会将开 全球变暖有何影响

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很多城市因为气候变化引发毁灭性灾难,甚至永远的在陆地消失了,世界气候大会将于11月30号到12月11号在法国巴黎举行,届时将会有138个国家的元首到会参加,可见,气候的变化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多重要。

1. 图瓦卢国整体搬迁

看过电影《大撒把》的人恐怕都会对男主角葛优的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一串璀璨的明珠。”的确,在美丽的南太平洋上镶嵌着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在这串珍珠之中,位于斐济以北的图瓦卢便是其中亮丽的一颗。大洋州岛国图瓦卢位于斐济的背面,全国面积26平方千米。然而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预计50年内将会被淹没,图瓦卢的居民从2002年起将被迫举国搬迁。这个玻璃尼西亚群岛的小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

2.夏威夷群岛将会整体淹没

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几乎正中部,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二级群岛,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全球的旅游胜地;然而随着海平面上升,其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深陷被全面淹没的危险。

面临同样危险的还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普遍地势极低。当地居民都能亲身感受到海水的滋漫上侵已逼近家园。

3.北冰洋将消融

在过去的80万年内,北冰洋一直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气候逐渐转变,北冰洋地区的冰层开始融化。在不久的将来,北冰洋将在人类诞生以来第一次出现无冰的局面。这种变化将不仅对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北极熊和其它生物,对于整个星球上的人们都将产生明显的影响。

北冰洋的广阔海冰大量反射阳光,从而帮助地球降温,从而帮助稳定整个气候系统,这一气候系统是我们赖以实现食物供给的基础。北冰洋的海冰融化本身并不会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然而地球将从此损失一片面积宽广的白色反光冰面,失去这一重要的降温机制。更糟糕的是,由于海水会吸收热量,因此此后无冰的北冰洋将会帮助加热地球,而不是帮助地球降温。

4.中国深受影响

中国海岸线全长18000公里,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5.喜马拉雅山消瘦

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2007年4月,绿色和平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拍摄了冰川消融的严峻状况,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6.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地震、雪灾、泥石流、洪涝灾害等都属于极端气候事件。汶川地震后,岷江上一个接一个被毁坏的水电站,还在不断造成新的次生灾害。叠溪古城遗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是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1933年(民国22年)8月25日,此地发生7.5级强烈陷落地震,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地裂,台地下沉,古城亦因此而遭受毁灭,城中军民3000余人全部遇难,整个古城整体沉入70米深的岷江水下。地震后古城仅残存东门瓮门一角、南墙、城隍庙石狮一尊、火药局石辗一套、石碑一通、石缸一口尚大部露于地表。

7.全球性灾难

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最高位。

日本全是岛,海平面一点点上升,他的国土面积就一点点的缩减。类似的还有很多,凡是沿海的会被最先淹没,非洲的好望角、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埃及、阿尔及利亚,北欧的挪威瑞典都会受到威胁。

⑼ 巴黎的气候大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尽管现状不太乐观,但各国如果能在本次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一致,这将是国际社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气候协议。为了促使世界各国在未来信守承诺,国际社会仍需要从经济层面展开讨论。仅靠理想组建的联盟固然松散,但仍可以通过政治方式巩固加强。因此,各国即将达成的协议会直面气候变化危机,同时也会向各大公司及投资者展示充满希望的前景。如果巴黎气候大会能促使世界各国形成明确条款,以5年为周期规范各国的减排承诺,这将大大有利于改善全球环境。

⑽ 求历届世界气候大会主题,谢谢!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于1979年举行,主题为“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推动建立了 “世界气候计划”(WC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0年举行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主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对策”,呼吁采取紧急国际行动,以阻止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本次大会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出台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建立。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8月31日至9月4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主题是“气候预测和信息为决策服务”,旨在促进气候服务的发展,加强气候服务在社会经济规划中的应用,防控气象灾害风险。大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使全世界的决策者都能获得准确和及时的气候信息和预测,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