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伯和路由器有什么不一样
简单的说,hub只提供局域网互联的功能,也就是几个人上网是通过连接到主机(直接连接internet的机子)来实现上网功能的,这就要求主机的配置比较好;而路由器可以自动分配一群ip(一般是192.168.0.…),而连接上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它来连接internet(当然,对外只有一个出口ip),它与hub的不同是不需要主机,因为路由器直接可以连上internet,并且一般来说用它上网的速度快些。
集线器(HUB)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多个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设备,是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最小单元。英文Hub就是中心的意思,像树的主干一样,它是各分支的汇集点。HUB是一个共享设备,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所有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一些集线器在分发之前将弱信号加强后重新发出,一些集线器则排列信号的时序以提供所有端口间的同步数据通信。
路由器(Router)亦称选径器,是在网络层实现互连的设备。它比网桥更加复杂,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路由器有更强的异种网互连能力,连接对象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过去路由器多用于广域网,近年来,由于路由器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价格下降到与网桥接近,因此在局域网互连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路由器有两大典型功能,即数据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数据通道功能包括转发决定、背板转发以及输出链路调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件来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软件来实现,包括与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配置、系统管理等。
B. 一战徳国毒气专家妻子因不忍心看到战争,自杀,她叫什么专家又什么为什么这样它们还那么好战!!
那个毒气专家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弗里茨·哈伯。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学博士,在劝阻哈伯无果后用哈伯的手枪自杀身亡。
哈伯并非好战分子,他只是认为:
1、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祖国的战争”;
2、作为战争工具的毒气,并不比“天上飞的弹体”更残忍;
3、毒气是“尽快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
也就是说哈伯建议德军使用氯气的目的是让德军在战场上获取巨大的不对称优势,从而迫使协约国尽快退出战争,使战争尽快结束。当然这只是哈伯的书生意气,或者说是一厢情愿。
其实哈伯是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其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就是氮肥。他在1909年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在时人眼里,哈伯是一个“利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是“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科学天使。然而他深爱的祖国,拖累了他前进的步伐,作为一个爱国者,当一战来临时,哈伯放弃了自己的科研项目,转而”为了祖国的战争“研究毒气,战后为了帮助祖国尽快偿还战争赔款,他又忙于设计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设备与方案。最终这位为了祖国蹉跎岁月的科学家,被祖国抛弃。
随着纳粹的上台,哈伯由于犹太人的身份接连受到迫害。他所领导的研究所被强行改组,他的名字也被要求改为“犹太人·哈伯”。这令哈伯忍无可忍。1933年4月30日,他发表了一份反对种族政策的声明。这份声明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处境,在纳粹政权的迫害下,这个深爱着祖国的人,不得不流亡国外,不久因心脏病突发死在流亡的路上。
到是哈伯的同行和敌人们相继了解他后原谅了他,并给予了其应有的荣誉。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哈伯诺贝尔奖;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从战犯名单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举行了迟到的授奖仪式;德国科学家马科斯·普朗克和冯·劳厄在缅怀哈伯时公开强调道。“没有人可以怀疑哈伯对国家的忠诚。”
C. 哈伯获得的诺贝尔奖,为何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次
哈伯当年因为合成氨而获得诺贝尔学奖,合成氨对世界的贡献主要是在化肥方面,使人类结束了用天然肥料的历史,获得诺贝尔学奖也是实至名归。但是弗利茨·哈伯,在被授予诺贝尔奖之前,就成了一个“战争狂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军事,用毒气杀死了许多人。所以,他有没有资格得诺贝尔奖,一直都存在争议。
03.他在参与战争之后才得奖
一战结束之后,哈伯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时间点,是该次颁奖争议最大的地方。如果是在战争之前,他刚把合成氨折腾出来的时候颁给他,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等一战结束,哈伯已经是一位杀人无数的魔鬼,应该被批判,被谴责,甚至被判刑。结果诺贝尔奖却给了他,这让深受他的毒气伤害的国家怎么接受,让无数亡灵如何安息?所以,宣布获奖者后,全世界都是反对的声音,这个问题也一直被讨论至今。
D. 是天使也是恶魔,为何这样说弗里茨·哈伯
这个有名的德国化学家可以说用自己的研究造福了世界然后又尝试毁灭世界,所以他是天使又是恶魔。
这两件事可以说都影响巨大,所以无法评判哪件事更加意义重大,所以对于哈伯的评价,无数人有不同的意见,赞成他的人看中的是他的科学贡献,反对他的人在乎的是他对人类发展的伤害,有人说他是正义和邪恶的双重化身,他造福了人类又毁灭了人类,既是贡献者又是刽子手,最后也因为很多的人反对他,声讨他,哈伯在战争结束后可以说是连忙逃走,最后因心脏病逝世,如此有争议的人物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后半生。
E. 弗里茨·哈伯的诺贝尔化学奖
翻阅诺贝尔化学奖的记录,就能看到1916—1917年没有颁奖,因为这期间,欧洲正经历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颁了奖, 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哈伯。这引起了科学家的议论,英法等国的一些科学家公开地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哈伯没有资格获得这一荣誉。这究竟是为什么?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氮肥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长。在19世纪以前,农业上所需氮肥的来源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1809年在智利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硝酸钠矿产地,并很快被开采。一方面由于这一矿藏有限,另一方面,军事工业生产炸药也需要大量的硝石,因此解决氮肥来源必须另辟途径。
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考虑到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我们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实现大气固氮。因此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纪初成为一项受到众多科学家注目和关切的重大课题。哈伯就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1795年有人试图在常压下进行氨合成,后来又有人在50个大气压下试验,结果都失败了。19世纪下半叶,物理化学的巨大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由氮、氢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的,增加压力将使反应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温度会将反应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温度过低又使反应速度过小;催化剂对反应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实际上就为合成氨的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当时物理化学的权威、德国的能斯特就明确指出:氮和氢在高压条件下是能够合成氨的,并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第一个试图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但是由于氮氢混和气中混进了氧气,引起了爆炸,使他放弃了这一危险的实验。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很好基础的哈伯决心攻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
哈伯首先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实验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数据与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并不盲从权威,而是依靠实验来检验,终于证实了能斯特的计算是错误的。在一位来自英国的学生洛森诺的协助下,哈伯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于高压实验的装置和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流程是:在炽热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获得几乎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与水蒸汽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将混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制得了较纯净的氢气。同样将水蒸汽与适量的空气混和通过红热的炭,空气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从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气。
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么样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为最佳?以什么样的催化剂为最好?这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经过不断的实验和计算,哈伯终于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这就是在600C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8%的转化率不算高,当然会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哈伯知道合成氨反应不可能达到象硫酸生产那么高的转化率,在硫酸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几乎接近于100%。怎么办?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则这个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走出实验室,进行工业化生产,仍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哈伯将他设计的工艺流程申请了专利后,把它交给了德国当时最大的化工企业——巴登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这个公司原先计划采用以电弧法生产氧化氮,然后合成氨的生产方法。两相比较,公司立即取消了原先的计划,、组织了以化工专家波施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哈伯的设计付诸实施。
首先,根据哈伯的工艺流程,他们找到了较合理的方法,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原料氮气、氢气。通过试验,他们认识到锇虽然是非常好的催化剂,但是它难于加工,因为它与空气接触时,易转变为挥发性的四氧化物,另外这种稀有金属在世界上的储量极少。哈伯建议的第二种催化剂是铀。铀不仅很贵,而且对痕量的氧和水都很敏感。为了寻找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两年问,他们进行了多达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同的配方,最后选定了含铅镁促进剂的铁催化剂。开发适用的高压设备也是工艺的关键。当时能受得住200个大气压的低碳钢,却害怕氢气的脱碳腐蚀。波施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决定在低碳钢的反应管子里加一层熟铁的村里,熟铁虽没有强度,却不怕氢气的腐蚀,这样总算解决了难 题。
哈伯的合成氨的设想终于在1913年得以实现,一个日产3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从此合成氨成为化学工业中发展较快,十分活跃的一个部分。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工艺的实现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合成氨的研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反过来合成氨生产工艺的研试又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决定把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伯是正确的。哈伯接受此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些英、法科学家认为哈伯没有资格获取诺贝尔奖,原因何在?有人曾认为,假若没有合成氨工业的建立,德国就没有足够的军火储备,军方就不敢贸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合成氨工业,就可以将氨氧化为硝酸盐以保证火药的生产,否则仅依靠智利的硝石,火药就无法保证。当然某些科学的发明创造被用于非正义的战争,科学家是没有直接责任的。英、法科学界对哈伯的指责更多地集中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
1906年哈伯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化学教授, 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所煽起的盲目的爱国热情将哈伯深深地卷入故争的漩涡。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哈伯承担了战争所需的材料的供应和研制工作,特别在研制战争毒气方面。他曾错误地认为,毒气进攻乃是一种结束战争、缩短战争时间的好办法,从而担任了大战中德国施行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根据哈怕的建议, 1915年1月德军把装盛氯气的钢瓶放在阵地前沿施放,借助风力把氯气吹向敌阵。第一次野外试验获得成功。该年4月22日在德军发动的伊普雷战役中,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在5分钟内德军施放了180吨氯气,约一人高的黄绿色毒气借着凤势沿地面冲向英法阵地(氯气比重较空气大,故沉在下层,沿着地面移动),进入战壕并滞留下来。这股毒浪使英法军队感到鼻腔、咽喉的痛,随后有些人窒息而死。这样英法士兵被吓得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据估计,英法军队约有15000人中毒。这是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毒剂的现代化学战的开始。此后,交战的双方都使用毒气,而且毒气的品种有了新的发展。毒气所造成的伤亡,连德国当局都没有估计到。然而使用毒气,进行化学战,在欧洲各国遭到人民的一致遣责。科学家们更是指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鉴于这一点,英、法等国科学家理所当然地反对授予哈伯诺贝尔化学奖。哈伯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战争结束不久,他害怕被当作战犯而逃到乡下约半年。
F. 哈伯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哈伯简介:姓名:弗里茨·哈伯(FritzHebert);
出生年代:1868—1930;
职称:德国物理化学家;
国家:德国;
个人情况:哈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人类制造了合成氨。他在189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94年,在卡尔斯鲁厄工学院执教,1898年任物理化学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平衡、硝基基本电解还原和电弧法、合成氨法固定氮等研究工作。1909年7月2日,哈伯在实验室内利用高压装置进行合成氨的实验得到浓度为6%的氨。
其后,在工业化学家博施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1913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利用哈伯的发明在德国奥堡建成的世界第一座日产30t氨的工厂投产。因发明用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哈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金。1911年,哈伯除兼任柏林大学教授外,被推选担任新建的威廉皇家研究院的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所长。1932年,哈伯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朗福德奖章。1933年,哈伯接受剑桥大学邀请前往英国工作。1934年1月29日在去意大利度假途中,在瑞士的巴塞尔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G. 哈伯有哪些成功故事
弗里茨·哈伯(FritzHaber)德国人(1868-1934)他为氨的合成作出重要贡献,是德国自修成才的化学家。他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父亲是犹太染料商人,染料业和化学关系密切,所以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哈伯从小就获得了许多化学知识。哈伯天资聪颖,在学习上更是无人能比,他曾先后到欧洲名地求学,拜著名化学家霍夫曼为师学习化学。1906年起哈伯任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教授。1918年的化学奖颁给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让战争中死于毒气的人不计其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哈伯自己在战后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于怕被人认出来而故意蓄起了胡子,并到外国去避了一段时间的风头。此后,通过对战争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领导下,威廉物理化学研究所成为世界上化学研究的学术中心之一。根据多年科研工作的经验,他特别注意为他的同事们创造一个毫无偏见、并能独立进行研究的环境,在研究中他又强调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从而使他的研究所成为第一流的科研单位,培养出众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为了改变大战中给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积极致力于加强各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各国科学家的友好往来。他的实验室里将近有一半成员来自世界各国。友好的接待,热情的指导,不仅得到了科学界对他的谅解,同时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
从哈伯做的这些事情来看,有他天使的一面,也有他魔鬼的一面。称赞他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对同一个人——哈伯。这样的评价真的是令人愕然,哈伯的一生有功也有过,在给人类带来苦难的同时,他又给很多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做事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牢记哈伯的这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当中,主动地去帮助他人,同时我们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H. 什么是波恩-哈伯循环
盖斯定律和波恩-哈伯循环
1.热力学先驱-盖斯
杰尔曼·亨利·盖斯于l802年8月8日出生在瑞士的日内瓦,1825年,盖斯获多帕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以后,曾访问了斯德哥尔摩的贝采里乌斯实验室。虽然盖斯在那里逗留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与贝采里乌斯却结成了终身的好友,贝采里乌斯对盖斯的科学研究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30年,盖斯设想如果能够测定出一定数量的化学元素化合时产生的热量,就可以用来阐明化学亲和力。在盖斯之前,拉瓦锡和拉普拉斯就曾经利用过冰量热计,以被熔化了的冰的重量来计算燃烧热,并用这种方法测定了碳的燃烧热。盖斯利用自己设计的量热计进行了大量的反应热的测定。他发现:不论是酸碱中和反应还是硫酸的水合反应;无论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成几步进行的,总的反应热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分步反应的反应热的总和都与一步反应的反应热相同。以上的论述被称为“盖斯定律”,是1836年提出的。
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先驱,是发展化学热力学的基础。至今,化学家们仍用来它计算一个不能直接发生的反应的反应热,即可以用分步反应的反应热总和来间接地求得这种反应的反应热。盖斯还提出了第二个热化学方面的定律,即热中和定律。他认为当中性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并不产生热效应。
盖斯对于俄国化学科学的发展也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他还建立了俄文的化学命名系统,他的学生在发展俄国的工业上起过不小的作用。他的著作《纯化学基础》刊印达七版之多,成为当时俄国广泛使用的化学教科书。1850年12月13日盖斯死于圣彼得堡。
2. 盖斯定律
在恒压和恒容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从始态到终态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部完成,其总热效应相同。即在恒压和恒容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仅与反应物(始态)和生成物(终态)有关,而与其反应途径或中间步骤无关。
3. 波恩-哈伯循环
一个化学反应从始态到终态的实际历程可能比较复杂,甚至不能直接进行,然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分步的、甚至是虚构的途径,尽管设计的途径和实际途径不同,但它们的热效应总是相同的,就在这种想法的基础上,波恩-哈伯设计了一种循环,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热化学数据的简单的计算,起到验证和补充的实验数据的作用,即波恩-哈伯循环。(摘自《化学重要史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教师化学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I. 哈伯-博施法的简介
20世纪初发展出来,由大气中氮制氨的化学方法。是化学方法方面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它使大气中氮的固定成为可能,从而还能由将转化为硝酸来生产肥料(和炸药)所需的硝酸盐。哈伯(F.Haber)在理论的实验上证明,如何维持来自空气的氮和来自水中的氢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并在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博施(C.Bosch)还证明如何在工业规模上实现这种方法。总反应是3H2+N2=2NH3
氮气及氢气在200个大气气压及摄氏400度,通过一个铁化合物的催化剂(Fe),会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氨气。在这个情况下,产量一般是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