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己内酰胺固体还是液体
固体粉末
分子式是C6H11NO,外观为白色粉末或结晶体,有油性手感。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成聚酰胺切片(通常叫尼龙-6切片,或锦纶-6切片),可进一步加工成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塑料薄膜。尼龙-6切片随着质量和指标的不同,有不同的侧重应用领域。
『贰』 己内酰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它是第四类致癌物质
1类:对人致癌,87种。确证人类致癌物的要求是:有设计严格、方法可靠、能排除混杂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有剂量反应关系;另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支持。
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63种。此类致癌物对人类致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2B类:对人可能致癌,234种。此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3类:对人的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即可疑对人致癌,493种;
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仅1种。按活化的需要把致癌物区分为:不需活化的,称为直接致癌物;需活化的,称为前致癌物或间接致癌物。其活性代谢物为终致癌物。按是否具有诱变性由于致癌的体细胞突变和非突变作用两大学说的确立,人们把致癌物分成两大类:
①诱变性致癌物,又称之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②非诱变性致癌物,或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也有人称为DNA活性外或基因外致癌物。这里所谓的DNA活性外致癌就不包括以DNA为靶的诱变机制。现已知道大多数肿瘤细胞都有遗传学改变,这些改变有时难以区分是致癌的原因还是发癌的结果。IARC(1983)早就指出,按致癌机制对化学致癌物进行分类,不可能详尽无遗和准确无误。有些化学物质本身并不致癌,但在致癌物之前或同时应用可显著增强癌症的发生,即可促进致癌的过程,这类物质称为助癌物。
『叁』 在生产己内酰胺的化工厂工作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己内酰胺;ε-己内酰胺;Caprolactam资料国标编号----CAS号105-60-2分子式C6H11NO;NH(CH2)5CO分子量113.18白色晶体;蒸汽压0.67kPa/122℃;闪点110℃;熔点68~70℃;沸点270℃;溶解性: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密度:相对密度(水=1)1.05(70%水溶液);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主要用途:用以制取己内酰胺树脂、己内酰胺纤维和人造革等,也用作医药原料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经常接触本品可致神衰综合征。此外,尚可引起鼻出血、鼻干、上呼吸道炎症及胃灼热感等。本品能引起皮肤损害,接触者出现皮肤干燥、角质层增夺取、皮肤皲裂、脱屑等,可发生全身性皮炎,易经皮肤吸收。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低毒类。致痉挛性毒物和细胞原生质毒。主要用途于中枢神经,特别是脑干,可引起裨脏器的损害。急性毒性:LD501155mg/kg(大鼠经口);70g(人经口致死量)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经口500mg/kg×6月体重、血相有变化,大脑有病理损害;人吸入61mg/m3以下,上呼吸道炎症和胃有灼热感等;人吸入17.5mg/m3神衰症候群和皮肤损害;人吸入10mg/m3以下×3~10年,有神衰症候群发生。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发生爆炸。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4.实验室监测方法空气中已内酰胺含量测定:如果本品在空气中呈尘埃状,则以过滤器收集,若呈气化状则用撞击式取样管收集,然后用气液色谱法分析。5.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前苏联(1977)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0.06mg/m3(最大值,昼夜均值)中国(待颁布)饮用水源水中在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3.0mg/L(以BOD计)前苏联(1978)生活饮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1.0mg/L嗅觉阈浓度0.3mg/m3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面具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手防护:戴橡皮胶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食入:误服者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编辑本段]己内酰胺生产工艺1943年,德国法本公司通过环己酮-羟胺合成(现在简称为肟法),首先实现了己内酰胺工业生产。随着合成纤维工业发展,对己内酰胺需要量增加,又有不少新生产方法问世。先后出现了甲苯法(又称斯尼亚法);光亚硝化法(又称PNC法);己内酯法(又称UCC法);环己烷硝化法和环己酮硝化法。新近正在开发的环己酮氨化氧化法,由于生产过程中无需采用羟胺进行环己酮肟化,且流程简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已工业化的己内酰胺各生产方法中,肟法仍是80年代工业应用最广的方法,其产量占己内酰胺产量中的绝大部分。甲苯法由于甲苯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其他各种生产方法,鉴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能推广。如以环己烷为原料的方法中,PNC法具有流程短、原料价廉等优点;但耗电多、设备腐蚀严重。在己内酰胺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副产硫酸铵,但由于硫酸铵滞销,因此,减少或消除副产硫酸铵,成为评价当今己内酰胺工业生产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肟法:各种肟法的主要生产步骤如下:拉西羟胺合成法(由法本公司开发)是用二氧化硫还原亚硝酸铵生成羟胺二磺酸盐(简称二盐),二盐水解生成硫酸羟胺。硫酸羟胺与环己酮在80~110℃下反应生成环己酮肟(简称肟)和硫酸,然后用25%氨水中和至pH约7,肟和硫酸铵溶液即分层析出。HPO法(由荷兰国家矿业公司开发)80年代发展很快。HPO法是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采用以木炭或氧化铝为载体的钯催化剂,使硝酸根离子加氢生成羟胺盐,并在甲苯溶剂中与环己酮肟化。HPO法使羟胺合成与肟化工艺结合起来,肟化无副产硫酸铵。在反应废液中,加入硝酸后便可返回硝酸根离子加氢工序重新使用。一氧化氮还原法(瑞士尹文达研究和专利公司和联邦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是在稀硫酸中用铂催化剂(见金属催化剂)使一氧化氮加氢,此法副产硫酸铵少,但要求原料纯度高,并要增设催化剂回收工序,目前应用较少。贝克曼重排(简称转位)肟在发烟硫酸中转位,反应温度80~110℃,收率97%~99%。产物再用13%氨水中和。中和生成粗己内酰胺溶液(又称粗油)和硫酸铵。为消除转位副产硫酸铵,荷兰国家矿业公司开发了硫酸循环法。它是将转位产物中的硫酸中和生成为硫酸氢铵,然后用溶剂萃取出己内酰胺。硫酸氢铵再热解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发烟硫酸循环使用。无副产硫酸铵的转位方法还有气相转位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电渗析分离法等。[编辑本段]己内酰胺精制各种己内酰胺生产方法中,均需对己内酰胺进行精制。一般精制方法有:化学精制(高锰酸钾氧化、催化加氢等)法、萃取法、重结晶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真空蒸馏法等,为获得高纯度产品,工业上一般是组合几种方法进行联合精制。甲苯法甲苯在钴盐催化剂作用下氧化生成苯甲酸;反应温度160~170℃,压力0.8~1.0MPa,转化率约30%,收率为理论值的92%。苯甲酸用活性炭载体上的钯催化剂进行液相加氢生成六氢苯甲酸;反应温度170℃,压力1.0~1.7MPa,转化率99%,收率几乎达100%。在发烟硫酸中,六氢苯甲酸与亚硝酰硫酸反应生成己内酰胺,并用氨水中和;转化率50%,选择性90%。为减少或消除副产硫酸铵,开发了改良的副产硫酸铵减半法和无副产硫酸铵法。
『肆』 己内酰胺是危险品吗
己内酰胺是危险品
受热时起聚合反应。与乙酸和三氧化氮混合物反应爆炸,热分解排出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发生爆炸。燃烧分解产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伍』 己内酰胺的物质毒性
文献、期刊报道的毒性作用试验数据编号 毒性类型 测试方法 测试对象 使用剂量 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 吸入 人类 100 ppm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咳嗽 2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210 mg/kg 1.眼毒性——血泪症2.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 3 急性毒性 吸入 大鼠 300 mg/m3/2H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4 急性毒性 皮肤表面 大鼠 >2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5 急性毒性 腹腔注射 大鼠 800 mg/kg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2.胃肠道毒性——唾液腺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 6 急性毒性 未报告 大鼠 580 mg/kg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量增加 7 急性毒性 口服 小鼠 930 mg/kg 1.行为毒性——肌肉收缩或痉挛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8 急性毒性 吸入 小鼠 450 mg/m3 1.行为毒性——肌肉收缩或痉挛 9 急性毒性 腹腔注射 小鼠 650 mg/kg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2.行为毒性——精神受到抑制3.行为毒性——镇痛 10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小鼠 75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1 急性毒性 静脉注射 小鼠 48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2 急性毒性 未报告 小鼠 930 mg/kg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量增加 13 急性毒性 皮肤表面 兔 1410 uL/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4 急性毒性 静脉注射 兔 >300 mg/kg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2.胃肠道毒性——唾液腺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 15 急性毒性 未报告 兔 1 mg/kg 1.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量增加 16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豚鼠 95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7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蛙 2800 mg/kg 1.自主神经毒性——交感神经出现问题2.行为毒性——嗜睡3.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18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42 mg/kg/8W-C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19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243 mg/m3/6H/13W-I 1.嗅觉毒性——未报告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20 慢性毒性 吸入 大鼠 5960 mg/kg/82D-C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胆碱酯酶 21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6750 mg/kg/2W-I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22 慢性毒性 腹腔注射 大鼠 9100 mg/kg/26W-I 1.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如TP、胆红素、胆固醇)2.血液毒性——血细胞计数发生变化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23 眼部毒性 皮肤表面 兔 500 mg/24H 作用较轻 24 眼部毒性 入眼 兔 20 mg/24H 作用中等 25 突变毒性 大肠杆菌 1950 ug/well 26 突变毒性 口服 黑腹果蝇 5 mmol/L 27 突变毒性 口服 黑腹果蝇 5 mmol/L 28 突变毒性 酿酒酵母 100 mg/L 29 突变毒性 酿酒酵母 400 mg/L 30 突变毒性 多种途径 非哺乳动物 100 ppm 31 突变毒性 人类成纤维细胞 1 mmol/L 32 突变毒性 人类淋巴细胞 270 mg/L 33 突变毒性 人类淋巴细胞 25 mmol/L 34 突变毒性 腹腔注射 大鼠 580 mg/kg 35 突变毒性 大鼠卵巢 76 mg/kg 36 突变毒性 吸入 大鼠 125 mg/m3/10W 37 突变毒性 腹腔注射 小鼠 500 mg/kg 38 突变毒性 小鼠胎儿 2500 mg/L 39 突变毒性 腹腔注射 小鼠 580 mg/kg 40 突变毒性 仓鼠胎儿 100 mg/L 41 突变毒性 仓鼠肺 8 gm/L 42 突变毒性 仓鼠卵巢 125 mmol/L 43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1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44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1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45 生殖毒性 口服 大鼠 1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2.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46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125 mg/m3/24H,雄性配种 76 天前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 (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47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473 mg/m3/4H,雌性受孕 1-5 天后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2.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48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139 mg/m3/4H,雌性受孕 6-12 天后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49 生殖毒性 吸入 大鼠 473 mg/m3/4H,雌性受孕 60 天前 1.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影响 50 生殖毒性 口服 兔 3450 mg/kg,雌性受孕 6-28 天后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51 生殖毒性 口服 兔 250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陆』 ω-己内酰胺化学式
己代表有6个碳;内酰胺代表酰胺键在环内;ω代表在形成酰胺前,氨基在碳链的端位。
即是由6-氨基己酸内部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6-氨基己酸结构式:NH2-CH2-CH2-CH2-CH2-CH2-COOH,化学式:C6H13O2N
脱水后生成ω-己内酰胺,化学式C6H11ON。
『柒』 己内酰胺是什么
中文名称: 己内酰胺
英文名称: epsilon-Caprolactam
中文别名: ;卡普隆;CPL;
CAS RN.: 105-60-2
分 子 式: C6H11NO
己内酰胺(CPL)是制造聚酰胺纤维和树脂的主要原料。聚酰胺广泛应用于纺织、电子和汽车及食品包装薄膜等行业。世界上己内酰胺98%用于聚合、生产尼龙6;其次是工程塑料及薄膜。美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是己内酰胺主要生产国,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2001年世界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450万吨/年,产量为416万吨/年。在国内,己内酰胺的产能为18.45万吨,2000产量为13万吨,主要用于帘子布,民用丝、工程塑料三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70%、28%、2%。国内己内酰胺产量长期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仅能满足市场消费不足50%,2000年国内己内酰胺进口量约为24.5万吨,2001年进口量达3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