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舒国治
扩展阅读
股票散户能买什么股 2025-07-17 07:32:22
股票偏离度看哪个指标 2025-07-17 07:32:20
股票买量怎么来的 2025-07-17 07:09:29

舒国治

发布时间: 2021-07-08 10:47:15

❶ 我为什么是极简主义者

位于德国东柏林的赫尔曼双子塔大厦里面,有一间普通的卧室。阳光从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房间里所有的摆设只有一张白色床铺和一盏黄色的落地灯。除此之外,再无他物。这就是德国女建筑师伊娃·玛利亚·斯特德尔在东柏林的家。她在里面生活和工作,却不像其他设计师那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成堆物品。先不要惊讶,伊娃既不是某些东方宗教的信徒,也不是节俭的苦行僧。她只是一个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师,并将这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变成了她的生活信仰。

没有多余的摆设,将生活用品精简到最少。伊娃说,“这种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房间里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这种环境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锐。”这便是极简主义者的基本信仰。同样信奉极简主义的还有我们伟大的乔布斯先生。据说,乔布斯生前拥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贵的音响设备。乔布斯同样也是个禅宗信徒,物品的削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心灵的干净。没有杂物,没有杂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苹果简约时尚的产品风格和企业文化,和乔布斯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正因为乔布斯的简约,才能有苹果的风靡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垃圾泛滥的年代。每当你眨一下眼睛的时候,全世界就有数千部手机、数千台电脑、以及成千上万的衣物用品被运往垃圾站。这些物品并不是因为丧失了使用功能被丢弃,而是因为企业发布了更新的版本来替代它。这些新的版本,不过是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编造的一些故事,并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哄着消费者为它买单。而这些所谓更新更好的东西,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垃圾车上的昨日黄花。那么,消费者获得的是什么呢?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还是时尚体面的炫耀资本?是内心愉悦的温和享受?还是无穷无尽的购买欲望?是品位?是质地?是需要?是自我个性的表达?还是泡沫?是快餐?是追风?是人云亦云的不甘落后?

物质的泛滥不仅涉及到环保问题,还有我们的心灵问题。广告奴役与催化着我们的购买欲,购入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为此,我们拼命工作。用100个小时的加班换来一只驴牌包包,然后再用更多的时间去换取钻石项链、豪华小车,也许只是为了广告里的一句宣传词。曾经的曾经,当钻石还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的时候,人们生活得也很好。后来,经过某家钻石公司的洗脑,说钻石是爱情的代言,于是我们的生活目标中多了一项:钻石。后来的后来,当越来越多的行业给人们洗脑,我们的生活目标开始变得无比庞大,包括服装、手机、香水、数码、小车、美容按摩、星级酒店、到此一游。唯独少了:理想。在物质的层面上我们知道自己要这个要那个,什么都要。而一旦回归到本质的层面,却一片茫然。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观念和时间观念一无所知,我们对周遭的感知力日益减弱,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一只小猫。这一切全赖于物质的异化。我们用生命和时间换取着并无意义的工业化复制品,谁知这些复制品全变成了负担,因为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收拾、使用、打理这些复制品。当我们抱怨被生活的琐事埋没的时候,也许正是被自己的物品埋没了。这便是物对人的异化。

因此对极简主义者而言,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分辨出自己不需要什么。他宁可花100000元去买一幅心仪艺术家的画作,却不会花4000元去买一台自己并不需要的平板电脑。因为物品必须是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服务,而不是为了物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台湾作家舒国治,至今租房,家里甚至没有冷气和电视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在是颇为寒酸,但却是舒国治幸福生活的基础。他白天在高档酒店里和朋友喝着昂贵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净的房间里美美地入睡。没有多余的东西打扰。走路、吃饭、喝茶,实在是惬意。把自己从外物中解放出来,于是培养了丰硕的内心。他的这种生活理念,却成了台湾文艺青年争相效仿的时尚。

除了在物质领域,我们需要将自己从无穷无尽的物品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精简自己的生活,从无穷无尽的欲望中解放出来。现代人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如果上网看电视购物聚会吃饭都能算兴趣爱好的话我就无语了),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的时间除了用在加班赚钱和逛街花钱之外,全都耗在了开心微博肥皂剧上面。关了电脑,闭上眼睛,顿觉人生虚无。只有在偏远的乡村,还能见到各种民间艺术带给生活的乐趣,那是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乐趣,那是一种可以与生命共长、与时间共舞的乐趣。而在都市,书法诗歌舞蹈美术,全都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或是曾经拥有的过往。不仅是艺术,我们的理想,曾经的追求,全都败给了现代性。现代性催生了欲望,挤压了宁静自在的内心。我们染上了各种隐,上网成瘾、游戏成瘾、购物成瘾、看电视成瘾。如果有人,没有以上种种的瘾,他该多么自在啊,能够专注于做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比如种花养鱼、比如研究摄影、比如专心创业,他的每一分钟都活得其所,不会感到人生蹉跎。

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如此境界,因而生活杂乱无章。一会儿跳跳舞,一会儿学学小提琴,一会儿去教堂听弥撒,一会儿又跟人家烧香拜佛去了。欲望无穷无尽,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没有时间做。回想起来,觉得自己若有所失。因此,不妨放下所有的事情,让生活回归空白,在没有任何事情干扰的情况下,我们的内心会显现出来,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这一生要如何度过。如此,才能遵从我们的内心,随心所欲地生活。

综上所示,极简主义不是禁欲主义,它并不禁止我们的欲望,而是把我们从各种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生活。极简主义也不是苦行僧主义,它并不否定物的作用,而是要更好地利用物,为生活本身服务。它关注生活本身,抵制物的异化。

我不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我本人也正因为生活的繁杂无章而时时充满着困扰。虽然一直想要扔掉房间里并不必要的东西,我的房间仍然是日益拥挤;虽然禅宗师傅教导我们要万缘放下,我仍然是诸念四起。但我相信极简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和禅宗一样,是一种引向至美境界的信仰。

❷ 推荐写游记写得比较好的作家

陈丹燕《今晚去哪里》《漫卷西风》
秋雨哥《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西川《游荡与闲谈》
舒国治《理想的下午》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 新大陆游记》
朱自清 《欧游杂记》
三毛 也可以看看

王安忆 《波特哈根海岸》
陈丹青 他那美国人“没受过欺负的脸”你可以找找看
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很流行
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类似各种《背包十年》的旅游书——烂书,请避雷。

❸ 如何评价唐诺的《尽头》

其实唐诺希望《尽头》“没有抒情,没有感慨,没有太多不必要的悲伤”,他也希望《尽头》“成为一本里面没有一句是丧失勇气的话的书,是一本英勇的书,是一本精神焕发的书”。

❹ 舒国治哪来的钱

有一种东西叫人脉;
有一种关系叫朋友;
游记也有版权。

❺ 求推荐:博尔赫斯、卡尔维诺 梭罗、卡佛 村上春树、张爱玲、舒国治几个人的必读大作

卡尔唯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看不见的城市。
梭罗:瓦尔登湖
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短篇集不错。
村上春树,很多都很喜欢,长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
短篇集:遇见百分百女孩、列克星敦的幽灵(主题为孤独)、再袭面包店(收录经典短篇「象的失踪」,神的孩子全跳舞
处女作短篇:且听风吟
游记:假如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也不错
随笔:当我在跑步时,我谈论什么 谈及长跑给村上带来的人生收获,不时翻翻挺好。

张爱玲:只记得语文书上看过的一篇实验性短文「封锁」,挺喜欢的。

博尔赫斯看来要找时间拜读一下了。

另,没什么必读不必读吧,作为个人喜好看待就好。

❻ 求舒国治《理想的下午》txt完整版

关于旅行的啊,那我也看下。附件就是。

❼ 村人遇难记 舒国治

舒国治 舒国治,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七十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咸认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 一九九八获长荣文学奖首奖之《遥远的公路》可为此期间生活与创作的写照。
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一九九〇冬返台长住,自此所写,好谈旅行、谈七〇年代如《台北游艺》、谈小吃如《粗疏淡吃》、谈台北如《水城台北》,谈摇滚谈流浪谈走路,题材宽广,风格自成一家。
著有《理想的下午》《读金庸偶得》(皆远流),《台湾重游》(作者自印),《生活笔记》一九七七年版之《人名索引》。
作品:
《理想的下午》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七十年代以少少几篇作品(如小说〈村人遇难记〉)崭露头角。原有意投身电影,终返写作。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迹美国;一九九八获长荣旅行文学奖首奖之〈遥远的公路〉可为此期间生活与创作的写照。
一九九○年冬返台长住,自此所写,多及地方(如〈水城台北〉),多及旅行(〈香港独游〉),多及小吃(〈粗疏谈吃〉)等生活之散文。而其中最常著墨的题材,竟是闲晃。
著有《门外汉的京都》、《理想的下午》、《读金庸偶得》等书。
关於舒国治,中年男子,好流浪,散文绝妙,出书不多。
关於作者我们知道的真的不多,只知道与他聊天时,有几次听他不断赞叹:「嗯,这厉害,这厉害……」听著都觉得好笑,不过就是一些平常事吧。某日朋友聚会,舒国治也在其中,大家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不知怎麼谈到法国,有人说起法国建筑,先说罗浮宫,后来又说庞毕度中心的设计师,然后就停住了,因为怎麼都想不起设计师的名字,这时舒国治缓缓开口:「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好像是叫做什麼Renzo Piano的……」,屋主在书架上翻查资料,果然拼字丝毫不差。大家都忍不住赞叹:「嗯,这厉害,这厉害……」
舒国治是台北城里的奇人。
他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过生活。有人称他为「城市的晃游者」,有人说他是在「优雅的浪游」。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自称为「门外汉」的作家是很有一些本事的,他特殊的观察力,以及通透的文字描述能力,让他的作品备受瞩目。他从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却只完成了四本书,其他刊登在报上的文章,被许多人剪报留存,因为大家无书可寻,不剪太可惜。
他依著自己的节奏,始终自在闲适地喝茶、吃饭、睡觉、走路。
本书搜集舒国治十数年来刊登於各类刊物上有关流浪的散文。
下文引自「又说睡觉」:
凡是睡醒的时候,我皆希望身处人群;我一生爱好热闹,却落得常一人独自徘徊、一人独自吃饭。此种睡醒时刻,於我最显无聊,从来无心做事,然又不能再睡;此一时也,待家中真不啻如坐囚牢,也正因此,甚少闲坐家中,总是往室外晃荡。而此种晃荡,倘在车行之中,由於拘格於座位,不能自由动这摸那,却又不是静止状态,最易教人又进入睡乡,且百试不爽,兼睡得甜深之极。及於此,可知远距离的移动、长途车的座上,常是我最爱的家乡。
嗟呼,此何也?此动汤不息流浪血液所驱使之本我耶?
倘若睡得著、睡得畅适舒意神游太虚、又其实无啥人生屁事,我真乐意一辈子说睡就睡。就像有些少年十八、九岁迷弹吉他,竟是全天候的弹,无止无休,亦是无法无天,蹲马桶时也抱著它弹。吃饭也忘了,真被叫上饭桌,吃了两口,放下筷子,取起吉他又继续拨弄。最后弄到大人已被烦至不堪,几说出「再弹,我把吉他砸烂!」

❽ 为什么我对日本既爱又恨

鬼今 罗芙芸写了一本《卫生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讲的是天津如何在西方医疗入侵下实现城市功能转变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的不是书里讲了多少国人如何接受西医和防疫的奇闻轶事,而是国人对洋人态度的变化。其实,近世国人对高鼻梁蓝眼睛的纯种洋人虽也积存着又爱又恨的情绪,恨的是落后的大刀长矛败给了洋枪大炮,爱的是洋货西物满足了消费欲望。但“蓝眼蛮夷”肤色长相如此怪异,毕竟离我们过于遥远,最受刺激的还是藩属国日本,仅凭甲午一战,靠着穿梭如箭的小型炮艇轻易击毁了大清帝国的庞然巨舰,当年康有为频频上书光绪,吵吵嚷嚷着要大变祖宗成法,理由就是心理最受不了原属儒家辐射圈的“蕞尔小夷”日本骑到了当年主子的头上作威作福,深层意思还是大清毕竟没有直接做过“蓝眼睛”的主子,做西洋人的奴才固然不好受毕竟是异国异种,犹如“外星人”来袭,即使打输了也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可日本人欺负我们就如奴才翻身,乾坤颠倒,是万万不可的。 不过,国人对日本的欣慕一直如影随形,好象要远高过对西人憧憬,这种对日人又爱又恨的情绪完全不同于因鸦片开战之后与西人交战后的心境,也许因为都是黄种人,可日人在西化的程度和时效上却总能领先一步的缘故,国人过去文化优越的自傲与近代全面落伍的自卑混合发酵,酿成了如今的心理变态。罗芙芸讲天津,曾举例子言道,国人对日本租界统治的记忆就很特别,当瘟疫来临时,日人在天津租界打防疫针,先是遭到剧烈抵抗,可数年后新中国建立时防疫部门暂时未及打针治疗,就遭到国人普遍抗议,此时人们似乎完全忘了当年甲午战败之耻。针对国人的“健忘症”,王朔曾发狠说,中国抗战熬了八年,就是因为“汉奸”太多。这话放到现实中加以检验也不能说错,联想到前些年反日游行队伍中情侣相互依偎调笑的镜头,以及国人优先选择日本电器产品鄙视国货的窘况,就知国人反日的“民族主义”经常不乏表演的色彩,不必当真的。曾看到一条消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一次和客人聊天,说到当年抗日的悲烈与现今日货肆意倾销的盛况时曾有一句评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轻描淡写地把八年抗战的意义全给消解了,这条评语与韩国人事隔多年后仍咬牙切齿地不许二战日本老兵入境,坚持拒用日本货的决绝相比,颇让人有天壤之别之概。那么,“汉奸”特多的现象应该从何解释呢? 李零曾经写过一篇《汉奸发生学》,表面上是写给吴三桂的辩护词,其实是想深究“汉奸”发生的原因。吴三桂叛服无常,不在于己身的懦弱,而在于外力的制约。他当年在满人的万军丛中左冲右突,单骑救父,其胆气过人不亚于当年赵子龙,却因李自成擅杀其父,使之进退无据导致屈降满人,境遇无奈的逼使远胜于所谓恪守民族大义的空说。由此可知,“民族大义”呼喊音量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历史语境下的具体状态,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真理化表述,我曾不只一次地听台湾人情绪激动地咒骂国民党的腐败和苛酷,怀念日人统治秩序的清明和制度的完善,其中不乏知识界精英,这也可以称之为“二二八情结”,因为他们的记忆总是停留在国民党当年以抗战胜利之师登陆台湾后的腐败与日人相对的平稳治理,两相比较他不骂国民党那才叫怪呢。 遥想当年,日人统治台湾和攻击大陆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台湾是通过签订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因此日本把它当作自家的一个省来进行治理,除登陆之初发生极短暂的战事外,日人在台湾基本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是把台湾人当作了日人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台湾人根本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记忆可以和大陆人分享,反而台湾相当一部分现代化格局均由日人打下基础。自甲午战败条约签订后,台湾人享受了半个世纪日本现代化的治理成果,对于他们来说,大陆的战争记忆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日本战败后,台湾人虽表面上和大陆人都认同“光复”的说法,但显然心底里对“光复”的理解大有不同。所以说利益积淀造就的历史情境决定了其对“民族大义”认知的相对淡薄当属自然。如果把这些赞许日人治理优秀的议论汇集起来,足以句句都被定性为“汉奸”言论,但这丝毫无助于给我们早已习惯的“民族大义”的激愤表达增添多少正当性。 “汉奸”言论的产生往往与对日人“汉化”渊源的误解纠结不清。日人号称秉承唐代文明的滋养,其实早已不认中国这个“文化奶妈”,只有咱们自己还煞有其事地把日本当成了嗷嗷待哺的“儿子”,好象对人家还有哺乳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力日渐衰落,日人早已不把自己归结为中国藩属,而是自承取代中国成为了东亚文明的真正主导者,他们有一种说法叫“华夷变异”,也就是“中国”与“日本”作为文明和野蛮的位置从此被颠倒过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没有错,如果你去过京都,就知道中国古代意境中的小桥流水和日常俗世中真正细微处的优雅,可以完全不经意地点缀散布在京都的任何一个角落,深刻昭示着其崇尚自然传统的民族气质。 按台湾作家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里所说,你甚至可以寻找梦里依稀望见的轻掩柴扉和深深庭院。有人骂日本人平日行事拘谨虚伪,刻薄寡恩,却难以否认其维系生态与文明环境品质的卓异细心。更可怕的是,连韩国人都有“华夷变异”之心,不过他们这样想是有理由的,就拿传统儒教礼仪来说,韩国首尔的成均馆大学中附设孔庙,每年春秋两季必定要礼服祭拜,严格仪轨之道。据说国内孔子家乡曲阜有一次举办祭孔典礼,祭服设计却是混乱不堪,颇被韩国人所讥。那就难怪人家有“华夷变异”的叛逆之心和秉持儒教正统的咄咄自信了。 讽刺的是,京都这牧歌式的庭院氛围据说还是拜一个中国人梁思成所赐,他在地图上标明了主要建筑的位置,避免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最近有新闻说京都要立梁氏的铜像,听到这个消息我不但没觉得高兴,反倒好象重重挨了一记耳光,因为在我看来,梁氏当年极力想保护的北京城被拆得如此七零八落,和京都相比犹如一块凄惨的文化沙漠。去了京都后,你会憎恨自己怎么如此轻易地就成了“哈日一族”?也由此理解了当年周作人成为“汉奸”的一种悲苦和无奈,他笔底的文采深深染有日式的气息,可又如中国文化品味的残留物。我想那种无奈一定是寒彻骨髓的,自己的文化被邻居拿去后变成了真正的精神资源,而我们却通过破坏自己源远流长的文明不断作践自己,在这种自杀式的自我阉割式狂欢中还冠冕堂皇地大谈“民族振兴”,“振兴”的标准据说是因为某个国力指标超过日本。可在我看来,“北京”和“京都”比,就象一个败家子把自家房子拆了,搭了一个劣质的仿造品,还硬说是文明的再造和“进步”。 说到这里我们还似乎只指明了“汉奸”发生的外力渊源,即过度的文化摧毁导致了莫名的文化自卑,但还未涉及“汉奸”成群发生的主体动因。此点非三言两语所能道破,如果用最简捷的表述,可以说中国人行为具有内在于骨子里的利益导向,即在行动中往往选择最有利于己的方面,表明利益合法性的一些“正名”原则其实并不具有实质的制约作用,所谓“义利之辨”不过是个说法,很难真正构成内在的心理紧张。《三国》的再度流行就约略可以印证此点。《三国》里的人物行动均是以利益为导向,唯一的合法性符号就是“汉室正统”,似乎代表“义”的一方,曹操不敢私自篡位,即受此限,但除此毫无实质约束力的符号之外,故事展现的全是勾心斗角的权诈之术。刘备以“义”为标尺,行为却诡诈异常,其实,争正统的结果延缓了历史走向合理的进程。故有人认为赤壁之战使曹操无法一统天下,实乃历史悲剧。“统一”与“分裂”孰优孰劣是个太复杂的问题,但以“义”之名行不义之事却是历史的常态。在这种常态教育下,国人中常出“汉奸”倒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❾ 推荐一篇好的文章,带赏析

书名:雪地里的蜗牛奄列
作者:张小娴
推荐理由:或许你以为我因为太恨你才这样说,不,我只是无法承受爱你的痛苦。即使再走在一起,我们终究还是会分开的。离开你的时候,我期望我们余生也不要再见。别离的痛楚,一次已经很足够。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收到我送来的东西,也许,我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书名:《悲惨世界》
作者:雨果
推荐理由:小学时第一次看的外国名著,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才明白少许意思。现在想想真让人回味。这本书告诉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那么邪恶的,只要你改。
书名:《流浪集》
作者:舒国治
理由: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我比较浮躁的那段时间。后来离涉及分班的期末考试还有半个月的时候,请了一周的假去散心,当时带的就是这本书。散散地又看了看。
“舒式散文”,感觉很舒服。就如赠的书签所写:“世道再难,也要呼吸顺畅。”有些时候一本书的意义在于窥望一种当下无法得到或许永远也无法得到的生活,即使心有向往但也知道是不能的。
谈走路,谈喝茶,谈睡觉,谈一些在大多数人眼里或许没什么价值的东西。文字并不精致,但有一种古朴雅致的美,透着闲适。

❿ 嘉兴新秀汇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嘉兴新秀汇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3年10月成立,开创“行舍”品牌。行舍(Sincer)的品牌logo,中文部分由刘树勇先生(老树画画)亲笔题写,Sincer为英文注册名。2014年作为箱包原创定制品牌入驻天猫,成为箱包类目首个文艺风格品牌。主要经营原创设计类箱包,并老树、舒国治等多位文化圈名人合作,将文化、旅行理念与箱包结合起来,行舍想传达的不仅是一个设计巧妙的箱子,而是一种理念,一次放开束缚、跟随自己的舒行。   
法定代表人:董晓晔
成立时间:2013-10-24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41100007285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富润路112号12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