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府兵的含义
东晋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Ⅱ 北府兵是谁组建的
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一支精锐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其时谢安当国,以兄子谢玄应举。朝廷拜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二州本是北来侨民的集中地。“人多劲悍”,富于战斗经验,桓温曾说:“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谢玄召募劲勇,徐、兖人民纷纷应募人伍,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皆以骁勇应选。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威震敌胆。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这支军队建立不久,抗御前秦屡立战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二月,谢玄率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后彭超复与俱难、毛当等率秦军六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西),朝廷大震。五月,谢玄复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六月,又连续大败秦军,彭超、俱难仅以身免而北逃。八年,在有名的肥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更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还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
十二年,朝廷征谢玄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镇广陵。谢玄从此失去对北府兵的领导权。此后,谯王司马恬、外戚王恭相继任青、兖二州刺史,统领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晋,北府兵从此成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举兵反晋,司马刘牢之投降朝廷,倒戈击败王恭。朝廷乃以刘牢之代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刘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年,三吴地区爆发了孙恩起义。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谢安子)与刘牢之前往镇压。
Ⅲ 北府军的介绍
北府军: 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将这些人招募起来,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刘裕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后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Ⅳ 东晋的北府兵是怎样的一支军队
北府兵 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一支精锐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其时谢安当国,以兄子谢玄应举。朝廷拜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二州本是北来侨民的集中地。“人多劲悍”﹐富于战斗经验,桓温曾说:“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谢玄召募劲勇,徐﹑兖人民纷纷应募入伍,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皆以骁勇应选。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威震敌胆。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这支军队建立不久,抗御前秦屡立战功。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二月,谢玄率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后彭超复与俱难﹑毛当等率秦军6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西),朝廷大震。五月,谢玄复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六月,又连续大败秦军,彭超﹑俱难仅以身免而北逃。八年,在有名的淝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更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还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邺城(见邺)。
十二年,朝廷征谢玄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镇广陵。谢玄从此失去对北府兵的领导权。此后,谯王司马怡,外戚王恭相继任青﹑兖二州刺史,统领北府兵。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晋,北府兵从此成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举兵反晋,司马刘牢之投降朝廷,倒戈击败王恭。朝廷乃以刘牢之代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刘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年,三吴地区爆发了孙恩起义。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谢安子)与刘牢之前往镇压。不久﹐谢琰兵败被杀,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成为镇压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见孙恩﹑卢循起义)。东晋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为了拱卫首都,充实长江下游军事力量,以改变荆﹑扬的形势。元兴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征讨荆州军阀桓玄。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夺去兵权,被迫自杀。北府兵遂为桓玄并吞。三年二月,刘牢之原参军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牢之外甥)等联络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级将领分别在京口与广陵举兵击灭桓玄。刘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将领出身,但此后他们的军队已不复是原来意义上的北府兵了。
Ⅳ 北府兵的晋朝历史
魏晋时期,京口实则仍是贫瘠荒凉之处,但有长江作为有效屏障,因而南渡流民因为财力匮乏、势单力薄,抵达可落脚的安全之地后便无力南行。京口与北方十分接近,因而流民纷纷组成武装军队,以防御异族南下。在王敦之乱时,郗鉴就以此地流民帅军队平乱拱卫晋室。
京口重镇的地位自苏峻之乱后日益凸显,为了控制三吴经济要地,拱卫京师,郗鉴被任命为八郡都诸军事,节度浙东的王舒之军和浙西的虞潭之军。郗鉴以及其家族开始经营京口,使之成为荆扬之争中建康的有力后盾。北府兵在东晋后期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赖自郗鉴起的长期经营,谢玄在短期内并不能组建这样一支足以左右南北关系的军队。
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和抑制上游桓氏势力东山再起,抵御前秦南下等,谢安打算重新规整北府军队。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十月,朝廷任命谢安侄子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筹组新军。谢玄随即把南兖州的军事治理机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移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募集流民帅,组建北府兵,兼招募徐、青、兖三州流民。当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刘牢之等数人以骁勇应选,谢玄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率领精锐作为前锋。因为晋朝百姓称京口为北京,所以当时人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北府兵虽然组建匆忙,并无精良装备,亦无正规训练,但是因为流民帅长期率领军队与北方异族作战,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三州南渡流民在落户之前皆是半武装性质,颇为强劲,因而北府兵的整体实力十分可观。且太元四年(379)五月,前秦兵俱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战,北府兵更是表现神勇,成为击败前秦的中坚力量。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北府将领也成为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
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其时谢安当国,以兄子谢玄应举。朝廷拜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二州本是北来侨民的集中地。“人多劲悍”﹐富于战斗经验,桓温曾说:“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谢玄召募劲勇,徐﹑兖人民纷纷应募入伍,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皆以骁勇应选。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威震敌胆。太元四年,谢玄率兵在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淮阴(今属江苏)和君川(盱眙北)等地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Ⅵ 北府兵的建立
王夫之关于北府兵建立的论述:“谢安任桓冲于荆、江,而别使谢玄监江北军事,晋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权,以图中原,一举而两得矣”。桓和谢是东晋四大门阀之二,所以两者既有争权夺利的冲突,也有维护士族阶层权益的本能。从东晋政府整体的利益出发,谢安很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关系,平衡了谢桓两大家族的力量。
东晋所辖境土主要为荆、扬二州。荆州位居上游,地广兵强,是防止北方南下的重要据点,设有强有力的都督府,“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扬州为京畿之所在,乃立国根本。三吴及浙东是谷帛的重要基地。但是“建邺拥天子以为尊而力弱,荆襄挟重兵以为强而权轻”(读通鉴论),这种“枝强干弱”的局面,就成为荆扬之争的根源。
继督荆州的桓冲把扬州的军权让给谢安,双方互相协作,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面对咄咄逼人的北方,谢安深知原来的世兵制军队腐败不堪,根本对付不了前秦的军队,于是选派“有经国才略”的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北镇广陵,组建北府兵。
北府兵是在太元二年(377)十月,谢玄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时组建的。《资治通鉴》孝武帝太元二年十月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晋书刘牢之传》则对此记载较详:“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这里两个问题,第一,北府兵之得名由来。《通鉴》胡三省注:“晋人谓京口为北府。谢玄破俱难等,始兼领徐州。号北府兵者,史终言之”。谢玄太元二年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开始招募军队;太元四年,打败后秦在淮南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于是他统帅的这支军队便正式称作北府兵。其实,北府之名起自东晋之初。《世说新语》卷六排调第二十五注引《南徐州记》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据《晋书 王舒传》:王舒在宣城公司马裒(póu)死后,即代裒镇除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军事。 据《晋书 元帝纪》与《通鉴》卷九十,司马裒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广陵,事在建武元年(317)三月,同年十月薨,王舒代裒镇广陵当在此时。时元帝尚称晋王,次年三月才即帝位,说明北府之号起自东晋之初。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二《王恭传》:“都督以北为号者累有不详”条下云:“按徐、兖二州都督以北为号,故有北府之称”。说明北府兵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南徐、南兖二州都督以北为号。诚然,徐兖二州都督并不一定都以北为号,徐兖二州都督或刺史的治所也有广陵、京口、下邳、淮阴、金城、合肥等处的不同。但自东晋初王舒以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将镇广陵后,徐兖二州都督或刺史习惯上一般都以加北为军号;广陵、京口作为北府镇所的次数也最多,因此东晋人按习惯均可称徐兖二州都督府为北府。然此时广陵和京口镇府所辖之兵,虽为北府之兵,却并不是后来特称的北府兵。直到太元二年谢玄以京口、广陵为基地招募组建起来的新军,才在历史上特称为北府兵。第二,北府兵的人员组成。北府兵既然是以京口、广陵为基地组建而成的,而京口和广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兖州是东晋北来侨民最多的地区,仅南徐州所属就包括徐、兖、冀、青、幽、并、扬七州郡邑,侨寓人口计二十二万之多,超过当地居民二万余。因此,北府兵当以北方侨民和子弟组成。从资料来看当时招募的主要是将,而不是兵。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实际上都是活动于江淮以南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流民帅,纳入北府系统后,只需授予军号或刺史名义,或补充一定兵员,就能作战。但这绝不是说就没有招募兵丁。晋元帝太兴四年(321)五月庚申诏:“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这是东晋初年的一次征发,对象是沦落为僮客的北方流民。如何处置北方南下的流民,一直是东晋政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设置侨州郡县,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担任侨州郡县刺、守的,往往就是流民帅。如郗鉴初镇京口,为北府镇将时,“所统错杂,率多北人”。谢玄受命兖州的前一年(太元元年),东晋“移淮北流人于淮南”,当是谢玄补充北府镇将统兵的一个重要兵源。《谢玄传》:“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淮泗,以为行援”。据《通鉴》,前秦军围襄阳,在太元三年四月,东晋发三州人丁当在刺史或略后,所发三州,以当时情况度之,当是侨立的徐、兖、青三州。这里的三州人丁,据东晋初情况言之,编户的可能性极少,主要应是太元元年淮北入淮南的流民。《宋书 五行志》谓太元三年:“氐贼围南中郎将朱序与襄阳,又围扬威将军戴遁(遂)于彭城。桓嗣以江州之众次偌援序,北府发三州民配何谦救遁”。这也证实北府将何谦所部,有三州民丁的补充,这是募兵充实北府将帅力量的一个证明。可知,谢玄筹组的北府兵,实际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北府镇将,后来又独立、半独立活动于江淮的宿将或流民武装,并征发一部分过淮流民予以补充而成。
Ⅶ 晋朝的北府兵有多厉害呢
常言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往往不是士兵的数量,而是质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特种部队”了。特种部队这个名词虽然是二战以来才出现的,但早在古代就已经有性质与之类似的军队存在了,像秦王李世民手下的玄甲军、北宋岳飞手下的背嵬军,都曾取得过以一敌百以少胜多的骄人战绩。而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这支军队,战斗力堪与之齐名,史称“北府兵”。 北府兵,又名“北府军”,乃是东晋时期战斗力最为彪悍的部队之一,是由东晋大将军谢玄一手打造。是曾几度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存在。所以,当谢玄来到京口一带组建军队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分散的流民集中起来。据记载,北府兵创建之初,共计约有八万人,基本上清一色全是流民,就连北府兵参军刘牢之也不例外。
Ⅷ 东晋时期的“北府兵”是如何逐渐兴盛又是为何会衰败
很多人或许仅知道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击败前秦军队。但如果问这支参战军队的名称,估计很多人都要摇头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支非常强大,但又不太知名的军队——北府军。
一、京口的历史沿革与“北府”得名要说“北府兵”,首先不得不说这支军队之所以得名的一个地名: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京口是东晋时一个县的名称,当时是晋陵郡治所。此地历史悠久,西周时就见诸史书记载,属“宜国”的封地。春秋时,属朱方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京岘山时,望气者奏报,此地有“王者气”。为杜绝后患,秦始皇遣三千赭(zhě,红褐色)衣刑徒砍毁树木,劈山削岭,以败王气,且改此地名为有卑贱意味的丹徒(穿红色囚服的刑徒)县,属会稽郡。
隆安三年,孙恩起义爆发。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 (谢安子)与刘牢之率军镇压。隆安四年,谢琰兵败被杀。刘牢之率军击溃孙恩,孙恩自杀。
(三)被桓玄瓦解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正月,司马元显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征讨桓玄。桓玄起兵,并派刘牢之族舅何穆劝刘牢之归降。刘牢之不听部将刘裕等人劝谏,投降桓玄。
桓玄执掌朝政后,命刘牢之为会稽太守,剥夺其兵权。刘牢之欲反抗,无奈众叛亲离,最终自杀。北府兵将领高素、竺谦之等被杀,高雅之、刘敬宣(刘牢之的儿子)等投奔南燕。京口、广陵分别由桓修、桓弘占据,北府兵士则由诸桓分领,北府兵被瓦解。
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称帝,建国号为“楚”。
(四)讨灭桓玄
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讨灭桓玄。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内外征伐。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皇家军队的主力。
文史君说从太元二年建军,到太元十二年谢玄被解除兵权,这十年时间内,北府兵主要承担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独立的重任。淝水之战,北府兵创造了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战成名。从太元十二年至元兴元年十五年时间内,北府兵却可耻地沦落为国内各政治势力权争的工具,最终在内讧中,被瓦解消亡。北府兵的兴衰,形象地说明:任何一支军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而战,则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私人谋私利,罔顾国家、人民之大义,只有衰败一途。
Ⅸ 北府军有哪些著名将领(越多越好)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后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怡、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军阀化。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下自杀。元兴三年(404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之。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Ⅹ 北府兵的简介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重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太元八年(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北府军从此一战,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军阀化。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杀之,代之为北府军领袖。此后北府军主要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早已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下自杀。元兴三年(404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杀之。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