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孙文的故事
孙中山轶事
1、孙中山名字趣闻
孙中山,生于1866年,卒于1925年。名文,又名中山,字德明,号逸仙。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孙中山先生一生曾用过或被人称呼过的名字相当多,这些包括乳名、绰名、诨名、荣称、教名、化名、笔名、字号等,共有30多个。
现举几例供大家赏析:
一曰帝象:
孙中山刚出生,其父就找命师相命,相师说:“此孩为非凡之命,大富大贵,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如此,其父遂把孙中山的乳名称之为“帝象”。
二曰中山樵:
1897年孙中山流亡日本,为防清政府追杀,隐姓化名为中山樵,人称中山。后来章士钊将“中山”二字缀于孙姓之后,这便是人们后来普遍称呼的孙中山的来源。
三曰逸仙:
1883年,孙中山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的登记册上,孙中山署名为“孙日新”,取于《大学》上的语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而“逸仙”是粤语“日新”的谐音。在孙中山1886年报名香港雅丽氏西医书院时,孙中山就使用“孙逸仙”报名注册。此后他在国外多用此名。
四曰石头仔:
小时候孙中山脾气倔强,好动,爱打架,总爱打抱不平。一次同学秽语骂他父亲,孙中山与之打架,揪住辫子猛撞其头,至使昏迷过去,好久才醒过来。村人目睹此状钦佩地说:“真是石头仔。”从此石头仔便成了他孩提时的绰号。
五曰通天晓:
孙中山就读医学堂时,曾购得二十四史等大量古典书籍、著作,同学们从孙中山的藏书随意抽出一书考他,他都能对答如流,大家惊诧而又钦佩不已,随誉称之为通天晓。
此外,孙中山还使用过:陈文、山月、公武、帝朱、杞忧公子、中原逐鹿等。
2、孙中山的爱情轶事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而一个世纪前,孙先生和宋庆龄女士那段相濡以沫的传奇爱情故事,仍为后人乐道。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双方年龄相差27岁。孙中山先 生去世多年后,宋庆龄在接受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时说,22岁嫁给孙中山,是处于一种敬仰,并不是爱。而孙中山先生曾对战友表示,“只要和宋庆龄结婚,只活一天我也愿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宋庆龄正在美国读书。听到消息后,宋庆龄回到宿舍就把清朝的大旗拆掉,挂上五彩旗表示庆祝。毕业后,宋庆龄成为孙中山的秘书,从战友逐步发展成夫妻。宋庆龄嫁给孙中山,宋家很反对。宋庆龄的父亲查理•宋,还坐着轮船去日本阻止。一到孙中山屋前,查理•宋就大骂,让孙中山出来。孙中山出来了,说你找我什么事,查理•宋反倒骂不出来了,直接跪下给孙中山磕了个头,说小女交给你照顾,请总理多担待。
大陆出版的《孙中山传》里记载,孙中山的战友曾阻止他,说你跟宋庆龄结合要折寿,必须拆开,孙中山回答:“活一天我也愿意。”
与宋庆龄结合前,孙中山先生有过两次婚姻。1884年孙中山与本县侨眷卢慕贞结婚,后来又有夫人陈粹芬,陈粹芬伴随他20多年。1915年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与宋庆龄结婚。
孙氏晚辈对于孙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视为祖母。据孙中山的后人孙必达说,孙家人昵称陈粹芬为“南洋婆”,卢慕贞因与孙中山离婚后住在澳门,故被昵称为“澳门婆”,至于宋庆龄则被称为“上海婆”。也有孙家晚辈称卢慕贞为“婆婆”,称陈粹芬为“二婆”,孙家子弟与宋庆龄见面时,称她为“grandma”(奶奶)。
元配卢慕贞1884年与孙中山结婚,是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妻妾陈粹芬祖籍福建,生活在香港,经过陈少白介绍与孙中山认识,随后跟孙中山同居。陈粹芬很懂得照料生活,孙中山早期好多革命活动都有陈粹芬参与,大家很敬重她。因为她在家排行老四,都叫她陈四姑。陈粹芬后来患肺病,1914年定居在马来西亚,1931年后常住在中国湘潭县,后来又去香港。三位孙夫人情况各有不同,但都长寿,卢慕贞活到86岁,陈粹芬活到89岁,宋庆龄也活到89岁。
3、孙中山的幽默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
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4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继续叫他们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像我们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希望。”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衫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
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
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4、孙中山尊老
孙中山先生出任大总统后,日夜奔忙,准备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为赶到某地主持会议,他雇了一乘竹轿。刚走了不远,他听到轿夫发出一阵阵气喘声,心里便不安起来。于是令轿夫停下。两个轿夫不解地问:“大人何事?”孙中山道了声辛苦,并问他们多大年岁了。一个回答65岁,一个说刚过60岁。听罢,孙中山心中更难受了,他十分钦佩两位老人的身板骨硬朗,又十分同情他们的艰辛。说:“你们年纪都比我大,我干嘛要你们抬呢?”孙中山掏出一大把银元放在两个轿夫手里,深情地说:“这轿子我再不坐了,你们回去吧!”两个轿夫不免纳闷:这是个什么人?于是怯生生地问孙中山尊姓大名。孙中山笑着说:“我的名字暂不告诉你们。”言毕,写了一张纸条,折好后交给轿夫,并一再叮嘱要回家后才能打开。两位轿夫感到此人非同一般,没等回到家,就赶紧打开,好弄个明白。当他们打开那张纸条,看到“孙中山”三个字时,不由得大惊失色,赶紧回头追赶。这时孙中山早已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两位轿夫用敬佩的眼光望着孙中山前行的方向,激动地说:“都像孙总统这样尊老敬老,老人的日子就好过了。”
5、孙中山妙联入官府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卫随即将名片呈上,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何门卫来者何人?门卫回答是一儒生。张总督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卫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纸上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孙中山微微一笑,对出了下联,又请门卫呈送给张之洞,张之洞看见上书:“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觉暗暗吃惊,“呀,儒生不可小视!”于是,急命门卫大开中门,亲自迎接这位才华横溢的孙中山。
6、坚决拒绝称“万岁”
孙中山在民国成立之初,曾乘军舰在福建视察。停泊马尾,都督孙道仁前来迎接,请孙中山换乘甲板船登岸。这时孙中山发现,聚集一起欢迎他的许多小船,大都悬挂着纸旗和布条,称他“万岁”。孙中山不悦,对孙道仁说:“万岁一词,是封建帝王要臣民这样称呼他的,我们为了反抗这个‘万岁’,许多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血。如果我接受这个称呼,对得起先烈吗?”他要求撤掉这些纸旗和布条,否则决不登岸。孙道仁慌忙传达,所有小船也赶紧照办了。孙中山这才欣然换船上岸
7、不让其兄当都督
孙中山的大哥孙眉是檀香山一位著名的华侨资本家,号称“茂宜王”。为了资助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孙眉不惜变卖家产。1912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不少人推举孙眉当广东省都督。孙中山不同意,并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声明,说孙眉任粤督“决非所宜”,“与其强以所难,将来不免覆悚,何如慎之于始。”他还给其兄发去电报,劝他不要谋求当粤督。 孙中山这样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他深知其兄文化低,脾气又不好,不宜政界做官。另一方面,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就把自己的哥哥拉上去做大官,任人唯亲,以权谋私,是不可取的,是不得民心的。后来,孙眉完全理解了中山先生的一片苦心,也避去了一场灾祸。
8、孙中山打人
听说孙中山动手打人一生有两次:一次是少年时期在檀香山盘罗河学校,动手反击楸他辫子的顽皮同学.一次是在伦敦,有一天,他在操场上打球,伦敦<泰晤士报>记载霍氏由于报道他的使馆蒙难经历而与他相识,故意挥球直击孙中山的额头,打得他两眼冒金花,还跟他开玩笑地说:"这是英国人的打人法."面对英国人固有的傲慢和狂妄,孙中山也不示弱,便上前把霍氏拦腰抱住,放在膝盖上,如同打顽皮小孩似的,拍了几下臀部,笑着说;"这是中国人的打人法."
㈡ 什么是民国孙文
就是中华 民国的孙中山。
㈢ 孙中山又名孙文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
㈣ 孙文为什么叫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后化名为中山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死后并在1940年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
http://www.wanghongmin.com/jxzl/renwu/a12.htm
㈤ 孙文和孙武是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孙文是孙中山以前的名字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候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㈥ 为什么都叫孙文 孙中山啊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载之,号日新,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文名
孙文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外文名
Sun Yat-sen
出生地
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别名
中山、逸仙、载之、日新、中山樵、帝象
国籍
中国
职业
革命家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代表作品
《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主要成就
成立中国同盟会
建立共和体制
建立中国国民党
开创中华民国
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
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安葬地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
政党
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
谱名
德明
尊称
国父,革命先行者
㈦ 孙文是谁
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文就是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尤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 。“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㈧ 孙中山和孙文是一个人吗
答:是的。孙文,字中山。
古人都是名和字。
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右下角“采纳答案”。
㈨ 孙文简历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㈩ 孙文原名是什么
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