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牧童短笛现代诗
上次有幸被邀请出席社团汇报演出,有一个节目是笛子配乐的诗歌朗诵,诗歌名字我忘了,但是大概是描述青山绿水,大好河川的句子。
当时只是感觉这个节目很新颖,以前都是钢琴或者电子琴,或者直接放个音乐什么的。所以节目还是要有创新,诗歌也要有意境,
今天看到你这个提问,忽觉那天那个吹奏箫笛的男生若换成一个骑着老牛,带着草帽的牧童,大树之下,一位白发须髯的老者昂然吟诗,四周是无尽的田野,这个意境应该不错。
Ⅱ 牧童短笛
贺绿汀驰名世界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时,曾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之一。 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作者贺绿汀曾经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 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片段1)。 可以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乐曲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片段2)。 最后,再现第一段的主题。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Ⅲ 牧童短笛的三段不同情绪是什么
《牧童短笛》结构简洁,为典型的三段曲式。呈示段:(1-24小节),G徵调式,C宫系统,4/4拍,共包括6个乐句,每个乐句都由4小节构成,句与句之间的音乐材料呈对比关系,主题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交替进行,既有密切关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中段(25-52小节),为"并置型"中段,采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为G徵调式,2/4拍。复调音乐变为了主调音乐,音区提高,速度加快,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戏的情景。从主题材料、节拍、速度、和声调性、音乐织体和情绪等各方面都与呈示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徵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 ,A徵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了与前后的对位风格统一,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速度、力度、和声调性上为回归再现作准备。再现段(52-76小节)是呈示段的变化再现,在保持呈示段骨架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装饰性的音符,其方式多是在二个八分音符的节奏中再加入两个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使主题的旋律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再现段的调性先在G徵调上,然后在D商调上,最后逐渐减弱音量而结束在主调G调上。"加花变奏"手法的应用,达到了"变化再现"的目的,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深入而富于动感。
Ⅳ 牧童短笛的演奏技巧
演奏该曲时要注意对小短句的划分和如何将几个小短句连成一个完整的长句:如第一段左手的第4小节第4拍起至第8小节第3拍是由4个小短句组成的一个长乐句;又如左手第12小节第4拍起至第16小节第3拍也是4个小短句组成的一个长乐句:第16小节第4拍至第20小节第3拍同样是由4个小短句组成的长乐句。弹奏每个小短句时,既要断开又不能停顿。每个小短句的最后一个音不能加重,注意时值要弹够。声音要柔和。弹出的小句子不能有完结的感觉,要有声断气不断的语气,一直弹到小短句组成的长乐句。收句时,声音才能略长、稍深,这样才有句子的完整感和逻辑性。此乐段是二声部复调,必须分手练习,特别是左手易被忽略。更要细致练习才能将左手独立的伴低声部与右手的主声部协调配合好,表现出复调对位的特点。而且要特别注意,两个声部的乐句,基本上是左右手交叉进行的:即左手乐句收句处。恰好是右手起句处,反之亦然。另外要注意乐谱上面标示的表情术语,基本上是针对右手的,左手的乐句却处于收句,应当弱。只有分手练习,才能特别细致地处理好起句收句强弱变化。合手弹奏时,左右手的乐句才能配合默契。本曲表情很丰富,几乎每句都标示了表情术语,尤其是重复句,要特别注意,用变化的音色音量来处理。
第二段是欢快活泼的儿童舞曲,速度vivace(活泼的),这里速度是稍快而不是越快越好,速度应当活跃而不急促。右手的上波音和快速跑句弹奏时,要清楚有颗粒性,音色不能硬,有如笛声清脆嘹亮。要求指掌关节要灵活。指尖灵敏。左手是节奏很规整的半整和弦的跳音,能帮助快速跑动的右手稳定节奏。左手的跳音音域宽广,弹奏时要注意音的准确位置,但左手又是伴奏,要求弹得稍弱(尤其后半拍)。注意踏板只在每小节的前半拍用而其它地方基本上不用。踩踏板时手指不得加重音量。右手弹奏时要注意跳音与连音的区别。第三段是第一段旋律加花变奏的再现。加花变奏主要是体现在右手;左手只在倒数3的最后一拍和倒数5的第二拍是加花变奏。其它部分均与第一段完全相同。加花变奏后的旋律更富于动感,曲调更婉转动听。
Ⅳ 《牧童短笛》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后来,贺绿汀接受友人的建议,用我国民间流传的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的“短笛”二字取代了“之笛”。一字之改,便使曲名由“文人雅士”之语变为灵巧、亲切的乡言俚语,与乐曲本身的情调、意境完全一致了。
Ⅵ 读了牧童短笛这个故事你有想法能说说吗
《牧童短笛》是作曲家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这首曲子短小精致,旋律优美生动,具有田园风味和江南地方色彩。曲子的原来名称是《牧童之笛》,后来根据我国流传的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改为《牧童短笛》。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有中国风味的作品时,举办了“中国作品比赛”。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头奖。从此,这首钢琴曲就闻名国内外,成为钢琴家的常备曲目之一。
。。1934年11月27日,音专7周年校庆音乐会暨中国风味作品比赛授奖仪式在上海新亚酒店楼上的大礼堂举行。那天,身穿便宜料子做成的半旧西装,带有泥土气息的青年贺绿汀自信地走上领奖台,亲自演奏了获奖作品《牧童短笛》。演奏完毕,全场是一片赞赏的掌声。第二天上海各报报道了这一盛况,中国乐坛第—次知道了贺绿汀这个名字。其中,《新夜报》的评论说:“最重要、最值得纪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是鼓励了我们为复兴改造中国音乐而研究西洋乐理的技术,给予一般极端保守古乐者和主张完全欧化者以同样的警醒”。这一评论非常热情又十分中肯地道出了这—作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 由于《牧童短笛》获得第一奖,为上海音专争得了荣誉,校方决定贺绿汀由自费生转为公费生,免缴学费。这使他长期以来经济拮据的窘况有了缓解。
这首钢琴曲后来由齐尔品首先带到日本,并在日本首次出版;不久又被带到柏林、慕尼黑、维也纳、日内瓦、阿姆斯特丹、纽约等欧美各大城市,并由齐尔品亲自演奏介绍给国外听众。它在世界乐坛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作者贺绿汀曾经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
《牧童短笛》的创作特点1. 中国艺术情趣的体现《牧童短笛》是一曲风格独特、曲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当时中国作曲家们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线条和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的创作特征。曲中没有大段沉重的和弦连接, 只是采用上下两个单线条, 蜿蜒曲折、相映生辉、貌似简单, 但细腻多姿的小腔润饰, 音色、力度起伏多变, 在一高一低两条清晰透彻的旋律线中,一种特有的东方美豁然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给人一种心灵上的美的陶冶。主体部分能使人联想到中国画那种诗情画意的 “写意”: 美妙无穷的大自然、扑面而来的清风、牛背上的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 都活灵活现在你面前,使你无法抗拒那宁静的田园意蕴, 你会睁大眼睛去看, 你会情不自禁地走向那可爱顽皮的牧童……真正体现了以简洁的艺术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律动, 揭示了人类深刻的心灵感受和情趣。在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的和声音程的替换中,使乐曲显得更加和谐明朗, 而又充满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中段是欢快的民间舞蹈, 以一个小乐句发展而成;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 “加花变奏”。 “加花变奏”是中国笛子曲的主要变奏手法, 它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 更加深入而富于动感。这一传神的画面, 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走进大自然并怡然自得。2. 在中华民族和声中融合西洋作曲理论知识的复调写作贺绿汀说: “我们虽然用不着刻板地模仿西洋音乐,为建设新中国的借鉴。我们的音乐虽然可以发挥东方民族的精神, 但决不为狭义的民族意识所束缚。钢琴作品 《牧童短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贺绿汀很少写专门的复调体裁作品, 而 《牧童短笛》却主要是用复调手法写成的。它既不完全是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 也不完全是西方的模仿复调或对比复调, 他在创作中自由地编织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 用行云流水般的五声化旋律做成各种自由对位, 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格与精神, 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 从而成功地显示民族音乐语汇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Ⅶ 《牧童短笛》的作者是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该曲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曲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翻开了新的一页,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