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丹江口历史名人:陈年谷
陈年谷,自号熟美,湖广均州人。生于1625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清顺治八年的举人,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目前其传人已有十二世之多。
一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剧目。事实上,忘恩负义的陈世美与忠贞不移的秦香莲几乎已经成了国人爱情生活的参照与是非标准。只是现在人们突然发现,《铡美案》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却无其事……
创作于清代的戏曲《铡美案》的主要情节:
民女秦香莲与书生陈世美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后来进京赶考,时过三年杳无音信。秦香莲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且已娶了皇帝女儿成为东床驸马。此时陈世美一心贪图富贵,不认妻儿,并欲加害她们母子。秦香莲百般无奈,喊冤开封府。包黑子包拯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铡了陈世美。
对于均州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陈世美、秦香莲,丹江口市的百姓几乎是众口一词称是;而《陈年谷秘史》的作者则认为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其人,《铡美案》中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
陈世美是否真有其人
大凡说书唱戏,剧中人出场都有自报家门的习惯。在戏曲《铡美案》中,陈世美、秦香莲都提到自己是湖广均州人氏。那么,湖广均州又在哪里呢?湖广,是明代至清初时的一个行省。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均州,就在湖北,也就是如今的丹江口市。
对于均州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陈世美、秦香莲,丹江口市的百姓几乎是众口一词:“陈世美是我们丹江人。”“秦香莲是老均县人,六里坪秦家楼人。”……
如果均州历史上有陈世美、秦香莲这两个人,那有没有历史文献或文物遗存能证明呢?童德伦,今年76岁,为弄清楚陈世美的来龙去脉,他耗费10年精力,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写成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出人意料的是,童老先生认为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这个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
不仅如此,童老先生还认为: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他说,我从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戏中的陈世美就是陈年谷。
陈年谷是一个清官,他不徇私情得罪了同学,同学们故意编戏辱骂于他。我一直想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在童老先生的书中,陈世美成了陈年谷。同为陈姓,但有两字之差。
陈年谷,均州人。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清顺治八年,陈年谷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
据童老先生考证,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更没有贪图福贵、杀妻灭子之事。
而且,童德伦还搞清了陈年谷的号叫熟美,是他上学时自己起的。因为在那时,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根据他的字号,我们也可以称陈年谷为陈熟美。这样,陈年谷又和陈熟美画上了等号。
而陈熟美和陈世美已经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既然陈熟美是陈世美的生活原型,那么陈熟美一是政绩突出,二没当过驸马,三也没抛弃糟糠之妻的记载和传说,与《铡美案》如此大相径庭作何解释?何况陈熟美是明末清初人,又如何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
《铡美案》如何出炉
根据童德伦的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陈熟美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怨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的演出,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后来根据观众的愿望,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
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戏名也变成了《铡美案》。
令仇、胡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为泄私怨一时冲动,酿成了一个无可弥补的历史冤案。
在《续辑均州志》的历代秀才名录里,我们还真的找到了仇梦麟的名字,他与陈熟美是同年的秀才,这就进一步证明他们的同学之说。
作为戏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童德伦先生认为,秦香莲和陈世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氏。她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
在丹江口市,我们曾多次听人们说,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
原丹江口市豫剧团团长彭书斌介绍说,就是没演过。解放以后,虽然没有人再去为这个事那么认真了,但也没有演。因为演了也没有人看,也没有票房。我本人呢,就是演陈世美的,但那是在外地演的。而我在任团长的时候,1985年我们团曾创作排演过一出戏,就是为陈世美喊冤。
《陈年谷秘史》一书和《陈世美喊冤》这出戏,毕竟属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范畴,难免有演义的色彩。而《丹江口文史资料》,则有对于此事的论述。
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
《丹江口文史资料》,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是对地方史志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严肃可靠的。
在这部文史资料的第一辑里,我们看到一篇题名《陈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地说:均州有个陈年谷已是不争的事实,争议的焦点在于陈世美是否影射陈熟美?
原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陈天裁介绍说,当时能够确认陈年谷号熟美的有三位老人。其中之一是原一中的退休教师陈棠,他是陈年谷的第十代子孙。他曾听到他的祖父给他讲过他的高祖叫陈年谷,号熟美,而且屋后有他的衣冠冢,也听到过有关陈世美就是影射陈年谷的这个情况。
三位老人抱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任的态度,相互印证,搞清了陈年谷号熟美的由来: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写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陈年谷由此想到,自己名叫年谷,而谷子熟了才美,于是就自称号熟美。
关于陈年谷同窗学友编戏辱骂嘲弄之事,文章也作了充分肯定,主要事实与童德伦书中所述完全一致。
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棠已经去世,我们了解到陈棠还有一个胞弟叫陈吉棋,他仍健在,现居住在武汉。陈吉棋老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爱人是教员,也早已退休。他们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应该是陈年谷的第十一代孙了。
对于陈年谷以至后来陈世美的故事,陈吉棋很早就听爷爷和父亲说过。陈吉棋说,小的时候我见过我家的神龛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陈一奇、陈年谷。我还清楚地记得陈年谷的号叫熟美,他的墓就在我家的背后。以后修水库被淹没了。我小的时候我父亲说,我祖父年轻的时候,河南有个剧团到我们县上来演《铡美案》,当时我祖父四兄弟,还邀约了些亲朋好友,到剧场就砸了戏箱,打了演员,把剧团撵出了均县。从此以后,这出戏在我们县上再没有演出过。
一个传说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又能演绎多少个传说?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否这样去认定:陈世美是陈熟美,因为这是编戏的人渴望达到的目的;但陈熟美又不是陈世美,因为陈熟美没有忘恩负义,杀妻灭子。
我们无需为陈世美翻案,因为它只不过是虚构的戏剧中的人物。我们也无需为陈熟美翻案,因为陈熟美一生磊落,无案可翻。
我们只需让人们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个被人称为陈世美的陈熟美,是个好人。
陈年谷秘史
自序《陈年谷秘史》描写的是以陈年谷为主人公的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所谓“秘”就是鲜为人知之秘密。陈年谷是广大读者陌生的人物,他祖籍何处?生于何年何月?何处读书?在争取婚姻自主中发生过何种矛盾?其家庭在明代衰亡与清兵入关的混乱时局中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年谷在坎坷人生旅途中如何度过艰难岁月?怎样考取功名?怎样为官?是贪官还是个清官?政绩如何?……要知道这样多的“谜”与“秘史”,请阅此书。因何要写这部“秘史”呢?作者是古均州城关人氏。清代编出的名剧《铡美案》源头就在古均州。《铡美案》是蜚声国内外的名剧,剧中的主角陈世美与秦香莲是否真有其人?戏剧中陈世美中状元,招驸马,贪图荣华富贵,不认前妻秦香莲,杀妻灭子,包公怒铡陈世美等情节是否真有实事?民间传说众说纷纭,有知内情的老年人讲:“陈世美是个清官,因不循私情得罪同学,有人故意编戏辱骂陈世美的。”有些人受《铡美案》戏剧影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说陈世美忘思负义等等。党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者早在1984年重1989年时,曾担任丹江口市《金融志》主编、《丹江口市地方志》主笔,曾以考证历史的慎重态度,对陈世美与陈年谷进行安号方面的探索与考证。作者查阅清代《均州志》、《续辑均州志》,始阅唐、来、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历史和拥请进士题名录入五个朝代中状元的都无陈世美这个人,进主题名录中也无陈世美这个人物《均州志》中记载举人、秀才、贡生中也无陈世美这个人物,更没有秦香莲这位夫人。这里边就产生一个谜:《铡美案》怎么产生的?和陈年谷有没有瓜葛?为了探谜,作者不辞艰辛进行调查研究,以《均州志》和《续辑均州志》记载陈年谷与陈一奇的墓铭文为线索,进行两年历史考证,查阅四个省的通志、七个州县的方志,以及明史、清史稿等文献资料,又对本地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采访,并特别采访了陈年谷第十代传人陈吉棋老人,才弄清陈年谷的坎坷一生的历史。经过考证与采访,澄清《铡美第》与陈年谷的秘史。方志上记载:“……次子年谷游学京师,遂以顺天籍中举人于顺治乙未科考取进士,初投直隶饶阳县率,届期报最。”这是康熙六年太子太保交部尚书杜立德为陈年谷父亲陈一奇撰写的墓碑铭文。“届期报最”四字是对陈年谷为官清正廉洁考核最优下的定语。铭文详细记述:“陈年谷庚子科(顺治十七年)典陕西试复,命之日,上喜能得土,累功升贵州分守思仁兼营思五道接安司副使,布政司参政。”说明了陈年谷为官广施仁政,不贪污、不受贿、不循私情,是个清官,一些民间传说讲述了有关陈年谷婚恋,家破人亡,艰苦落魄,刻苦读书,考取功名,为官时为老百姓请命的许多事情。这时,作者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经线”,以民间传说栩栩如生的故事为“纬线”,谋篇定章,以通俗民间传说的笔法,技露陈年谷一生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描写清代鄂西北婚、丧、嫁、娶,及做寿等民风民俗,采用清代均州地方的朴实方言,以写平凡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品德,塑造人物形象。有人误解此书是为陈世美翻案O作者直言,历史上无陈世美与秦香莲这两个人物,既非真人真事,也就无案可翻。作者认为戏剧中的陈世美与历史人物陈年谷是两码事,不能混淆。这部书交待《铡美案》是如何产生的,也是为了揭谜。作者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非常称赞《铡美案》戏剧批判陈世美那种一当官就抛弃糟糠之妻的不良行为,但也反对借写戏曲诬陷好人的恶劣手段。这部书自始至终以通俗文学笔法讲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陈年谷仅考取进土第三百一十二名,清代按祖宗法规,满族的格格(即公主)不准把汉族人为额驸(驸马)。陈年谷没有中状元,更不是驸马。至于戏剧的演变情况,书中也作了揭谜的交待。
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在于撰写一位清官典范,以史为镜,启迪今人与后人。因为作者水平有限,希望专家、史学家、广大读者,对不足之处批评指正。
⑵ 包公案这本小说成书于明朝,作者是安遇时,明朝人,他怎么可能听到顺治年间的陈年谷呢
陈年谷,湖北人氏 ,1651年中举人,1655年进士及第,选任直隶饶阳知县。三年后,因政绩优异,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擢升刑部任主政、郎中。1661年皇帝钦命为贵州布政司参政(从三品)、兼按察司副使。在贵州任职期间,官声很好,政绩突出,为人正直,不徇私情。
正是因为他的正直、无私才使得自己,被人编造流言中伤。原因就是,陈年谷任职贵州时,他的一个同窗好友,找到他希望能为自己谋个差事。但正直的陈年谷,觉得这样以权谋私不好,就断然拒绝了他。他的同窗好友怀恨在心,恰巧那时候包工案这书中有这么负心汉的一个段子。他为了泄愤,就将书中的主人公换成了陈年谷,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白的也成黑的了。
这剧情和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几乎一样,都是因为被人污蔑诽谤,谣传,几千年来被世人唾骂。估计很难正名翻身了。好人难做呀
⑶ 《包公案》成书于明朝,安遇时是明朝人,在清朝之前就死了,怎么可能会把清朝顺陈年谷夫妇写进包公案呢
其实明代作者安遇时集篇的包公案,原叫龙图公案,当中的铡美案的主角是宋朝的陈世美。后在清代经石玉昆先生借鉴《三侠五义》所创作的包公案中的铡美案,当中的主角正是陈年谷。其实这个铡美案的原剧本叫琵琶行,真正的原作者应该是陈年谷的昔日同窗胡梦蝶、仇梦麟两人。因这两位同窗进京向陈年谷求官不成,心生怨恨,故将琵琶行中的主角换成陈年谷的名,借以泄恨。
⑷ 陈世美的原型是陈年谷还是潘美
据丹江口市童德伦老人历经数十年考证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原型叫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氏,清初进士。《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亦所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熟美的碑文记载均表明,陈熟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如此清官,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十恶不赦之罪?其中确实另有原委。 陈熟美为官时,多有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而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胡梦蝶也携另一同窗仇梦麟欲找陈熟美求得一官半职,遭总管家回绝后,顿生报复之心。 怨恨而归的胡梦蝶与仇梦麟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出著名悲剧,创作于元代,说得是河南书生蔡伯楷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赘牛府,成了相爷的爱婿。蔡伯楷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 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据传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此戏又演变成让宋朝的包青天铡了这位清代的陈世美,让故事演义为发生在宋代,戏名也曰《铡美案》。
⑸ 谁帮我查查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名单里有没有陈年谷
清顺治八年〈I651)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经吏部考核选任直隶饶阳知县。
顺治十八年,皇帝钦命为贵州省思仁道兼按察司副使,康熙二十三年(1684)携妻秦馨莲告老还乡。
⑹ 大益牌陈年谷花茶有收藏价值吗
我不赞成收藏大益陈年谷花茶,你如果自己喝或者想升值,我都建议你收藏更好的原料的茶,谷花的意思就是秋茶,大家都知道,春茶才是最好的茶,明前才是最好的春茶。
说实话,大益的茶收藏价值在于2005年改制以前的产品,那时候几乎都是精品。
改制之后的7542-x01批次比较热,另外比较热门的是每年的生肖饼、7742(不是每年都出,某些年份也叫越陈越香)、山头茶(易武正山、布朗XX、各种孔雀)、纪念茶(辛亥百年、黄金岁月、金色韵象66)。
而其他的产品,并不是最好的收藏目标,无论从升值角度还是从饮用角度,我都认为要收藏好一些的茶。
⑺ 《包公案》里的陈世美的原型是郑颢,《铡美案》里的陈世美的原型是陈年谷,号熟美。
据传,清朝顺治年间进士陈年谷为戏剧《铡美案》中陈世美的原型,陈年谷秘史记载陈年谷号熟美,陈年谷和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陈年谷遭两位同学报复诬陷,成为戏曲中的陈世美。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据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二百年来,《铡美案》在世上演唱经久不衰,陈世美因此臭名昭著,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
据此来看,清代陈年谷不是陈世美的人物原型。
⑻ 宋朝陈世美是个杜撰人物,和清朝顺治年间的陈年谷不是一个人,完全判若两人,安遇时写陈年谷是最先完墨的
诸多巧合下的牵强附会罢了。
⑼ 明朝包公案陈世美跟清朝铡美案陈年谷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清顺治八年(1651年),陈年谷降清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考取进士,经吏部考核选任直隶饶阳知县。任期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成绩最优,升任吏部主政、郎中。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受满清主子顺治帝重用。康熙十年(1671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携妻秦馨莲告老还乡。
⑽ 陈世美的原型郑颢是吗,还是陈年谷,两个原型谁可能性大
陈世美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明代短篇小说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安遇时编集)之中,到清代,“包公铡美”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最后定版,然后才逐渐广为流传。曾有史学研究者专门研究过陈世美的人物原型,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陈年古(原名陈熟美)肯定不是陈世美的原型,因为陈年古是清朝人,怎么会出现在明朝小说中呢?
至于陈世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目前尚没有一个定论。不过,有人提出“陈世美的原型可能是郑颢”,这一观点还是颇有市场的。其理论依据就是——郑颢是有史料可查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驸马。
据专家考证,郑颢是我国1300多年科举历史上638名状元(武状元除外)中唯一的一个驸马。郑颢尚万寿公主,而万寿公主就是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的长女。
唐宣宗对驸马的要求之高,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更何况万寿公主还是他最心爱的长女。他找女婿有一个“三士”标准,即士族出身、士大夫家庭背景、进士及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仅要出身高贵,还得是书香门第,而且本人最起码是博士生。
符合这么高标准的驸马人选实在太难找了,唐宣宗就找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兄)帮忙。白敏中的确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就是郑颢。郑颢出身世家大族的“荥阳郑氏”,是宪宗宰相郑絪之孙,本人又是状元及第,正符合唐宣宗的择婿标准。
可是,白敏中没想到的是,他做的这个媒成了典型的“拉郎配”。郑颢其实早就定了亲,而且已经在去往楚州迎娶卢家千金的路上了。
后来发生的事,自然是唐宣宗一纸诏书将已行至郑州的郑颢给强行“押”了回来,郑颢虽“不乐国婚”,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与万寿公主成婚。
总而言之,郑颢与万寿公主的婚姻起步就没起好。至于他们婚后如何,史书肯定是不会记载的,也许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有所流传,也许几百年后,他们的故事成了安遇时编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小说时的取材内容,不过郑颢对这段婚姻不满是毋庸置疑的。史书中曾有记载:自从白敏中的奏举使得郑颢被迫成为驸马(约849年),郑颢就深恨之。到白敏中出掌藩镇(851年3月)离京之前,唐宣宗收到了整整一箱的奏折,都是郑颢弹劾白敏中的。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郑驸马”和万寿公主之间的不睦。
由郑颢这位“状元驸马”的生平来看,后世陈世美的故事确有脉络可循。所以,有人说陈世美的原型是郑颢,也算是“有理有据”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