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朱厚泽
扩展阅读
股票交易员为不买股票 2025-08-22 14:07:59
在哪看公司股票质押 2025-08-22 14:01:11
股票跌了继续买 2025-08-22 13:59:24

朱厚泽

发布时间: 2021-07-13 13:53:39

㈠ 数字鸿沟的后果是什么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随后,数字鸿沟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面--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发布的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数字鸿沟的影响坚持民族国家的利益
承认数字鸿沟的存在,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全球化、信息化当中,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民族国家至少今天看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则,讨论数字鸿沟问题的基础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泽前辈的观点,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业文明表现为英国化,信息文明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好的文明肯定应该接纳,我们当然应该尽快使自己的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对文明扩散中以恶的形式的表现,我们可以坐下来谈判,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讨价还价。
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将来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将让位于以知识等级划分的世界地图,国家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知识衡量财富,从而造成社会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缩小这种差距。今年以来,政府开始谈数字鸿沟问题,但仍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时代的看法有错位,仍是以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对各地信息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体系。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公司开始与国家有关行业资源结合并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但这方面其实国家并没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资源的积累和整合。
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场实验,当你在网上乱逛的时候,你的需求已被人了解和把握,这是最为可怕的,然而中国的产业部门是否已真正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网络背后其实是国家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
必须消解权力鸿沟
谈数字鸿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鸿沟,即权力鸿沟。中国的现实是怎样的?实际上是数字资本主义和黑帮资本主义相互交错其中,黑帮资本主义是更加触目惊心地存在着的现象。权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国贫富鸿沟的实际原因,而不是数字鸿沟。就中国而言,数字鸿沟更多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整体信息化状态的差距。
当我们的经济学家讲“西部开发要网络先行”的空话的时候,不解决制度问题,不正视中国黑帮资本主义的问题,西部开发将会成为一部分官僚瓜分国家资源的又一种说法。黑帮资本主义是在私有化进程中,一些人将公有财产直接转换为个人财产结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权力的瓜分,与普通百姓无缘。这个暴富阶层与低层百姓之间的鸿沟正在加大。这将导致中国在现代社会面临整合的危机。所以,要解决数字鸿沟,就不要以数字鸿沟为名,忽视了中国另外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权力的鸿沟,因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们看到数字资本主义也对权力鸿沟进行了冲击和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是什么?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去年中关村曾有一牌子上写“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美国通过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体资本,再通过这种群体资本向周边国家投资。这样全世界资产者通过数字化都联合起来了,而无产者好像倒未联合起来。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变成福利国家,变成知识社会?就是因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降到最低限度。蓝领工人已成为知识工作者,资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所谓数字资本主义是以一大帮群体资本为背后支撑的。
以数字手段进行渗透的群体资本主义表现在中国就是外资的进入、网络的兴起、电信市场的开放。这其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规则。
以数字漩涡填平数字鸿沟
面对数字鸿沟,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漩涡。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吸纳全球的资金、技术形成数字漩涡,然后实现跟美国等国高科技领域的互动,而且尤其要发挥华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网站,只是在新闻上提高竞争力,其实这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成熟的民间的投资体制,使整个中国的民间资源向高科技倾斜,做出一个比较高的门槛,这样,当国外资本进入的时候,有谈判的余地。我们甚至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民间,民间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
数字鸿沟就是数字机遇
八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以日本富士通和东芝为首的全球电子商务企业对话协会成员提出要为非洲50万个偏远村镇提供数字接入等。这些公司勇于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认真对待数字鸿沟的风险,积极通过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使每个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一位世行高级官员曾经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国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除了需要获得相关的高质量教育外,更为主要的是还需拥有能确保平等享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在国内,网通最近业务十分繁忙,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达要专门关注硬件业,说明厂商们看到了基础设施市场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见,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中国如何抓住机会实施方法得当的技术融入,跳过这一差距,直接进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融入进行不当,我们就可能完全错过机会。

㈡ 历史上姓朱的名人

1、朱温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㈢ 朱厚泽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1999年,朱厚泽在《方法》杂志发表著名的《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一文,指出:“20世纪的世界历史证明:靠单一的国有经济,不行。一切交给国家政府去包办,不行。社会主义者,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不要把国家主义误认为社会主义,进而去崇拜那个国家主义。……这是一个全面的、普遍的回归社会时代。回归社会,就是社会的问题主要由社会自身去解决,也就是由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社会群体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由国家包办。”
2008年,中国出现了关于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的争论。朱厚泽的文章提到,“一些人站出来,要对普世价值观加以讨伐、加以批判。我们官方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领导人,也在正式的院报上发话了,也在批普世价值。……为这件事,我们一些老同志一起议论过。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让步,就是要旗帜鲜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就是回归人类文明的共同大道!回归历史!回归常识!回归人类共同价值!想离开这个东西另搞一套,搞出来是什么结果,我们过去的历史已经完全证明了。”

㈣ 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那么数字鸿沟的表现是什么?小编整理了数字鸿沟表现和影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数字鸿沟的表现是什么_数字鸿沟表现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一轮“赛跑”中,南北方国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赛跑”的结果也只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秩序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没有改变。北方国家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继续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对高科技的封锁,使发展中国家很难找到实现“后发优势”的技术平台,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长期处于不公正的、依附的和被剥削的境地。在这种境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只能是一种“富国现象”。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头班车,在“知识权力”集中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重组和全球垄断获取“先行优势”,已经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由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风险投资的高回报率,发达国家过剩资本转向内部投资,刺激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繁荣。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尚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肩负双重发展重任,由于外汇拮据、知识和人才的匮乏,没有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因特网应用水平以及建立和利用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E-business)和电子社会(E-society)而被边缘化。并且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穷人被隔离在数字鸿沟另一边。所以,不解决南方国家的贫困化问题,使之拥有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条件,数字革命”只能是空谈,消除数字鸿沟只能是现代神话,因为正在挨饿的穷人是不可能靠数字蛋糕充饥的。
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在美国,贫富差距自1973年以来已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信息化进一步推动财富在信息技术所有者、企业家和金融家中的高速聚集,比尔·盖茨等网络巨子富可敌国,无缘或不能掌握网络技术的公民极易沦为赤贫或堕入社会底层。位于鸿沟的不幸一方,就意味着更少的机会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更多的工作与计算机相关。这同时意味着获得较少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线得到的机会。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地区间推进信息化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异和不同地区居民之间接触数字新媒体机会的严重不均。所以要消除一国内的数字鸿沟,必须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缩小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
其他一些社会因素也会对数字鸿沟产生深远影响。1998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Closing Digital Divide”(消除数字鸿沟)的发展目标,试图通过大众媒介和其他手段来普及计算机和因特知识,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条件。然而,后来对公众利用电视媒介实际效果的研究却发现,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成功。因为克林顿政府普及计算机和因特网知识的努力,的确在低收入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产生了传播效果,但是对大众传媒中传播的计算机、因特网知识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相对富裕的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以缓解受教育不平等为目的的大众传播活动,实际结果却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数字鸿沟。造成数字鸿沟的社会因素包括:(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2)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3)社交范围的差异;(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数字鸿沟的影响
国家利益
承认数字鸿沟的存在,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全球化、信息化当中,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民族国家至少今天看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则,讨论数字鸿沟问题的基础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泽前辈的观点,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业文明表现为英国化,信息文明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好的文明肯定应该接纳,我们当然应该尽快使自己的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对文明扩散中以恶的形式的表现,我们可以坐下来谈判,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讨价还价。
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将来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将让位于以知识等级划分的世界地图,国家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知识衡量财富,从而造成社会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缩小这种差距。今年以来,政府开始谈数字鸿沟问题,但仍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时代的看法有错位,仍是以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对各地信息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体系。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公司开始与国家有关行业资源结合并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但这方面其实国家并没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资源的积累和整合。
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场实验,当你在网上乱逛的时候,你的需求已被人了解和把握,这是最为可怕的,然而中国的产业部门是否已真正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网络背后其实是国家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
权力鸿沟
谈数字鸿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鸿沟,即权力鸿沟。中国的现实是怎样的?实际上是数字资本主义和黑帮资本主义相互交错其中,黑帮资本主义是更加触目惊心地存在着的现象。权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国贫富鸿沟的实际原因,而不是数字鸿沟。就中国而言,数字鸿沟更多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整体信息化状态的差距。
当我们的经济学家讲“西部开发要网络先行”的空话的时候,不解决制度问题,不正视中国黑帮资本主义的问题,西部开发将会成为一部分官僚瓜分国家资源的又一种说法。黑帮资本主义是在私有化进程中,一些人将公有财产直接转换为个人财产结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权力的瓜分,与普通百姓无缘。这个暴富阶层与低层百姓之间的鸿沟正在加大。这将导致中国在现代社会面临整合的危机。所以,要解决数字鸿沟,就不要以数字鸿沟为名,忽视了中国另外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权力的鸿沟,因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们看到数字资本主义也对权力鸿沟进行了冲击和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是什么?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去年中关村曾有一牌子上写“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美国通过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体资本,再通过这种群体资本向周边国家投资。这样全世界资产者通过数字化都联合起来了,而无产者好像倒未联合起来。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变成福利国家,变成知识社会?就是因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降到最低限度。蓝领工人已成为知识工作者,资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所谓数字资本主义是以一大帮群体资本为背后支撑的。
以数字手段进行渗透的群体资本主义表现在中国就是外资的进入、网络的兴起、电信市场的开放。这其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规则。
数字鸿沟
面对数字鸿沟,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漩涡。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吸纳全球的资金、技术形成数字漩涡,然后实现跟美国等国高科技领域的互动,而且尤其要发挥华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网站,只是在新闻上提高竞争力,其实这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成熟的民间的投资体制,使整个中国的民间资源向高科技倾斜,做出一个比较高的门槛,这样,当国外资本进入的时候,有谈判的余地。我们甚至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民间,民间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
数字机遇
八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以日本富士通和东芝为首的全球电子商务企业对话协会成员提出要为非洲50万个偏远村镇提供数字接入等。这些公司勇于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认真对待数字鸿沟的风险,积极通过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使每个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一位世行高级官员曾经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国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除了需要获得相关的高质量教育外,更为主要的是还需拥有能确保平等享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在国内,网通最近业务十分繁忙,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达要专门关注硬件业,说明厂商们看到了基础设施市场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见,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中国如何抓住机会实施方法得当的技术融入,跳过这一差距,直接进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融入进行不当,我们就可能完全错过机会。填平数字鸿沟: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

㈤ 贵师大有那些出名人

钱声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台长助理
黄剑,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教授
钟书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潘安华,全国模范教师,中学特级教师,贵州省管专家
郑重,全国优秀音乐教师,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中学音乐特级教师
邰胜萍,国家级骨干教师,教育部“华夏园丁”获得者,特级教师
聂捷夫,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
陈建华,中学“全国1000名杰出校长”,中学特级教师,省管专家
王正武,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功能食品与食品化学学科带头人
朱厚泽,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徐以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周焜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原副政委,桂林警备区政委,少将
蔡仲,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张笑一,全国优秀教师,省高校教学名师
李小平,“中国十佳乡村英语教师”
肖贤彩,原贵阳十九中校长、贵阳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
熊易农,一级文学编辑,贵州省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吴如嵩,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方友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苗月,峨眉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
刘纯斗,六盘水市第二中学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
夏光敏,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吉平,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蔡运龙,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章典,香港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博导
张卫刚,中国飞碟射击队双向项目主教练
王三运,甘肃省省委书记
刘鸿庥,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这些都是知名校友。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林树明
省管专家:蔡永生、熊康宁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管专家:伍鹏程
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谢晓尧
学校名师!

㈥ 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李达(1921年8月—1922年7月,以主任身份)

蔡和森(1922年8月—1923年6月,往后曾转任委员)

罗章龙(1924年5月—1925年1月)

彭述之(1925年2月—1927年3月,以主任身份)

瞿秋白(1927年4月—1927年4月,於武汉汉口,以原委员身份晋升)

蔡和森(1927年5月—7月)

瞿秋白(1927年8月—1927年10月,此为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身份之兼任)

罗绮园(1927年11月—1928年6月)

蔡和森(1928年7月—1928年10月)

李立三(1928年11月—1930年12月,此期间中宣部曾更名为中央宣传鼓动部)

沈泽民(1931年1月—1931年4月)

张闻天(1931年4月—1934年12月,其间曾由杨尚昆或潘汉年暂任)

吴亮平(1935年1月—1937年7月,后由张闻天兼任,吴转任副部长)

张闻天(1937年7月—1942年12月)

陆定一(1943年1月—1952年12月)

(注:1943年—1945年8月曾隶属於精简后的中央宣传委员会之下,初期曾由凯丰任代理部长。)

习仲勋(1953年1月—1954年6月)

陆定一(1954年7月—1966年12月)

陶铸(1966年12月,1967年初被四人帮实行军管,部门在四人帮倒台后解散)

耿飙(四人帮倒台后成立之中央宣传组)

张平化(1977年7月—1978年12月)

胡耀邦(1978年12月25日—1980年3月12日)

王任重(1980年3月12日—1982年4月)

邓力群(1982年4月—1985年8月)

朱厚泽(1985年8月—1987年2月)

王忍之(1987年2月—1992年12月)

丁关根(1992年12月—2002年10月24日)

刘云山(2002年10月24日—2012年11月21日)

刘奇葆(2012年11月21日—2017年10月)

黄坤明(2017年10月——至今)

(6)朱厚泽扩展阅读:

机构职能

第一,负责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

第二,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的各新闻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舆论引导;

第三,从宏观上指导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

第四,规划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第五,受中央的委托,协同和会同有关部门对我们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联系宣传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

第六,负责提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按照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第七,为中央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全局工作提供舆情信息的服务,并且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宣传文化系统的舆情信息工作。

㈦ 贵州有哪些名人

贵州著名人物 :

张之洞 何应钦 王阳

杨龙友 姚茫父 周渔璜

丁道衡 张道潘 安健

丁宝桢 李端棻 李世杰

谢六逸 蹇先艾 陈恒安

宋吟可 萧娴 周起渭

谢三秀 赵以炯 乐森璕

黄齐生

㈧ 朱厚泽织金县哪里人

朱厚泽 贵州 织金县 详细看下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07/16/154090_31788130.shtml

㈨ 这个月出生的宝宝,男宝名为朱厚泽,女宝为朱雨昕,这两个名字各多少分

男的,有点谐音猴子,谢谢!这是我真诚的意见,加分吧

㈩ 织金县有什么历史人物

  1. 朱厚泽(公元1931年-2010年)

    朱厚泽是贵州织金人,1931年1月出生。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副书记朱厚泽同志,因病于2010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2. 谌志笃[公元1896年-1971年]

    谌志笃(1896-1971),号石僧,生于织金县城大东门一个书香门弟家庭。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组织,却与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较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知名人士,也是织金早期进步思想的启蒙传播先导,对党在织金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 丁道衡,字仲良。出生书香门第,生活在一个世代以读书进取为荣的环境里,从私塾课读经书,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慧,勤奋读书,少年得志。17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 1919年中学毕业后,矢志深造,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后经严格甄别,升入正科,名列前茅,获得贵州省公费津贴。在北平求学六年,他半工半读,兢兢业业,1926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以优异成绩中选为母校助教,专门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学,曾担任重庆大学地质学主任。

4.丁宝桢[清](1820~1886)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