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京大屠杀资料
3)李素芬。当时年龄:14岁。1937年年底,其母亲和10岁的小妹被日军强奸,父亲受到刺激得了脑溢血不久去世,婶婶也被日军杀死。
薛玉娟。当时年龄:14岁。1938年年初,在大光路家中胸部被日军刺伤,父亲也被砍伤。
倪翠萍。当时年龄:11岁。1937年12月,其父亲、母亲、爷爷在江浦被日军刺死,他被日军刺中肩膀,婶婶被日军强奸,姨父、姨娘被日军刺死。
常志强。当时年龄:9岁。1937年12月13日,在张府园其父亲戴英俊、母亲戴张氏、大弟戴二龙、二弟戴阿三、三弟戴小发、四弟戴小来均被日军刺杀,姐姐戴桂珍被先奸后杀。
今天,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纪念日。
70年前发生在古都南京的那一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不该忘记、也决不会忘记的民族记忆。
70年过去了,当年这段历史的受害者、幸存者、目睹者不可避免地慢慢地老去。在过去的十年间,当年曾在南京军事法庭作证的李秀英、罗谨、潘开明,第一个公开慰安妇身份的雷桂英等历史的重要证人已经逝去。不难想象,其他的重要证人,也将在下一个十年终将远去。
从11月20日起至今,20天来,本报摄影记者赴南京完成了30多位幸存者的现场人物肖像, 力求从影像的角度,留住这最后的人证。
11月29日,南京燕子矶化工新村,幸存者常志强老人家,采访开始了。
一瞬间,沙发上的老人仿佛承受着难以估量之重压,他身躯紧缩,牙关紧咬,双拳紧攥,关节似乎会随时会碎裂,面部肌肉极度地扭曲,抽紧,是抵抗与生俱来的痛楚?还是在纠结悲伤难言的思绪?他喉结重重的蠕动,嘴唇连续几次开合,几次翕动,却未能吐出一个字……
记者难以相信,这就是刚在叫“团坡”的车站迎接我的老人吗?10分钟前,戴着老花镜的他在冬日的阳光中向我走来,像任何一位可敬的长者,有着平和的微笑,温厚的握手……
“那场大屠杀,10岁的我亲眼看到日本人杀死我的父母,戳死我四个弟弟,强奸了我的姐姐,又刺杀了我的姐姐,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老人终于开了口,声音划破这凝固已久的空气。
“地上全是死人,地上到处都是血,踩在脚底下发黏。小弟弟爬得满身都是血,两只手都红了,我跑过去把他抱起来,他哇哇地叫,我把他抱到我妈妈面前,我说妈妈,弟弟来了,然后把他轻轻地放到我妈妈面前。妈妈不能讲话,拼命把衣服拽开,小弟弟就趴到我妈妈身上拼命地吃奶。妈妈把衣服拽下来以后,血还在冒出来,我说妈妈你的血不能再淌了,我替你捂着,捂着捂着,妈妈头歪过去了,这时候妈妈就死了……”
“……我爸爸跪在地下,动也不动。我说爸爸你起来,后来看他棉袍背心上面有个划子,我以为是刺刀戳的,就用手伸进去,摸到我爸爸的肉了,我以为爸爸昏过去了,我说你醒来,推他也不动,我用力推,一推,倒过去了……”
陈兰卿。当时年龄:16岁。1937年12月底,她在黄家圩目睹一个躲在柴草堆里的老妇和一对老夫妻被日军刺死;他们的小孙子被日本兵用刺刀挑起来折磨至死。
吴秀兰。当时年龄:22岁。1937年8月16日,3架日军飞机在中华门一带投弹,1枚炸弹落在河中,其两个女儿当场被炸死,她的左腿被炸断,右腿被炸伤。
薛秀英。当时年龄:7岁。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一天,日军到金陵女子学院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其大哥薛裕贤和表哥郑厚庆被押上卡车拉到下关江边集体射杀。
周粉英。当时年龄: 22岁。1938年农历二月廿二日,在如皋白蒲镇被日军抢走,强作“慰安妇”惨遭蹂躏达三个月之久。
窗外冬日和煦,室内彻寒刺骨。
“鬼子又过来拖我姐姐,但我姐姐不能起来(已被戳了5刀)。鬼子就拽着我姐姐走。我听着我姐姐喊的那个声音,心里难过极了,我没有枪,没有刀,要是有枪有刀,杀了他,跟他拼命……”
“南京大屠杀”,至少30万同胞遇害,2万至8万中国妇女被强奸……
20多天来,记者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到30多位幸存者,年龄从70多岁到90多岁不等。 这是一次如此沉重的采访任务,灾难已过去了70周年,受难者淋漓的鲜血似已消退,受伤者撕裂的创口早该愈合。然而,回忆的烈度仍如此碎裂人心。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认定是指那些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的屠城6周内,在南京及附近地区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身受害的“三亲”人员。1984年,幸存者的数字是1756人。“目前幸存者的总数约400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
怎么估计这些幸存者的价值,都不会过。已逝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曾说过,她写作《南京暴行》的最大希望是:“能够唤起其他历史学家和作家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最后一缕由过去传来的声音中尽早调查、研究幸存者的故事。毕竟,这些声音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
“就这样开始吧……”“但我还是要讲……”
每一个讲述的开始,都是这样一种决绝的表情。风烛残年,生活清苦的他们,却很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幸存者的历史责任和意义。
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副副或激动或平静的表情,记者感到手中的相机很重,这些表情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族记忆中,最为沧桑沉痛的一页。
可恨该杀的日本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勿忘国耻!
❷ 慰安妇考察手记的目录
一、急切的起飞
二、取证的无奈
三、焦灼的等待
四、难忘的相见
五、遥远的回忆
六、南京大屠杀的延续
七、烈士的妻子
八、儿子的心声
九、最后的抉择
十、你就看着办吧
十一、保住一段历史
十二、认证
十三、她是我们的好邻居
十四、一盘石磨
十五、心灵的靠近
十六、愤怒的控诉
十七、和“东候”相依为命
十八、一个残破的水瓢
十九、精制的小线板儿
二十、渡口人家
二十一、绿色的风筝
二十二、离去
二十三、史家巷一号
二十四、周粉英小档案
二十五、写在后面的话
❸ 描写杏花的古诗100首
1、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寇准《柳》
2、云阙朝回尘骑合,杏花春尽曲江闲。怜君虽在城中住,不隔人家便是山。——元稹《题李十一修行里居壁》
3、衡门一别梦难稀,人欲归时不得归。长忆去年寒食夜,杏花零落雨霏霏。——吴融《忆街西所居》
4、月帔飘飖摘杏花,相邀洞口劝流霞。半酣乍奏云和曲,疑是龟山阿母家。——权德舆《戏赠张炼师》
5、曲江春半日迟迟,正是王孙怅望时。杏花落尽不归去,江上东风吹柳丝。——温庭筠《长安春晚二首》
6、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刘彤《临江仙》
7、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裴回。杏花结子春深后,谁解多情又独来。——白居易《重寻杏园》
8、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宋宋·曹组《小重山》
9、谢恩新入凤凰城,乱定相逢合眼明。千万求方好将息,杏花寒食的同行。——王建《留别张广文》
10、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日暮不辞停五马,鸳鸯飞去绿江空。——羊士谔《野望二首》
11、薄薄春云笼皓月,杏花满地堆香雪。醉垂罗袂倚朱栏,小数玉仙歌未阕。——刘兼《春夜》
12、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
15、云色鲛绡拭泪颜,一帘春雨杏花寒。几时重会鸳鸯侣,月下吹笙和彩鸾。——唐彦谦《无题十首》
16、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宋·曹组《小重山》
17、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晏殊《临江仙》
1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9、春光深处曲江西,八座风流信马蹄。鹤发杏花相映好,羡君终日醉如泥。——权德舆《酬赵尚书杏园花下醉后见寄》
20、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张籍《哭孟寂》
2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南宋·陈与义《临江仙》
22、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撩乱春风耐寒令,到头赢得杏花娇。——郑谷《小桃》
23、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
2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5、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宋·韩元吉《好事近》
26、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宋·刘彤《临江仙》
27、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憔悴去。零落不堪。——唐·杜牧《杏园》
2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释志南《绝句》
29、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更见峰西幽客说,云中犹有两三家。——张籍《寻仙》
30、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宋宋·晏殊《临江仙》
31、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唐·温庭筠《菩萨蛮》
32、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杜牧《寓言》
33、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韩元吉《好事近》
34、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唐·吴融《杏花》
35、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36、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傍边醉客来。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回。——戴叔伦《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
37、白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北晏几道《浣溪沙》
38、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南宋·范成大《忆秦娥》
39、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李频《述怀》
40、只去长安六日期,多应及得杏花时。春明门外谁相待,不梦闲人梦酒卮。——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41、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韩偓《寒食夜》
42、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储光羲《钓鱼湾》
43、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范成大《忆秦娥》
44、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韦应物《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
45、云晴春鸟满江村,还似长安旧日闻。红杏花前应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韦庄《闻春鸟》
46、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北宋·晏几道《临江仙》
47、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宋晏殊《临江仙》
48、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温庭筠《菩萨蛮》
4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南陈与义《临江仙》
50、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日日》
51、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欧阳修《田家》
52、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杏花未肯无情思,何是情人最断肠。——温庭筠《杨柳八首》
53、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韩偓《寒食夜有寄》
54、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李贺《恼公》
55、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唐·杜牧《杏园》
56、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日暮不辞停五马,鸳鸯飞去绿江空。——羊士谔《野望二首》
57、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绡。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吴融《杏花》
58、云色鲛绡拭泪颜,一帘春雨杏花寒。几时重会鸳鸯侣,月下吹笙和彩鸾。——唐彦谦《无题十首》
59、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60、芳树春融绛蜡凝,春风寂寞掩柴荆。画眉卢女娇无奈,龋齿孙娘笑不成。已怕宿妆添蝶粉,更堪暖蕊闹蜂声。一般疏影黄昏月,独爱寒梅恐未平。——元好问《杏花》
61、射策明时愧不才,敢期青律变寒灰。晴怜断雁侵云去,暖见醯鸡傍酒来。箭发尚忧杨叶远,愁生只恐杏花开。曲江春浅人游少,尽日看山醉独回。——卢肇《射策后作》
62、溪水东流日转西,杏花零落草萋迷。山翁既醒已然醉,野鸟如歌复似啼。六代寝陵埋国媛,五陵车马斗家姬。邻东谢却看花伴,陌上无心手共携。——唐寅《落花图咏》
63、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64、扬子澄江映晚霞,柳条垂岸一千家。主人留客江边宿,十月繁霜见杏花。——刘商《白沙宿窦常宅观妓》
65、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司空图《故乡杏花》
66、杏花燕月人俱远,枫叶吴霜思独悬。——王鏊《送杨尚絅杨名甫毛贞甫陆全卿四进士归省·其四·全卿》
67、细雨蒙蒙入绛纱,湖亭寒食孟珠家。南朝漫自称流品,宫体何曾为杏花。——温庭筠《春日雨》
68、贡禹怀书日,张衡作赋辰。杏花开凤轸,菖叶布龙鳞。瑞麦两岐秀,嘉禾同颖新。宁知帝王力,击壤自安贫。——李峤《田》
69、蓓蕾枝梢血点乾,粉红腮颊露春寒。不禁烟雨轻欺着,只好亭台爱惜看。隈柳帝桃斜欲坠,等莺期蝶猛成团。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端。——林逋《杏花》
70、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吴文英《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71、流水君恩共不回,杏花争忍扫成堆。残春未必多烟雨,泪滴闲阶长绿苔。——郑谷《相和歌辞·长门怨》
72、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倾寒食酒,晚来风景重愁人。——张祎《巴州寒食晚眺》
73、眼前何事不伤神,忍向江头更弄春。桂树既能欺贱子,杏花争肯采闲人。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珍重列星相借问,嵇康慵病也天真。——李山甫《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
74、莫倦寻春去,都无百日游。更堪正月过,已是一分休。泉暖声才出,云寒势未收。晚来重作雪,翻为杏花愁。——李建勋《正月晦日》
75、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张籍《古苑杏花》
76、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自太憨生。——元好问《杏花杂诗》
77、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韩偓《寒食夜有寄》
78、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79、谢恩新入凤凰城,乱定相逢合眼明。千万求方好将息,杏花寒食的同行。——王建《留别张广文》
80、霓裳下晚烟,留客杏花前。遍问人寰事,新从洞府天。长松皆扫月,老鹤不知年。为说蓬瀛路,云涛几处连。——杨凭《长安春夜宿开元观》
81、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82、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白居易《南湖早春》
83、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吴融《杏花》
84、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司空图《故乡杏花》
85、秋风里许杏花开,杏树傍边醉客来。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回。——戴叔伦《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
86、小树嫣然一两枝,晴醇雨醉忽相宜。绝怜欲白仍红处,政是微开半吐时。得幸东风无与对,主张春色郠还谁。海棠穠丽梅花淡,匹似渠侬别样奇。——杨万里《郡圃杏花》
87、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吴融《途中见杏花》
88、春草芊芊晴扫烟,宫城大锦红殷鲜。海日初融照仙掌,淮王小队缨铃响。猎猎东风焰赤旗,画神金甲葱龙网。钜公步辇迎句芒,复道扫尘燕彗长。豹尾竿前赵飞燕,柳风吹尽眉间黄。碧草含情杏花喜,上林莺啭游丝起。宝马摇环万骑归,恩光暗入帘栊里。——温庭筠《汉皇迎春词》
89、欲寻春去怕春休,又值春阴不得游。寂寞西园风雨里,杏花比客更多愁。——高启《期诸友看范园杏花风雨不果》
90、昨日朝天过紫微,醮坛风冷杏花稀。碧桃泥我传消息,何事人间更不归。——建业卜者《题紫微观》
91、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92、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93、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晖阁。霏霏雾雨杏花天,帘外春威著罗幕。曲阑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温庭筠《阳春曲》
94、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95、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
96、细泻谷帘珠颗露,打成寒食杏花饧。——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
97、刘超游召郄诜陪,为忆池亭旧赏来。红杏花旁见山色,诗成因触鼓声回。——黄滔《陪陆舍人春日游曲江》
98、杨柳凄迷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陈子龙《山花子·杨柳凄迷晓雾中》
99、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100、浅浅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长。烟迷柳岸旧池塘。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月堕枝头欢意,从前虚梦高唐,觉来何处放思量。如今不是梦,真个到伊行。——晏几道《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
❹ 慰安妇考察手记的介绍
岁月苍茫,70年前的那场战争,日本侵略者使亚洲20万妇女沦为慰安妇。如今当事者多已默默地故去,剩下的人也因其无法承受痛苦的回忆及种种原因不能开口。这时,一位91岁的周粉英大娘勇敢地站出来,口述了70年前沦为日军慰安妇的痛苦经历,从而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此书是口述特殊历史的唯一读本,具有罕见的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
❺ 周粉英的介绍
2008年7月6日上午9时许勇敢公开“慰安妇”屈辱经历的如皋九旬老妪周粉英,在如皋白蒲镇杨家园村自己家中悄然去世。11938年春,日军侵占了如皋白蒲镇,在当地四处抓“花姑娘”进慰安所,刚为人妻的周粉英一直躲藏在邻居家的磨盘下面,但还是被鬼子和汉奸发现,并绑起来放在独轮车上,像拉牲口一样拉走了;在慰安所里,一同被抓进去的还有其他村的姑娘,共20多人,她们都被关在简易的木屋内,成了固定的“慰安妇”,每天都要遭受鬼子的奸淫蹂躏,一旦不愿意,就会遭到鬼子的毒打;每晚,都能听到姐妹们凄惨的哭泣声,周粉英的眼睛一次次哭肿了,后来眼睛一直就不好了,直至双目失明;因国仇家恨,周粉英的丈夫倪金成毅然参加新四军奋勇抗日,不久壮烈牺牲,被追认“革命烈士”。
❻ 上海尊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尊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06月1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机电设备、五金交电、金属材料、钢材、建筑装潢材料、电子产品、工量具、电线电缆、仪器仪表、化工产品(除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学品)、橡塑制品、阀门、水管及配件批发、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周粉英
成立时间:2003-06-19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2000150557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沪杭公路3209号-211
❼ 描写美丽村姑的诗句
《长相思·村姑儿》
宋代:蔡伸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稻时。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首夏山中行吟》
明代: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道中未开木杏花》
唐代:王周
粉英香萼一般般,无限行人立马看。
村女浴蚕桑柘绿,枉将颜色忍春寒。
《洗脚亭》
唐代:李白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采桑》
唐代:刘希夷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
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❽ 周粉英的事迹
91岁高龄公开慰安妇身份
姜伟勋的母亲周粉英公开“慰安妇”身份,还得从4年前说起。 “今天报上登了,南京惟一的一个‘慰安妇’活证人去世了,真可惜!”2007年4月26日上午9时许,如皋市白蒲镇邮递员将一份当日的《扬子晚报》递到姜伟勋手中时说。 “勋儿,哪个人去世啦?”坐在家门口的周粉英追问儿子。周粉英已91岁高龄,花白的头发扎成一束,因双目失明,且体内有“隐隐作痛”等毛病,老人步伐细碎,但听力好,记忆力强,思路清晰,说话有条有理。周粉英一家四代5口人,她随儿子、孙子、孙媳、曾孙女一起生活。周粉英一家人勤劳朴实,与邻里和睦相处,一直过着清贫俭朴的日子。姜伟勋迅速翻开报纸,一篇题为《“慰安妇”活证人雷桂英去世》的报道映入眼帘。“妈,是南京一个叫雷桂英的‘慰安妇’走了,她生前控诉日军暴行,赢得社会尊重与支持。”姜伟勋干净利落地答道。姜伟勋,时年66岁,20多年前他在一场事故中失去左眼(后装了只假眼球),他对母亲百般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快,快说给妈听听!”周粉英仰面朝天,紧闭双眼,显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周粉英吃了一辈子苦,前夫牺牲数年后与后夫结婚,直到28岁才生下独子姜伟勋。姜伟勋的父亲死得早,是坚强的寡母将他抚养成人。姜伟勋手捧报纸,逐字逐句念起来: “南京惟一的一位公开承认自己是‘慰安妇’的受害者雷桂英,在突发脑溢血入院3天后,昨天下午3点12分在江苏省中医院去世,终年79岁……‘慰安妇’活着的越来越少,雷桂英本身就是一个控诉日军暴行的铁证。雷桂英能够面对屈辱过去而站起来指证日军暴行的勇气,在全社会范围内赢得了尊重与支持……雷桂英的去世也意味着南京惟一的‘慰安妇’活证人的消逝,有消息表明南京及其他地区目前仍然有一些当年有‘慰安妇’经历的老人健在,但她们在接受专家调查时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雷桂英生前勇敢站出来作证的行为,也构成中日两国面对历史,以史为鉴的一部分……” 听着听着,周粉英两潭濒临枯竭的“泉眼”里流下浑浊的泪,她嘴角颤抖,鼻子抽搐,竟失态地哭起来。 “妈,你怎么了?”姜伟勋摸不着头脑,连忙将母亲背到床边,并倒来一碗水。约半小时后,母亲稍稍平静下来,她涨红着脸说道:“勋儿,你妈也是‘慰安妇’呀……” “您是‘慰安妇’?”姜伟勋先是一愣,但很快控制住情绪,不停地安慰母亲:“妈,您受苦了,这不是您的错,那是鬼子做的畜牲事……”说话间,母子俩抱头大哭。 “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对中国劳工和‘慰安妇’两起诉讼案进行终审判决。在这两起诉讼案中,中国籍原告和受害者家属198人,他们要求日本政府赔偿约19亿日元(1美元约合118日元)。对两起诉讼案,东京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的一、二审判决均以证据不足驳回了原告中方的诉求。日本最高法院仍裁定原告中方败诉。”4月29日,周粉英从农村有线广播中听到这则消息后,将拐杖敲得“咚咚”响:“勋儿,我是‘慰安妇’活证人,你背我去作证!” “妈,我们全家支持你!”姜伟勋对母亲的义举敬佩不已。5月上旬,他受母亲之托,相继向如皋市司法局、如皋市妇联、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部门公开了母亲的“慰安妇”身份,并希望有关专家前来调查核实,并提供法律帮助。 “烈属周粉英是‘慰安妇’!”此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遍了全村。平静下来的乡亲们说,周老太的不幸令人同情,她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泣血一页的受害者和见证者,老人敢于直面过去,揭露真相的勇气令人敬佩,我们支持她!
保全历史
周粉英勇敢地公开“慰安妇”身份的爆炸性消息如同闪电般划过历史的天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周粉英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普遍赞扬。不少网友对周粉英的举动纷纷发表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为老人的勇气所感动,为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感到痛心,对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感到愤怒。 ――向周粉英老人及其家人的勇气致敬!我们需要保留更多珍贵的史料,向世界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 ――我鼻子酸酸的,鞠躬,向伟大的中国母亲周粉英老人致敬!我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吗?有没有地方捐款?我愿为拯救伟大的母亲尽一份力。 ――这是我们民族和国家永远不应忘记的耻辱!记得这耻辱,不光记得是谁给的,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会遭受,因为我们曾经是弱者!只有强者,才能永远站立着,骄傲地站立着。 ――向伟大的中国女性、伟大勇敢的中国母亲致敬。建设我们的祖国,强大我们的国家,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007年5月8日下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宅巍在赶赴周粉英家中调查核实后表示,日军曾在白蒲镇设立“慰安所”铁证如山,周粉英是一个“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铁证不容否认。他对老人勇敢地站出来揭露那段历史表示无比钦佩。他嘱托周家人,一定要好好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老人成了雷桂英去世后江苏公开“慰安妇”身份的惟一活证人,他对周粉英老人肃然起敬。他说:“周粉英的存在保全了一段历史,对后人留下了活教材,同时对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更是一个响亮有力的回击。”随同孙宅巍一起前来考察认证的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馆长吴先斌拿出他收藏的一枚日军当年遗留的避孕套,问周粉英老人是否见过。经触摸后,周粉英肯定地说:“当年也是用的这个,每次被欺辱时都要用。”吴先斌说:“周大娘‘慰安妇’身份已被确认,日军当年对她的暴行毋庸置疑。”吴先斌同时指出,当时日军内部对士兵到“慰安所”发泄兽欲有详细规定,其中一项就是必须使用避孕套,以防传染性病。如有人不用,被发现后会遭到相当严厉的处罚。
5月9日上午,江苏南通某医院派专车将周粉英老人接至医院全面检查。该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万宜新深为周粉英老人的勇敢所感动,对老人站出来公开身份、指证日军暴行的行为钦佩不已。他认为这样的活证人应该好好保护,所患病应该好好得到治疗。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鸣鸣全程陪同老人辗转各科室检查。专家确诊,周粉英双目已无复明希望;盆腔内长有包子般大的一块肿瘤,肿瘤压迫膀胱,导致老人常年肚子涨,小便困难,所幸肿瘤为良性;此外老人还有较为严重的阴道炎,常使老人下身有“隐隐作痛”之感。医院已为老人制定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治疗方案。 5月10日下午,周粉英家中来了一群从省城赶来的客人。他们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协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一行。朱馆长在向周粉英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的同时,还破例向周粉英颁发了原本只面向南京市民发放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书》。周粉英也因此成为“第一例”外地幸存者,接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协会的终身援助。朱馆长握着周粉英老人的手说:“老大妈,省领导非常关心你,全省历史学界反响很大,您很了不起!您获得这本证书,今后每月能得到一定数额的援助金,今后的医疗费用,协会也会给予援助。” 5月11日,依据周粉英老人的申请,如皋市公证处公证员钱军华、朱华,拍摄人员蔡家华,《扬子晚报》社记者缪礼延一行4人来到周粉英家中,对周粉英“慰安妇”身份及她对侵华日军在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设立“慰安所”的陈述进行了证据保全。公证员制作了《公证书》、《谈话笔录》,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制作了两碟光盘。周粉英在确认《谈话笔录》无误后,郑重地摁上了指印。 周粉英的不幸牵动着人们的心,短短几个月,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爱的暖流滋润着她的心田。吉林省文联、如皋市司法局、如皋市妇联、如皋市白蒲镇红十字会、如皋市白蒲镇蒲西小学在向老人捐款的同时,对老人的义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8月中旬,当姜伟勋收到北京市一位署名为杨丽华的女士汇来的200元钱时,他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是的,一个生在祖国首都的北京人,能把自己挣来的辛苦钱汇给数千里之外的普通农民家庭,怎么能叫他不激动呢?他当即抓起一支秃笔,写了一份歪歪斜斜的回信,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谢谢!谢谢!谢谢所有关心我们的好心人。祝好心人一生平安!我会照顾好母亲的!”
艰难取证
社会各界的关心呵护,让周粉英老人得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安慰,然而日军带给她的肉体伤害和心灵创伤是永远抹不去的。“鬼子糟蹋我,就这样算了?还有没有个论理的地方?最起码要向我赔礼道歉呀!”2007年5月下旬的那几天,周粉英老是唠叨着这个话题。母亲的不幸刺痛了姜伟勋的心,那段时间,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经去如皋市司法局咨询,姜伟勋得知,按照《国际法》惯用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委托律师状告日本政府,要求侵略者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一个闷热的夜晚,姜伟勋陪着母亲在自家门前纳凉,母子俩窃窃私语。 “勋儿,话是说出去了,以后咋办哩?”母亲试探着问儿子。 “妈,你还不知道儿子的脾气,宁断不弯呀!”姜伟勋答。 “有种,算我没白养你,那就去告鬼子呀!”周粉英显得有点激动。 “妈,我支持你!”姜伟勋攥着母亲的手说,“只要你能挺住,我背你去取证,背你上法庭!” 6月12日一大早,姜伟勋将母亲背上一辆租来的人力三轮车,母子俩走上了艰难的取证之路。“勋儿,先去镇上,找找当年的‘中兴旅社’,那是鬼子作恶的地方呀!”在母亲的指点下,他们先来到了白蒲镇。当年曾去过“慰安所”、已79岁的程老骞老汉,住在蒲西村31组。在他的带领下,姜伟勋背起母亲走过狭窄的老街,在一处青砖院墙旁停下来。程老汉指着门牌为“史家巷1号”的住户说:“这个地方就是原来的‘中兴旅社’,当年日本人就在这里设的‘慰安所’,后来拆掉了建成了现在的房子。”得知周粉英母子寻找“慰安所”旧址,居住在附近87岁的徐家珍老太作证:“日军闯入白蒲时,我刚满17岁。我家紧靠‘慰安所’,父母将我藏在家中,我不敢迈出门槛半步,才幸免没被鬼子发现。”邓成湾老人回忆:当年日军横行白蒲时,他还年幼,受鬼子胁迫,他曾和家人将稻草送到“慰安所”,供鬼子烧饭取暖用。他看见“慰安所”有十来间房子,每间房子都有一张大木床……姜伟勋一一记下证人证言,并请证人在证言上摁上手印。 母亲被日军抓去时,当地或许有人看见,也许还有目击人健在,能找到这份证人证言材料至关重要。姜伟勋与母亲商量后,决定在当地寻找当时的现场目击者。然而,事过境迁,人海茫茫,取证极为困难。“妈,上车,总会有希望的!”姜伟勋将母亲背上车,车子颠簸在羊肠小道上。母子俩在白蒲镇大街小巷奔波10多天,还是杳无音信。正当母子俩一筹莫展时,有一天,姜伟勋瞥见一位出售豆制品的农民蹬着三轮车,身背小型扩音喇叭沿街叫卖,吸引了不少人。他灵机一动,不妨试一试。接下来的日子,他载着母亲,背着扩音喇叭上路了。喇叭里一次次播放着“寻找69年前日军抓捕‘慰安妇’目击者”的寻人启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母子俩很快在白蒲镇附近找到了82岁的严锦春老人。 严老说:“我原来是周大姐的邻居,当年,我亲眼看见鬼子抓走了周大姐和她的小姑子……”于是由严锦春老人口述,姜伟勋又整理了一份现场目击人的证人证言材料。
7月2日,姜伟勋背着母亲来到如皋市党史办公室取证。当党史办党史科科长、民史学者李亚平目睹姜伟勋背着母亲跨过石阶走进大院时,连忙迎上前去,将老人搀进办公室。李亚平查阅史志后证实“如皋沦陷的时间是1938年3月19日,日军当时有支驻军盘踞在白蒲镇,而周粉英老人回忆她当时和小姑被抓去作‘慰安妇’的时间是1938年3月23日,两者是吻合的。”此外,李亚平还向他们提供了当年日军在白蒲镇设立“慰安所”的部分证据材料。母子俩连连致谢。
2007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周粉英与广西桂林的一位同样有着“慰安妇”经历的韦绍兰老人被新闻媒体用专车接到南京。那天,南京下着中雨,汽车奔驰在通往汤山的路上,下车后,姜伟勋背着母亲,韦绍兰在儿子的搀扶下趟过积满水的山路,走上十几级台阶,将一束鲜花摆放在去世不久的“慰安妇”雷桂英墓前。两位老人携手立愿:“妹妹,安息吧,你的愿望我们接着去做!”姜伟勋哽咽着请九泉之下的雷妈妈放心:“让日本人向受害者道歉,讨公道的斗争永不会停息。”在南京,姜伟勋与母亲详细询问了韦绍兰当年的受害情况,当韦绍兰含泪倾诉自己被拍裸体照、摘阴毛、强迫口淫等细节与周粉英的遭遇基本一致时,姜伟勋快速按下录音键,取得了这份难得的佐证材料。
7月7日同一天,上海的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又多了一幅《前赴后继》油画。画面上,周粉英老人坐在椅子上,仰面朝天,一脸悲怆,两手紧紧地抱着逝去的雷桂英遗像。画的右侧是两行小字:“四月尾南京‘慰安妇’惟一活证人雷桂英病逝,受此感动,如皋九旬老人周粉英勇敢地站起来……”等字。资料馆负责人介绍,这是著名油画家刘大鸿的作品,很有意义。2007年12月,吉林省著名作家曹保明依据周粉英口述而撰写的《慰安妇考察手记》一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10万字,配图片77张。周粉英的血泪控诉,震撼人心,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令人发指。此书成为记录日军侵华史的警示性的难得读本。 周粉英母子历时1年多,四处奔波,历尽艰辛,收集了数十份证据材料,并且众多证据材料已形成严密的证据锁链。2008年6月上旬,周粉英母子向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提出申请:一、委托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法律顾问朱妙春主任律师接手周粉英的日本索赔诉讼;二、从法律意义上授权周粉英后人今后可以代表老人进行申诉的权利;三、日本法院开庭时,受周粉英委托,姜伟勋可以到庭作证;四、向受委托律师递交相关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及证据保全材料。岂料,两个月后,周粉英因一场重病不幸离开了人间。弥留之际,她拉住姜伟勋的手说:“我走了,你要为我讨个说法,我死才瞑目呀。”姜伟勋哭得死去活来,他不住地点头:“娘,你安心走吧,儿子会为你讨回公道的!”接下来的日子,姜伟勋四处奔波,又收集充实了不少证据材料…… 2011年春节刚过,姜伟勋收到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来信。苏教授表示,近期他将随律师赶赴姜伟勋家中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那段历史是黑暗而痛苦的,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教训。现在整个中国如果有更多的有过‘慰安妇’屈辱过去的妇女站起来,揭露那段屈辱历史,还怕日本人否认历史吗?”结束采访时,姜伟勋悲愤难抑:“国耻家恨,此恨难消,此辱难平,为讨说法,为告慰天堂母亲,我将义无反顾随律师走上东京法庭…
常抚摸亡夫的“烈士证” 在家中去世
因为遭受日军的凌辱,周粉英留下了肚子胀的病根——时常要小便,但一蹲几个小时就是尿不出来,一辈子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每天天亮,家里人起床要上厕所时,老人多半就已经呆在了厕所里。南通瑞慈医院通过本报报道得知老人病痛后,立即将周粉英老人接至医院,为其进行了全面检查。医生在老人的盆腔内,发现一个包子般大小的肿瘤,盆腔内有积液,压迫着膀胱,后专家诊断其为“盆腔肿瘤晚期”,并决定为老人免费治疗,但由于老人病情已恶化,根治病痛已无回天之术。老人的儿子姜伟勋痛哭着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多方打听给老人治疗的办法,但都没有效果,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老母亲临终前一两个月里,人消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后来连一点饭都不能吃了,每天只能靠喝水维持生命。老母亲清醒时,时常拿出亡夫倪金成烈士的“烈士证明书”默默抚摸,似有无尽的回忆,老人是7月6日上午9时许在自己的屋里去世的,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❾ 周粉英的生平
据姜伟勋介绍,他的母亲周粉英生于191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5岁到本村倪家做童养媳,19岁时与倪金成结为夫妻。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入中国大地,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人民深受其害。1938年3月18日,日军50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由南通姚港登陆直扑如皋。次日,数百名日军盘踞在白蒲、丁堰、林梓一带,并在白蒲镇设立了“慰安所”,供日军寻欢作乐。3月23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对周粉英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一大早,5个日本兵在白蒲镇一个外号叫“引猴”汉奸的指点下,推着独轮车走村串户强抓民女。“不得了,鬼子抓人啦,快跑!”22岁的周粉英听到风声后,拉着小姑东躲西藏。她哪里知道,因她长相出众,汉奸带着鬼子正是冲着她来的。她俩快速闪进一排民房,并在一家农户家的磨盘下藏起来。汉奸鬼子挨家挨户搜查,大半天过去了,一个鬼子在那户农家门前发现一只布鞋,便顺藤摸瓜闯入屋内。当鬼子揭开磨盘的那一瞬间,周粉英与小姑浑身颤抖,紧紧抱在一起。“好来斯,好来斯!”鬼子像“老鹰捉小鸡”似的将她俩揪起来,然后用麻绳绑好捆扎在板车上,像拉牲口一样将她俩拉走了。 周粉英和小姑被抓进“慰安所”,她们发现里面已关了20多个姑娘,最小的只有10多岁。“慰安所”有10多间简易房,每间房子都有床,鬼子提着裤子进进出出多得像蚊子。日军将抓来的人逐一编号,每次奸淫时只喊编号不叫名字。因周粉英长得最漂亮,被编为“1号”。因此,她被糟蹋蹂躏的次数也最多。周粉英每天被强迫接待四五个日本人,多时10多人。稍有不从,鬼子就拳打脚踢,并用刺刀对着她的脖子大声吼叫“死了死了的!”“慰安所”里日夜都听到姐妹们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周粉英及同难的姐妹们承受不了那非人的摧残,几次出逃后又被抓回去打得遍体鳞伤。“慰安所”昼夜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抓来的人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她们就是插翅也难飞呀! 字字血,声声泪,日军那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兽行罄竹难书。在姜伟勋家中,周粉英还留着一件日军强暴她时穿的蓝棉袄。姜伟勋用已经沙哑的声音控诉着:“这撕破的棉袄就是鬼子强暴我母亲的铁证呀!”1938年端午节过后,白蒲镇上有个当官的,看到周粉英有几分姿色,便花一大笔钱将她从“慰安所”赎了出来,准备纳她为妾,但与丈夫倪金成感情甚笃的周粉英誓死不从。周粉英跳出“火炕”时,“慰安所”已关押了48个姑娘。 妻子遭受如此凌辱,身为热血男儿的倪金成一次次寻找报仇雪恨的机会。1941年4月,新四军部队路过白蒲镇时,倪金成毅然离开心爱的妻子,成为新四军“老一团”的一名抗日战士。当年7月,在泰兴古溪的一场战斗中,倪金成英勇杀敌,直到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最终倒在日军刺刀下。全国解放后,泰州行署批准倪金成为革命烈士。1983年,周粉英开始享受“烈属”待遇,抚恤金从当年的每月6元提高到每月400元。 血泪史,民族恨,痛说母亲遭受的那一幕幕屈辱史,姜伟勋哽咽不止,抽泣不断。姜伟勋说,几十年来,尽管母亲双目失明,尽管她下身有“隐隐作痛”等毛病,但她还是坚强地生活着。她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出口气讨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