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陈瑚的人物年表
历史年代 公元纪年 年龄 事略 万历四十一年 1613 1 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州。 万历四十三年 1615 3 曾祖母周氏授以字书,辄能记诵,自是即受学于家庭。 天启元年 1621 9 少年聪颖,至此四书五经俱通。元旦去城里,江鼎寰见其端重有成人度,屡试屡服,遂聘其为三子江士韶同学。江士韶,字虞九,号药园,又号愚庵,大陈瑚一岁,后为“太仓四先生”之一。 天启四年 1624 12 始应童子试。母孙孺人卒,号泣勺浆不入口,父庄介公怜之,命其食始食。陈朝典,字徴五,号温如,举乡饮大宾,私谥庄介先生。 天启七年 1627 15 与陆重威等同学结文会。陆世仪、字重威,号桴亭,大陈瑚二年,后为“太仓四先生”之一。 崇祯元年 1628 16 受经于赵樽匏先生之门。赵樽匏,名自新,字我完,深于经学,有《易论》、《左传赞论》二书。 崇祯五年 1632 20 由父亲庄介公为之择配聘于周氏。 崇祯六年 1633 21 补苏州府博士弟子员。是年馆于陆桴亭家,教桴亭养母弟。陈瑚与桴亭同受知于文宗甘公学阔。时天下多故,两人知不久将乱,于是讲求经济,凡天文地理兵农礼乐旁及奇门六壬之书无不精究,又时时横槊舞剑,弯弓弄刀,以为习有用之具。是年又馆于王时敏家,为王时敏诸子师友。 崇祯七年 1634 22 娶周孺人。 崇祯九年 1636 24 与江升士书,叙述“劝学”,谓:“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越石所以勉卢谌也,古人岂欺我哉。愿足下置之座侧,以当古人夜诵之者。”始与陆桴亭、江药园、盛寒溪约为圣贤之学。盛敬,字圣传,号寒溪,大陈瑚三岁,后为“太仓四先生”之一。是年冬夜,陈瑚与桴亭宿药园家,三人吊古论今,感叹久之,乃别商进德修业之法,期以明年丁丑为始。寒溪闻之,欣然相从共学焉,里中遂有“陈陆江盛四君子”之称。 崇祯十一年 1638 26 试补增广生,成《讲学全规》,规分八则:考德、课业、讲论、记诵、经义、治事、问答、游咏。提出斋戒必诚,赴会必力,考课必严,登记必恪,思辨必勤,记诵必熟,约书必践,讲论必专,执事必敬,完罚必速。 崇祯十二年 1639 27 初讲学淮云寺,有日记一卷,原名《治事录》。次年再讲学淮云寺,《淮云问答》正续两篇成。 崇祯十四年 1641 29 二月,题《庚辰纪事》。与如皋吴白耳书,叙述“论学”,认为“圣贤躬行实务,不以言求天下”。夏,以条议上当事,诸议皆切于当日民命者。 崇祯十五年 1642 30 举孝廉。以《荒政全书》上当事,提出预备、防患、补苴、轸恤之政。 崇祯十六年 1643 31 秋八月下第明志。与何元长书,提出护城之计。何元长,字金城,镇江府丹徒县人,郡守。 崇祯十七年 1644 32 春三月,作《逐僧徒檄》,提出“佛之盛至吾娄而极,佛之害亦至吾娄而极”,且列出佛之害有六:一为游手四民,二为渎乱名分,三为败坏风俗,四为侵削国课,五为妨夺正务,六为殄灭人伦。《开江书》成,上当事,提出审势、经费、役兵、实法等意见。五月,约同袍会哭于公所,以一介草莽之身,而心与君国同。夏作条议,提出定大势、择督抚、重守令、慎诏令、清赋役、安漕卒、辑禁族、厚官俸、应边帅、复表礼等。六月作续条议,又提出备巡幸,除内忧,防后户,正国法,急报复等5条。上述条议均为向福王献策,然而大明之势已去,未见采纳。与鲁载馨书,邀其至江南避乱。鲁载馨,扬州人。 顺治二年 1645 33 却南都诸公之聘,认为主(福王)闇用非其人,无可为之道,虽诸公来聘,遂却之。夏六月,奉父亲庄介公避乱于吴中诸野,如双凤、蔚村、澜漕、阳城、任阳、直塘、王秀、穿山、红庙、白茆、沙溪,流离迁徙,颠沛不定。然勤学不辍,有《相观录》。 顺治三年 1646 34 春,复移居任阳,矮屋四椽,不蔽风雨,自号“无闷道人”,有《无闷谣》一章。秋,复移居蔚州村,此地据云为唐尉迟敬德恭耕处,陈顽潭即其住宅。 顺治四年 1647 35 躬耕潭上。请同学诸子如王石隐、钱蕃侯、陆鸿逸、陆桴亭、曹尊素、江药园等集村中讲学。报丁警非书,叙“论学”。约村人为改过迁善之学。以周礼与明会典参酌而成书十卷的《典礼会通》成。《治纲》二卷成。 顺治五年 1648 36 王石隐、陆桴亭、盛寒溪来访,作蔚村莲潭古井八胜诗。 顺治六年 1649 37 春,讲学于蔚迟庙。夏,村人饥,创“周急法”、“私社仓法”。叶白泉赠送鲁国图。叶白泉,名德荣,字国华,昆山人。与顾伊人书,叙述“励学”,谓“读书不可无课程,不宜怠忽,亦不必贪多,妙在优游无间,须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为善。”《顽潭诗话》二卷成。辞玉峰澜溪诸子援留。秋,馆于虞山隐湖毛子晋家,为其子弟师。有《顽潭诗集》。 顺治七年 1650 38 春正月回蔚村筑村堤,时虞山学者奉其为道德师。复王周臣端士却社事。冬,以漕兑仪上督免吴公,为民请命。 顺治八年 1651 39 讲学淮云寺,有《赠别》绝句一首。 顺治九年 1652 40 三月,访同年黄陶庵殉节所,有诗。《圣学入门》书成,分大学、小学两大部分。 顺治十年 41 州守白公欲见辞之,白公乘小艇候于双凤,累至村欲见之,陈瑚拒不见,但以书信相报,且送书三部而已,白公叹服,复以书信,内有“如不我鄙,长跪请教之”语,时人称他们为“两贤”。白林九,字登明,太仓知州。复三宋书“论学”,谓“标榜不必太高,声气不必太盛,门户不必太分,闇修实践,日进无疆可也。”三宋:宋实颖,字既庭;宋德宜,字右之;宋德宏,字畴三;均为长洲人。往鹿城讲同善会。明长洲使君李如石访陈瑚于毛子晋葑溪草堂。《小学三字经养蒙故事》成。留文介石先生滇南之归。文介石,名祖尧,字心传,云南呈贡人,以贡士授名山训导,寻迁太仓学正。 顺治十一年 1654 42 元夕,集同人于尉迟庙请文介石先生讲蔚村三约。挽瞿稼轩先生。瞿稼轩,名式耜,字起田,常熟人,明大学士,就义于桂林。夏四月,应顾雅俦先生之请,讲学印溪,有《印溪讲义》一章。诗有《隐湖集》。 顺治十二年 1655 43 春,馆于明廷尉李映碧家。李映碧,名清,字心水,侨居昆山。赠熊鱼山先生诗。熊开元,字玄年,号鱼山,崇祯元年吴江知县,湖北嘉鱼人。复晋锡公辞主讲会。晋锡公,名恤功,昆山人。秋八月,讲学玉峰,有《时习讲义》一章。时朝廷诏征山林隐逸,辞白登明荐举。报李廷尉书论“明哲之义。”诗有《玉山集》。 顺治十三年 1656 44 春二月,讲学于诸庸夫草堂,有《不违仁讲义》一章。再讲学于静观楼,有《白鹿洞规讲义》一章,并有《静观楼记》。李映碧先生赠送地图,诗以咏之。 顺治十四年 1657 45 有《娄江集》诗二卷。 顺治十五年 1658 46 秋,司李吴锦雯任吾郡见访不答,寄诗六首以辞。同年史晓瞻观察浙西以书招亦辞。《离忧集》成。 顺治十六年 1659 47 筑墓蚁桥泾(蚁桥,即今泥桥,在沙溪镇直塘)。辑门人小传诗歌为书二卷,题名为《从游集》,常熟钱谦益有序。 顺治十七年 1660 48 访徐昭法于邓尉并赋诗。门人李秋孙忍饥肥遁,拟招同人买山助之。五云洞吊顾简洲先生。顾简洲,名天叙,字礼初,昆山人。珍珠坞吊杨维斗先生。杨维斗,名廷枢,长洲人。拜高忠宪公祠。高忠宪,名攀龙,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人。入维扬吊史忠靖,史忠靖,名可法,字宪之,号道邻,大兴籍祥符人。公哭郑天玉怀鲁载馨。至昭阳访李映碧先生并访高士陆元圃宗子发李谦吉。有《草堂燕集》。夏五月,讲学于水绘园。诗有《淮南集》。冬至楚中学使王长源幕。王长源,名登善,字发祥。 顺治十八年 1661 49 秋,归自楚,病,至明岁痊。诗有《楚江集》。 康熙元年 1662 50 秋七月,父庄介公卒,自此庐墓时多。 康熙二年 1663 51 述《庄介公行实》,撰《贞道先生祠记》。贞道先生即文介石。 康熙三年 1664 52 夏,避暑常熟破山寺。诗有《蚁桥集》、《破山集》。 康熙四年 1665 53 游苕溪,诗有《苕溪集》。 康熙五年 1666 54 移居虞城。州守陈鹿屏屡访不报简以诗。诗有《山楼集》。 康熙六年 1667 55 春,徙居娄之西郊,衢州叶静远先生来访。叶静远,名敦艮,字道宾。鸿逸先生延公于太征道院课子,有《自叹诗》一首。 康熙七年 1668 56 始出《周易传义合阐》示学者,诗有《西郊集》。 康熙八年 1669 57 时卧病庐墓,惕庵至,论道数日。诗有《后蚁桥集》,一名《墓田集》。 康熙九年 1670 58 馆疁城。诗有《东野集》。 康熙十年 1671 59 夏,移家海滨朱氏。为娄东十老之会。十老者:陈瑚,宋菊斋(名龙,字子犹,年六十四),陆桴亭(年六十一),郁存斋(名法,字仪臣,年六十五),顾攀村(名士琏,字殷重,年六十四),盛寒溪(年六十二),王随庵(名撰,字异公,年五十),陆鸿逸(年七十一),王庄溪(名育,字石隐,年八十),江愚庵(年六十)。 康熙十一年 1672 60 春,陆桴亭卒,陈瑚哭陆桴亭于其家,两人为道义交者四十年,志趣学术无不相同。桴亭死,公痛哭而告之以文。 康熙十二年 1673 61 元日,嘉定邑侯赵雪嵊以修志来访,元夕招饮书院,并谢以二诗。叙《桴亭先生行状》,赴新安曹氏家设馆。诗有《紫阳集》。 康熙十三年 1674 62 春,自新安归。夏,故人为苏郡守延公问政,不往。诗有《双凤集》。 康熙十四年 1675 63 十月二十日,因病卒于蔚洲村,门人谥曰“安道先生”。著作除前述外,还有《西湖约言》、《菊窗随笔》、《九谛训解》、《天文书辨疑》、《古文稿》、《时文稿》等。 康熙十五年 1676 葬于太仓州界双凤乡二十九都六图使字圩先茔之地。州中人士具呈苏州府核定崇祀乡贤。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巡抚汤斌立太仓小北门外陈瑚故居为“安道书院”,次年,汤斌又题“安道书院”匾。 乾隆十六年 1731 其孙陈溥立石于墓。 光绪十八年 1892 其孙陈溥述编的《陈安道先生年谱两卷》由东仓书库刻而刊之。
Ⅱ 明朝大事年表
【大事表】
嘉靖帝礼仪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无嗣,朱厚熜即位,建元嘉靖。但他个性偏执,登基后不顾礼制,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不惜与群臣反目。从礼法上看,如果追封兴献王为帝,那就是对正德帝不孝,而不追封,对嘉靖个人来说就是对生父的不孝。后来嘉靖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最终被被追封为睿宗。史称为“大礼仪”之争。
【女流志】
秦良玉(1574~1648)
,字贞素,为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妻。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历任上柱国光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太保、太子太保、一品夫人。
根据重庆官方对秦良玉所遗留下来的衣物等遗物测定,其身高约1米86左右。
镇守四川等多处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忠贞侯。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客氏(明末),河北人,18岁时成为日后的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熹宗即位后,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客氏依仗熹宗的眷顾,与魏忠贤合作控制皇帝,把持朝政十余年,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陈圆圆(1623~1695年),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原为苏州歌妓,“秦淮八艳”之一。后辗转流落于吴三桂、李自成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身边,晚年在昆明出家做了道士。相传吴三桂因为她而投降满清,因此又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广为流传。
董小宛(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金陵人,“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
1639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额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最新研究是董鄂妃和董小婉不是一个人,董小婉比顺治帝大14岁,他们俩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顺治帝热恋的董鄂氏肯定是一位满籍军人的妻子。
柳如是(1618~1664年),祖籍吴江(今江苏),本姓杨,名爱,自小身世飘零,曾是名扬当时的“秦淮八艳”之一。1641年下嫁大学士钱谦益,晚年推动钱谦益投身抗清斗争,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女侠名姝”。
Ⅲ 求南明史战争大事年表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九月,在清统一战争中,多铎率清军灭南明弘光政权的作战。
元年三月,李自成军攻占北京以后,在江南的一部分明朝官僚于五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布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讨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开、归一路招讨事;总兵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招讨事;靖南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招讨事。以上江北四镇同武昌的左良玉部组成江淮防线,防大顺军或清军南下。然而,弘光政权内部党争不断,内讧不已,搜刮掠夺,无意抗清。
十月,清廷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2万骑兵征讨南明。不久,因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参见清灭大顺之战),从而给弘光政权以喘息之机。十一月,史可法抵清江浦(今江苏淮阴),筹划淮河防御,先后数十次上疏,但南明朝廷上下醉生梦死,不予重视,失去了宝贵的时机。二年(1645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参见潼关之战),击败大顺军之局已定,于是清廷便命多铎率部转兵分道南下。命沂州、济宁兵由庙湾南渡黄河,趋邳、宿二州;命彰德,、卫辉兵由孟津东渡黄河,逼归德、徐州。南明驻睢州总兵许定国、驻河南总兵李际遇分别向清军约降。史可法飞章告急,并调总兵高杰至徐州,预趋归德,以掣清军。次年正月,高杰被许定国诱杀,弘光政权唯一的积极行动告止。不久,弘光政权内讧又起。三月,驻武昌之宁南侯左良五以“清君侧”之名,率所部东下,自汉口达蕲州,200里舳舻相接。南京马士英急调黄得功部赴长江抵御。清军乘机趋徐州,南明总兵李成栋登舟南遁,清军遂连陷颍州(今阜阳)、太和。四月初一日,弘光朝廷密诏史可法督军倍道入援南京,以御左良玉。时清军入亳州,向邳州(今江苏睢宁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还扬(州)、泗(州),但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兵仍应诏入卫南京。清军一路陷亳州,一路陷砀山,于初九日占领徐州。十三日,泗州守将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扬州。清军渡过黄河,于十七日距扬州20里列营。
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引清军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檄各镇赴援,无一前来。二十二日,城中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降清,扬州城中兵力益单。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不备背城一战,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红夷大炮,试轰扬州,满城恐慌,史可法血疏告急,不报。二十五日,清军急攻破城,史可法被俘,不屈就义(参见扬州之战)。刘肇基率残部和百姓继续巷战,直至矢尽人亡。五月初八日,清军乘大雾夜渡长江,次日克镇江。南明沿江守军皆溃。总兵郑鸿逵、郑彩部水师东遁入海,退回福建。十四日,清军自镇江南下丹阳,西趋句容,直抵南京城下,南明遣臣迎降。二十二日,清军俘获逃奔芜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弘光政权亡。南明先后归降者共计马步兵23.8万人。二十四日,多铎抵南京。
六月初五日,清廷令江南各处军民尽皆剃发,并继续抚剿江南未下城邑。清军自常州、无锡直取苏州,十三日进入杭州。清廷的剃发令促使民族矛盾激化,江南各地军民纷纷起兵抗清,其中最著名者为嘉定、江阴二城。十七日,嘉定城民为反剃发令,在黄淳耀、侯峒曾等领导下,坚守孤城,抗击清兵。至七月初四日李成栋引清军破城。不久,朱瑛重兴义旅,再守嘉定。二十六日,嘉定又被清军攻破,再遭屠难。八月十六日,原明把总吴之蕃于嘉定反清,亦告失败,嘉定复遭屠难。史称“嘉定三屠”。江阴人民在阎应元等指挥下,自闰六月初一日至八月二十一日,守城81天,先后挫败24万清军的进攻,清军损失7.5万余人,守城者战死6.7万人,阎应元战死。九月二十一日,清廷于江宁(今南京)设驻防将军。又派兵部尚书洪承畴经略江南,以汉治汉,招抚江南各省,基本上安定了江南局势。
点评:此战,清军乘虚而入,直下江南,灭弘光政权,击碎了南明南北分治的企图,为进一步完成全国统一做了准备。
Ⅳ 求清军南下攻克江南各州县的年表,总体情况我就不需要了
顺治二年(1645 年,弘光元年)四月十八日,清军包围扬州,二十一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出城投降,二十五日,清军以大炮轰塌城墙西北角,攻破扬州。五月二十四日,清军逼近南京,赵之龙、钱谦益跪地献城,南京沦陷。六月十三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
Ⅳ 明代 归有光 著述 年谱,急!!!!!!
归有光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不可置者。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栓,亦遂增腾,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越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曾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曾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芘。”妪又曰:“当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嚎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厅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余即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草药,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友谊赛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毕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楷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倡变文风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人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 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历史遗迹
为纪念归有光,清道光8年(1828),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皇帝批准,动用菩提寺东边空地,建造震川书院。于道光8年(1828)动工,3年后竣工。书院占地11.7亩。
书院与古刹菩提寺相连,南有和尚浜溪流,对岸为大熊墙,缀以绿树翠蔓,清净异常。东与因果树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书院门首镌刻"震川书院"四个篆字。
清道光15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因兴修水利事,过访震川书院,留下了“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的字联。
清光绪25年(1903),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 源等人借书院原有经费,在原地开办震川小学堂。至光绪32年(1906)增办中学。现为安亭中学(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
归有光纪念像(附图,位于震川书院遗址)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 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氏散文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但他在《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中,刻画了倭寇人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在《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文中,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在《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在《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中,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也还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 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Ⅵ 张永刚的学术简介
主要论著 1.《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 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明末清初党争视阈下的钱谦益文学研究》 专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简史》 合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贾三近年谱简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5.《<金瓶梅>作者新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贾三近考论》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7.《吴国伦文学思想及散文创作》 《中国古代散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 8.《王世贞卒年考》 《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吴国伦年谱简编》 《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0.《<搜神记>之“杂传”论》 《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 11.《孔子史学观念发微》 《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 12.《中国诗学视野下的文学观念与文学风貌》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文学分论坛论文集》2004年10月 13.《子羔考论》 《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14.《天主教士在中国交游考略》 《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5.《吴国伦生平及文学复古》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6.《东林党的实学思想及政治理念》 《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17.《分代与分体的两种言说方式》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8.《东林党议视野下性灵派内在革新理路的雅化》 《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9.《东林书院讲经活动与道德救世理念》 《南通大学学报》2007第2期 20.《东林党议视野下雅文学的区域化转移》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第5期 21.《天下东林讲学书院考述》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4期 22.《东林学术与王学的斗法》 《许昌学院学报》2008第1期 23.《钱谦益与东林党争》 《殷都学刊》2008年第1期 24.《东林党议视野下晚明文学观念的演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5.《钱谦益与东林学派的学术关联》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6.《钱谦益与钟惺及竟陵派》 《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第2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7.《晚明文社复古观念的新变》 《安阳工学院》2008年第3期 2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分类精选》(上)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9.《东林党议与江南社会的变迁》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0.《阮大铖与晚明党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1.《先秦儒家天人观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2.《东林党赵南星、孙承宗创作考述》 《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3.《东林党议视野下晚明文学的历史分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4.《钟、谭与东林党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5.《复社的源流与社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6.《孔子乐正诗三百的经化效应》 《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37.《先秦儒家伦理生态情怀的现实观照》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8.《晚明狂禅考》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9.《复社与东林党关系的实态性分析》 《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0.《东林党议视野下党社一体化的生成》 《北方论丛》2008年第3期 41.《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2.《东林党七君子的节义诗创作》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3.《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刍议》 《民族高校文科人才创新素质培养》,三晋集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4.《晚明狂禅运动与公安派的兴衰》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5.《论钟谭体的形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6.《刘宗周与证人社》 《温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7.《几社的政治化与“经世文编”的编纂》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8.《东林党六君子及其节义诗创作》 《湖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9.《东林党顾宪成高攀龙创作考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0.《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思考》 《兰台世界》2008年9月 51.《论钱谦益的诗学体系》 《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2.《东林党议视野下时事文学观念的演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3.《关于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的研究构想》 《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54.《钱谦益对明代文学复古观念的评议》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5.《明中后期贬谪官宦与广西文化》 《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6.《东林党冯琦公鼐王象春创作考》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7.《<山海经>原始生态观念发微》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8.《论钱谦益对东林与狂禅的学术观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9.《东林书院诗社活动考》 《阴山学刊》2009年第4期 60.《钱谦益在清初诗学观念的新变》 《江淮论坛》2011年第2期 61.《钱谦益与“楸枰三局”》 《名作欣赏》2012年第5期 教学科研获奖 1.大连大学文史学院1999年度学生论文年会一等奖 2.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度研究生科研奖 3.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度研究生科研奖 4.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度研究生科研奖 5.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优秀毕业研究生 6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度优秀班主任 7.广西民族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 8.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度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9.广西壮族自治区第11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 教学科研课题 1.《孔子德育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教育》,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度教学课题B类立项 2.《明中后期贬谪广西文人群体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度青年课题 3.《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度人才引进项目 4.《晚明文人与党争》,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5.《明末清初党争视阈下的钱谦益文学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Ⅶ 碑传集的《碑传集补》
闵尔昌辑录,六十卷,成书于1923年,1932年梓刻。
闵氏,江都人,清末入袁世凯幕,民初为总统府秘书,后为北京辅仁大学文学系讲师。长于经史,善作词章,对人物年谱颇为注意,这应当对其汇编《碑传集补》有密切关系。著述不少,有《雪海楼诗存》、《雷塘词》、《江子屏年谱》、《王伯申年谱》、《王石曜年谱》等。他鉴于人物的传记总在传主身后的若干时日才会陆续产生,因此缪荃孙所辑的清代晚期人物的传记,在缪氏编辑时尚未出现,而后才相继问世,因而有续编的必要和可能,闵氏为此花费十年功夫搜集资料,以补续编的不足。
体例上与钱氏书、缪氏书相近,稍微有所增损。宗室、功臣、藩臣、客将四类皆取消;增“使臣”、“畴人”、“党人”、“释老”四类,立“使臣传”,是因使臣为晚清始设之官,应予增添,而列“畴人传”,是学的阮元、罗士琳的作法;将理学、经学分为两类,是恢复钱氏方法;列女传中取消缪氏的辩通一目,而增“母仪”;又有卷末《集外文》。其作书缘起及体例,具详其《自序》,兹附录于后。闵氏保持正编、续编的特点,为所选文章的著者纂写小传-《作者纪略》。
此书所收传文的传主,颇有一些同光以前的人物,如卷四十四文学传中,有明清之际的钱谦益、金人瑞(圣叹)、龚鼎孳等,卷五十六的罗聘、卷就的尹会一母李氏等等。
全书拥有八百一十五位传主,所提供的传文都作了选择,比较成功。现选录几篇于次,请读者对选文作出判断。卷八有黄彭年撰《西沤先生墓志铭》,写进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李惺伯在家庭为孝子,在乡里助亲邻,不乐荣达,而任教于书院的淡泊一生。卷十三《使臣传》收有薛福成、何如璋、杨儒、黄遵宪和许珏五人传文,马其昶所写《清故出使义国大臣许公墓志铭》之传主许珏,在使臣中并不出名,然读这篇传文后,对其人的立身行事有深刻的印象。卷末收有杨守敬、詹天佑、刘师培等传,陈衍作《杨守敬传》,对以“杨图”著称于后世的地理学家杨守敬的历史交代甚明。
Ⅷ 世界文学大事年表
只找到个中国的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宋濂卒(生于1310年)。宋濂作有散文《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寓言散文集《燕书》等。
公元1402年明惠帝建文四年 方孝孺卒(生于1357年)。方孝孺作有散文《蚊对》、《指喻》等。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约产生于公元15世纪或更早(一说公元13世纪,一说公元11世纪),约100多部,为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约于公元15世纪基本定型(一说产生于公元13至17世纪)。
公元1408年明成祖永乐六年 《永乐大典》于永乐元年(1403)开始编纂,至本年完成,共22937卷(包括凡例、目录60卷),前后参加编纂者达2000多人,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今残佚)。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 诏令禁毁“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杂剧等。
永乐时期,杂剧、传奇出现大量歌功颂德、伦理说教之作。代表作家有朱有炖、邱浚(作有传奇《五伦全备记》)等。
公元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 诏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永乐十五年(1417)颁行,定为国子监及府、州、县学生员必读书。
永乐时期,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盛行。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 瞿佑卒(生于1341年)。瞿佑作有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其后李祯作有《剪灯馀话》,标志着唐宋传奇向清文言小说的过渡。
公元1465年明宪宗成化元年 自明初重定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至成化时期,八股文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长期盛行。
公元1488年公元1488年年 成化至弘治时期,形成以李东阳为明孝宗弘治元 首的“茶陵诗派”,其诗上承台阁体,下启“前七子”,已表现出复古趋向。
成化至弘治时期,传奇创作有较大发展,陆续出现的作品有《精忠记》(姚茂良)、《连环记》(王济)、《千金记》(沈采)、《绣襦记》(徐霖〔?〕)等。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 弘治中期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倡导诗文复古运动,主张“格调说”,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被称为“前七子”。此后复古、拟古之风盛行。徐祯卿撰有诗话《谈艺录》等。康海作有杂剧《中山狼》等。王九思作有杂剧《杜甫游春》等。
马中锡和吴中诗人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同为弘治中期至正德年间诗文代表作家。马中锡作有《中山狼传》等。唐寅作有《烟波钓叟歌》等。
王磐、陈铎等为弘治中期至正德年间散曲代表作家。王磐作有〔朝天子〕《咏喇叭》等。陈铎作有散曲集《滑稽余韵》等。
公元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 李梦阳卒(生于1473年)。李梦阳与何景明并称“李何”,同为“前七子”领袖人物。
公元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杨慎卒(生于1488年)。杨慎自嘉靖三年(1524)以后谪居云南30余年,其诗文自成一家。
王慎中卒(生于1509年)。自嘉靖初期以来,王慎中、唐顺之等提倡唐宋散文,其后茅坤、归有光等继起,被称为“唐宋派”。茅坤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
嘉靖中期以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继承“前七子”主张,再次形成复古、拟古潮流,被称为“后七子”。王世贞撰有诗话《艺苑卮言》等。谢榛撰有《四溟诗话》等。
嘉靖时期,洪楩编有《清平山堂话本》,收宋元话本及明代拟话本60篇(今存15篇),为今存最早的明人所辑话本集。
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庆二年 李开先卒(生于1502年)。李开先作有传奇《宝剑记》等。为明代传奇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1570年明隆庆四年 李攀龙卒(生于1514年)。李攀龙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领袖,与“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何景明并称“李、何、王、李”。
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 归有光卒(生于1507年)。归有光为“唐宋派”散文代表作家,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 嘉靖后期至万历初年之间,吴承恩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写成长篇小说《西游记》,为古代神魔小说代
表作品。
署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约作于隆庆、万历年间,为第一部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世情小说。
隆庆、万历时期,长篇小说创作出现繁荣局面。这一时期产生的历史演义小说有《北宋志传》(熊大木)、《杨家府演义》(纪振伦〔?〕)等,神魔小说有《封神演义》(许仲琳〔?〕等,公
案小说有《海公案》(李春芳)等。
公元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 王世贞卒(生于1526年)。传奇《鸣凤记》相传为王世贞所作,此剧开戏曲反映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之风。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徐渭卒(生于1521年)。徐渭作有杂剧《四声猿》(包括四出杂剧),其中《女状元》一剧,为最早以南曲写的杂剧作品。徐渭又撰有专论南戏的著作《南词叙录》。
公元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 梁辰鱼卒〔?〕(生于1521年?)。梁辰鱼作有传奇《浣纱记》,为最早采用经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剧本,其后传奇创作渐以昆腔为主;梁辰鱼又有用昆腔写作的散曲集《江东白苎》,此后南曲大盛,北曲迅速衰落。
公元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 李贽(回族)卒(生于1527年)。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抨击封建礼教,反对复古、拟古,提倡“童心说”;曾评点《水浒传》等,开评点小说、戏剧的风气。
公元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 袁宏道卒(生于1568年)。袁宏道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继李贽之后反对“后七子”复古潮流,提倡“性灵说”,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作有散文《晚游六桥待月记》、诗《猛虎行》等。
王思任的游记《游唤》作于本年,为明末小品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汤显祖卒(生于1550年)。汤显祖为明代传奇代表作家,作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等。
万历年间,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进行了长时期的论争,临川派强调曲文意趣,吴江派强调形式格律,至明清之际逐渐趋于合流。
万历年间及其后的传奇作品还有:《义侠记》(沈璟)、《狮吼记》(汪廷讷)、《玉合记》(梅鼎祚)、《红梨记》(徐复祚)、《玉簪记》(高濂)、《红梅记》(周朝俊)、《东郭记》(孙钟龄)、《燕子笺》(阮大铖)等,同为明代后期传奇代表作品。
公元1621年明熹宗天启元年 冯梦龙所编的古代短篇白话小说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于本年刊行,其后又陆续编有《警世通言》 (1624),《醒世恒言》(1627)刊行,合称“三言”,共收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 120篇。冯梦龙又辑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等多种。
天启年间,自万历后期以来形成的“东林党”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政治斗争加剧,大批东林党人被害。
公元1624年明天启四年 钟惺卒(生于1574年)。钟惺与谭元春并称“钟谭”,合编有诗歌评点选本《诗归》(《唐诗归》、《古诗归》),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被称为“竟陵派”。“竟陵派”散文作家刘侗与于奕正合作有《帝京景物略》等。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 凌蒙初编写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于本年刊行,《二刻拍案惊奇》于崇祯五年(1632)刊行,合称“二刻”,共有拟话本78篇,为继“三言”之后由文人创作的小说集。其后至明末清
初的短篇白话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等。
公元1629年明思宗崇祯二年 张溥等在吴江成立“复社”,以东林党后继自任,先后参加者有2255人。张溥作有散文《五人墓碑记》等。
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 本年前后,陈子龙等在松江成立“几社”,与“复社”相呼应。明亡后,陈子龙与夏完淳共谋抗清,被捕遇害。陈子龙作有诗《秋日杂感》10首等。夏完淳作有诗《细林野哭》及诗集《南冠草》等。
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 徐霞客卒(生于1586年)。徐霞客作有《徐霞客游记》。
明末,小品散文大量产生。张岱于明亡后作有《陶庵梦忆》等。
明末,董说作有《西游补》,与陈忱作于明亡后的《水浒后传》,同为明末清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明亡。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
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
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作有诗《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的转变。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明末清初以后,才子佳人小说逐渐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娇梨》(张匀)、《平山冷燕》(张匀〔?〕)、《好逑传》(署“名教中人”)等。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 长篇弹词《天雨花》(陶怀贞)约作于本年前,为较早的弹词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 侯方域卒(生于1618年)。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魏禧作有《江天一传》、《大铁椎传》等。汪琬作有《陈处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金人瑞(圣叹)卒(生于1608年)。金人瑞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与毛宗岗评点的《三国志演义》同为清初评点派小说戏曲理论代表著作。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约撰于本年至次年间。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杜浚、钱澄之、归庄、吴嘉纪、魏禧等。均为清初的明遗民作家,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反清的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顾炎
武作有《日知录》等。王夫之作有《黄书》、《噩梦》及《姜斋诗话》等。
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 兴庄延鑨私修《明史》狱,次年结案,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有清一代、“文字狱”接连不断,较历代为烈。
顺治至康熙初期诗坛,施闰章与宋琬齐名,时号“南施北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齐名,后称“岭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 李玉卒于本年后(大约生于1610至1620年)。李玉与朱素臣等改革传奇创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形成“苏州派”。李玉于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作有《千锺禄》、《清忠谱》《与朱素臣等合撰)等。朱素臣作有《十五贯》等。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朱彝尊于本年编成《词综》,其创作开“浙派词”端绪。清初以来,一变明人不重视词作的风气,词坛渐趋兴旺。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李渔卒〔?〕(生于1611年)。李渔作有传奇集《笠翁十种曲》(《风筝误》等10种),又撰有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约于本年前后基本写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褚人获的长篇小说《隋唐演义》约写成于本年前后。
公元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陈维崧卒(生于1625年)。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又与毛奇龄同为骈文作家。骈文自唐以后趋于衰落,至此复振。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钱彩的长篇小说《说岳全传》约写成于本年或乾隆九年(1744),为清代英雄传奇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纳兰性德(满族)卒(生于1655年)。纳兰性德词自成一家,作有〔长相思〕(山一程)、〔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等。
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洪升撰成传奇《长生殿》。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演出,洪升被革除国子监生员籍,观剧者赵执信被革职,查慎行被除籍。
查慎行为康熙年间“宋诗派”代表诗人,作有《金陵杂咏二十首》等。
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孔尚任撰成传奇《桃花扇》。孔尚任与洪升齐名,时号“南洪北孔”,同为清代戏曲代表作家。
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叶燮卒(生于1627年)。叶燮撰有《原诗》,倡“才、胆、识、力”之说,为清代诗话的代表著作。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洪升卒(生于1645年)。洪升还作有杂剧《四婵娟》等。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王士禛卒(生于1634年)。康熙时期,王士禛编有《唐贤三昧集》,推崇唐诗,提倡“神韵说”,流行一时。其论诗之语后被辑为《渔洋诗话》、《带经堂诗话》。其诗歌作品有《秦淮杂诗》等。
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方苞被株连入狱,后作有散文《狱中杂记》。
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蒲松龄卒(生于1640年)。蒲松龄还作有俚曲《墙头记》等14种。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孔尚任卒(生于1648年)。孔尚任还与顾彩合作有传奇《小忽雷》等。
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沈德潜的《古诗源》编成于本年。沈德潜又编有《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撰有诗话《说诗晬语》,提倡“格调说”,于雍正、乾隆年间流行一时。
公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厉鹗所编《宋诗纪事》于本年刊行,收辑宋代3800多家诗人诗作及有关资料。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方苞卒(生于1668年)。方苞提倡“义法”,开创“桐城派”古文。
袁枚辞官居江宁小仓山随园。其论诗提倡“性灵说”,流行一时。所著《随园诗话》(刊行于1790年)为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之一。同时稍后,主“性灵说”的诗人赵翼撰有《瓯北诗话》(成书于1802年)。袁枚、赵翼与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又称“前三家”)。
乾隆至嘉庆年间,骈文创作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与桐城派古文对立的骈文流派,其代表作家乾隆前期有胡天游等,乾隆中期以后有袁枚、汪中(作有《哀盐船文》等)、洪亮吉等。
作者: wang24499 2005-11-23 19:25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中 国 文 学 大 事 年 表
藏族作家才仁旺阶的《勋努达美传》约产生于公元18世纪中期,为藏族第一部长篇小说。
柯尔克孜族长篇史诗《玛纳斯》约产生于公元16至18世纪(一说公元9至11世纪,一说公元7至9世纪)。
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 吴敬梓卒(生于1701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约写成于乾隆初期,为清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九年 曹雪芹卒〔?〕(生于1715年?)。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于其生前已开始传抄,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首次刊行,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
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于本年刊行,与蒋士铨的《四弦秋》同为杂剧发展至晚期的作品。
公元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 翁方纲的《石洲诗话》初撰于本年,后于嘉庆二十年(1815)修订刊行。翁方纲推崇宋诗,提倡“肌理说”。“肌理说”与“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为清代前期诗歌理论的四大流派。
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 刘大櫆卒(生于1698年)。刘大櫆继方苞之后发展了桐城派理论,撰有《论文偶记》(刊行于1796年)等。
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于本年成书。
公元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三十七年(1772),诏修《四库全书》,开“四库全书馆”。至本年,纪昀等撰成《四库全书总目》初稿,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刻版。
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倾向于“性灵派”的诗人有黄景仁、张问陶、舒位、孙原湘、王昙等。舒位、孙原湘、王昙继袁枚、赵翼、蒋士铨后被称为“后三家”。
长篇弹词《再生缘》(陈端生作,梁德绳续)约产生于乾隆年间。
公元1797年清嘉庆二年 张惠言所编《词选》于本年刊行。张惠言论词主“比兴寄托”,开创“常州词派”。张惠言又与恽敬主张合采散文、骈文之长,于桐城派之后开创“阳羡派”散文。
公元1798年清嘉庆三年 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本年,纪昀陆续写成短篇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长篇小说《施公案》约于本年前成书,标志着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合流。
公元1804年清嘉庆九年 “宣南诗社”(初名消寒诗社)在北京成立,参加者有陶澍、朱□等,活动于嘉庆、道光年间。
公元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 姚鼐卒(生于1732年)。姚鼐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成为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作有《登泰山记》等。
公元1821年清宣宗道光元年 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约成于道光初。
道光年间,宋诗派发展成为“宋诗运动”,倡导者相继为程恩泽、祁巂藻及曾国藩等,参加者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
道光年间,桐城派古文出现“中兴”局面,代表作家为姚鼐门下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及曾国藩等。
公元1826年清道光六年 魏源于本年编成《皇朝经世文编》,次年刊行。魏源与包世臣、龚自珍均提倡经世致用之文,开启代经世思潮,同为中国近代改良
主义启蒙思想的先驱者。
公元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 年底,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成为当时抗战派领袖。林则徐为道光年间代表作家之一。
公元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 龚自珍本年辞官归杭州,复北上接眷属,于往返途中作《己亥杂诗》,至次年春共得315首,为其诗歌代表作品。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本年后,反帝爱国诗篇大量涌现。魏源作有《寰海》11首等,张维屏作有《三将军歌》等,贝青乔作有《咄咄吟》 120首等,姚燮作有《惊风行》等。
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以来,经过长期发展,至鸦片战争后,京剧逐渐形成并趋于兴盛。此后,昆腔的地位逐渐为京剧所取代,传统的杂剧、传奇趋于衰落。
公元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龚自珍卒(生于1792年)。龚自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明良论》、《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病梅馆记》等。
长篇弹词《榴花梦》(李桂玉等)约 成于本年前,共4838000字,为弹 词及古代小说中最长的作品。
作者: wang24499 2005-11-23 19:25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中 国 文 学 大 事 年 表
维吾尔族诗人尼扎里的《爱情长诗 集》约作于本年至次年间。
公元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陈森的《品花宝鉴》刊行,为近代最早的狭邪小说。其后,魏秀仁于咸丰年间作有狭邪小说《花月
痕》等。
文康(满族)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成书于本年后。
公元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刊行。
咸丰前后,蒋春霖的词作于浙派和常州词派之外自成一家,作有词集《水云楼词》等。
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 俞万春旨在“尊王灭寇”的长篇小说《荡寇志》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丰元年(1851)经其子修订润色后于本年刊行。
公元1857年清咸丰七年 长篇弹词《笔生花》(丘心如)于本年刊行。
公元1859年清咸丰九年 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于本年冬刊行。洪仁玕任太平天国文衡总裁,主管文化教育,为太平天国代表作家。
公元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 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继续提倡桐城派古文并形成“湘乡派”。其后至光绪前期,“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为此派代表作家。
咸丰、同治年间,冯桂芬、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作家反对桐城派古文,主张打破陈法,为近代文体解放的先声。
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 黄遵宪于本年所作《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吾口”的主张,要求诗歌创作口语化,已开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声。
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刘熙载的文学理论著作《艺概》于本年刊行。
公元1875年清德宗光绪元年 同治至光绪年间,王闿运、邓辅纶等标榜汉魏六朝古诗,形成“汉魏六朝诗派”。王闿运的代表作品有长篇歌行。
同治至光绪年间,樊增祥、易顺鼎等标榜晚唐诗,形成“晚唐诗派”。樊增祥的代表作品有长篇歌行前、后《彩云曲》等。
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 黄遵宪任驻日本参赞,在日本五年间,作有《日本杂事诗》(1879年刊行,共154首,1890年重加增删定稿,共 200首)、《日本国志》(始写于1879年,成书于1887年)等;其后历任驻美、英等国外交官,作有《今别离》 4首(分咏轮船火车、电报、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诗中开始出现新的内容。
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 谭献编选清词集《箧中词》成书,辑评清人词作590余首,主常州词派词论。
光绪年间,狭邪小说流行。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于本年刊行。
公元1879年清光绪五年 光绪年间,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石玉昆的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于本年刊行。
公元1883年清光绪九年 本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间,郑孝胥、陈衍等标榜“同光体”,后形成诗派,系由宋诗派演变而来。其中包括以郑孝胥、陈衍为首的闽派,以陈三立为首的赣派,以沈曾植为首的浙派等。陈衍后撰有《石遗室诗话》(1929年出版)。
公元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撰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主常州词派词论。
公元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卒(生于1837年)。尹湛纳希曾继其父撰成《青史演义》。
侠义公案小说《彭公案》(杨挹殿)于本年刊行。
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狭邪小说《海上花列传》(韩邦庆)刊行。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四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五月,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十八省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变法维新运动开始。
爱国诗文大量产生。黄遵宪作有诗《悲平壤》、《马关纪事》等。孔广德编选《普天忠愤集》,广泛辑集了当时的爱国诗文。
公元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开始试作“新体”诗,倡导“诗界革命”。文廷式因赞助变法维新被革职。文廷式词近常州词派而又自成一家。
王鹏运、况周颐等在京结词社,本年朱孝臧加入。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并称“晚清四大词家”,除词作外,致力于整理词集和词学研究,其持论承常州词派而有所发展,不囿于门户。况周颐后撰有《蕙风词话》。
Ⅸ 顺治的大事年表
(1643年癸未明朝崇祯16年)清太宗有病,命和硕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诣堂子行礼。
八月 清太宗坐逝于寝宫清宁宫,无疾而终。礼亲王代善及诸王文武群臣定议,拥立清太宗第九子福临为嗣皇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明年改元顺治。福临于大政殿举行即位大典。
九月葬清太宗于盛京昭陵。十月上清太宗尊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清太宗。 (1644年 甲申)
正月顺治帝御大政殿(笃恭殿)受贺,命礼亲王代善勿拜。郑亲王济尔哈朗谕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启睿亲王,而自居其次。
二月祔葬太妃博尔济吉特氏于福陵。改葬以罪赐死之妃富察氏于陵外。
三月 大学士希福等进删译《辽史》、《金史》、《元史》。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
四月固山额真何洛会告肃亲王豪格悖妄罪,废为庶人。晋封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郡王。大学士范文程启睿亲王多尔衮往定中原。以大军南伐祭告太祖、太宗。
五月多尔衮率大军抵达燕京,明文武诸臣士庶郊迎清军入城。多尔衮进入皇城,居火后余生的武英殿理事。令官吏军民以帝礼为明帝发丧。令故明内阁、部院诸臣以原官同满洲官一体办事。按制葬明庄烈帝皇后周氏、妃袁氏,明熹宗皇后张氏、神宗妃刘氏。明朝福王朱由崧即位于江南,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大学士,驻守扬州督师。
六月多尔衮及诸王、贝勒、贝子、大臣等定议迁都燕京,遣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前往盛京迎驾。迁明太祖神主于历代帝王庙。铸各官印兼用国书。
七月考定历法,为时宪历。以迁都祭告上帝、陵庙。多尔衮谕令,因军事方殷,新补各官可暂服用明式衣冠。设故明长陵以下十四陵官吏。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劝其主削号归藩,史可法严词拒绝。始修乾清宫。
八月顺治帝车驾到达广宁,给明十三陵陵户祭田,禁止樵牧。
九月于紫禁城东南建堂子。顺治帝车驾到达通州,多尔衮率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于行宫朝见顺治帝。顺治帝自正阳门入宫。初定郊庙乐章。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高皇后、太宗文皇帝神主于太庙。
十月 顺治帝亲诣南郊告祭天地,遣官告祭太庙、社稷。以睿亲王多尔衮功最高,命礼部建碑纪绩。上太宗尊谥,告祭郊庙、社稷。顺治帝御皇极门(后改称太和门),举行入关后的登极典礼,颁诏天下,大赦。加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王,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复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定诸王、贝勒、贝子岁俸。定摄政王及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冠服宫室之制。定皇帝卤簿仪仗。仿照盛京清宁宫之制,定坤宁宫祭萨满礼。定朝会乐章。定赐宴群臣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列席。
十一月设满洲司业、助教,官员子孙有欲习国书、汉书者,并入国子监就读。罢明定陵守者,其十二陵仍设太监二人,量给岁时祭品。入关内首次祀天于圜丘。十二月出明府库财物,赏八旗将士及蒙古官员。以太宗第六女固伦公主下嫁固山额真阿山子夸扎。以何洛会、巩阿岱分别祭祀福陵、昭陵,告慰进军关内功成。假冒故明太子案发,诛杀相关人员15人。入关后第一次大规模圈地。 (1645年乙酉)
正月 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都统,代豪格征山东。以太宗第七女固伦公主下嫁内大臣鄂齐尔桑子喇玛思。命房山县岁以太牢祭金太祖、清世宗陵。
二月始修《律例》。谕豫亲王多铎移师定江南,英亲王阿济格征讨李自成。
三月 始祀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明太祖于历代帝王庙,并定从祀大臣。
四月 葬故明殉难太监王承恩于明帝陵侧,给祭田、建碑。豫亲王多铎师至扬州,谕南明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降被杀,清兵对城内人民持续进行了十天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以太宗第八女固伦公主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子巴雅斯护朗。初行武乡试。
五月 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赐诸王以下百官冰,著为令。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逃遁太平,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以城投降。命满洲子弟就学,十月一日赴监考课,春秋五日一演射。定叔父摄政王仪注,凡文移皆曰皇叔父摄政王。免皇后租,并崇文门米麦院。宣诏平定江南捷音。乾清宫修缮竣工,开始修缮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即保和殿)。
六月 再次强制推行剃发令,皇太妃逝。发布诏告:清廷兴兵,本无意兼并,只为明清和好;但因李自成兴兵导致了明国祚灭亡;清军自关外整旅入关,乃是代明雪恨……以此来消弭汉族的反满情绪。并命于十月在江南举行乡试,以笼络汉族士人。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亲自谒拜孔子庙。
闰六月李自成逃亡湖北九宫山,自缢而死。定群臣公以下及生员耆老顶戴品级。诏谕严禁谏官朋党相争。定满洲文武官品级。定诸王、贝勒、贝子、宗室王公顶戴式样。明朝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鲁王监国政权。
七月 享太庙。上清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清太宗文皇帝玉册玉宝于太庙。设明太祖守陵太监四人,给祀田二千顷。禁中外军民衣冠不遵国制。清兵进至嘉定,进行三次大屠杀,史称“嘉定三屠”。
八月 以英亲王阿济格出师有罪,降郡王,鳌拜等议罚有差。
十月 豫亲王多铎师还,顺治帝幸南苑迎劳之。以清太宗次女固伦公主下嫁察哈尔汗子阿布鼐。加封和硕豫亲王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十二月 更定朝仪,开始罢内监朝参。 (1646年丙戌)
正月 以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征四川。增定俸给之制:最高摄政王年俸银2000两,最低骁骑校30两。郑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带抗清朝。
二月 罢江南旧设部院,差在京户、兵、工三部满汉侍郎各一人驻江宁,分理部务。
三月 翻译完成《洪武宝训》。赐傅以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逝。
四月 摄政王多尔衮谕停诸王大臣启本。修盛京孔子庙。
五月 多尔衮贮信符于睿王府。重申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
十月 和硕德豫亲王多铎还师,上郊劳之。太和殿、中和殿修缮完成。定皇帝行幸迎送礼。
十一月 明朝唐王朱聿在广州建立绍兴政权。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永历政权。
十二月 位育宫修缮完成。定诸王入朝降舆及列朝坐次仪注。郑成功在海上起兵抗清朝。 (1647年丁亥)
正月 因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府邸殿堂台基逾制及擅用铜狮铜鹤,罚银2000两。定亲王世子例,其爵秩视郡王,仪仗照亲王例。
三月 赐吕宫等进士及第有差。谕京官三品以上及督、抚、提、镇各送一子入朝侍卫,察才人使,无子者以弟及从子代之。命郊社太牢仍用腥。《大清律》成。停止圈地。
七月 加封和硕德豫亲王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建射殿(即箭亭)于左翼门外。多尔衮罢郑亲王听政,只令豫亲王参与。顺治帝幸边外阅武。
十月 更定銮仪卫品级,每级官员各降一级。
十二月 礼部尊谕新定服制。定摄政王对皇帝停止行跪拜礼。是年,在京畿大规模圈地。 (1648年戊子)
正月 和硕肃亲王豪格师还,衍禧郡王罗洛宏卒于军,至是丧归,辍朝三日。
三月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因罪降为多罗郡王。和硕肃亲王豪格有罪论死,顺治帝以不忍置之于法,幽禁之。寻因激愤死于禁所。
闰四月 复济尔哈朗爵为和硕亲王。
六月 太庙成。
七月 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定诸王、贝勒、贝子、公、公主、和硕格格等应用金器数目。
八月 允许满汉官民互相嫁娶。
十一月 祀天于圜丘,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追尊太祖以上四世为皇帝,并奉册宝于太庙。 (1649年己丑)
正月 定内三院官制。
三月 辅政和硕德豫亲王多铎薨,摄政王多尔衮师次居庸,还京临丧。
四月 皇太后(即太宗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逝。
六月 英亲王阿济格向摄政王多尔衮争叔王衔,论其为骄妄罪并禁议部事。
十二月 多尔衮妻元妃死,令两旗牛录章京以上官员及妻皆衣缟素,六旗牛录章京官员以上皆去缨。 (1650年庚寅)
正月 多尔衮纳肃亲王豪格妻。
二月 上太后谥为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盛文皇后,合葬昭陵。
五月 多尔衮至连山亲迎朝鲜国之女,是日成婚。
七月 顺治帝幸摄政王多尔衮府邸。
十一月 摄政王多尔衮有疾,猎于边外。
十二月 初九日,摄政王多尔衮逝于喀喇城。顺治帝亲自祭奠于郊外,臣民为其服制。收摄政王信符,贮藏内库。尊摄政王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议英王阿济格罪。顺治帝亲政。 (1651年辛卯)
正月 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幽禁之。十日,礼部上顺治帝亲政仪注,十二日,顺治帝亲政,御太和殿。
二月上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苏克萨哈、詹岱、穆齐伦首告摄政王多尔衮逆节皆实,籍其家,诛杀其党羽;追罪多尔衮,削其尊号及其母妻追封,撤庙享。
闰二月 幽禁阿济格于别室,籍其家。定阿附多尔衮诸臣罪,刚林、祁充格俱获罪。
三月 命诸王、贝勒、贝子分管六部、理藩院、都察院事。定王公朝会集例。定斋戒例。许满洲、蒙古、汉军子弟科举,以甲第除授。
四月 遣官祭祀岳镇海渎、帝王陵寝、先师孔子阙里。定元旦、冬至、皇帝万寿为三大节及其仪注。定诸王大臣陪祭、扈从、接驾、送驾仪注及驾出巡幸,别造香宝随行,并铸扈从各印,加“行在”二字。
六月 定诸陵坛庙祀典。诏明神宗陵如其他十二陵,以时致祭,设守陵户。命修缮祖陵,设守陵户,定祭礼。复朝日、夕月礼。定皇后大婚仪及皇后仪仗制。
八月 定顺天府乡试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会试、殿试如之。戊午,册立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九月 定朝仪。改承天门为天安门。建朝日坛于朝阳门外,夕月坛于阜成门外。
十月 赐阿济格死。封肇祖、兴祖陵山曰启运山,景祖、显祖陵山曰积庆山,福陵山曰天柱山,昭陵山曰隆业山。 (1652年壬辰)
二月 颁布六谕碑文于天下。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
三月 罢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赐满洲、蒙古贡士麻勒吉,汉军及汉贡士邹忠倚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四月 定诸王以下官员舆服制。允礼部议,一月三朝,春秋一举经筵。定常朝仪注。设宗人府官。
五月 更定詹事府官品级。定皇后、皇妃纳采礼制。
七月 定名皇城北门为地安门。
八月 更定王公以下婚娶礼。
九月 更定王以下祭葬礼。幸太学释奠。拟定亲往外边迎达赖喇嘛。
十月 尊太宗大贵妃为懿靖大贵妃,淑妃为康惠淑妃。
十二月 顺治帝于南苑召见五世达赖喇嘛。每旗设宗学,凡未受封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 (年癸巳)
正月谕令改变仅有满臣奏事的局面,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更定多罗贝勒以下岁俸。顺治帝阅读《通鉴》,问大臣历史上的各个圣明之君谁最优,陈名夏以唐太宗对,而顺治帝以为明太祖的各种立法可垂永久。
三月 幸南台较射。赐太常卿汤若望号通玄教师。命各部院奏事停用绿头牌。
四月亲试翰林官成克巩等。陈名夏事件发生,28名汉官遭到训斥。
五月追封舒尔哈齐为和硕亲王,额尔衮、界堪、雅尔哈齐、祜塞为多罗郡王。
六月追封塔察篇古、穆尔哈齐为多罗贝勒。慈宁宫成。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院各二人。设立十三衙门,谕戒宦官干政,所设太监级不过四品。
七月以皇太后谕,发内廷节省银八万两赈济遇水灾民。
八月 以太宗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子吴应熊。二十四日谕内院,查历代废后事例具闻。二十六日,谕礼部,以皇后为睿王所定,未经选择为由,废除皇后为静妃。二十七日,诸臣上疏,废皇后之事要慎重详审。
十月 命大学士、学士于太和门内更番入值。 (1654年甲午)
正月 罢织造官。
二月 朝日于东郊。始行耕耤礼。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耤礼。
三月 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生。以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多罗宣献郡王界堪、多罗通达郡王雅尔哈齐配享太庙。
四月 以皇太后命,停命妇更番入侍后妃旧例。
五月 定皇后、嫔妃、亲王福金、固伦公主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之顶珠服饰例。幸西苑,赐大臣宴。
六月 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停宗室子弟习汉字诸书。定銮仪卫制度。
十二月 和硕承泽亲王硕塞薨。 (1655年乙未)
正月 修《顺治大训》。纂《资政要览》,顺治帝亲写序文。以修建乾清宫、景仁宫、承乾宫、永寿宫,遣官告祭天地、太庙。
三月 颁布重视文教上谕。设日讲官。
四月 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
五月郑亲王济尔哈朗逝。辍朝七日。
六月 封博果铎为和硕庄亲王。命名宫禁为紫禁城,后山为景山,西苑南台为瀛台。命内十三衙门立铁牌,严禁内监干政。九月 定武会试中式者殿试如文进士。十月定纂修《玉牒》之制。 (1656年丙申)
正月 修《通鉴全书》、《孝经演义》。
三月 初幸瀛台。
闰五月 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及景仁宫、永寿宫、承乾宫、钟粹宫、储秀宫、翊坤宫修缮完成。
六月 谕善待满洲包衣家人。
七月 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逝。顺治帝开始移居乾清宫。
八月 承皇太后训示,编《内则衍义》书成,顺治帝亲写序言。
九月 追封和硕肃亲王豪格为和硕武肃亲王。谕礼部,晋内大臣鄂硕之女贤妃董鄂氏为皇贵妃。
十一月 兴京陵成。
十二月 册内大臣鄂硕女董鄂氏为皇贵妃,颁恩赦。加上皇太后尊号为昭圣慈康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命礼部筹建奉先殿。准开玉牒馆纂修《玉牒》,每十年一开馆。定三年举行一次大阅礼。 (1657年丁酉)
正月祈谷于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享。谕令停止八旗举行乡会两试。
二月祭社稷。
三月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坛。以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泽。以配享礼成,大赦天下。顺天、江南等地发生科场舞弊案。
四月设置盛京奉天府。
九月 初御经筵。
十月 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幸南苑。始行阅武。修孔子庙。昭事殿、奉先殿成。召见海会寺僧憨璞聪。
十一月 奉先殿修成,奉列朝帝后神位,定元旦、冬至、万寿、册封、月朔望,奉帝位于前殿,帝亲行礼。
十二月 以皇太后疾愈,赉旗兵,赈贫民。
是年 编制《赋役全书》 (1658年戊戌)
正月 因皇后于皇太后病中有失定省之仪,命停其笺奏,只存皇后之号,册宝照旧。顺治帝亲试丁酉科顺天举人,考场设在太和门,以满兵监视。因皇太后病愈,下诏大赦。停祭祀堂子。因皇太后病愈,祀圜丘,祀方泽,祀太庙社稷。
二月 因内监交接外廷,命内大臣严讯。
三月提审内监吴良辅交结外官,受贿钻营,拟斩。追封科尔沁巴图鲁王女为悼妃。追封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建坟园如制。
五月裁撤詹事府。
六月 停诸王以下孀居福金岁给俸禄银米,照八旗孀居命妇例各半俸一年。
七月改内三院大学士为殿阁大学士。设翰林院及掌院学士官。
九月以内院大学士觉罗巴哈纳、金之俊为中和殿大学士,额色黑、成克巩为保和殿大学士,蒋赫德、刘正宗为文华殿大学士,洪承畴、傅以渐、胡世安为武英殿大学士,卫周祚为文渊阁大学士,李霨为东阁大学士。
十一月 定宫中女官员额品级。 (1659年己亥)
二月 以云贵荡平,命今秋举行会试。
五月发内帑银三十万,以其半赈济云贵贫民,一半当作兵饷。
九月 尊兴京祖陵为永陵。
十一月顺治帝猎于近郊,先后次汤泉、三营屯。遣官祭祀明帝诸陵,并增陵户,加以修葺,禁止樵采。
十二月 定世职承袭例。加公主封号。 (1660年庚子)
正月 京师文庙成。以御极十七年以来,天下未治,下诏,本年正月祭告天地、太庙、社稷,抒忱引责,自今而后,元旦、冬至、寿令节庆停止所上表章,并颁恩赦。
二月定每年孟春合祭天地日月及诸神于大享殿。谕礼部:“向来孟春祈谷礼于大享殿举行,今既行合祭天地日月于大享殿,以后祈谷于圜丘举行”。
三月 谕礼部:“朕载稽旧制,岁终祫祭之外,有奉先殿合祭之礼。自后元旦、皇太后万寿及朕寿节,合祭于奉先殿。其详议礼仪以闻”。定王、贝勒、贝子、公妻女封号。更定王公、侯、伯以下,章京以上盔缨制。
六月始命翰林官于景运门入值。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于历代帝王庙。罢辽太祖庙祀及宋臣潘美、张浚从祀。以祈雨步至南郊斋宿。祀天于圜丘。命修举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圣贤祀典。以顺治帝之兄承泽亲王硕塞之女抚养宫中,封为和硕顺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
八月 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辍朝五日,以宫女多人殉葬,丧礼逾制。二十一日,追封董鄂氏为皇后。
九月 十日,火化董鄂妃。幸昌平,观故明诸陵。
十月大觉禅师玉林琇劝阻顺治帝削发为僧。 (1661年辛丑)
正月 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二月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 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 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康熙帝亲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宗人府进《玉牒》。
是年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