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秋雨时分
扩展阅读
腾信股票价格 2025-08-27 19:29:58
沪股票怎么买不了 2025-08-27 18:50:08

秋雨时分

发布时间: 2021-07-14 16:38:54

⑴ 谁有凤凰卫视球雨时分栏目中余秋雨的发言讲稿

phoenixtv.com,应有尽有:
关键词:精神价值系统 个人体验 佛印长老 性命 文化人格

我已经花费不少工夫讲述了文化独立于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地位。也许不少朋友会问:不以政治和经济作为中心话题,文化自己还有多少话说呢?难道是讲那些遥远的诗文和那些琐碎的文化细节吗?

当然不是,文化首先要讲的是,记住啊,一种经过长久考验而留下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这就像我在文革灾难当中阅读的《四部备要》里边所包含的内容那样,这是一,其次,这种精神价值系统要通过一个一个的个人,由自己的身心来体验,变成他们的人格,变成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所说的那两位老师那样。

这种对于精神价值系统的个人体验,说起来好象很玄,实际上每个人都经历过,就是一边做加法,一边做减法,一次次使人脱胎换骨。

我还想举一下苏东坡的例子。因为苏东坡是我的研究对象,比较熟悉,所以一举例子老是提到他,请大家原谅了,苏东坡不断地受到政治迫害,他有位佛教界的朋友叫佛印长老,希望他在受迫害过程当中能够获得修炼,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个人的体验,他曾经,这个佛印长老曾经派了一个叫作卓契的弟子,从江苏苏州步行到广东的惠州,千里迢迢带来一封信。信当中要苏东坡对心中追求了二三十年的功名富贵一笔勾销,要寻取自家的本来面目。佛印说苏东坡本来就是“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本来已经非常好了,但是还希望他能把握住自己的“性命”。他所说的“性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通过对价值系统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文化人格。

不错,文化人格,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四个字。

去年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请我题词,我写过这么一句话,叫做:文化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人格。

正像我前面讲过的一样,很多从事文化职业的人没有文化,而相反,很多不从事文化职业的人却非常文化。

如果说,很多文化人满脑子都是政治权谋,那么,倒过来,很多政治人物和经济人物倒是充满了人文关怀。

因此,当一些人翻着书本走向你,要与你谈论文化的时候,你却需要警惕,而另外一些人在谈论一些与文化并不沾边的话题的时候却维护住了一点点文化价值,这就要百倍珍惜。

所以话题并不重要,政治、经济都可以说,关键是你有没有文化人格。

秋雨录

文化经常被无知者埋葬,但最大的埋葬者,却是那些以文化人的身份出现而没有文化人格的人。

这正像,最大的盗墓贼总是伪装成墓主的家人。
By 《秋雨时分》 | 阅读全文(1600) | 回复(28) | 引用通告(0) | 鲜花(1)| 板砖(0)| 编辑

上一篇:060330(59)
下一篇:周末的话(12)-060402

关于伪精英 2006-4-9 20:34:00

听过秋雨先生关于“伪精英”的论述后,觉得十分有道理,有趣的是,用秋雨先生的论述,来衡量秋雨先生本人,会发现秋雨先生符合所有他所制定的关于“伪精英”的标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秋雨先生属于伪精英之列?
By yfszzx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周末的话(12)-060402 2006-4-5 9:21:00

这两个星期,我们从屈原、李白讲到李清照、苏东坡,再讲到文革和连战先生访问大陆,都是在反复地说明文化具有主体地位,而不应该全然沦为宣传方式和装饰工具。

在我们的讲述当中,最重要的有下面九点,我们温习一下:

第一,我们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谈论文化,而且也早已把全民奋斗的目标确定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还习惯于把文化看成是政治行为的宣传方式,或者是经济行为的装饰工具,这就形成了一个严重的误区;

第二,以非文化的逻辑来切割文化现象的状况由来已久,甚至于到了对一切文化大师的生平都喜欢用他们的政治遭遇来说明的地步。其实,与种种非文化逻辑相比,倒是文化逻辑更具有终极性的意义;

第三,政治经济总是以强大的压力,宏大的规模吸引人们的视线,左右人们的行动。事实上,那种强大和宏大往往是过眼云烟,而属于文化的浅唱低吟反而能润泽千年。在这方面,李清照的教训值得铭记;

第四,文化确实能够使其他事业增光添色,但是真正的文化杰作和文化大师却总是独立的,而要达到这个独立,需要经历过一个剥除过程,有的时候还很残酷。在这方面,流放黄州的苏东坡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第五,文化作为一个精神价值和人文理想,它为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最高坐标。失去了文化坐标,那些虽然赢得了财富和权利的人也会因为找不到生活目标而苦恼。世界上一切经济行为的目的都是文化;

第六,连政治行为也不例外,因为历史上真正经得起文化评判的政治事件少而又少。

第七,一个人即便在灾难中,或者在其他环境当中草草地接触到了中华文化的经典,也会立即拥有俯瞰政治纷争的资本。

第八,在本性上说,文化首先是一种经过长久考验而留下来的精神价值系统,其次是个人对这种价值系统的体验,使它成为文化人格;

第九,文化在根本上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人格。一些从事文化职业的人往往是一肚子的政治权谋或者是发财梦想,而一些不从事文化职业的人往往是非常文化。

以上九点,就是我这两个星期中断断续续表达的意思,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

我们在分析文化的第五个误区的末尾已经触及到了文化人格这个概念,那么,因势利导,下个星期开始我们就要进入文化的第六个误区了。

这就和文化人格有关,是中国文化人的一种集体文化人格的误区,我们可以称之为“文人生态误区”。这个范围比较广,触及面比较大,所以必须认真分析一下。
By 《秋雨时分》 | 阅读全文(1257) | 回复(10) | 引用通告(0) | 鲜花(0)| 板砖(0)| 编辑
......

⑵ <秋雨时分)中说到诸葛亮隐居的时候不是完全的道家,打仗的时候不是完全的兵家.....##法家,##儒家

上面回答的吗玩意儿?

⑶ 秋风萧瑟秋草黄,一场秋雨一分凉…谁的诗

郭敦顒回答:
“秋风萧瑟秋草黄,一场秋雨一分凉”是出自一些著名诗文的改写,改写人不详。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曹丕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曹雪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⑷ 余秋雨现在还在凤凰卫视主持《秋雨时分》讲他的《文化苦旅》吗

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于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甦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⑸ 哪里有余秋雨的秋雨时分文稿

余秋雨的博客上有http://blog.sina.com.cn/m/yuqiuyu#sort_2

⑹ “秋风萧瑟秋草黄,一场秋雨一分凉。”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秋风萧瑟秋草黄,一场秋雨一分凉”是出自一些著名诗文的改写,改写人不详。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⑺ 歌词:由这一分钟开始计起春风秋雨间。什么歌

这首歌是心淡,洪卓立版的好听。

⑻ 关于秋雨时分的下载

http://blog.sina.com.cn/u/46e94efe0100032g
http://www.btddd.com/view19268.htm

⑼ 关于“秋雨时分”

http://blog.sina.com.cn/u/46e94efe0100032g
http://www.qinxiaojianqi.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8&id=7826

⑽ 描写秋雨的段落100字到200字(必须原创)好的追加给分

1、当我忧愁时,倚楼听秋雨,不禁叹道:这此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躺在床上听雨,虽没倚楼听秋雨的情调,却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一种撩人心弦的天籁之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缥缈的又是极现实的,像泉水的叮咚作响,像母亲的慈爱唠叨,像贝多芬在演奏乐曲,像朋友在倾诉心事。

2、秋雨,它是丰收的前兆,秋雨会给成熟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使农民们得到了丰收。同时每场雨都会给每个孩子带来快乐。他们在秋雨中嬉戏,即使是雨水把它们的头发衣服打湿了也不觉得冷。这就是秋雨的快乐之处!

3、秋风秋雨夜,最是秋思时。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任岁月流走,苍老了沧海桑田。季节依旧,却已物是人非。听秋雨呢喃,如同你对我细语未来:执手相伴,观天边云卷云舒;篱边品茗,享田园静悠随意;黄昏漫步,笑谈生活百味杂陈。

4、我喜欢在秋雨中扔掉伞,大胆地淋雨。秋天的雨凉丝丝的,像喝过薄荷茶,喉口的感觉,在秋雨中,一任淋洗,一种淡淡的凄凉,淡淡的忧愁像薄纱般蒙住心灵。时常在我忧愁时,淋到秋雨,会感觉它也如此忧愁,有个伴,心里也好受些。

5、我喜爱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那丝丝清凉。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对人们的洗礼,对世界万物的洗礼。伸出双手,雨水落入你手中就像牛奶一样光滑;用嘴去品味雨水,带有一丝丝的甘甜;用鼻子去细闻那秋雨的味道,似有幽幽的芬芳。

6、秋雨冰凉,因为它从那么高那么高的九重天上掉落,太高了太高了。高处不胜寒,所以怎会不冷呢?秋雨苦涩,从那么高那么高的天空掉落又渗入那么深那么冷的地下,怎会不苦怎会不涩呢?秋雨是泪,是天空的泪水,冰冷彻骨,所以挨到秋雨的东西,才会都准备冬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