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与四时是什么意思
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出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原文节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1)毕竟西湖扩展阅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贰』 “毕竟西湖六月中”出自哪首古诗
出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叁』 毕竟西湖西湖六天。一句出处什么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出自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出自哪一首诗全诗的意思是。
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诗的意思是: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
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4)毕竟西湖扩展阅读: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伍』 毕竟西湖六月中的毕竟是什么意思
到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杨万里【朝代】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话释义: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此组诗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陆』 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
1、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6)毕竟西湖扩展阅读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两句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2、写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一)
当时杨万里写了两首诗,只是第二首的流传度更高,广为人知。第一首全诗为: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意思是清晨走出西湖的时候还可看到昨夜的残月高挂在天上,我陪着友人穿过绿树环绕的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这首诗就可以很明显看出诗中对友人强烈的挽留和不舍之情。
4、有一种解读,认为“风光不同”的“六月西湖”指代都城临安,接“天”映“日”意为朝廷所在、天子脚下,杨万里是委婉劝说林子方,留在都城才有更大成就。
『柒』 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的意思是,只需要20个字
六月西湖与四季不同,特点莲叶多,荷花红。
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7)毕竟西湖扩展阅读: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捌』 请问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的意思
释义:六月里的西子湖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完全不一样。那层层叠叠的荷叶铺展开来,好像与蓝天相连接起来,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碧绿苍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正迎风盛放着,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分外娇红明艳。
出处: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因两人志同道合,故也互相视对方为知己好友。
此时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需远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自以为是仕途升迁,心里自是非常高兴。但杨万里不是这么想的,他认为林子方是明升暗降。
这一日清晨,杨万里在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送林子方,在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首诗,意在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8)毕竟西湖扩展阅读:
这首诗描写了六月西湖的美景,称得上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篇就表明六月里的西子湖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完全不一样。这两句看似朴实简单,但也直接说明了六月西湖景色的美丽出众。
“毕竟”表明了景色的独特、与众不同,让人浮想联翩。首句用惊喜赞叹的语气写出,似脱口而出,更加突出了西湖的景色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使用对比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红绿相衬,鲜艳明丽的景象。
这两句具体说明了六月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那层层叠叠的荷叶铺展开来,好像与蓝天相连接起来,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碧绿苍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正迎风盛放着,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分外娇红明艳。
荷叶连天与荷花映日,无穷碧与别样红,是盛夏特有的景色,诗人精准抓住了这美丽的景色,描绘贴切有意境。
诗人通过赞美六月西湖的美景,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希望友人不要远赴福州。
『玖』 毕竟西湖( )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之前也有同学问过 ...所以查了下 呵呵